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小麥
Xiǎo Mài
小麥
別名 來、麳
功效作用 養心益腎;除熱;止渴。主臟躁煩熱消渴泄利癰腫外傷出血燙傷
英文名 wheat seed
始載於 本草經集注
毒性 無毒
歸經 心經脾經腎經
藥性
藥味

小麥是小麥屬植物的統稱,是一種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的禾本科植物,最早起源於中東的新月沃土地區。小麥是世界上總產量第二的糧食作物,僅次於玉米,而稻米則排名第三。小麥的穎果是人類的主食之一,磨成麵粉後可製作麵包、饅頭、餅乾、蛋糕、麵條、油條、油餅、火燒、燒餅、煎餅、水餃、煎餃、包子、混沌、蛋卷、速食麵、年糕、意式麵食、古斯米等食物;發酵後可製成啤酒、酒精、伏特加,或生質燃料。

  

目錄

植物簡介

名 字

中文名:小麥

學名/拉丁語名:Triticum aestivum Linn.

英語名字: Common wheat, bread wheat

學名:普通小麥寶古代麩麥浮麥浮小麥空空麥麥子軟粒小麥小麥

小麥 馬煒梁拍攝於上海市上海農科院

科屬分類

域: 真核域 Eukarya

界: 植物界 Plantae

門: 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綱: 單子葉植物綱 Liliopsida

目: 禾本目 Poales

科: 禾本科 Poaceae

屬: 小麥屬 Triticum

種: 小麥種 Triticum aestivum

簡 述

1、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中空,葉子寬條形,子實橢圓形,腹面有溝。子實供製麵粉,是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由於播種時期的不同有春小麥、冬小麥等。

小麥 王芸 拍攝於 陝西省 秦嶺南麓

2、這種植物的子實。

自花授粉.禾本科小麥屬的重要栽培穀物。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莖具4~7節,有效分櫱多少與土肥環境相關。葉片長線形;穗狀花序直立,穗軸延續而不折斷;小穗單生,含3~5(~9)花,上部花不育;穎革質,卵圓形至長圓形,具5~9脈;背部具脊;外稃船形,基部不具基盤,其形狀、色澤、毛茸和芒的長短隨品種而異。穎果大,長圓形,頂端有毛,腹面具深縱溝,不與稃片粘合而易脫落。

小麥富含澱粉蛋白質、脂肪、礦物質、鈣、鐵、硫胺素核黃素煙酸維生素A等。因品種和環境條件不同,營養成分的差別較大。從蛋白質的含量看,生長在大陸性乾旱氣候區的麥粒質硬而透明,含蛋白質較高,達14~20%,麵筋強而有彈性,適宜烤麵包;生於潮濕條件下的麥粒含蛋白質8~10%,麥粒軟,麵筋差,可見地理氣候對產物形成過程的影響是十分重要的。麵粉除供人類食用外,僅少量用來生產澱粉、酒精、麵筋等,加工後副產品均為牲畜的優質飼料

來源

P 一粒小麥 x 擬斯卑爾脫山羊草

AA BB

F1 AB(異源二倍體)

環境突變染色體加倍 = AABB 二粒小麥

二粒小麥 x 方穗山羊草

AABB CC

F2 ABC(異源三倍體

環境突變、染色體加倍 = AABBCC 普通小麥  

習性和種植

小麥是一種溫帶長日照植物,適應範圍較廣,自北緯18°~50°,從平原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如中

小麥

國西藏)均有栽培。按照小麥穗狀花序的疏密程度,小穗的結構,穎片、外稃和芒以及穀粒的性狀、顏色、毛絨等,種下劃分為極多亞種變種、變型和品種;根據對溫度的要求不同,分冬小麥和春小麥兩個生理型,不同地區種植不同類型。在中國黑龍江、內蒙古和西北種植春小麥,於春天3~4月播種,7~8月成熟,生育期短,約100天左右;在遼東、華北、新疆南部、陝西、長江流域各省及華南一帶栽種冬小麥,秋季10~11月播種,翌年5~6月成熟,生育期長達180天左右。

小麥的世界產量和種植面積,居於栽培穀物的首位,以普通小麥種植最廣,佔全世界小麥總面積的90%以上;硬粒小麥的播種面積約為總面積的6~7%。生產小麥最多的國家有蘇聯、美國、加拿大和阿根廷等。

未成熟小麥還可入藥治盜汗等。小麥皮治療腳氣病 。  

種植技術

(一)耕作與整地

耕作整地可使耕層鬆軟,土碎地平,於濕適宜,促進小麥苗全苗壯,保證地下部與地上部協調生長,

小麥

所以是創造高產土壤條件的重要環節。具體方法,因水田、旱地以及不同前作而不同。

1.稻麥複種的麥田整地由於稻田長期浸水,土壤板結,通透性較差,所以要通過水旱輪作,乾濕交暫,促進土壤熟化。整地特點是,前作收穫較早時,應抓住宜耕期儘早翻耕,以利用初秋的高溫晴朗天氣,充分炕土曬垡播種前再行淺耕細耙,達到深軟細乎,上虛下實;前作為晚稻或雜交稻制種田,由於收播間距很短,應在水稻散籽時即開溝排水,力爭薄片曬垡,短期炕田;在不貽誤小麥適時播種的前提下,也可淺旋整地,為小麥創造良好的苗床和生長基地。

