痄腮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痄腮,病證名。見《幼科金針》。又名炸腮、腮腫、含腮瘡蛤蟆瘟。即流行性腮腺炎。冬、春季兩季常見流行,以學齡兒童發病較多。臨床表現為一側或先後在兩側腮腺部位腫脹,邊緣不清,按之有柔韌感,並且疼痛和壓痛,或伴惡寒發熱,輕度全身不適咀嚼不便等症。因感受溫毒病邪後,腸胃積熱肝膽郁火壅遏少陽經脈所致。治宜清熱解毒,用普濟消毒飲加減。外敷金黃散,或生大黃研末,米醋調敷。如感邪較重及較大患兒,可並發睾丸紅腫疼痛。治加金鈴子橘核荔枝核。如溫毒內竄心肝,症見壯熱頭痛嗜睡嘔吐驚厥昏迷等(並發腦膜炎)。治用羚角鉤藤湯

目錄

概念

痄腮

痄腮(zhàsāi),類似於中醫所說的「大頭瘟」,是流行性腮腺炎病毒腮腺炎沒有特效療法,可以使用前述中藥治療,如果有並發細菌感染的可以使用抗菌素。  

病理分析

流行性腮腺炎,又叫「痄腮」。冬季易發此病,多見於5--10歲的兒童。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飛沫及病人接觸後傳染,多發於人群聚集處,如幼兒園、學校、軍營等。一旦你孩子患過流行性腮腺炎,將永遠不再患此病,因為他已經能終身免疫。大多數地區要求學齡前兒童注射疫苗。如果未建立終身免疫,則需被動注射抗流行性腮腺炎的免疫疫苗。接種麻、風、腮三聯疫苗或腮腺炎疫苗可預防本病的發生。本病前期症状一般較輕,表現為體溫中度增高、頭痛肌肉酸痛等。腮腺腫大常是本病的首發體征,持續7--10天,常一側腮腺先腫,2--3天後對側腮腺亦出現腫大,有時腫脹僅為單側,腮腺腫大的特點是以耳垂為中心,向前、後、下擴大,邊緣不清,觸之有彈性感,有疼痛及觸痛,表面皮膚不紅,可有熱感,張口、咀嚼特別是吃酸性食物時疼痛加重。腫痛在3--5天達到高峰,一周左右消退。常有腮腺管口紅腫。同側咽部及軟齶可有腫脹,扁桃體向中線移位;喉水腫亦可發生;上胸部亦可出現水腫,軀幹偶見紅色斑丘疹蕁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給患兒帶來很大痛苦,腮腺疼痛難忍,少數病人的胰腺腦膜、腦、肝和心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本病對機體的嚴重危害並不只是腮腺本身,而是它的併發症,應高度警惕和防治併發症。  

治療

痄腮,即流行性腮腺炎,俗稱「蛤蟆瘟」,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本病以耳下腮部腫脹疼痛為主症。一般流行於冬春季行,以兒童為多見。成人發病,症状往往較兒童為重。

[病因病機

本病是因外感時行溫毒,更挾痰火積熱,郁滯少陽,少陽經脈失於疏泄,以致耳下腮部腫大疼痛,並有惡寒、發熱等症。肝與膽相為表裡;肝脈絡陰器,故常兼有睾丸腫痛。

辨證

輕證,僅覺耳下腮部酸痛,繼而腫脹,如無其他見症,可在數日後逐漸消退。較重的,初起有惡寒、發熱、頭痛、嘔吐等症,並漸見腮部(火欣)熱紅腫,咀嚼困難。嚴重的,則見高熱煩渴,並發睾丸腫大,脈象浮數或滑數,舌苔黃膩

[治療]

針灸治法 取手少陽經穴為主。毫針刺用瀉法

兒童痄腮其他療法

1.外治法

(1)青黛散以醋調敷腮部,每日—4次。

(2)紫金錠(玉樞丹)或金黃散以水調勻後敷患部。

(3)天花粉、綠豆各等分,研成細末,加入冷開水調成糊狀,外敷患部,每日~4次。

(4)鮮蒲公英、鮮馬齒莧、鮮莢蓉花葉、鮮絲瓜葉,任選一種,搗爛外敷患部。

2.針灸療法針刺翳風頰車合谷等穴,強刺激。發熱者,加曲池少商;煩躁者,加神門;並發睾丸炎者,加血海三陰交抽搐者,加印堂、百會、人中。

3.飲食療法

銀花牛蒡粥:金銀花30克、牛蒡子15克,水煎取汁200毫升,另取粳米100克加水煮成稀粥,將起鍋時加入藥汁,並以白糖調味,分次服用。

蒲菊飲:蒲公英30克、野菊花30克,水煎取汁200毫升,加適量白糖調味,代茶頻服。

板藍根夏枯草飲:板藍根30克、夏枯草20克,水煎取汁200毫升,加白糖適量,代茶頻服。

海帶海藻湯:海帶、海藻各120克,水煎服。適用於痄腮合併睾丸腫痛。

參看

關於「痄腮」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