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麥大棗湯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甘麥大棗湯記載於《金匱要略》,為漢代張仲景所創,專治「臟躁」而設。「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其病機因五志化火傷陰,致內臟陰液不足而發  

目錄

組方

炙甘草10克,小麥30克,大棗5枚。  

用法

上三味加水適量,小火煎煮,取煎液二次,混勻。早晚溫服。本方有養心安神,補牌和中之功。  

功效

養心安神,補脾和中。  

主治

臟躁,多見於更年期症候群。其他精神失常疾病凡屬臟陰不足、虛熱燥擾者均可參考使用。

臨症靈活加減:如心煩嚴重者加麥冬12克、鮮竹葉芯30條、丹參12克(或用湯藥送服中成藥天王補心丹);心悸怔忪嚴重者加丹參12克、茯神15克、潞党參25克(或用湯藥送服中成藥歸脾丸);易怒煩熱者加香附12克、素磬花7.5克、川楝子15克(或用湯藥送服加味逍遙丸)。  

甘麥大棗湯方論

清•徐 彬:小麥能和肝陰之客熱,而養心液,且有消煩利溲止汗之功,故以為君;甘草心火而和胃,故以為臣;大棗調胃,而利其上壅之燥,故以為佐。蓋病本於血,必為血主,肝之子也,心火瀉而土氣和,則胃氣下達。肺臟潤,肝氣調,燥止而病自除也。補脾氣者,火為土之母,心得所養,則火能生土也。(《金匱要略論注》)

清•尤 怡:小麥為肝之谷,而善養心氣;甘草、大棗甘潤生陰,所以滋臟氣而止其躁也。(《金匱要略心典》)

清•王子接:小麥,苦谷也。經言心病宜食麥者,以苦補之也。心系急則悲,甘草、大棗甘以緩其急也,緩急則雲瀉心。然立方之義,苦生甘是生法,而非製法,故仍屬補心。(《絳雪園古方選注》)

清•陳念祖:此為婦人臟躁而出其方治也。麥者,肝之谷也,其色赤,得火色而入心;其氣寒,秉水氣而入腎;其味甘,具土味而歸脾胃。又合之甘草、大棗之甘,妙能聯上下水火之氣而交會於中土也。(《金匱要略淺注》)

清•莫枚士:此為諸清心方之祖,不獨臟躁宜之,凡盜汗自汗皆可用。《素問》麥為心谷,《千金》曰麥養心氣。(《經方例釋》)

清•顧松園:此方以甘潤之劑調補脾胃為主,以脾胃為生化氣血之源也,血充則燥止,而病自除矣。(《顧松園醫鏡》)

關於「甘麥大棗湯」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