2.旱地小麥的整地要立足於逐年加深耕層,結合增施有機肥,提高保蓄水肥的基礎上,根據不同複種形式進行整地。即前作收穫較早者,如春玉米、高粱、煙草等,收穫應首先淺耕滅茬,然後深翻炕土,使殘茬腐爛並接納秋雨,雨後淺耙,減少蒸發,另一類如甘薯棉花等,收穫時間緊迫,如果用常規之法,勢必貽誤播期,這是西南區小麥低產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一方面推行在前作後期行間鬆土保墒,種麥時再耕細整平,另一方面提倡挖薯,平地、施肥、播種等連續作業,保證小麥適時播種。

(二)少耕、免耕與半旱式栽培

1.少耕與免耕所謂少耕、免耕,是與傳統的整地而言,減少整地次數,降低整地強度,而對於田濕土

小麥

粘,耕作困難,又易破壞土壤結構的麥田,免去不必要的甚至有害的耕作,所以這是對小麥整地技術的一個發展和完善。據對稻茬麥免耕研,其增產機理可以歸納如下,

(1)保持良好士壤結構與水分免耕未打亂土層,保持了水稻土原有孔隙,避免濕耕造成的粘閉現象。免耕與翻耕相比,耕層土壤容重分別為i.15~1.20及1.34~1.40,水、氣比較協調。

(2)利於提高播種質量 在保證適時播種的前提下,由於田面平整,利於挖窩或開溝點播,貫徹種植規範,避免了粗耕爛種所造成的深籽、叢籽、露籽,達到苗齊,苗勻、苗壯。

(3)根系發達,抗倒力強 土壤結構較好,有利於根系發展和吸水。據多點調查,免耕單株次生根數比翻耕平均多16.0%;灌漿期用32p示蹤測定,標記後第8天,脈衝數高出63.01%。

(4)壯苗早發,增產顯著 免耕田有較好的土壤生態環境,幼苗出時快,分櫱早,生長優勢明顯。在各個生育時期,免耕的葉面積指數均高,群體光合能力強,單位面積增產5~20%。

定位研究(4年)以來,對後作水稻未發生不利影響,但長期免耕後與土壤肥力、病蟲害的關係如何,尚須繼續進行探索。此外,免耕田雜草較多,後期也易脫肥,所以應有適當的配套措施。

2.半早式栽培小麥半旱式栽培是水田自然免耕的重要環節。它是在半旱式水稻收穫後,利用原壟埂稍加修正後播種小麥。下濕、爛泥田廂寬170~200厘米,一般為27~40厘米,溝寬33~40厘米,溝深27~33厘米。用溝中稀泥覆蓋稻茬和肥料後,晾曬1~2天後播種,並以干渣糞或細土蓋種。小麥生育期間,溝內保持一定水位(前期距廂面12~15厘米,後期18厘米),以使壟面不幹,既有利於小麥生長,又能保證水稻及時栽插,是冬水田利用改良的一條有效途徑。

半旱式小麥生產水平,一般可達旱作條件下70~80%以上,個別土壤類型還高於旱作水平,因而在西

小麥

南三省已推廣種植較大面積。其增產原因,除一部分與少耕、免耕相同外,突出作用在於改變了土壤的水熱狀祝。一方面壟溝把小麥根系深度擴大了10厘米左右,而且壟面通透狀況好,又有毛管上升水,水氣協調;另一方面壟溝使土體表面積增大,白晝較平作溫度高1.2~2.0℃,最大可達4℃,夜間比平作降低0.3~0.7℃,土壤受光面積增加約200~400平方米/畝。在良好的水,熱、氣條件下,促進了微生物的活動和有機質的分解,提高了土壤供肥能力。

由於半旱式栽培供肥能力較強,前期應適當控氮,以免增多無效分櫱,但後期容易脫肥,所以應在增施有機肥的基礎上,補施氮、磷肥。此外,半早式栽培的起壟作埂,播種施肥等花工較多,需要提高機械化程度和其他配套技術,進而提高此類中低產田的小麥生產水平。

如何種植優質小麥

一、注意選擇高肥水地塊。高產優質小麥品種要求土壤養分必須全面、充足,才能滿足其高產栽培的需要,所以宜選擇地力高、水澆條件好的地塊,要增施有機肥,採用配方施肥技術。

二、注意適期晚播,根據品種特性,確定適宜的基本苗。要防止播量過大,造成後期管理被動。

三、注意防止倒伏,重施起身拔節肥。目前推廣的優質小麥品種,有的不抗倒伏,特別對於群體過大的麥田,在返青至拔節前須進行一次化控處理,可噴施多效唑或麥業豐。要重施起身拔節肥,控制多餘下落穗的形成,促進穗大粒多。

四、注意澆好灌漿水,麥黃水,噴施葉面肥,防止早衰。澆好灌漿水,對於增粒重,預防乾熱風有重要作用。天氣乾旱,運用麥黃水,有利於下茬套種,防止早衰。在5月上中旬,結合防治病蟲害,噴2-3次葉面肥,如0.2%-0.3%磷酸二氫鉀,能減輕乾熱風危害,增產效果明顯。

