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鬱
A+醫學百科 >> 氣鬱 |
氣鬱,病證名。出《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因情志不舒,氣機鬱結所致。證見胸滿脅痛,噫氣腹脹。治宜行氣解郁,用氣鬱湯、木香調氣散、七氣湯、越鞠丸等方。氣鬱生痰者,用溫膽湯、半夏厚朴湯、上下分消導痰湯。氣鬱化火者,用加味逍遙散等方。
目錄 |
病機
《諸病源候論•氣病諸候•結氣候》指出:「結氣病者,憂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氣留而不行,故結於內」。
由於本病始於肝失條達,疏泄失常,故以氣機郁滯不暢為先。氣鬱則濕不化,濕郁則生痰,而致痰氣鬱結;氣鬱日久,由氣及血而致血郁,又可進而化火等,但均以氣機郁滯為病理基礎。
病因
(1)情志失調
七情過極,刺激過於持久,超過機體的調節能力,導致情志失調,尤以悲憂惱怒最易致病。若惱怒傷肝,肝失條達,氣失疏泄,而致肝氣鬱結。氣鬱日久化火,則為火郁;氣滯血瘀則為血郁;謀慮不遂或憂思過度,久郁傷脾,脾失健運而蘊濕、生痰、化熱等。
(2)體質因素
原本肝旺,或體質素弱,復加情志刺激,肝鬱抑脾,飲食漸減,生化泛源,日久必氣血不足,心脾失養,或鬱火暗耗營血,陰虛火旺,心病及腎,而致心腎陰虛。如《雜病源流犀燭•諸郁源流》所說: 「諸郁,臟氣病也,其源本于思慮過深,更兼臟氣弱,故六郁之病生焉。」
病理性質
病理性質初起多實,日久轉虛或虛實夾雜。本病雖以氣鬱邪實為主,但病延日久則易由實轉虛,或因氣鬱化火傷陰而導致陰虛火旺、心,腎陰虛之證;或因脾傷氣血生化不足,心神失養,而導致心脾兩虛之證。如《類證治裁•郁證》說: 「七情內起之郁,始而傷氣,繼必及血,終乃成勞。」
治療原則
理氣開郁、調暢氣機、怡情易性是治療本病的基本原則。正如《醫方論•越鞠丸》方解中說:「凡郁病必先氣病,氣得疏通,郁於何有?」對於實證,首當理氣開郁,並應根據是否兼有血瘀、痰結、濕滯、食積等而分別採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濕、消食等法。虛證則應根據損及的臟腑及氣血陰精虧虛的不同情況而補之,或養心安神,或補益心脾,或滋養肝腎。對於虛實夾雜者,則又當視虛實的偏重而虛實兼顧。
氣鬱臨床證型及治療
《古今醫統大全•郁證門》說:「郁為七情不舒,遂成鬱結,既郁之久,變病多端。」
《臨證指南醫案•郁》所載的病例,均屬情志之郁,治則涉及疏肝理氣、苦辛通降、平肝熄風、清心瀉火、健脾和胃、活血通絡、化痰滌飲、益氣養陰等法,用藥清新靈活,頗多啟發.
1、氣鬱脘痛
氣機郁滯所致胃脘痛。多由情志不舒,肝氣鬱結,橫逆犯胃所致,故又稱肝胃氣痛。證見胃脘脹痛,痛常遊走,連及兩脅,噯氣頻繁,嘈雜吐酸等。治宜疏肝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湯、沉香降氣散、金鈴子散等。
2、氣鬱脅痛
七情過度,肝氣鬱結所致脅痛,見《東醫寶鑒.外形篇》。治宜沉香降氣散、枳殼煮散、枳殼散、桂枝湯、小龍薈丸。
3、氣鬱眩暈
又稱氣暈。見《證治匯補.氣鬱眩暈》:「七情所感,臟氣不平,郁而生涎,結而為飲,隨氣上逆,令人眩暈。」證見頭目昏眩,精神抑鬱,心悸怔忡,時時面部發熱,眉棱骨痛,嘈雜噁心,脈沉等。治宜解郁化痰,安神定志,用十四友丸、茯神湯、化痰玉壺丸等方。
4、氣鬱頭痛
