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炙甘草
炙甘草
別名  
功效作用 補脾和胃,益氣復脈。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動悸脈結代。
英文名 RADIX GLYCYRRHIZAE PREPARATA
始載於  
毒性  
歸經 胃經心經肺經脾經
藥性
藥味

炙甘草(RADIX GLYCYRRHIZAE PREPARATA) 系豆科植物,炙甘草是用蜜烘製的甘草。炙甘草為類圓形或橢圓形切片,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澤,切面黃色至深黃色,形成層環明顯,射線放射狀。炙甘草湯具有益氣滋陰,通陽復脈治療功效。

Bk52c.jpg

炙甘草 拼音名 Zhigancao  

目錄

英文名

RADIX GLYCYRRHIZAE PREPARATA  

炙甘草

1、中文名:炙甘草

炙甘草

2、拼音名:Zhi gan cao ;

3、英文名:RADIX GLYCYRRHIZAE PREPARATA;

4、屬性:系豆科植物,

5、化學成分炙:甘草皂甙,甘草黃甙,蔗糖澱粉及微量維生素

6、來源:炙甘草為甘草的蜜烘製加工品。

7、性狀:炙甘草為類圓形或橢圓形切片,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澤,切面黃色至深黃色,形成層環明顯,射線放射狀。質稍黏。具焦香氣,味甜。

8、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摻或煎水洗。

9、功能與主治:補脾和胃,益氣復脈。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動悸脈結代,可解附子毒。

10、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來源

本品為甘草的炮製加工品。  

製法

取淨甘草片,加入煉熟的蜂蜜與少許開水,拌勻後稍悶,炒至黃色至深黃色,不粘手時取出,晾涼。每100斤用煉熟蜂蜜25~30斤。

炙甘草

  

性狀

本品為類圓形或橢圓形切片,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澤,切面黃色至深黃色,形成層環明顯,射線放射狀。質稍黏。具焦香氣,味甜。

1、《本經》:味甘,平。

2、《別錄》:無毒。

3、《本草衍義》:微涼。

4、《珍珠囊》:生甘,平;炙甘,溫。  

性味歸經

甘,平。歸心、肺、脾、胃經 。  

功能主治

補脾和胃,益氣復脈。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動悸,脈結代,可解附子毒。  

用法用量

1.5~9g。  

注意

不宜與京大戟芫花甘遂同用。  

貯藏

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製法

古代製法

古代炮製文獻研究蜜制甘草最早見於唐代的《千金翼方》,其上有「蜜煎甘草塗之」的記載。此外,有的文獻尚載有不同的方法和要求,如: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日:「蜜炒」,明代的《炮製大法》則要求「切片用蜜水拌炒」,此外,明代的《先醒齋廣筆跡》、清代的《成方切用》都提到了「去皮蜜炙」。在炮製作用方面,元代《湯液本草》記述「生用大瀉熱火,炙之則溫能補上焦中焦下焦元氣」,宋代《本草衍義》亦有「入藥須微炙,不爾亦微涼,生則味不佳」的記載。

炙甘草

  

現代炮製工藝

現代炮製工藝一種蜜炙方法為:先將蜂蜜置鍋中煉成中蜜,改用文火加甘草片拌炒均勻,3~5 min,出鍋,置烤房或烘箱60~C烘至不粘手時取出,放涼,該法所得蜜炙甘草不易焦糊,質佳。

有文獻記載,對烘法與炒法炮製的蜜炙甘草進行研究比較,結果表明,兩者甘草酸含量沒有明顯的差異。在同等劑量下,兩者有相同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和拮抗地塞米松對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的抑制作用。

烘製蜜甘草急性毒性實驗低於炒制蜜甘草的毒性。故認為現代化大生產可用烘法代替手工炒法,有利於統一工藝標準。席先容等報導,以烘製蜜炙甘草炮製品的外觀性狀甘草次酸和黃酮類化合物等指標進行綜合評分,採用正交實驗法,對蜜炙甘草炮製工藝進行優選,實驗得出最佳工藝條件是A2b3c2,即加入25%的蜂蜜,悶潤透心後,在60~C烘60 min。段永紅等應用重量法測定生甘草、傳統蜜炙法和機器蜜炙法的蜜炙甘草的甘草酸含量,實驗結果表明:甘草經蜜炙後,甘草酸含量損失約20%~30%,而傳統的蜜炙法與機器蜜炙法對甘草中甘草酸含量的影響差異不顯著,且外觀色澤均勻、無焦斑,入庫後保存時間長,可提高工作效率,減輕工作人員勞動強度。王萃揚等通過對種中藥飲片(包括甘草)使用微波爐蜜炙與傳統蜜炙方法比較,結果微波爐蜜炙飲片外觀、色澤等優於傳統蜜炙飲片,質量穩定性好,含水量明顯較低,差異顯著,且重複性好,操作簡單易控制,省時省力。吳世強等總結10餘年使用遠紅外烤箱蜜炙中藥的炮製優點為:飲片色澤均勻一致,避免污染,溫度有量易於掌握,減少勞動強度易於操作。黃樹清採用高壓高溫上蒸炙法蜜炙甘草取得滿意效果,其優點是:炮製品片面整齊美觀,有光澤,呈亮金黃色或深黃色,氣純香味甘甜,久貯一年不發粘,不發霉生蟲。炮製輔料的研究對於蜜炙甘草的用蜜量,《中國藥典》規定 25%,《廣東省炮製規範》規定50%。  