五、注意防治病蟲害。一般說優質小麥更易遭受病蟲害,如小麥紋枯病、白粉病,蚜蟲比常規品種發生早且重。應根據預測預報,及早防治。  

病蟲防治

為害小麥的病害有:小麥條鏽病、葉鏽病、稈鏽病、腥黑穗病、散黑穗病、黃矮病、紅矮病、全蝕病、葉斑病等。蟲害有小麥蚜蟲、麥種蠅、吸漿蟲、紅蜘蛛、葉蟬、蠐螬、金針蟲、螻蛄、麥葉蜂、麥稈蠅等。

六盤山晚熟冬麥條鏽病發生特點及發病規律研究

李高社

(甘肅省庄浪縣農技中心 甘肅庄浪 744600)

小麥

庄浪縣地處六盤山晚熟冬麥區[1.2],小麥是全縣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歷年播種面積在2.00萬hm2以上,占糧食作物面積的40%以上,小麥的豐歉直接影響到群眾生活和農村經濟的發展。2005年全縣冬小麥播種面積2.27萬hm2,平均產量只有2586㎏,究其原因是以小麥條鏽病為主的病蟲危害所致,依據《甘肅省植保專業統計工作暫行規定》[3]抽樣調查,條鏽病屬大發生年份[4],全縣化學防治面積1.8萬hm2,挽回損失10011t,但由於綜合防治措施落實不到位,仍造成全縣小麥減產22.3%[5],實際損失2375t,因此,深入研究其發生髮展規律,對控制條鏽病危害,提高小麥產量和品質,增加農民收入有著重要的作用。

1. 庄浪縣小麥條鏽病發生程度與防治情況

從20世紀80年代初至今26年中,根據庄浪縣植保專業統計資料分析,小麥條鏽病在中等發生以上年份就有14年,其中:特大流行1年,大發生5年,中等偏重4年,中度4年,詳細情況列表1。

2004年小麥條鏽病發生面積2.03萬hm2,占冬小麥播種面積的95.7%,是自1984年、1985、1990、2002年以來,流行速度最快,發生範圍最廣,損失最重的年份。

2. 庄浪縣小麥條鏽病發生特點

2.1. 春季發病遲,夏季流行快

庄浪縣屬六盤山晚熟冬麥區 [1-2,6-7] ,是全省冬麥區發病較遲的縣市之一,條鏽病在中度偏重和大發生年份夏季流行期在5月上中旬就開始,具有發病時間長,危害重的特點,中度以下發生年份流行期在6月上旬至7月中旬,具有發生期遲,如遇6-7月雨年份,突然暴發流行的特點。因此,調查預報和防治工作上有自己的特殊性,要結合省市植保部門預報,積極主動的為地方政府當好參謀,不因早熟麥區條鏽病重而謊報病情,也不因早熟冬麥區病情輕而忽視防治。2004年4月5日小麥返青拔節期按《小麥條鏽病測報調查規範》普查時發現越冬病葉後,6月28日發病面積達到2.03萬hm2,病田率100%,病點率100%,普遍率83.3%,嚴重度40%,病情指數33.3%,極易感銹品種地塊點片或全田「穿黃袍」甚至出現「鎖口黃」,千粒重下降24.2%。

2.2.越夏範圍廣,寄主植物銜接緊

六盤山(關山)脈由北向東跨經庄浪縣通邊、通化、鄭河、韓店、永寧5鄉鎮,大廟山、二郎山、大高山、蝸牛山、水洛北山、大山樑、唐山樑等7條山脈呈樹枝狀由東(北)向西貫穿全境,岔李河、水洛河、庄浪河、葫蘆河依山彎曲延伸,將全縣分割成岔李、水洛、樂正、南湖、陽川5條河谷川台地,呈現出千溝萬壑,河谷丘陵相間,山川交錯的地理特點。冬小麥種植區域垂直分布在低海拔1405m到高海拔2300m之間的河谷川地,山地梯田中,垂直高度895m,收穫期從低海拔6月下旬開始,到高海拔地區8月上旬結束,收穫期長達50多d,播種期從高海拔地區9月上旬開始,到低海拔地區10月上旬結束,播期40多d,形成了晚熟小麥與自生麥苗共生期30d左右,複種作物田間自生麥苗與小麥秋苗共生期50-60d,場邊路旁自生麥苗與小麥秋苗共生期90d左右,境內最熱7月份,全縣平均氣溫20℃,除本縣陽川、萬泉、朱店等鄉鎮河谷川區小麥收穫期條鏽病菌形成「冬孢子」外,大部分地區日平均氣溫低於20℃,使條鏽病菌容易跨過越夏的最高上限溫度22-23℃[2,6,7],涼爽高濕的環境,有利於來自關山高海拔晚熟冬麥上越夏菌完成向低海拔地區自生麥苗侵染越夏的過程,順利渡過無小麥生長的休閒期和病菌的高溫期。另外,在麥田地邊冰草上發生的條鏽病,其發生範圍廣,多雨的夏季病重,是否在小麥條鏽病菌侵染循環中起越夏寄主的作用,需作進一步研究。

按照全國小麥條鏽病大區流行越夏基地劃分,庄浪縣屬西北片六盤山晚熟冬麥和自生麥苗越夏區,在條鏽病大區間循環中,本區又是西部條鏽病越夏區向關中,華北麥區傳播越夏菌源的「橋樑地帶」[6]。

