蝮蛇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蝮蛇 | 中藥圖典 |
蝮蛇 Fù Shé |
|
---|---|
別名 | 土球子、土谷蛇、土布袋、土狗子蛇、草上飛、七寸子、土公蛇、土虺、灶土蛇、爛肚腹虺、虺、反鼻、土虺蛇、反鼻蛇、碧飛、方勝板、土錦、灰地匾、狗屙蝮、爛肚蝮、地扁蛇 |
功效作用 | 祛風,攻毒。治麻風,癩疾,皮膚頑痹,瘰癧,痔疾。 |
英文名 | Pallsas Pit Viper |
始載於 | 《名醫別錄》 |
毒性 | 有毒 |
歸經 | 脾經、肝經 |
藥性 | 溫 |
藥味 | 甘 |
目錄 |
簡介
科學分類
界:動物界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爬蟲綱Reptilia
目:有鱗目Squamata
亞目:蛇亞目Serpentes
科:蝰蛇科Viperidae
亞科:蝮亞科Crotalinae
屬:蝮蛇屬Agkistrodon
蝮蛇別名:土公蛇,草上飛, 是我國各地均有分布的一種小型毒蛇,除食用外,有很高的醫藥價值。它種原易得,養殖方法不難,是群眾致富的一項新型養殖業。
蝮蛇(Agkistrodonhalys):全國除廣東、海南、廣西外、均有分布。頭略呈三角形,體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體側各有深褐色圓形斑紋一行。有較強耐寒性。多棲息於平原、丘陵地帶、荒野、田邊和路旁。
形態特徵
蝮蛇體長60~70厘米,頭略呈三角形。背麵灰褐色到褐色,頭背有一深色「∧」形斑,腹麵灰白到灰褐色,雜有黑斑。
生活習性
常棲於平原、丘陵、低山區或田野溪溝有亂石堆下或草叢中,彎曲成盤狀或波狀。捕食鼠、蛙、哳蜴、鳥、 昆蟲等。蝮蛇的繁殖、取食、活動等都受溫度的制約,低於10℃時蝮蛇幾乎不捕食;5℃以下進入冬眠;20℃~25℃為捕食高峰;30℃以上的鑽進蛇洞棲息,一般不捕食。夜間活動頻繁,春暖之後陸續出勢尋找食物。
繁殖方法
仔蛇2~3年性成熟,可進行繁殖。 蝮蛇的繁殖方式和大多數蛇類不同,為卵胎生殖。 蝮蛇胚在雌蛇體內發育,生出的仔蛇就能獨立生活。這種生殖方式胚胎能受母體保護,所以成活率高,對人工養殖有利,每年~9月為繁殖期,每雌可產仔蛇2~8條。初生仔蛇體長14~19厘米,體重21~32克。新生仔蛇當年脫皮1~2次, 進入冬眠。
開發利用
用蝮蛇作原料生產的一些貴重藥品能醫治多種疑難病症。蝮蛇毒素是生產高效抗血栓藥物的原料;蛇干有祛風、鎮靜、解毒業痛、強壯、下乳等功效。
因此開展蝮蛇的人工養殖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蝮蛇純干毒粉在國際市場是黃金價的20倍, 在國內每克價超過1000元。
種下分類
蝮蛇類是我國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一種毒蛇,其種下分類問題,頗多爭論。這場爭論長達60多年久,主要是缺乏足夠的根據以說服對方。為此,我們對全國各地的560條螟蛇標本及Maki(193)所搜集的資料進行了比較分析。根據鱗片數目、頭型、色斑以及分布區域的不同,確定我國鎮蛇可分為3個亞種,即中介亞種、短尾亞種及日本亞種。
尖吻蝮