炙甘草—歸經

歸經:入脾、胃、肺經

1、《湯液本草》:入足厥陰、太陰、少陰經。

2、《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脾二經。

3、《本草通玄》:入脾、胃。

4、《本草經解》:入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  

炙甘草—注意

注意:不宜與京大戟、芫花、甘遂同用。中滿腹脹忌服。

1、《本草經集》:術,乾漆苦參為之使。 惡遠志。 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2、《醫學入門》:痢疾初作,不可用。

3、《藥品化義》:炙甘草因味厚而太甜,不宜多用,恐戀膈不思食也。  

炙甘草—炙甘草湯

炙甘草臨床應用多為炙甘草湯,是以炙甘草為主要原料製成的湯。源於漢代張仲景傷寒論》,原文曰:

炙甘草湯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由炙甘草、生薑桂枝人蔘生地阿膠麥冬麻仁大棗、清酒組成。

綜合曆代醫家看法,認為炙甘草湯主要功效有:

一、補陰為主,如清.柯琴《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指出本方以「生地為君、麥冬為臣、炙甘草為佐,大劑以峻補真陰,開來學之滋陰一路也。」清.田宗漢《醫寄優陰論》也認為本方是「滋陰之祖方」。

二、補血為主,如以清.唐容川為代表的一派醫家認為炙甘草湯是 「補血之大劑」。

三、氣血雙補,如以金.成無己《註解傷寒論》為代表,認為炙甘草湯的功效當為氣血雙補。「益虛補血氣而復脈」。

四、陰陽並調,清代醫家尤在涇《傷寒貫珠集》指出炙甘草湯是「擴建中之制,為陰陽並調之法」。本方主治傷寒病後或重病恢復期陰血不足,血不榮心,虛羸少氣,心慌心悸,虛煩少眠,大便乾澀,舌質略紅少苔,脈象結代不整。或肺痿久咳,吐涎沫稀痰,量多,咽燥而渴,或痰中帶血,心悸氣短,心中溫溫液液,失眠多汗脈虛細而數,或偶見結代。

炙甘草甘溫益脾,脾屬土為心之子,補子而實母,緩心脾之急而復脈為主藥;生地滋陰生血,麥冬益陰養心以利復脈,為輔藥;用人蔘(党參)益氣以生陽,桂枝助心陽而通脈阿膠養血滋陰,麻仁潤腸緩中,得生薑之辛,滋而不膩,共為佐藥;生薑和大棗調和營衛為使藥。諸藥相合,具有滋陰養血、益氣復脈的功能。本方重用生地還配以麥冬、阿膠、麻仁,並以炙甘草為君藥,可見是一滋陰養血之劑,善補陰者陽中求陰,故又配以人蔘、桂枝、生薑、益氣、辛通而助陽、傷寒重證或大病久病之後,陰血耗傷,心血不足,心陽不振,而見心動悸、脈結代之症,本方最為適用。仲景這一滋陰養心血、益氣助心陽而復脈之法,給後人極大啟發。今人用此方治療陰血不足,心陽不振而致的心律不齊、頻發的期前收縮、室性早搏,甚至出現二聯律、三聯律者,隨證加減,都能取得良好效果。  

適應症

心臟瓣膜症、心律不整、心內膜炎貧血交感神經緊張症高血壓甲狀腺機能亢進症。  

運用參考

胸脅苦滿柴胡龍骨牡蠣湯。 體虛多汗易驚悸加桂枝龍骨牡蠣湯。 心律不整加酸棗仁。 心動悸加重人蔘。胃弱加香砂六君子湯。  

辨別比較

炙甘草湯用於治動悸,氣虛血少,呼吸急迫、自汗、易疲勞、脈結代者為主。  

使用注意

心力衰竭,胃腸虛弱,下利者,水腫嚴重,脈細數者,不宜使用。  

炙甘草—標準測定

炙甘草含量標準測定--水分標準:照水分測定法第一法(《中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附錄Ⅸ H)測定,不得過12.0%。總灰分標準 :不得過5.0%(《中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附錄Ⅸ K)。酸不溶性灰分標準: 不得過1.0%(《中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附錄Ⅸ K)。甘草酸:照高效液相色譜法(《中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附錄Ⅵ D)測定。

炙甘草甘草酸測定方法: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矽烷鍵合矽膠為填充劑;甲醇-0.2mol/L醋酸銨溶液-冰醋酸(67:33:1)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50nm。理論板數按甘草酸峰計算應不低於2000。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取甘草酸單銨鹽對照品約10mg,精密稱定,置50ml量瓶中,用流動相溶解並稀釋至刻度,搖勻,即得(每1ml含甘草酸單銨鹽對照品0.2mg,折合甘草酸為0.1959mg)。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本品中粉約0.3g,精密稱定,置50ml量瓶中,加流動相約45ml,超聲處理(功率250W,頻率20kHz)30分鐘,取出,放冷,加流動相至刻度,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方法一、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甘草酸(C42H62O16)不得少於2.0%。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矽烷鍵合矽膠為填充劑;以乙腈0.5%冰醋酸(1:4)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76nm。理論板數按甘草苷峰計算應不低於4000。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精密稱取甘草苷對照品適量,加甲醇製成每1ml含20μg的溶液,即得。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約0.2g,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70%的乙醇溶液10ml,稱定重量,超聲處理(功率300W,頻率25kHz)30分鐘,取出,再稱定重量,用70%乙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5ml,置100ml量瓶中,用20%乙腈稀釋至刻度,搖勻,即得。

方法二: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甘草苷(C21H22O9)不得少於1.0%。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關於「炙甘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