2.3.自生麥苗和秋苗感病輕重,關鍵因素在8-11月降水

當秋播小麥出苗後,受到來源於複種作物田間自生麥苗,場邊路旁自生麥苗上越夏菌的侵染,秋苗開

小麥

始感病,發病期長達60d左右。表4列出了秋苗條鏽病發生程度( )與8-11月降雨量(x1)和越夏菌量(x2)的關係,經多元回歸統計分析[9], ……公式①,(e= 下同)[10],經F檢驗,F回=37.027***>F0.005(13,2)8.19,說明所求方程自變數與依變數之間存在著極顯著的正相關性,進一步計算多相關係數r測驗[9]( , ,下同),r1y=0.818**,r2y=0.873**,r1y ,y2y>P0.01(14,1)0.623,說明x1和x2兩因素與 之間存在著極顯著的正相關性;r12=0.525*>P0.05(14,1)0.497,因素x1與x2之間也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性,作如下相關分析說明:

第一,秋苗發病程度主要受8-11月份降水的影響,特別是受10、11兩月降雨的影響,而自生麥苗發病又受8、9兩月降雨的影響,自生麥苗感病程度對秋苗發病影響較大;

第二,8-11月降雨量對自生麥苗發病程度的交互作用顯著;

第三,在多雨年份,自生麥苗因雨多,得水肥,苗多苗壯,因濕而病重,傳到秋苗,又使其致病,濕而復重,則越冬基(級)數高,反之低的特點。

2.4. 海拔1650m以下水澆地常見越冬,1650—1800m旱地偶然越冬

庄浪縣小麥秋苗期,條鏽病歷年發生較重,但入冬以後,降雨(雪)減少,低溫冷凍,氣候乾燥,抗凍性差的小麥品種很難越冬,因此,條鏽菌是否能越冬,是農技推廣工作者爭論的焦點和研究重點,也是制定防治策略的重要依據,為此,我們從1989年秋按《小麥條鏽病測報調查規範》提出的思路與方法,在蒲崇建等人研究總結平涼地區小麥條鏽病發生特點[11]的基礎上,採取定點標記,室內盆栽,系統普查三種方法從事觀察研究17年,現將結果簡述如下。

2.4.1.病葉症状 「小雪」過後秋苗上發生的單片病葉和傳病中心,病葉逐漸褪綠髮黃,整片病葉或局部病斑也逐漸變干。從「大雪」到「驚蟄」100多d,低頭慢步踏查很難找到病葉,蹲點細查和在秋苗期標定的點上,可調查到三種類型病葉。①乾枯病葉;②半干半綠的病葉;③病葉嚴重度在5%以下的小病斑;另外,褪綠黃斑,皰狀條斑,白色花斑不產生新的夏孢子

2.4.2.越冬部位及形態 從田間挖回的樣本室內盆栽驗證:①病葉中部及葉尖上的夏孢子死亡較早,不能越冬,而像「耳屎」樣「夏孢子」堆集在麥苗心葉基部分櫱處,引起主莖第3葉、第4葉和一級分櫱第1葉感病;②「小病斑」病葉和「半干半綠」的病葉能產生新的夏孢子,乾枯30d的病葉,保濕培養後能產生新的夏孢子,而40d後的干病葉則出現「皰狀」條斑,但孢子堆不破裂;③從「冬至」到「立春」60多d夏孢子顏色成鐵鏽色,則以潛育菌絲[2,6,7]越冬,其它時間以桔黃色的夏孢子形態存在,但因年份和地理環境條件而異。

2.4.3.越冬的環境條件 從冬至到立春低溫下,病葉受凍出現乾枯狀,但下述五種環境病葉乾枯較遲:①麥田低凹,遮風向陽,田間濕度高;②早播麥田,越冬期有3-5個分櫱,病葉緊貼地面,表墒充足;③積雪,地膜等覆蓋物之下;④海拔1650m以下水澆地;⑤具有抗寒、抗旱的特性,強冬性小麥品種。

2.4.4.不能越冬(春)的環境條件 ①因旱不能正常秋播下種,播種質量不高,越冬苗情差,一類苗佔小麥播種面積的50%以下;②秋冬連旱,返青苗弱,一、二類苗比例比冬前下降,3、4兩月降雨小於平均值以下;③春季麥田底墒差,4月份大風揚塵天氣多,氣溫回升緩慢,連續出現強降溫凍害。旱地小麥符合上述條件之一者,條鏽病不能越冬。

2.4.5.越冬期因素分析 按照農業氣候學定義,庄浪縣進入冬季時間是每年12月至來年的2月份,所

小麥收割

以,我們把1989—2004年調查的小麥條鏽病越冬資料與主要氣象要素結合起來,以歷年春季調查的條鏽病發生程度y為依變數,日平均≤-10℃日數(d)x1,12月至來年2月降雨(雪)量(㎜)x2,上年秋苗發病程度(表4,y欄級數依次後退一年)x3為自變數,按三元一次回歸分析法[9]列表5,得到越冬回歸方程 ,經方差分析,F回=26.904***>F0.005(12,3)7.23,回歸關係極顯著,進一步計算各因素相關係數r值,r2y=0.668**,r3y=0.673**,r2y,r3y>P0.01(14,1)0.623,回歸關係呈極顯著的正相關性,r13=-0.442,r1y=-0.459接近P0.05(14,1)0.497顯著水平,作如下分析:

第一, 秋苗發病基(級)數高,12月至來年2月降雨(雪)多的年份,條鏽病春季發病重,並有著極顯著的正相關性,反之則輕。

第二, ≤-10℃日平均氣溫天數越多,對越冬條鏽病菌愈不利,愈容易凍死凍傷病葉及病組織,並對春季病害發生程度成明顯的負相關性。另外,乾濕交替,寒流凍害等氣象要素也能造成病組織死亡。

2.5. 發病時間呈階梯型,區域間特點較明顯

參照庄浪縣農業生態區劃、農業氣象區劃、種植業區劃、行政區劃內容,研究制定適合小麥條鏽病發生髮展特點的自然區劃,對調查預報、綜合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庄浪縣年降雨量489㎜,年均氣溫8.1℃,其地理、熱量、降水分布的總特點是:東北高寒陰濕,西南溫暖乾燥,熱量隨海拔升高而遞減,降水隨海拔升高而增加。從小麥條鏽病發生區域(表6)的海拔高度,最熱七月,最冷一月份氣溫,年降水量,種植制度(複種指數)綜合分析,能夠滿足其周年發生的環境要求,使其在春夏秋三季不斷繁殖擴展,尤以夏秋兩季寄主、溫濕度條件最適宜。

2.5.1.早發(越冬)區 包含溫暖河谷川區的陽川、萬泉、朱店、水洛、良邑、南坪6鄉鎮川水地,全縣海拔1650m以下溝道陰濕,避風向陽的山地梯田,約佔全縣小麥面積的20%。地理氣候特徵相似於天水市的北部,條鏽病菌能夠越冬,而且發病時間早,後期容易暴發流行,向全縣及周邊地區傳播早期病源。

2.5.2.自生麥苗越夏區 包含南湖、岳堡、楊河、趙墩、大庄、臥龍、柳梁、水洛、良邑、南坪、盤安、通化12鄉鎮海拔1650-1900m的山地梯田,川旱地及涼冷灌渠的川水地,約佔全縣小麥播種面積的50%。該地區「立群山之中,夏無幾日」,條鏽病菌在積雪時間長,或溫暖濕潤的年份能夠越冬,一般年份「立夏」以後外來菌源侵染時開始發病,複種作物及休閒地中自生麥苗,密度高,苗齡大,發病早而重,是向全縣及周邊地區小麥秋苗傳播越夏菌源的中心區域。

2.5.3. 關山晚熟小麥越夏區 包含鄭河、韓店、通化、永寧及盤安、岳堡、楊河東北部海拔1900-

小麥收割

2300m高寒陰濕晚熟地區,約佔全縣小麥播種面積的30%。該區域「居關山之中,無暑夏日」,條鏽病菌不能越冬,外來菌源侵染髮病時間在「芒種」過後,小麥收割期8月上旬,「冬孢子」產生之前,相鄰地區的自生麥苗已經感病,是本縣及周邊地區自生麥苗感病的「病菌源頭」,也是酷暑期保存條鏽病菌的「主要基地」。

臨汾市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在今年的小麥秋播生產中,狠抓了良種良法配套及病蟲害綜合防治工作,通過大量深入細緻的工作,使全市的秋耕生產進展順利。據統計,全市小麥總播種面積達370.14萬畝,比上年的368.4萬畝增1.6萬畝。其中水地122.5萬畝,旱地247.64萬畝。當前,無論是旱地還是水地,小麥苗情長勢良好。全市小麥秋播速度快、質量好,為2009年的小麥生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營養價值

小麥富含澱粉、蛋白質、脂肪、礦物質、鈣、鐵、硫胺素、核黃素、煙酸及維生素A等。因品種和環境條件不同,營養成分的差別較大。從蛋白質的含量看,生長在大陸性乾旱氣候區的麥粒質硬而透明,含蛋白質較高,達14~20%,麵筋強而有彈性,適宜烤麵包;生於潮濕條件下的麥粒含蛋白質8~10%,麥粒軟,麵筋差,可見地理氣候對產物形成過程的影響是十分重要的。  

藥用價值

中藥名】小麥(《神農本草經集注》)

【蒙藥名】 寶古代(《四部醫典》)

【別名】 浮小麥

【學名】 Triticum aestivum L. (禾本科)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30一120厘米。葉鞘無毛;葉舌膜質,短小;葉片平展,條狀披針形,長10一20厘米,寬5一10毫米。穗狀花序圓柱形,直立,長5一10厘米,寬約1厘米,穗軸每節著生1枚小穗;小穗長約l0毫米,含3-5小芝,兩側鹺扁,側面向穗軸,無柄;穎卵形,近革質,中部具脊,頂端延伸成短尖頭或芒;外稃扁圓形,頂端無芒或具芒;內稃與外稃近等長,具2脊。穎果卵圓形或矩圓形,頂端具短毛,腹具縱溝,易與稃片分離。花果期7—9月。

