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細血管擴張症

(重定向自毛细血管扩张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Bk9wf.jpg

毛細血管擴張症指皮膚或粘膜表面的毛細血管呈絲狀、星狀或蛛網狀改變。為鮮紅色,玻璃片壓迫後不退色,單發或多發,緩慢發展,或發生後無明顯增大,可限於某部位,也可範圍較廣泛,既可以是局部的改變,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特殊表現形式。大多不能自行消退,良性經過,影響美容。毛細血管擴張,可以原發,如血管痣,遺傳性良性毛細血管擴張等。也可以繼發於即硬皮病酒渣鼻等疾病。

目錄

基本概述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一部分人面部皮膚泛紅,並且肉眼就能看見一條條擴張的毛細血管,部分呈紅色或紫紅色斑狀、點狀、線狀或星狀損害的形象,這就是毛細血管擴張症,俗稱血紅絲。是一種發生在面部或軀幹部位的皮膚損害,大多數是後天性的,也有部分患者是先天性的,面部毛細血管擴張是影響美容的主要原因,多發於女性,臨床表現為面部的絲狀、點狀、星芒狀或片狀紅斑。仔細看能見到皮膚上許多紅色血管,就象一絲絲紅線頭。許多愛美的女士常常為自己潮紅的面龐十分困擾,可許多人也許不知道,紅血絲不僅僅會影響你的美麗,而且會影響你的健康,嚴重影響皮膚汲取營養,久而久之,導致皮膚養分供養不足,造成粗糙、乾燥和過早衰老症状。中醫理論中稱為「紅赤面」,其原因歸結為心經鬱熱、血行不暢。

種類

常見的毛細血管擴張性疾病。

毛細血管擴張

一、毛細血管先天性畸形即先天性毛細血管壁薄弱,以致不能收縮。本病多自出生時或生後不久發生於面部、頸部和枕後、頭皮部。可單側,散發,亦可雙側,多發。最初皮膚或粘膜上有一個大小不一,淡紅色或暗紅,或紫紅色皮損,自針尖大小至一個肢體或半側軀幹,哭鬧後顏色加深,界限清楚,形狀各異,不高出皮膚,局部則 較高,壓迫後,部分或全部退色,表面光滑。隨年齡增長,如兒童或青壯年有可能在其上有症状或結節狀損害,多數發生在小腿和足部,可表現為疼痛性紫藍色結節和斑塊,尚可破潰。

病理真皮上中部毛細血管擴張 隨年齡增長,毛細血管擴張可增多,並延及真皮深層和皮下 .

二、蜘蛛狀毛細血管擴張 多發生在正常兒童,孕婦及有肝病患者。病因不明,可能與雌激素有關。皮損形態似蜘蛛,肉眼可見放射狀毛細血管擴張,似蜘蛛足。稍隆起,壓後可見動脈性搏動。大小不等, 大至直徑 1~1.5cm 。好發於面部、頸部、手部,亦可發生於軀幹上部。多數患者為單發,常常在一側,如多發者, 有必要除外肝病。如發生在鼻粘膜、唇部的蜘蛛狀毛細血管擴張,難與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鑒別, 如發生在兒童,多數持續存在,難以自然消退。如發生在孕婦,有望分娩後6個月左右消失,如再妊娠有在原處複發的可能。本病持續不退者亦屢見不鮮。

三、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 屬常染色體顯性傳病,以皮膚、粘膜及內臟的毛細血管和微靜脈擴張出血為特點。發病原因尚不明。其基本病理改變為先天性毛細血管舒縮缺陷,表現血管壁薄, 有的毛自血管、小動脈小靜脈的壁僅由一層內皮細胞組成,周圍也僅由一層無肌肉、無彈性的結締組織包圍, 血管不能收縮,以至毛細血管、小動脈、小靜脈發生血管瘤樣擴大,可出現動靜脈瘺。某些患者有血凝固異常,毛細血管周圍組織的纖維蛋白原致活劑成分增加,使纖溶活性提高而發生出血。多從兒童期發病,隨年齡增長發病亦逐漸增多。典型皮膚損害為:點狀鮮紅或紫紅色斑疹斑丘疹。一般直徑 <4~5mm, 也可表現為線狀或蜘蛛狀毛細血管擴張,界限清楚,壓迫後變白,鬆開很快可復原。此皮損多持續存在而不能自行消退。典型有診斷意義的皮膚損害為手背成簇、細小的毛細血管擴張及紫紅或鮮紅色小點。皮好發於面部、耳部、軀幹上部、甲床、唇、舌、騰、鼻粘膜。亦可累及內臟器官消化道、肝、脾臟、肺、腦膜及大腦部位。鼻出血最突出,尤其在幼兒期 ,反覆鼻阻可導致嚴重貧血。出血程度不一,其病變在鼻有輕微小約 1~4mm 略突出、鮮紅色的點狀或線條狀毛細血管擴張,實際上是連接微小和微小靜脈之間的小瘺管,破裂後發生局部出血,其次為唇緣軟齶頰粘膜舌根舌緣、舌底面等均有圓點狀毛細血管擴張,亦可發、狀出血。如累及內臟,可咳血吐血尿血便血,蜘蛛膜下腔出血。如肺部1出現呼吸困難、紫緒、紅細胞增多、樣狀指等症状。  

