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撲動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心房撲動房撲)是一種起源於心房的異位性心動過速,可轉化為房顫。房撲時心房內產生300次/分左右規則的衝動,引起快而協調的心房收縮,心室律多數規則(房室傳導比例多為2-4:1),少數不規則(房室傳導比例不勻),心室率常在140-160次/分間,房撲也分為陣發性和持久性兩種類型,其發生率較房顫少。

目錄

病因及發病機制

持續性心房撲動發生於器質性心臟病,比如心臟瓣膜病高血壓心臟病冠心病甲狀腺功能亢進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病肺源性心臟病等。陣發性房撲可發生於心臟結構正常的患者,心臟外科手術後1周,飲酒過量等也常常發生陣發性房撲。

房撲常發生於心房的特殊部位,折返激動時主要的發生機制。

臨床表現

心電圖特徵

(一)典型房撲:竇性P波消失,代之以振幅、間期較為恆定的房撲波,頻率為250-350次/分,多數患者為300次/分左右,房撲波首尾相連,呈鋸齒狀,房撲波之間無等電位線。典型房撲圍繞三尖瓣環折返有兩種運行方向,逆鐘向折返最為常見,房撲波在II 、III、aVF導聯為負向波,V1導聯為正向波;順鐘向折返較為少見,房撲波在II、III、aVF導聯為正向波,V1導聯為負向波。房撲波常以2:1的比例傳導至心室,心室率多為150次/分;也可為4:1或不等比例傳導到心室,引起心室率不規則;極少房撲波1:1下傳到心室,可引起300次/分或以上的心室率。房撲引起的QRS波群多為正常,當並存功能性束支傳導阻滯或心室預激時,QRS波群可寬大畸形。

(二)非典型房撲:折返環多位於三尖瓣環之外的心房特殊部位,房撲波頻率為250-300次/分,形態恆定,但不同於典型房撲。

房撲.jpg


診斷依據

1.常見病因與房顫基本相同;

2.心悸、心律規則或不規則,有時心率可突然減慢或突然加倍;

3.心電圖:P波消失,代之一系列大小相同、形態如鋸齒樣的規則的撲動波,稱F波;QRS波群形態與竇性心律相同,如伴有室內差異傳導,可呈寬大畸形;心室律可規則(房室傳導比例多為2-4:1),也可不規則(房室傳導比例不勻)。

治療原則

心室率的控制

對於大多數臨床房撲,首要的治療是控制其心室率,復律與否是次要的,除非伴血流動力學障礙。洋地黃類藥物是控制心室率的首選藥物,但單獨使用常難以達到滿意的效果,聯合使用B受體阻滯劑鈣拮抗劑維拉帕米地爾硫卓)可使心室率達到滿意控制。

轉復竇性心律

病情穩定或房撲心室率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可選擇靜脈或口服III類、Ia類和Ic類抗心律失常藥物來轉復竇性心律,III類藥物中胺碘酮最為常用。

射頻消融治療

複發的陣發性房撲和持續性房撲,藥物治療無效或不能耐受藥物的毒副作用,可選擇射頻消融治療。

預防血栓栓塞

可選擇口服阿司匹林華法林預防。

預後

心臟結構和功能正常的患者預後良好。與器質性心臟病相關或並存的房撲,其預後取決於病因和心功能狀態。

療效評價

1.治癒:經電復律、藥物轉復或射頻消融治療後恢復竇性心律。不再複發。

2.好轉:經治療後症状減輕,但房撲未轉成竇性心律,心室率控制在70-80次/分左右。

3.無效:經治療後症状不減輕,房撲未轉成竇性心律,心室率仍在140-160次/分以上。

參看

參考文獻

關於「心房撲動」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