(Agkistrodonacutus):俗稱五步蛇、百步蛇、翹鼻蛇等。頭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翹起,體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個明顯黑色圓斑,體長可達1。5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區、丘陵地帶。
中介蝮
主要分布在秦嶺以北地區,東起內蒙古,西到新疆,在動物地理區划上,屬於古北界蒙新區及華北區的黃土高原亞區的西部。短尾蝮主要分布在秦嶺以南,南限約在北緯26°附近,屬於東洋界華中區及西南區的一部分。但山西、河北、山東及東北三省是這兩個亞種的同域分布區。Smith(1943)把蝮蛇分布的南限延伸到北部灣的一個小島上,這是嚴重的錯誤,他所說的這個小島叫做小龍山Syoryuzan島,其實就是蛇島,在遼東半島南端的西面,並非雷州半島的西面。
竹葉青
(Trimeresuresstejnegeri)俗稱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標。頭呈三角形,頸細,眼紅色,體背呈草綠色,自頸部以後形成左右各一條白色縱線,或為紅白色側線,或為黃色側線,尾焦黃色,體長60-90厘米。廣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甘肅、四川、貴州、雲南。生活于山區樹叢或竹林,常棲息於溪澗邊灌木雜草或山區稻田田埂雜草,或宅旁柴堆、瓜棚。此外來有銅頭蝮蛇、黑眉蝮蛇等。
秦嶺是黃河和長江水系的主要分水嶺,從古生代到現在,一直起著我國南北兩大部分的分界作用,所以在動物地理的分布上,都認為是古北界與東洋界的天然障壁,這不僅對鳥獸有效,對蛇
類的分布更為有效。但秦嶺東段從伏牛山往東,山勢突然低落,與華北平原接壤,分布於秦嶺以南的短尾亞種通過這個地區與古北界的中介亞種相遇,形成兩個亞種的同域分布區。
明顯而有趣的例子是:在陝西,洋縣和周至兩地相距甚近,但中間隔著秦嶺主峰太白山及首陽山,在山南洋縣採到的蝮蛇是短尾亞種,在山北周至採到的則是中介亞種,表明秦嶺對這兩個亞種是起著地理隔離的作用的。
日本亞種
在我國只分布在台灣省,與日本群島所產的相同。中介蝮數量特多的地方,已發現有兩處,一處在黑龍江西部,靠近蒙古的卓山車站附近,站北共有6個山頭,長約3公里,寬一兩公里不等,是鐵路局的採石場,其中1~3號山頭因蝮蛇太多而停止開採。另一處是蛇島,面積僅1平方公里左右。過去有人(長谷川秀治,1932)估計島上有蝮蛇50萬條,這顯然是誇張了。1957年在島上考察之後,我們估計大約有5萬條蝮蛇。最近遼寧蛇島考察隊在島上作了數量分布調查,認為現存蝮蛇約有2萬條,這和我們當時的估計比較接近,因為該島在1959年以後曾遭火災及濫捕,損失的蝮蛇是相當多的。
蝮蛇多生活在平原、丘陵及山區,棲息在石堆、草叢、水溝、墳堆、灌木叢及田野中。短尾蝮的洞穴多在向陽的斜坡上,洞口直徑為1.5~4.5厘米,洞深可達1米左右,大多利用蛙、鼠等挖鑽的舊洞。蛇島的中介蝮多棲息在石縫、草叢及樹枝上,靜止不動,頭部仰起向著天空。當小鳥停落在它附近時,即迅速向小鳥襲擊。常見一棵小樹上有幾條蝮蛇。在一株高約兩米的欒樹上曾見有21條,一棵櫻樹上見有25條。小鳥稀少時,多潛伏於草叢及石縫中。例如:1957年9月15日,島上小鳥極少,所捕獲的413條蝮蛇中,草叢裡捕到的佔54.52%,岩石上捕到的佔43.61%,樹上捕到的只佔1.87%。
蝮蛇的藥用知識
【藥名】蝮蛇
