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科學/流注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醫外科學》 >> 瘡瘍 >> 流注
中醫外科學

中醫外科學目錄

流注是以發生在肌肉深部的轉移性、多發性膿腫為表現的全身感染疾病。紗》科真詮》云:「流注發無定處,漫腫不紅,連接三四處。」《諸病源候論.流注候》云:「人體虛受邪氣,邪氣隨血而行,或淫突皮膚,去來擊痛,遊走無有常所。」其特點是漫腫疼痛,皮色正常,好發於四肢、軀幹肌肉豐厚之深處,並有此處未愈他處又起的特點。相當於西醫的膿血症、肌肉深部膿腫。本病因發病原因及病情不同,而有許多病名,如發於夏秋之間的稱暑濕流注;由於疔、後引起的,稱餘毒流注;產後惡露停滯或跌扑損傷而引起的,稱瘀血流注;僅發於髂窩部的,稱髂窩流注。但其病機、證治基本相似,故一併敘述。

[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正氣不足,邪氣壅滯,使經絡阻隔,氣血凝滯而成。

暑濕流注因夏秋季節感受暑濕,客於營衛,阻於肌肉而成。餘毒流注因患療瘡、癤、癰失治誤治,或溫熱病失於診治,火熱之毒流注入於血分,稽留於肌肉之中而發。瘀血流注多因跌打損傷瘀血停留,或產後惡露停滯,經絡為氣血壅滯而成。髂窩流注除由感受暑濕之邪外,還可由會陰肛門外陰下肢皮膚破損或生瘡癤,邪毒流竄,阻滯經絡而成。

[診斷]

除頭面、前後二陰、腕、踝等遠端比較少見,其餘任何部位均可發生,尤多發於腰部、臀部、大腿後部、髂窩部等處。

開始時在四肢近端或軀幹部有一處或數處肌肉疼痛,漫腫色白,按之微熱,約2-3天後,腫脹掀熱疼痛明顯,可觸及腫塊。伴寒戰高熱,全身關節疼痛,頭痛頭脹食欲不振等。以後腫塊逐漸增大,疼痛加劇,約2周左右,腫塊中央皮膚微紅而熱,按之中軟而應指:伴壯熱不退,時時汗出,口渴欲飲等症。潰後膿出黃稠或白粘膿水,或夾有瘀血塊。膿出後腫消痛止,硬塊漸消,身熱也退,食慾漸增,約經2周左右,膿盡收口而愈。

若潰後身熱不退,應仔細檢查身體其他部位,常有此處未愈他處又起的現象,伴壯熱不退、身體消瘦、面色無華等正虛邪戀之證。若兼神昏譫語胸脅疼痛、咳喘痰血等,是為毒傳臟腑,導致內陷變證或引發內癰

[鑒別診斷]

一、流痰 起病緩慢,有結核病史;患肢伸而難屈;局部及全身症状均不明顯;化膿約需6-12個月。

二、環跳疽 疼痛在髖關節部位;可致臀部外突,大腿略向外旋,患肢不能伸直和彎曲,甚則漫腫上延腰胯,下及大腿;必要時可作髖關節穿刺來鑒別。

三、風濕性關節炎多關節紅腫熱痛,呈遊走性;有反覆發作史;如患在髖關節,屈曲程度較輕,不會化膿潰破。

辨證論治

一、內治

餘毒攻竄證 發病前有療瘡、癰、癤等病史。四肢或軀幹有一處或數處肌肉疼痛,腫脹掀熱,腫塊色白或微紅;伴高熱,口渴,甚則神昏譫語,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脈洪數。

辨證分析:熱毒之邪人於營血,熱毒與氣血相搏,瘀結不散,郁阻於肌膚,故有肌肉腫痛;熱毒與正氣交爭,故高熱;熱毒擾亂心神,故神昏譫語;熱邪傷津液,故見口渴,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洪數為熱毒熾盛之象。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通絡。

方藥: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加減。膿成時,加當歸皂角刺穿山甲活血排膿托毒;神昏譫語者,加服安宮牛黃丸1粒化服,或紫雪散3g,分2次服。

(二)暑濕交阻遏 多發於夏秋之間,初起惡寒發熱胸悶嘔總,頭痛頭暈,四肢關節酸痛;胸部可布白瘩,大便秘結或瀉,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辨證分析:夏季感受暑濕之邪,暑濕熏蒸壅阻肌膚,故見惡寒發熱,胸悶嘔惡,四肢關節酸痛;暑濕困阻清陽,故見頭痛頭暈;熱盛傷津,故見小便黃赤,大便秘結;濕盛則濡瀉,故見腹瀉;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為暑濕兼熱之象。

治法:清暑解毒化濕

方藥:清署東加減,鮮佩蘭六一散醒消丸3g分2次吞服。熱重,加金銀花紫花地丁清熱解毒;膿成者,加當歸、炙山甲、皂角刺托毒排膿。

(三)瘀血凝滯證

主要證候 產後惡露停滯而成者,多發於小腹及大腿內側等處;勞傷筋脈而發者,多見於四肢內側;跌打損傷誘發者,多生於傷處。局部漫腫疼痛,皮色微紅,或呈青紫,潰後膿中多夾有血塊。全身症状較輕,化膿時可見高熱,舌有瘀斑、瘀點,脈澀。

治法 和營活血,祛瘀通絡。

方藥 活血散瘀東加減。

二、外治法

初起用金黃散、玉露散外敷,局部消腫止痛;膿成宜切開排膿,先用八二丹藥線引流,膿盡改用生肌散,繼用紅油膏蓋貼。

[預防與調攝]

1.及時處理疔、癤及皮膚破損等。

2.患病之後應臥床休息,以防流注再發它處。

3.宜加強營養,並多飲開水或以新鮮西瓜汁代茶飲:

4.髂窩流注愈後患肢功能障礙者,應適當作下肢伸屈功能鍛煉,或早期進行牽引。

[結語]

流注是發生於肌肉深部的多發性膿腫。其特點是:漫腫疼痛,皮色正常,好發於四肢、軀幹肌肉豐厚之深處,並有此處未愈他處又起的特徵,應與流痰、環跳疽和風濕性關節炎相鑒別。熱毒壅結證,治宜清熱解毒、活血行瘀,方用黃連解毒湯合犀角地黃東加減;暑濕阻遏證,治宜清暑解毒化濕,方用五神東加味;正虛邪戀證,治宜益氣補血、清解餘毒,方用四妙東加味。

參看

32 無頭疽 | 發頤 32
關於「中醫外科學/流注」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