【分布】 全世界廣泛栽培。我國北方各地均栽培。

【產地產量】 內蒙古各地栽培。產量極多。

【入藥部分】 秋季採收果穗,晾曬,打下果實,除去雜質,取成熟果實(小麥)、未成熟果實(浮小麥),晒乾備用。

藥材鑒別】 性狀 穎果長圓形,兩端略尖,長至6毫米,直徑1.5-2.5毫米。表面淺黃棕色或黃色,稍皺縮,腹面中央有一縱行深溝,頂端具黃白色柔毛。質硬,斷面白色,粉性。氣弱,味淡。商品有時帶有未脫淨的穎片及稃,穎片革質,具銳脊,頂端尖突;外稃膜質,頂端有芒,內稃厚紙質,無芒。

鑒別--穎果橫切面:果皮與種皮癒合。果皮表皮細胞一列,壁較厚,平周壁尤甚;果皮中層細胞數列,壁較厚;橫細胞一列,與果皮表皮及中層細胞垂直交錯排列,有紋孔;有時在橫細胞層下可見管細胞。種皮棕黃色,細胞頹廢皺縮,內為珠心殘餘,細胞類方形,隱約可見層狀紋理。內胚乳最外層為糊粉層,其餘為富含澱粉粒薄壁細胞

果實粉末白色,有黃棕色果皮小片。主要特徵:澱粉粒主為扁平的圓形、橢圓形或圓三角狀,直徑30一40微米,側面觀呈雙透鏡狀、貝殼狀,寬11一19微米,兩端稍尖或鈍圓,臍點裂縫狀,復粒少數,由2-4或多分粒組成。橫細胞成片,細長柱形,長38—232微米,直徑6-21微米,壁含珠狀增厚。果皮表皮細胞類長方形或長多角形,長64—216微米,直徑16—42微米,壁念珠狀增厚。果皮中層細胞細長條形或不規則形,壁念珠狀增厚。非腺毛單細胞,長43—950微米,直徑11一29微米,壁厚5一11微米。

【化學成分】 幼苗中含有Apigenin—di—C—acylglycosides,這種新甙之一是Sinapyl一8一D-galactosyl一6一C一arabinosylapigenin。此外,還含有Vicenin—1、isoscha—ftoside、and schaftoside或者是他們的半乳糖異構體以及蜀黍苷[Dhurrin,2一β-D-glucopyranosyloxy-2一(4-hydroxyphenyl)一2S—acetonitrile]。葉和桿中含有CH3(CH2)7CHO及其異構體醛和醇類等揮發性物質。

種子含澱粉53—70%,蛋白質約11%,糖類2-7%,糊精2-10%,脂肪約1.6%,粗纖維約2%。脂肪油主要為油酸亞油酸棕櫚酸、硬脂酸甘油酯。尚含少量谷甾醇卵磷脂尿囊素精氨酸澱粉酶麥芽糖酶、蛋白質酶及微量維生素乙等。麥胚含植物凝集素

性味功能】 中藥味甘,性涼。小麥:養心安神,除煩。浮小麥:益氣,除熱,止汗。

【主治】 治心神不寧,失眠,婦女臟躁煩躁不安,精神抑鬱,悲傷欲哭。浮小麥:治自汗,盜汗,骨蒸勞熱。

【用量用法】 中藥30一60克,水煎服;外用小麥面適量,調敷燙火傷處。

★【宜忌】 小麥面畏漢椒、蘿菔。

小麥 的營養成分列表

(每100克中含)

成分名稱 含量 成分名稱 含量 成分名稱 含量

可食部 100 水分(克) 10 能量(千卡) 317

能量(千焦) 1326 蛋白質(克) 11.9 脂肪(克) 1.3

碳水化合物(克) 75.2 膳食纖維(克) 10.8 膽固醇(毫克) 0

灰份(克) 1.6 維生素A(毫克) 0 胡蘿卜素(毫克) 0

視黃醇(毫克) 0 硫胺素(微克) 0.4 核黃素(毫克) 0.1

尼克酸(毫克) 4 維生素C(毫克) 0 維生素E(T)毫克 1.48

a-E 1.48 (β-γ)-E 0.24 δ-E 0.1

鈣(毫克) 34 磷(毫克) 325 鉀(毫克) 289

鈉(毫克) 6.8 鎂(毫克) 4 鐵(毫克) 5.1

鋅(毫克) 2.33 硒(微克) 4.05 銅(毫克) 0.43

錳(毫克) 3.1 碘(毫克) 0  

化學與物理的運用

1. 三熱密閉法:即麥熱、缸熱、物料熱。選擇晴朗高溫天氣,在上午9時左右將水泥場曬熱後,先把小麥薄攤到曬場上(厚度以1厘米左右為宜),再把壓蓋小麥的物料(棉被、毛毯、舊麻袋等)搬出晾曬,要用敵敵畏或防蟲磷噴洒消毒。小麥要勤翻,每小時至少用木杴翻動一次,使麥溫達到46~50℃,水分降到12.5%以下,於下午3時前後聚堆,熱悶半小時,趁熱放進經晾曬處理的缸。再用經過消毒的物料進行壓蓋,然後用薄膜密封缸口,用繩紮緊,不得漏氣,使缸內的麥溫達到40℃以上,保持8~10天,殺死未死的卵、蛹、幼蟲及成蟲,從而達到聚熱殺蟲的效果。