【別名】虺、土虺蛇、土錦、灰地匾、地扁蛇、土球子
【漢語拼音】fu she
【英文名】Pallsas Pit Viper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gkistrodon halys (Pallas)
【歸經】脾;肝經
【功效】祛風;通絡;止痛;解毒
【科屬分類】蝰科
【拉丁文名】Agkistrodon
【生態環境】生活於平原、丘陵及山地,活動於稻田、耕作區、草地以及住宅附近。以魚、蛙、鳥、鼠等為食。
【採收和儲藏】春夏間捕捉。捕得後剖腹除去內臟,盤成圓盤形,烘乾。亦可鮮用。
【資源分布】廣泛分布於我國各地。
【動植物形態】蝮蛇,全長60cm左右。頭略呈三角形,與頸區分明顯,背面淺褐色到紅褐色,正脊有兩行深棕色圓斑,彼此交錯排列略並列,背鱗外側及腹鱗間有1行黑褐色不規則粗點,略呈星狀;腹麵灰白,密布棕褐色或黑褐色細點。鼻間鱗寬短,排成「∧」形;眶前鱗2,眶後鱗2(3),眶璨來新月形,顳鱗2+4(3);上唇鱗2-1-4(2-1-3、3-1-4)式。背鱗21(23)-21-17(15)行,中段最外行平滑或均具棱;腹鱗137-173,肛鱗完整;尾下鱗29-54對,少數為單行。
【藥理作用】毒性:
粗製蛇毒成分複雜,作用亦很複雜。一般認為,蝮蛇毒是以血循毒為主的血循、神經混合毒。被咬傷的病人除局部出現腫脹、疼痛外;由於神經毒,常發生畏寒、目糊、眼瞼下垂、頸項牽引感,當然更重要的是引起呼吸困難如雙吸氣、屏氣、點頭狀或魚口樣呼吸等。呼吸麻痹是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動物試驗也證明蝮蛇毒具有明顯的神經毒的作用。另一方面,蝮蛇毒具有顯著的血循毒,單純的人工呼吸並不能延長動物的生存時間。臨床病人也常出現面色蒼白、多汗、心率加速、四肢厥冷、血壓下降等嚴重中毒性休克症状。雖然有人認為江蘇蝮蛇毒主要也是神經毒(據他們觀察呼吸麻痹是主要症状及致死原因),但一般仍認為血循毒是主要的。它能大量釋放血管活性物質如組織胺、5-羥色胺及緩動素(Bradykinin)等,破壞紅細胞,增加毛細血管通透性,使血漿及體液大量喪失,血容量不足。更加嚴重的是對心臟的直接損害,被咬傷的病人心電圖有竇性心律不整、異位節律、P波變尖、R彼低電壓、傳導阻滯、S-T段下降、T波扁平或倒置等變化,聯繫到實驗動物中毒死亡後的屍解情況--心肌出血、心肌纖維濁腫斷裂,可以認為蝮蛇毒對心臟的毒性是循環衰竭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由於休克、溶血及對各臟器的直接損害(如腎等),可發生酸中毒、急性腎功能衰竭等。嚴重咬傷病人常出現醬油色尿以及尿中蛋白、管型、隱血均呈陽性等。防治感染也是非常重要的問題。竹葉青、龜花蛇毒亦為以血循毒為主的混合毒。一般局部症状較重,而全身症状較輕,如能及時正確搶救,死亡率較低。
【功效分類】祛風藥
【炮製方法】蝮蛇霜:取蝮蛇煅燒存性,研成粉末。
【性味】味甘;性溫;有毒
【藥材基源】為蝰科動物蝮蛇除去內髒的全體。
【用法用量】內服:浸酒,每條蝮蛇用60度白酒1000ml浸3個月,每次飲5-10ml,日飲1-2次;或燒存性研成細粉,每次-1.5g,日服2次。外用:適量,油浸、酒漬或燒存性研末調敷。
【出處】《中華本草》
|
關於「蝮蛇」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