膿血症
A+醫學百科 >> 膿血症 |
敗血症是指細菌侵入血液循環,持續存在,迅速繁殖,產生大量毒素,引起嚴重的全身症状者。膿血症是指局部化膿性病灶的細菌栓子或脫落的感染血栓,間歇的進入血液循環,並在身體各處的組織或器官內發生轉移性膿腫者。二者多發生於嚴重創傷後的感染和各種化膿性感染如大面積燒傷感染、癰、膽系感染等。常見致病菌為金葡菌和革蘭氏陰性桿菌,偶為真菌。
目錄 |
診斷要點
1.有原發感染病灶。
3.臨床不同點 (l)敗血症:①寒戰後高熱,里稽留熱型。②眼結膜、粘膜和皮膚常。 出現淤血點。③血液細菌培養常為陽性,但抗菌素應用後可為陰性。④一般不出現轉移性膿腫。 (2)膿血症:①寒戰後高熱,呈弛張熱型。②均出現轉移性膿腫,一 般於病程第2周開始,轉移性膿腫反應輕微,常不易引人注意。③寒戰、 高熱期血培養常為陽性。
4. 不同致病菌敗血症的特點 (1)革蘭氏陽性細菌敗血症:主要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多見於癰、蜂窩織炎或大面積燒傷時。 臨床上一般無寒戰,呈稽留熱或弛張熱,患者面色潮紅,四肢溫暖;常有皮疹、腹瀉、嘔吐,可出現轉移性膿腫,易並發心肌炎;發生休克較晚,血壓下降降慢,患者多呈譫妄和昏迷。 (2)革蘭氏陰性桿菌敗血症:常為大腸桿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引起,多見於膽道、尿路、腸道和大面積燒傷感染時。 一般以突發寒戰開始,間歇發熱;嚴重者體溫不升;有時白細胞計數升高不明顯,甚至減少;休克發生早,持續時間長;多無轉移性膿腫。 (3)真菌性敗血症:常見菌為白色念珠菌,往往發生於原有細菌感染經廣譜抗生素治療的基礎上。 臨床表現酷似革蘭氏陰性桿菌敗血症。突發寒戰、高燒,病情迅速惡化,神志淡漠、嗜睡、血壓下降和休克,少數可出現消化道出血;常出現周圍血象的類白血病反應,計數>25×109/L,出現晚幼和中幼粒細胞。
5.細菌培養:對可疑患者做血培養及膿培養,二者一致,診斷即可確立。必要時作厭氧培養和真菌培養。
6.眼底鏡檢查:真菌敗血症時眼底視網膜和脈絡膜上常有小的、白色發亮的圓形隆起,
治療原則
一般治療
(1)臥床休息,給予營養豐富且易於消化的食物。 (2)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 (3)補充各種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 C和 B。 (4)必要時間斷少量輸給新鮮全血或血漿。 (5)加強護理。
處理原發感染
如盡量去除傷口內壞死組織和異物,膿腫切開引流,壞疽肢體截肢及撥除體內留置的導管等。
應用抗菌素
早期大劑量地使用抗生素,不應等待培養結果。可先根據原發灶性質及臨床表現特點,選擇兩種有效抗菌素合用;細菌培養和藥敏可指導用藥。真菌敗血症時則儘可能停用原用的廣譜抗菌素而換用窄譜抗菌素,並開始全身應用抗真菌藥物。
對症處理
高熱者可藥物或物理降溫,嚴重患者可用人工冬眠或腎上腺皮質激素。發生休克時則應積極抗休克治療。
關於「膿血症」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