石房蛤毒素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石房蛤毒素(saxitoxin,STX)亦稱貝類毒素,因中毒後產生麻痹性中毒效應,又稱麻痹性貝毒。它是海洋生物中毒性最強烈的麻痹性毒素之一,作為潛在的化學生物戰劑,長期以來為國外軍事研究單位所高度重視,是主要的研究對象之一。

目錄

化學結構與理化性質

石房蛤毒素的分子式C10H17N7O4,分子量299,具有兩個鹼基。分子式中氮和氧的原子總數超過碳原子數,7個氮原子中有6個以二個胍基形式存在,該毒素純品為白色固體,易溶於水,不被人的消化酶破壞,遇熱穩定,在酸性溶液中很穩定,它可以保存在稀鹽酸中數年而不失活性,只有當在高濃度酸溶液,如7.5N HCL 100℃時才發生氨甲醯酯的水解;然而在鹼性條件下極不穩定,可發生氧化反應,毒性消失。top  

中毒途徑與毒性

石房蛤毒素大量分散使空氣染毒的方法尚未解決,通過呼吸道中毒還有困難。目此,目前主要作為破壞性毒劑使用,如作為小型武器的污染劑。據美軍報導,已研製了供來福槍發射的小彈頭,可把石房蛤毒素注入人體,使人感到與被蚊子叮咬相似,注入後可使人員在15分鐘內死亡,這要比肉毒毒素作用的時間短得多。

石房蛤毒素是毒性很高,而分子量很小的麻痹性神經毒素。其毒性遠遠超過了神經性毒劑。小鼠LD50靜脈為10μg/kg,口服382μg/kg,家免靜脈為3~4μg/kg。推算人的口服致死量是1.0~5.0mg/人,LD50為10~20μg/kg,吸入中毒的LCt50為1~5mg.min/m3。top  

毒理作用

石房蛤毒素主要作用於突觸前膜,與膜表面毒素受體結合,阻斷突觸後膜鈉離子通道,產生持續性去極化作用,特異性的干擾神經肌肉的傳導過程,使隨意肌鬆弛麻痹,導致一系列的中毒症状,特別是呼吸肌麻痹是致死的主要原因,石房蛤毒事在很低的濃度下(3×10–7mol/L)即可阻斷鈉離子通道,而對鉀離子通道則毫無影響。該毒素不影響突觸前神經末梢傳導介質的釋放。據報導石房蛤毒素對膽鹼酯酶有抑制作用。臨床表現類似箭毒作用,但箭毒抗毒藥物對其無作用。  

臨床表現

中毒症状發生很突然,一般口服後30分鐘至3小時出現症状,其它途徑中毒則快得多。早期出現唇、舌、指尖,面部麻木感,間或有刺痛。進而頸部和四肢末端麻痹,直至隨意肌共濟失調步態不穩。全身肌肉鬆弛麻痹,呼吸困難,依中毒劑量不同,一般在中毒後2~12小時內因呼吸肌麻痹呼吸中樞衰竭而死亡,死亡時多數患者意識清楚。一般24小時後仍存活的患者愈後良好,不留後遺症。  

救治

無特效解毒藥。採用對症治療和支持療法

如就醫及時,皮下注射鹽酸阿撲嗎啡5mg引吐,或洗胃後灌入2%碳酸氫鈉1升。靜脈注射5%NH4Cl利尿。患者必須24小時監護,一旦發現呼吸困難,立即實行人工呼吸,及時供氧。用擬膽鹼新斯的明有助於恢復肌力、恢復呼吸;用腎上腺素麻黃素等對抗休克

勿服含酒精的飲料和藥物以免病情加劇。有人建議勿使用鎂製劑(如硫酸鎂導瀉),因高血鎂有抑制神經傳導的作用。

關於「石房蛤毒素」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