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科學/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醫外科學》 >> 瘡瘍 >> 癰
中醫外科學

中醫外科學目錄

癰是氣血為毒邪壅塞而不通的意思,有「內癰」與「外癰」之分。內癰生在臟腑,外癰生在體表。本節只講述外癰。

癰是指發生在皮肉之間的急性化膿性疾病。《靈樞.癰疽》云:「癰者,其上皮薄以澤。此其候也。……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然不能陷,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命曰癰。」本病的特點是局部光軟無頭,紅腫疼痛(少數初起皮色不變),腫脹範圍多在6-9cm,發病迅速,易腫,易膿,易潰,易斂,多伴有惡寒發熱口渴全身症状,一般不會損筋傷骨,也不會造成陷證。由於發病部位不同,本病有許多名稱,生於頸部的,稱頸癰;生於腋下的,稱腋癰;生於臍部的,稱臍癰;生於胯腹的,稱胯腹癰;生於委中穴的,稱委中毒。相當於西醫的體表淺表膿腫、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

 治療:

1、火毒凝結證

證候:局部突然腫脹,光軟無頭,迅速結塊,皮膚焮紅,少數病例皮色不變,到釀膿時才轉為紅色,灼熱疼痛。日後逐漸擴大,變成高腫發硬。重者可有惡寒發熱,頭痛,泛惡,口渴,舌苔黃膩,脈弦滑或洪數等症状。

治法:清熱解毒,行瘀活血。

方藥:仙方活命飲加減。

2、熱盛肉腐證

證候:紅熱明顯,腫勢高突,疼痛劇烈,痛如雞啄,潰後膿出則腫痛消退。舌紅,苔黃,脈數。

治法:和營清熱,透膿托毒。

方藥:仙方活命飲合五味消毒飲加減。

3、氣血兩虛證:

膿水稀薄,瘡面新肉不生,色淡紅而不鮮或暗紅,癒合緩慢。伴面色無華,神疲乏力,納少。舌質淡胖,苔少,脈沉細無力。

治法:益氣養血,托毒生肌。

方藥:托里消毒散加減。

外治:初起金黃散外敷,成膿宜切開排膿,潰後八二丹藥線插入瘡口,有膿袋墊棉法或擴創。


頸癰

頸癰是發生在頸部兩側的急性化膿性疾病,俗名「痰毒」「時毒」。相當於西醫的頸部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特點是初起局部皮色不變,腫脹,疼痛,灼熱,腫塊邊界不清,具有明顯的風溫外感症状。

[病因病機

多因外感風溫夾痰熱或肝胃火毒夾痰熱侵襲少陽陽明之絡,蘊結於頸側而發;亦有因乳蛾口疳齲齒或頭面腫等感染毒邪而誘發者。

[診斷]

多見於兒童。常生於頸部兩側,但頜下、耳後、頦下等處也可發生。

初起患部結塊,形如雞卵,皮色不變,白腫,灼熱,疼痛,活動度不大。約經7一10天,如不消散,即欲成膿,此時結塊處皮色發紅,腫勢高突,疼痛加劇如雞啄米樣,按之中軟而有波動感。潰後流膿黃白稠厚,腫消痛減,約10~14天左右癒合。

若火毒熾盛或素體虛弱,病變可向對側蔓延,或壓迫結喉,形成鎖喉癰,甚則危及生命。部分病例因大量使用抗生素或苦寒藥物治療,形成慢性遷延性炎症者,結塊質地較堅硬,需1~2個月後才能消散,如不能控制病情也會再次出現紅腫熱痛而化膿。

本病多伴有輕重不同的全身症状,如惡寒、發熱、頭痛口乾便秘、尿赤等。

[鑒別診斷]

一、痄腮多發於腮部,常雙側發病;色白漫腫,酸脹少痛;不會化膿,7—10天消退;有傳染性

二、臖xìng核本病為慢性頸部淋巴結炎。雖多由頭面瘡癤、口腔感染等疾病引起,但結核腫形較小,推之活動;一般不會化膿;無全身症状。

辨證論治

內治

風熱痰毒

頸側或耳下、缺盆處白腫、熱、痛,疼痛牽引肩部及上臂,腫塊形如雞卵,活動度差;伴惡寒發熱,頭痛,咳嗽舌質淡紅,苔黃,脈浮數。

辨證分析:外感風熱痰毒之邪,蘊結於頸側,阻於少陽、陽明之絡,氣血運行受阻而成腫塊;風熱犯表而有惡寒發熱、頭痛;風邪犯肺,故有咳嗽;舌質淡紅、苔黃、脈浮數為風熱表證之象。