病理

在皮膚毛細血管擴張區,可見壁薄的擴張的大而不規則的血管。

毛細血管擴張

實驗室檢查貧血,可因反覆出血而加重,凝血試驗均正常。有肺動靜脈瘺,末梢血象顯示紅細胞增多,凝血時間、血小板均正常,凝血因子 V 可輕度減少。兒童期反覆鼻出血,逐漸發展為皮膚句粘膜上的毛細血管擴張,以至內臟出血,實驗:又無特殊異常, 有明顯的家族史,一般不難診斷。  

毛細血管擴張的原因:

1、物理因素刺激。

如溫度變化的刺激,使毛細血管的耐受性超過了正常範圍,引起毛細血管擴張破裂。過度的日晒,還會引起慢性光線性皮炎,造成皮膚乾燥等。

2、氣候環境因素。

長期生活在較為惡劣的生活環境中如高原空氣稀薄,皮膚缺氧,導致紅細胞數量增多及血管代償性擴張,久而久之血管收縮功能產生障礙,引起永久性毛細血管擴張。那些長期接觸風、冷、熱的水手、廚師、農民和運動員也會造成毛細血管擴張。

3、激素依賴性毛細血管擴張。

常為不恰當治療的後遺症,如面部濫用外用藥物(如膚輕鬆皮炎平皮康霜)等。

4、濫用化妝品或長時期的「皮膚包月護理」及換膚不當引起後遺症。

換膚產品的酸性成分嚴重破壞了皮膚角質層的保護作用和毛細血管的彈性,使毛細血管擴張或破裂。

5、某些局部或全身疾病的併發症

主要是指患有某種皮膚病(如酒渣鼻等)的人群,也有一些人原因不明確。有了這種皮膚病後,面部非常容易發紅,而且在發熱、情緒激動、劇烈運動或飲酒時,顏色不但會加深,整個面部還會潮紅(即紅臉、關公臉),很難消退,非常影響美觀。  

病因

A、表皮基底細胞老化無力機轉釋出膠原蛋白、彈力蛋白

毛細血管擴張

張力蛋白、卷尾蛋白、纖維連結蛋白(統稱細胞骨架),致使真皮層的毛細血管浮出真皮層跑到表皮層。

B、毛細血管彈性纖維缺損造成的。造成毛細血管彈性纖維缺損的因素很多,包括長期的紫外線照射,長期使用皮質激素、換膚、感染或遺傳性毛細血管結構異常等。

C、角質層及表皮遭到破壞,目前很多的所謂祛斑霜實際上就是化學剝脫製劑,或者本身具有非常強的剝脫作用,容易使面部皮膚出現毛細血管擴張。結果導致敏感性皮膚的形成,這種人不但對很多東西過敏,或不耐受,而且常常是面部毛細血管擴張,治療非常棘手和困難

D、長期服用降壓藥,缺少維生素,  

家庭護理

外在塗抹生化科技的能量護膚品,養厚皮膚的角質層,活化基底細胞,增加細胞自身釋放各種蛋白的能力。使突起的病變血管歸回原來生理位置。修復毛細血管受損的彈力纖維。  

治療

☆ 以往的治療方法及缺點

毛細血管擴張症長期以來一直是皮膚科的治療難點,在新型雷射發明之前常用:冷凍治療、高頻電刀治療、同位素放射治療等,這類方法有些雖能獲得一定療效,但易引起潰瘍疤痕放射性壞死等嚴重併發症,並不能達到理想的美容效果,是愛美人士所無法接受的。