2. 缺氧保管法:小麥缺氧儲存,主要是利用其後熟期長及入缸糧溫高、呼吸旺盛的特點,在小麥進缸密閉的情況下進行的一種自然缺氧保管方法。缸內的氧氣隨著小麥和害蟲及微生物的呼吸而逐漸減少,5~10天即能使氧氣濃度降到2%~5%,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到40%~50%。保持一定時間可使害蟲窒息死亡。但應注意,小麥水分應控制在標準之內(小於12.5%),平均糧溫30℃以上。

3. 化學保藏法:對入缸的小麥,在密閉性能較好的情況下可採用磷化鋁化學藥劑保藏,或用低氧、低藥劑量儲藏,也可用防蟲磷同小麥攪拌儲存,以杜絕害蟲和黴菌的繁育,提高儲糧的穩定性。對於靠自然缺氧達不到防治目的的小麥,用化學保藏最為適宜。投藥法即用紗布把藥片包緊放入糧堆內即可。此法適用於長期儲存,一般用磷化鋁片劑每噸~5克即可,費用1元左右

  

小麥的國家標準

新的《小麥》國家標準(GB 1351-2008),將於2008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

新的《小麥》國家標準是為適應小麥生產和流通發展的需要,由國家糧食局組織有關專家並協調各部門對1999版《小麥》國家標準進行修訂形成的。標準修訂的主要內容一是修改了小麥分類檢驗方法,將感官檢驗改為儀器化檢驗,建立了我國小麥硬度分類評價體系。二是對小麥分類進行了簡化,新標準中小麥分類由原來的9類調整為5類,取消原來按冬、春季節播種的分類。三是適當放寬了中等小麥不完善粒的限制,與國際標準取得一致。四是增加了標籤標識要求,規定在包裝物上或隨行文件中註明小麥的品種名稱、類別、等級、產地、收穫時間等,以便於小麥產品的溯源。

國家糧食局強調,小麥國家標準是強制性國家標準,根據我國有關法律法規要求,強制性標準必須執行,不符合強制性標準的產品,禁止生產、銷售和進口。在小麥生產、收購、儲存、加工、銷售等環節都必須嚴格執行小麥國家標準。對今年夏糧收購工作中執行國家標準的情況要進行重點監督檢查,對不執行新標準的行為,要依據有關法規嚴肅查處。

新聞分析:為什麼要實施新的小麥國家標準

新華社北京4月30日電 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准發布的新的小麥國家標準將於2008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一標準的實施,將使我國小麥與世界各小麥大國標準趨於一致,對確保小麥收購驗質的客觀公正,保護種糧農民利益具有重要作用,對改善小麥麵粉品質將產生積極影響。

新的小麥國家標準有利於保護農民利益,改善小麥麵粉品質。此次小麥國家標準修訂的主要內容之一是修改小麥分類檢驗方法,將感官檢驗改為儀器化檢驗。實行小麥分類儀器化檢驗,從而最大限度地消除感官檢驗帶來的人為偏差,這對於確保小麥收購驗質客觀公正,保護種糧農民利益具有重要作用,對進一步推進小麥品質優化,促進優質小麥生產,引導小麥市場價格的形式,改善小麥麵粉加工品質也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新的小麥國家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有利於促進小麥生產和貿易發展。新標準在分析我國小麥質量調查檢驗數據基礎上,建立了我國小麥硬度分類評價體系。國家糧食局組織專家對2006年和2007年採集的覆蓋全國8個小麥主產省份的3500餘份小麥樣品進行了全面系統檢驗,在取得大量分析數據基礎上,經各有關方面專家、各小麥主產省份和國家有關部門充分討論協商,確定硬度指數大於等於60為硬麥,小於等於45為軟麥,介於其間的為混合麥。總體來看,這將促進小麥生產和貿易發展,積極與國際標準接軌。

新的小麥國家標準有利於引導優質小麥生產和定價,促進我國小麥品質進一步優化。據介紹,與小麥生產、出口大國美國標準相比,我國標準中硬度指數60對應於美國的「中硬麥」,屬於美國硬麥分類的下限。從近幾年我國進口小麥檢驗數據看,美國和加拿大硬麥的硬度指數為70-75,澳大利亞硬麥的硬度指數為65-70,法國小麥硬度指數在60左右。近年來,我國小麥硬度指數超過70的比重也在逐步升高,新標準的實施將便於我國小麥與進口小麥的品質比較,對於促進我國小麥品質進一步優化,引導我國優質小麥的生產和合理定價將起到重要作用。  

小麥硬度

小麥籽粒質地的軟、硬是評價小麥加工品質和食用品質的一項重要指標,並與小麥育種和貿易價格等多方面密切相關。硬度是國內外小麥市場分類和定價的重要依據之一,也是各國的育種家重要的育種目標之一。