因情志觸發,氣逆於上所致的頭痛。見《丹溪心法附余.風熱門》。證見頭痛,頭目昏眩,胸腹脹滿,嘔吐酸水等。治宜理氣解郁,用芎烏散加味。
5、氣鬱怔忡
《不居集》卷二十二論氣鬱怔忡:「失意之人,懷抱抑鬱,氣生痰涎,涎與氣搏,心神不寧,脈必沉結,或弦者是也。」治宜疏肝和營,解郁化痰,用消遙飲、益營湯、溫膽湯等方。
6、氣鬱吐血
氣機郁滯所致吐血。證見惡風寒,面色晦滯,口苦口酸,噁心喜嘔,脈澀。治以舒郁為主,宜逍遙散加丹皮、茱萸、黃連、梔子之屬。血止後,繼用六味丸滋陰。
7、氣鬱血崩
屬血崩症型之一。多因暴怒傷肝,氣亂血動,血液妄行,致成崩漏。症見突然陰道下血量多,色紫紅有塊,煩躁易怒,胸脅不舒。治宜止血以治標,方用固沖湯;待血量減少後,再以疏肝解郁,方用逍遙散加炒香附、青皮。或用醋炒香附為細面,每次口服10克,米飲送下。
8、氣鬱痰滯
氣鬱痰凝,阻滯胸咽。症見: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精神抑鬱,胸部悶塞,脅肋脹滿;舌脈:苔白膩,脈弦滑。治宜行氣開郁,化痰散結。方用半夏厚朴湯。本方行氣開郁,降逆化痰,自《金匱要略》以來,即將本方作為治療本證的主要方劑。
常用藥:厚朴、紫蘇理氣寬胸,開郁暢中;半夏、茯苓、生薑化痰散結,和胃降逆。
加減:濕郁氣滯而兼胸脘痞悶、噯氣、苔膩者,加香附、佛手片、蒼朮理氣除濕;痰郁化熱而見煩躁、舌紅、苔黃者,加竹茹、栝蔞、黃芩、黃連清化痰熱;病久入絡而有瘀血徵象,胸脅刺痛,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澀者,加鬱金、丹參、降香、薑黃活血化瘀。
9、氣鬱化火
氣鬱日久,化火薰灼,橫逆犯胃。症見:性情急躁易怒,胸脅脹滿;口苦而干,或頭痛、目赤、耳鳴,或嘈雜吞酸,大便秘結;舌脈:舌質紅,苔黃,脈弦數。治宜疏肝解郁,清肝瀉火。方用丹梔逍遙散。本方由逍遙散加丹皮、梔子而成,具有疏肝解郁,清瀉肝火的功效,適用於肝鬱化火之症。
常用藥:柴胡、薄荷、鬱金、制香附疏肝解郁,當歸、白芍養血柔肝,白朮、茯苓健脾去濕,丹皮、梔子清肝瀉火。
加減:熱勢較甚,口苦、大便秘結者,可加龍膽草、大黃瀉熱通腑。肝火犯胃而見脅肋疼痛、口苦、嘈雜吞酸、噯氣、嘔吐者,可加黃連、吳茱萸(即左金丸)清肝瀉火,降逆止嘔。肝火上炎而見頭痛、目赤、耳鳴者,加菊花、鉤藤、刺蒺藜清熱平肝。熱盛傷陰,而見舌紅少苔、脈細數者,可去原方中當歸、白朮、生薑之溫燥,酌加生地、麥冬、山藥滋陰健脾。
10、肝氣鬱結不孕
不孕症型之一。見陸成一《女界須知》。多因婦女平素情志不舒,肝氣鬱結,疏泄失常,氣血不和,沖任不能相資攝精成孕。臨床見情志抑鬱,經量少而延期,經前乳房脹痛,胸脅不舒等,治宜疏肝解郁,養血調經,方用開郁種玉湯。
10、心神失養
情志所傷,臟躁失養,心神惑亂。症見:精神恍惚,心神不寧;多疑易驚,悲憂善哭,喜怒無常,或時時欠伸,或手舞足蹈,罵詈喊叫;舌脈:舌質淡,脈弦。治宜甘潤緩急,養心安神。方用甘麥大棗湯。本方養心安神,和中緩急,自《金匱要略》以來,即將本方作為治療本證的主要方劑。
常用藥:甘草甘潤緩急;小麥味甘微寒,補益心氣;大棗益脾養血。
加減:血虛生風而見手足蠕動或抽搐者,加當歸、生地、珍珠母、鉤藤養血熄風;躁擾、失眠者,加酸棗仁、柏子仁、茯神、制首烏等養心安神;喘促氣逆者,可合五磨飲子開郁散結,理氣降逆。該證發作時,可根據具體病情選用適當的穴位進行針刺治療,並結合語言暗示、誘導,常能收到良好效果。
11、心脾兩虛
