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地黃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洋地黃
Yánɡ Dì Huánɡ
洋地黃
別名 毛地黃、地鍾黃、洋地黃葉
功效作用 強心;利尿。主心力衰竭心臟水腫
英文名 Common Foxglove Leaf
始載於 中國植物志
毒性  
歸經 心經
藥性
藥味

  

目錄

簡介

       別名:毛地黃

又名:毒藥草、紫花毛地黃、吊鐘花

主要成分:洋地黃類

性狀:片劑。  

功能主治

: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慢性心功能不全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心房顫動、心房撲動等。

用法及用量:飽和量:口服0.7~1.2g。飽和量的給予有緩給和速給兩種方法:(1)緩給法:用於2周內未用過洋地黃類藥物的輕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成人每次g,1日~4次,直至全效量;小兒將飽和量平均分~3日服完;(2)速給法:用於2周內未服用強心甙而病情較急者,成人每次g,4~6小時1次,可在24小時內給完飽和量;小兒首次服飽和量的1/3,其餘分~4次服,每4~6小時1次(目前速給法多選用速效強心甙,如毒毛花甙K等,因洋地黃快速給藥欠安全,今已少用)。維持量:成人口服每日~0.1g;小兒為飽和量的1/10,每日1次。極量,口服1次g,1日g。  

不良反應和注意

:1.洋地黃排泄緩慢,易於蓄積中毒,故用藥前應詳詢服藥史,原則上2周內未用過慢效洋地黃者,才能按常規給予,否則應按具體情況調整用量。2.強心甙治療量和中毒量之間相差很小,每個病人對其耐受性和消除速度又有很大差異,而所列各種洋地黃劑量大都是平均劑量,故需根據病情、製劑、療效及其它因素來摸索不同病人的最佳劑量。3.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房室傳導阻滯主動脈瘤及小兒急性風濕熱所引起的心力衰竭,忌用或慎用強心甙。心肌炎肺心病者對強心甙敏感,應注意用量。4.強心甙中毒,一般會有噁心嘔吐厭食頭痛眩暈等反應,首先應鑒別是由於心功能不全加重,還是強心甙過量所致,因前者需加量,後者則宜停藥。5.應用強心甙期間,或停用後7日以內,忌用腎上腺素麻黃鹼及其類似藥物,因為這些藥物可能增加強心甙的毒性。如同時需要使用鈣製劑,可將強心甙劑量酌量減少(如減少1/3),鈣劑可口服,也可在密切觀察下靜滴,但不可靜注。6.利血平可增加洋地黃對心臟毒性反應,引起心律失常,對洋地黃毒甙則使其排泄增加,故二者與利血平合用時須加警惕。

規格:片劑:每片0.1g。

生產廠家:

是否醫保用藥:醫保

是否非處方藥:非處方

其它:貯放陰冷處密閉保存,保持乾燥、避光,以免變質。  

藥代動力學

1.吸收:洋地黃毒甙口服吸收率為90-100%,地高辛為50-85%,西地蘭為20%,毒毛旋花子甙K僅為3-10%。可見洋地黃毒甙吸收最完全、恆定;西地蘭和毒毛旋花子甙K吸收很差,所以它們不能口服給藥。地高辛口服吸收率尚可,但個體差異很大,而且不同藥廠,甚至同一藥廠不同批號片劑由於顆粒大小和溶解度不同,生物可用度也有較大差異,甚至血濃度相差可達4-7倍,故應用時最好選用同一批號的片劑,改換片劑時應觀察有無劑量不足或過量的徵象。有些強心甙口服吸收後自膽道排入腸中,又由腸道重吸收,形成肝腸循環。洋地黃毒甙有26%,地高辛有6.8%進入肝腸循環。洋地黃毒甙體內蓄積性高,作用持久,與其進入肝腸循環量較大有關。消膽胺是一種不吸收的樹脂,在腸中與強心甙形成絡合物,不被吸收,中斷肝腸循環,可降低強心甙的血濃度,縮短半衰期,有助於強心甙中毒的治療。