治法:祛風清熱化痰消腫

方藥:牛蒡解肌湯或銀翹散加減。腫塊堅硬,加玄參赤芍花粉清熱消腫。


[預防與調攝]

1.積極治療原發病。

2.飲食宜清淡,忌食魚腥、辛辣、炙博之品。

腋癰

腋癰是指生在腋部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又名「夾肢癰」。其特點是腋下腫脹熱痛,皮色不變,伴惡寒發熱,上肢活動不利。相當於西醫的腋下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

[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上肢皮膚破損染毒,或其他部位瘡瘍毒邪循經流竄所致;或因肝脾血熱兼恚怒氣鬱,致腋窩邪毒蘊結,氣血瘀滯而成。

[診斷]

初起腋窩部多暴腫,皮色不變,灼熱疼痛,同時上肢活動不利,伴惡寒發熱、納差。若腫痛日增,寒熱不退,經重0—14天腫塊中央變軟,皮色轉紅,按之波動感明顯,潰後膿出稠厚,腫消痛止,容易收斂。如潰後流膿不盡,腫勢不退,多因潰口太小,或因潰口位置偏高,引起袋膿,以致引流不暢,影響癒合,甚或導致瘺管形成。

[鑒別診斷]

腋疽初起結塊推之可動,疼痛不甚,化膿需3個月;潰破後膿水稀薄夾有敗絮樣物質,收口緩慢;一般無全身症状。

[辨證論治]

一、內治法

肝鬱痰火腋窩腫脹、疼痛,上肢活動不利;伴發熱,心煩,頭痛,口苦咽干,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弦滑數。

辨證分析:肝鬱氣滯,郁久化火氣鬱痰火之邪阻滯腋窩經絡氣滯血瘀而成癰;熱毒蘊結,經絡不利,故上肢活動不利;痰火內蘊,故發熱,心煩口渴,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弦滑數均為痰火之象。

治法:清肝解郁解毒消腫。

方藥:柴胡清肝湯加減。如呼吸不利,加瓜蔞枳殼寬胸理氣

二、外治法

參照「頸癰」。膿成切開時刀法宜循經直開,低位引流。膿盡可摻生肌散,外蓋生肌玉紅膏,並加蓋棉墊,緊壓瘡口,以加速癒合。

[預防與調攝]

參照「頸癰」。

臍癰

臍癰是指生於臍部的急性化膿性疾病。本病多見於初生嬰兒。多因結紮、剪斷臍帶,或在包紮處理時感染毒邪而發病。也可由於臍部的先天性畸形卵黃管殘留症或臍尿管閉合不全而繼發感染邪毒引起。其特點是初起臍部微腫,漸大如瓜,膿稠無臭則易愈,膿水臭穢則成漏。

[病因病機]

因先天不足,臍部發育不全,復因心脾濕熱,火毒注小腸,結聚臍中,以致血凝毒滯而成。亦可因臍中出水,復因搔抓染毒而引起。

[診斷]

發病前有臍部濕瘡史,或有臍孔排出尿液或糞便史。

初起臍部微痛微腫,漸漸腫大如瓜,皮色或紅或白,觸之疼痛。成膿時伴發熱、口乾等全身症状。潰後膿出稠厚而無臭味者容易收口。

如潰後膿出臭穢,或夾有糞汁,創口久不收口,臍孔部胬肉高突,臍孔正中下方有條索狀硬結,則已形成臍漏

輔助檢查:對久不收口的患者,可做瘺管造影檢查,以明確診斷。

[辨證論治]

一、內治法

(一)濕熱火毒臍中腫脹,皮色紅,疼痛;伴發熱,口乾口苦,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

辨證分析:濕熱毒邪蘊結於臍中,致毒滯血瘀,故腫脹疼痛;濕熱蘊久化火,故全身發熱,口乾口苦,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紅、苔薄黃、脈弦數為濕熱火毒之象,治法:清熱利濕,解毒消腫。

方藥:黃連解毒湯四苓散加減。

(二)脾氣虛弱

創口經久不斂,臍孔部胬肉高突,中心有漏管,膿出臭穢;伴面色萎黃,肢軟乏力,納差,大便;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弱。

