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飲食/小麥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醫飲食營養學》 >> 其他食物 >> 常用食物 >> 小麥
中醫飲食營養學

中醫飲食營養學目錄

【基原】為禾本科植物小麥的種子。

異名】又叫淮小麥

性味歸經】甘,涼。入心、脾、腎經。

【功效】養心益腎,除熱止渴,通淋止瀉

【應用】

1.臟躁,心神不寧:小麥500克,甘草90克,大棗10枚,上三味加水煮,溫服。(《金匱要略甘麥大棗湯

2.煩熱,消渴,泄痢:小麥做飯及煮粥時,用於消渴口乾。(《食醫心鏡》)

3.腸胃不固慢性泄瀉:小麥面炒令焦黃,溫水調服,每日2次,每次湯匙(《飲膳正要》炒麵粉);或以飛羅面炒熟,每晨以白砂糖或炒鹽調食,用於大便久瀉。(《隨息居飲食譜》)

【現代研究】

種子含澱粉蛋白質、糖類、糊精粗纖維脂肪油主要為油酸亞油酸不飽和脂肪酸。麥麩皮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和蛋白質,有和緩神經的功效,可治腳氣病末梢神經炎

【按語】

小麥胚芽中含有豐富維生素E,可抗老防衰,宜老年人食用。浮小麥(為未成熟的嫩麥,淘洗時飄浮於水面)性味甘,寒,有鎮靜,止盜汗、虛汗,生津液,養心氣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虛熱多寒、盜汗,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症。

【參考文獻】

1.《本草拾遺》:「小麥面,補虛,實人膚體,厚腸胃,強氣力。」

2.《本草再新》:「養心,益腎,和血,健脾。」

參看

32 酸棗仁 | 地龍 32
關於「中醫飲食/小麥」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