2.血漿蛋白結合:洋地黃毒甙與血漿蛋白結合高達97%,地高辛約25%,西地蘭和毒毛旋花子甙K約 5%。因結合型暫失活性,且不易進入組織液,達到心肌。洋地黃毒甙與血漿蛋白結合率高是它作用慢的一個原因,而西地蘭和毒毛旋花子甙K與血漿蛋白結合率低與它們作用較快、較強有密切關係。

3.消除:不同強心甙體內消除方式有很大差別。洋地黃毒甙的脂溶性高,主要在肝中代謝,脫去糖分子後,其羥基由B位轉為a位即失效。某些誘導肝微粒體酶活性的藥物,如苯巴比妥保泰松等,可加速洋地黃毒甙的肝內代謝。少量原形物經腎小球過濾後,在近曲小管幾乎全被重吸收,經腎排泄極少。經肝代謝後形成水溶性結合物水溶性提高,才經腎排泄。地高辛則在體內代謝轉化較少(5-10%),在肝內可與葡萄糖醛酸結合而失效,85%以原形經腎排泄,它經腎小球過濾後在腎小管很少重吸收。因此腎功能不全者及腎功能減退的老年人服用地高辛易發生中毒。西地蘭在體內先被水解失去乙酸葡萄糖而成地高辛,其消除情況似地高辛。毒毛旋花子甙K作用最快,消除也最快,體內代謝轉化最少,幾乎全部以原形經腎排泄。

4.半衰期:

強心甙的消除量與體內的存留量成正比。強心甙的半衰期因藥物而異,地高辛為40小時,西地蘭與毒毛旋花子甙K約為15小時,洋地黃毒甙為120小時。根據測定,地高辛一日約消除體內存留量的1/3。給予全效量地高辛後,每日須補充相當於全效量的1/3才能維持有效血濃度。若在開始治療時就給予固定的每日維持量(即1/3全效量),則體內逐漸蓄積,約經5個半衰期(約8天),即可達每日消除量和維持量相等的動態平衡。洋地黃毒甙一日消除量約為體內存留量的1/10,如果開始就用維持量(1/10全效量),同樣也要經過5個半衰期(約25天)才能達到均值的動態平衡。由於洋地黃毒甙的半衰期長,若出現毒性反應,停藥後仍可持續較長時間,安全性小,因此現已少用。  

補遺

1775年,植物學行家威瑟林(WilliamWithering,1741-1799)聽說,有位農婦能用一種家傳的秘方治療水腫病(即心力衰竭性水腫);效果奇好,威瑟林認為值得注意,便開始對其進行有系統的研究。

他在伯明罕結識了許多當時英國第一流的學者,如:氧氣發現者之一普利斯特列,蒸汽機發明者瓦特,達爾文的祖父伊拉司馬思.達爾文等。威瑟林一面當醫生,一面與這些學者定期聚會,自由討論各種學術問題,對他的科研究有很大好處。

威瑟林發現,農婦的秘方雖含20多種藥物,真正起作用的只有紫花洋地黃一種。這種藥用植物早在中世紀的醫學家就使用過,16和17世紀,英國和德國出版的藥用植物著作也都提到過此藥。他將洋地黃的花、葉、蕊等不同部分,分別製成粉劑、煎劑、酊劑丸劑,比較其療效;結果發現,以開花前採得的葉子研成的粉劑效果最好,還確定了用藥的最適劑量為1—3格蘭(1grain=64.8mg),他用洋地黃共治療了163名病人,積累了大量經驗。1785年,他發表了專著《關於洋池黃》,成為世界名醫。

但是,直接使用洋地黃植物的劑量很難準確掌握,治療量接近於中毒量。1874年,德國最優秀的藥物學家之一施密德伯格(OswalddSchmiedebrg,1838—1921)從洋地黃植物中提純了洋地黃毒甙,並證明是有效的強心成份。現代臨床上常用的強心藥地高辛,就是從毛花洋地黃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毒K,是從綠毒毛旋花的種子中提取的各種甙的混合物;西地蘭,則是毛花甙丙的脫乙醯基衍生物,作用迅速,對急性心力衰竭的搶救作用極佳,是急救室必備的藥品。

關於「洋地黃」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