辨證分析:由於病久致脾氣虛弱,氣血虧虛,故瘡口久不癒合;氣虛則運化無力,水濕內停,濕滯成毒,蘊結而生胬肉、漏管;面色萎黃、肢軟乏力、納差、便溏均為脾胃虛弱之徵。

治法:健脾益氣托毒。

方藥:四君子湯加托里透膿散加減。

二、外治法

初起用金黃膏或玉露膏外敷;潰後用紅油膏或青黛膏摻九一丹外敷;膿盡改用白玉膏摻生肌散。

形成臍漏者,可插入七三丹藥線或白降丹藥捻,化管提膿。必要時可行瘺管切除術及修補術。

[預防與調攝]

1.積極治療臍部先天性疾病

2.經常用75%酒精擦洗臍孔,保持臍部清潔、乾燥。

委中毒

委中毒是發生在膕窩部的急性化膿性疾病。《醫宗金鑒.委中毒》云:「木硬腫痛、微紅、屈伸艱難。……緩則筋縮而成廢疾。」其特點是膕窩部木硬疼痛,皮色不紅,小腿屆伸不利,愈後可有短期屈曲難伸。相當於西醫的膕窩部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

[病因病機]

多因濕熱下注,流於脈絡所致;或因患肢潰破、足跟皸裂凍瘡潰爛、足癬濕疹等感染毒邪.以致濕熱蘊阻,經絡阻隔,氣血凝滯而成。

[診斷]

初起委中穴處木硬疼痛,皮色不變或微紅,形成腫塊則患肢小腿屈伸困難,行動不便。

伴惡寒發熱、納差等症状。如腫痛加劇,身熱不退,約2-3周後則欲成膿。潰破後2周左右而愈。

膿成後切口過小或位置偏高,或任其自潰,膿出不暢,則影響瘡口收斂。

瘡口癒合後,患肢仍屈曲難伸者,經功能鍛煉後,約2-3個月可恢復正常。

[辨證論治]

一、內治法

1.氣滯血瘀證

初起木硬疼痛,皮色如常,活動稍受限;伴惡寒發熱,口乾納差;舌苔白膩,脈滑數。

治法:和營活血,消腫散結

方藥:活血散瘀東加減。

2.濕熱蘊阻證

證候:委中穴處木硬腫痛,小腿屈曲難伸;伴發熱,口乾納差;舌質淡紅,苔黃膩,脈數。

治法:清熱利濕,和營消腫。

方藥:活血散瘀湯合五神東加減。

常用藥:川芎、當歸尾、赤芍、蘇木、牡丹皮、枳殼、瓜蔞仁(去殼)、桃仁(去皮、尖)、檳榔、大黃(酒炒)。

3.氣血兩虧證

證候:起發緩慢,膿成難潰,潰後膿出如蛋清狀,瘡口收斂遲緩,小腿屈伸不利;舌質淡,苔薄或薄膩,脈細。

治法:調補氣血。

方藥:八珍東加減。

常用藥:人蔘、白朮、茯苓、甘草、當歸、生地、白芍、川芎。 二、外治法參照「頸癰」。膿成宜切開排膿,刀口位置應在胭窩中央折紋偏下方。

[預防與調攝]

參照「頸癰」。


[結語]

癰相當於西醫的體表淺表膿腫、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其臨床特點是:局部光軟無頭,紅腫疼痛,腫脹範圍6-9en,發病迅速,易腫,易斂,多伴有全身症状,預後較佳。根據病位的不同,有頸癰、腋癰、臍癰,胯腹痛和委中毒等。頸癰風熱痰毒證,治宜祛風清熱、化痰消腫,方用牛蒡解肌東加減;肝胃火毒證,治宜清熱解毒、化痰消腫,方用普濟消毒飲加減。腋癰肝鬱痰火證,治宜清肝解郁、解毒消腫,方用柴胡清肝東加減。胯腹癰濕熱壅結證,治宜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方用五神湯合萆蘚滲濕東加減。委中毒濕熱蘊阻證,治宜清熱利濕、和營消腫,方用活血散瘀湯合五神東加減。臍癰濕熱火毒證,治宜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方用黃連解毒湯合四苓散加減;氣虛挾濕證,治宜健脾益氣,方用四君子東加味。外治依一般陽證瘡瘍分期施治。

參看

32  |  32
關於「中醫外科學/癰」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