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瓜葉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絲瓜葉
Sī Guā Yè
別名 虞刺葉
功效作用 清熱解毒。治癰疽,疔腫,瘡癬,蛇咬湯火傷
英文名 Leaf of Luffa
始載於 滇南本草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絲瓜

(《滇南本草》)

【來源】為葫蘆科植物絲瓜或粵絲瓜葉片。

化學成分】絲瓜葉含皂甙。粵絲瓜葉含氫氰酸。

【藥理作用】絲瓜葉或全草的水提取物(煎劑加酒精除去沉澱者)可明顯降低乙醯膽鹼對離體豚鼠迴腸的收縮作用,對組織胺的作用也有相似影響,但較弱。煎劑對迴腸則有輕度興奮作用,對離體兔子宮有非常顯著的興奮作用。水提取物對離體兔十二指腸無明顯作用。對大鼠橫膈-膈神經製備也無作用。煎劑對蟾蜍腹直肌則有明顯興奮作用。在大鼠後肢灌流試驗中無明顯作用,麻醉靜脈注射0.1克生藥/公斤,有降壓作用。小鼠腹腔注射水提取物20克鮮生藥/公斤,無明顯作用。腹腔注射煎劑1克生藥/只,亦無明顯毒性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治癰疽,疔腫,瘡癬,蛇咬,湯火傷。

①《綱目》:"癬瘡,頻挼摻之,療癰疽,丁腫,卵頹。"

②《本經逢原》:"搗汁生服,解蛇傷毒,以滓盦傷處,干即易之。"

③《隨息居飲食譜》:"消暑解毒。治痧穢腹痛,絞汁服。"

④《嶺南採藥錄》:"煎服,治鵝喉。"

⑤《廣州植物志》:"搗爛,治癰疽和小兒夏月皮膚病,有消腫退炎之效。"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兩;或搗汁,研末。外用:煎水洗、搗敷或研末調敷。

【選方】①治魚臍疔瘡:絲瓜葉、連須蔥、韭菜等分。上入石缽內,搗爛如泥。以酒和服,以渣貼腋下,如病在左手,貼左腋下,右手貼右腋下,在左腳貼左胯,右腳貼右胯,如在中心貼心臍,並用帛縛住,候肉下紅線處皆白,則可為安。(《世醫得效方》)

②治蟲癬:清晨采露水絲瓜葉擦患處。(《攝生眾妙方》)

③治湯火傷灼:絲瓜葉(焙研),入辰粉一錢,蜜調搽之;生者搗敷。(《海上名方,)

④治陰子偏墜:絲瓜葉(燒存性)三錢,雞子殼(燒灰)二錢。溫酒凋服。(《余居士選奇方》)

⑤治腎囊風熱瘙癢:絲瓜葉四兩,蒼耳草一兩,野菊花二兩。煎水服或外用洗。(《重慶草藥》)

⑥治汗斑:絲瓜葉、硼砂冰片。搗爛外敷。(《南寧市藥物志》)

⑦治婦人血崩:絲瓜葉炒黑研末。每用二至五錢,酒沖服之。(《閩南民間草藥》)

【臨床應用】治療神經性皮炎

取鮮絲瓜葉洗淨,搓碎後在局部摩擦,直至局部發紅、見隱血為止。每7天1次,2次為一療程。一般1~2療程,可獲近期療效。

關於「絲瓜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