毛細血管擴張

☆ 高科技雷射治療毛細血管擴張症

近來毛細血管擴張症治療上出現一個飛躍,那就是以波長為585nm雷射治療機治療,雷射治療血管性皮膚損害的原理主要是利用含氧血紅蛋白對一定波長雷射的選擇性吸收,從而導致血管組織的高度選擇性破壞。另外強脈衝光子嫩膚儀也可以明顯改善毛細血管擴張症,實踐證實是一種安全、簡便的治療手段。治療後皮膚完好無損,給廣大患者帶來了福音。

☆ 新型雷射儀或強光儀治療後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處理

(因皮損淺表,治療操作簡單、快速,一般術後無併發症,少數患者可有以下並症):

1、軟組織水腫:常發生於眼瞼、面部,一般數日內消退。

2、色素沉著:少數患者用雷射治療後有輕度色素沉著反應,一般不必治療,必要時可用0.025%至0.05%維甲酸軟膏氫醌乳膏等以加速色素消退。

3、病情複發:在治療後2至4周內有血管再通致病情複發。複發者可第二次治療,第二次照射範圍應較第一次稍寬稍深些。

有了這種皮膚毛病後,常規治療通常是無效的,藥物幾乎不能起到任何作用。由於病損的部位通常較深,位於皮內,常規的治療難以將之祛除(如冷凍,電解),如果治療太淺,無法去掉病損,如想達到理想的治療深度,則一定會留下瘢痕。社會上的一些美容院由於缺乏醫療知識,採用面膜包月護理,希望去掉毛細血管的擴張。這是不可能的,相反會越來越重。

面部毛細血管擴張或一部分毛細血管位置表淺引起的面部現象,皮膚薄而敏感,過冷、過熱、情緒激動時臉色更紅。引起紅血絲的原因大致分兩大類型:遺傳型和誘髮型。遺傳型多是家族性遺傳。誘髮型最為多見,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1、局部長期使用皮質類激素藥物,引起毛細血管擴張,導致皮膚變薄、萎縮等;

2、血液循環受阻,血管壁淤滯使面部呈現一條條紅血絲;

3、誤用含激素或藥物成份護膚品,光子嫩膚,果酸換膚等去角質治療使皮膚角質層變薄透明,容易形成紅血絲。

4、本身是敏感皮膚,對外界刺激敏感,導致末梢血管時緊時松,呈現反覆淤血狀態,造成血管迂迴擴張,形成紅血絲。

臨床表現

血管瘤的一種,較為常見,屬於血管畸形。可以分為新生兒斑痣、葡萄酒色斑、蜘蛛形草莓毛細血管瘤、家庭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肉芽性血管瘤。其臨床表現分別如下:

1、新生兒斑痣:又稱橙色斑,常見於前額、上眼瞼、眉間、鼻周或頸頜部。橙紅或淡紅色,不突出皮面,輕壓即可退色,隨患兒生長而略增大,但顏色並不加深,大多數在數月後自行消退,毋需治療。

2、葡萄酒色斑:多見於面部,少部分位於軀幹或四肢,呈淡紅至暗紅色,或呈暗紫色,不高出皮面,病變範圍隨患兒生長而擴大,不會自行消退。有些病人並發全身性異常如青光眼等。

3、細小如針眼,多見於面、臂、手、軀幹部。

4、草莓狀毛細血管瘤:少部分患兒出生時即表現為大小不等的圓形或橢圓形由散在紅斑點融合或不完全融合的班塊,不高出或略高出皮面。表面稍粗糙,而大部分僅為極小的小紅點,擴大並互相融合成塊,常高出皮膚3-4毫米,鮮紅色,表面呈許多顆料狀,類似草莓而得名。能自行消退,常在1-4歲間消退。

5、家庭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病變,多見於鼻腔粘膜,其次為面、舌、唇、手指等,擴張的毛細血管主要位於真皮及粘膜下,管壁菲薄,僅有一層內皮與表皮相鄰,病灶直徑一般為1—3MM,不規則,平坦或隆起,紅色或紫紅色,加壓時顏色變白。本症有顯著的出血傾向,隨侵犯部位不同而出現相應的出血症状,如鼻衄咯血、泌尿系出血和消化道出血等。  

預防

避免一切可促發和加重出血的因素避免使用能引起血容量增加血壓增高血管擴張及促發出血的藥物。

健康問答網關於毛細血管擴張症的相關提問

關於「毛細血管擴張症」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