情志所傷,脾失健運,心失所養。症見:多思善疑,頭暈神疲;心悸膽怯,失眠,健忘,納差,面色不華;舌脈:舌質淡,苔薄白,脈細。治宜健脾養心,補益氣血。方用歸脾湯。本方補氣生血,健脾養心,是心脾兩虛證的首選方劑。
常用藥:党參、茯苓、白朮、甘草、黃芪、當歸、龍眼肉等益氣健牌生血;酸棗仁、遠志、茯苓養心安神;木香、神曲理氣醒脾。
加減:心胸鬱悶,情志不舒者,加鬱金、佛手片理氣開郁;頭痛加川芎、白芷活血祛風而止痛。
12、心腎陰虛
情志所傷,化源不足,陰精虧虛。症見:情緒不寧;心悸,健忘,失眠,多夢,五心煩熱,盜汗,口咽乾燥;舌脈:舌紅少津,脈細數。治宜滋養心腎。方用天王補心丹合六味地黃丸。前方滋陰補血,養心安神,後方滋補腎陰,合用適宜於心腎陰虛證。
常用藥:地黃、淮山藥、山茱萸、天冬、麥冬、玄參滋心腎;人蔘、茯苓、五味子、當歸益氣養血;柏子仁、酸棗仁、遠志、丹參養心安神;丹皮涼血清熱。
加減:心腎不交而見心煩失眠,多夢遺精者,可合交泰丸(黃連、肉桂)交通心腎;遺精較頻者,可加芡實、蓮須、金櫻子補腎固澀。
氣鬱症調治五法
五臟均有氣,氣病均可有郁滯,然以肝氣之郁最為突出."肝氣乃病理之一大門,善調其肝,以治百病,胥有事半功倍之效"(《臟腑藥式補正.肝部》.對氣鬱及其病機演化諸證,大致可歸納為五法,即:
(2)疏肝和胃法蘇梗,白芍,枳殼,陳皮,麥芽,香櫞皮,砂仁,香附,甘草,粳米,沉香曲等;
(3)清肺化痰法杏仁,川貝母,枇杷葉,瓜萎皮,冬瓜子,蘆根,黛蛤散(或蛤粉),半夏,茯苓等.
(4)抑肝泄未法丹皮,桑葉,杭菊花,山梔,白蒺藜,青皮,黃苓,石決明,赭石,青蒿等.江蘇中醫1994年卷第8期
(5)滋陰寧風法生地,女貞子,枸杞子,當歸,阿膠珠,山藥,潼蒺藜,白蒺藜,天麻,牡蠣,鉤藤,菊花等。
氣鬱體質
機理分析
人體之氣是人的生命運動的根本和動力。生命活動的維持,必須依靠氣。人體的氣,除與先天稟賦、後天環境以及飲食營養相關以外,且與腎、脾、胃、肺的生理功能密切相關。所以機體的各種生理活動,實質上都是氣在人體內運動的具體體現。當氣不能外達而結聚於內時,便形成「氣鬱」。中醫認為,氣鬱多由憂鬱煩悶、心情不舒暢所致。長期氣鬱會導致血循環不暢,嚴重影響健康。
體質特點
總體特徵:氣機郁滯,以神情抑鬱、憂慮等氣鬱表現為主要。
形體特徵:形體瘦者為多。
常見表現:神情抑鬱、情感脆弱、煩悶不樂、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心理特徵:性格內向不穩定、敏感多慮。
發病傾向:易患臟躁(多指女性精神憂鬱、心情煩亂、哭笑無常、呵欠頻作)、梅核氣及郁證等。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對精神刺激適應能力較差;不適應陰雨天氣。
調養方案
飲食 宜多食黃花菜、海帶、山楂、玫瑰花等具有行氣、解郁、消食、醒神作用的食物。
食療方 ①橘皮粥:橘皮50克,研細末;粳米100克,加清水煮至粥將成時,加入橘皮,再煮10分鐘即成,佐餐食。具有理氣健脾的功效,適用於脘腹脹滿、不思飲食者。②菊花雞肝湯:銀耳15克,菊花10克,茉莉花24克,調料適量,雞肝100克(切薄片),將水燒沸,先入料酒、薑汁、食鹽,隨即下入銀耳及雞肝,燒沸,撇去浮沫,待雞肝熟時,調味,再入菊花、茉莉花稍沸即可,佐餐食。具有疏肝清熱、健脾寧心的功效。
運動起居 盡量增加戶外活動,多參加群眾性的體育運動項目,如打球、跳舞、下棋等。
關於「氣鬱」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