小麥硬度被定義為破碎籽粒時所受到的阻力,即破碎籽粒時所需要的力。小麥胚乳的質地和外觀(透明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硬度是由胚乳細胞中蛋白質基質和澱粉之間的結合強度決定的,這種結合強度受遺傳控制。在硬麥中,細胞內含物之間結合緊密。軟質小麥的胚乳細胞內含物澱粉和蛋白質在外表上與硬麥是相似的,但是,蛋白質與澱粉之間的結合很容易破裂,軟質小麥的澱粉粒表面粘附有較多的分子量為15K道爾頓的蛋白質,而硬質小麥的澱粉粒表面該蛋白質含量少或沒有,澱粉粒蛋白的存在,在物理上削弱了蛋白質與澱粉之間的結合強度,有關小麥硬度的這一假設是目前穀物化學界較為接受的理論解釋。小麥胚乳的外觀(透明度)受小麥栽培、生長和乾燥條件等外界因素的影響,不具有遺傳性。籽粒中有空氣間隙時,由於衍射和漫射光線,從而使得籽粒呈現不透明或粉質。籽粒充填緊密時,沒有空氣間隙,光線在空氣和麥粒界面衍射並穿過麥粒就形成半透明玻璃質。籽粒中的空氣間隙是由於在田間乾燥過程中蛋白質皺縮、破裂而造成的。穀物乾燥失水時,玻璃質籽粒蛋白質皺縮時仍保持完整而形成密實度較大籽粒,故較透明。一般來講,高蛋白的硬質小麥往往是玻璃質的,低蛋白的軟質小麥往往是不透明的。透明度和硬度不是同一根本因素造成的,兩者並不總是相關聯。有時,完全可能硬質小麥不透明而軟質小麥卻是角質的。,將全為角質體的小麥濕潤,然後快速乾燥,則該小麥變為粉質體特徵,而試驗前後小麥硬度基本不變。

小麥的制粉品質與籽粒硬度密切相關。小麥硬度的變化可使小麥制粉流程中各系統的在制品數量和質量、各設備工作效率、麵粉出率和麵粉質量、加工動力消耗等產生很大變化。硬質麥胚乳中澱粉粒與蛋白質基質密結,硬質小麥胚乳粒(渣)在心磨系統中較困難被研細而達到粒度要求,研磨耗能較多,但其胚乳易與麩皮分離,出粉率高,小麥麩星少、色澤好、灰分低,而且壓碎時大多沿著胚乳細胞壁的方向破裂而不是通過細胞內含物,形成顆粒較大、形狀較規整的粗粉,流動性好,便於篩理;軟質麥則相反,小麥粉顆粒小而不規則,表面粗糙,粒度分布小且有較多的小粒存在,軟麥粉及其制粉中間物料較為蓬鬆,密實度小,流動性差,容易造成粉路堵塞,篩理效率也較差,綜合表現為加工軟麥時總出粉率下降,產量降低,總動耗增加,操作管理難度增大。小麥制粉流程和相應的設備技術參數通常是根據待加工的原料小麥硬度範圍確定的,確定的制粉工藝流程對原料小麥的硬度變化適應範圍有很大局限性。因此,預先測定原料小麥的硬度,對於及時調整制粉工藝流程和相應的技術參數,確定配麥方案、保持流程的物料平衡和生產穩定、提高生產效率等,都具有重要的技術指導意義。

小麥硬度的測定方法有角質率法、壓力法、研磨法、近紅外法等。  

食療價值

適合人群:所有人都可以食用。

適用量:每餐100克。

小麥品質:小麥品質主要包括以下參數:1.出粉率 2.麵粉灰分 3.麵粉白度 4.容重 5.蛋白質含量 6.麵筋含量 7.沉降值 8.降落值 9.麵糰流變學特性 9.烘焙品質和蒸煮品質。

溫馨提示:存放時間適當長些的麵粉比新磨的麵粉的品質好,民間有「麥吃陳,米吃新。」的說法。麵粉與大米搭配著吃最好。

禾本科草本植物小麥的種子。又稱淮小麥。我國各地均有栽培。夏季採收成熟果實,晒乾,去皮殼備用。

[性能]味甘,性涼。能養心益脾,和五臟調經絡,除煩止渴,利小便。

[參考]含大量澱粉、蛋白質、糧類、脂肪、粗纖維、少量谷甾醇、卵磷脂、精氨酸、澱粉酶、麥芽糖酶、蛋白酶維生素B等。脂肪油主要為油酸、亞油酸、棕櫚酸,硬脂酸的甘油脂。

[用途]用於婦女臟躁,精神不安;煩熱消渴口乾小便不利

[用法]煎湯,或煮粥服。

[附方]

1,甘麥大棗湯甘草10g,大麥10g,大棗30g。加水煎湯服。

源於《金匱要略》。方中小麥養心陰而安心神;甘草和中緩急;大棗補益中氣,並潤臟躁。三藥合用,甘潤滋養,有養心安神、和中緩急之效。用于思慮過度,心陰受損,臟陰不足所致的臟躁,症見精神恍惚,時常悲傷欲哭,心中煩亂,睡眠不安。精神病更年期症候群,或神經衰弱辨證屬於心陰不足者也可應用。

2,小麥粥:小麥30~60g。加水煮成稀粥,分~3次食。

源於《食醫心鏡》。此用小麥「除熱止渴」(《名醫別錄》)之功。用於煩熱消渴、口乾。

3,小麥通草湯:小麥30g,通草10g。加水煎湯服。

源於《養老奉親書》。本方以小麥除熱、利小便;通草為清熱利尿藥,故配伍應用以增強療效。用於老人小便淋瀝,滯澀不通,煩熱不安等。  

食林廣記

法國一家麵包廠的工人發現:無論他們年紀有多大,手上的皮膚都既不鬆弛也無老年斑,甚至還很嬌嫩柔滑,原因就是他們每天都要揉小麥粉。

-摘自《家庭營養金典》中  

參看

關於「小麥」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