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葫蘆
Hú Lu
葫蘆
別名 葫蘆殼、抽葫蘆、壺蘆、蒲蘆、嘎貝哲布
功效作用 利尿消腫,散結。用於水腫腹水頸淋巴結結核
英文名 SEMEN LAGENARIAE SICERARIAE
始載於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葫蘆(學名:Lagenaria siceraria)是屬於葫蘆科葫蘆屬的一種植物,它是爬藤植物,其果實也被稱為葫蘆。葫蘆的果實可以在未成熟的時候收割作為蔬菜食用,也可以在成熟後收割加工為容器或者煙斗。新鮮的葫蘆皮嫩綠,果肉白色。

這是瓢葫蘆

  

目錄

葫蘆簡介

物種名稱】 葫蘆(bottle gourd)

【拉丁學名】 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 Standl.

【英文名稱】 Calabash Gourd , Bottle Gourd

【科屬分類】雙子葉植物綱、五椏果亞綱、五椏果科、堇菜目、葫蘆科、葫蘆屬

變種信息】有多個變種:

原變種:(葫蘆)瓠果大,長數十厘米,中間縊細,上部和下部膨大,下部大於上部。

var. depressa (Ser.) Hara(匏瓜、葫蘆)瓠果梨形,直徑約30㎝。亦有更大、更小的變型。

var. microcarpa (Naud.) Hara

var. gourda Hara

var. microphylla Hara(微型葫蘆)

以上三變種可通稱「小葫蘆」。瓠果長不足10㎝,其中「微型葫蘆」更小。

var. hispida (Thunb.) Hara(瓠子)瓠果圓柱形,長60-80㎝。

亦作calabash gourd。亦稱白花葫蘆(white-flowered gourd)。

葫蘆科(Cucurbitaceae)蔓生或攀緣藤本植物,學名Lagenaria siceraria,原產舊大陸熱帶,在溫暖地區已栽培數百年。葫蘆各栽培類型藤蔓的長短,葉片、花朵的大小,果實的大小形狀各不相同。果有棒狀、瓢狀、海豚狀、壺狀等,類型的名稱亦視果形而定。

葫蘆枝蔓生長快,莖多毛,卷鬚分叉,有麝香氣味。花大,白色,美觀。葉稠密。常栽培作涼棚或供觀賞。果實嫩時可食,成熟後殼硬,可做瓶、瓢、匙羹等用具,以及鳥巢、小裝飾品、燈具及樂器等。有些品種果實長逾1公尺(約3呎)。葫蘆以種子繁殖,易栽培,但要求有較長的炎熱季節果實才能成熟。

【形態特徵】 一年生攀援草本,有軟毛;卷鬚2裂。葉片心狀卵形至腎狀卵形,長10-40厘米,寬與長近相等,稍有角裂或3淺裂,頂端尖銳,邊緣有腺點,基部心形;葉柄長5-30厘米,頂端有2腺點。花1—2果生於葉腋,雄花的花梗較葉柄長,雌花的花梗與葉柄等長或稍短;花萼長2-3厘米,落齒錐形;花冠白色,裂片廣卵形或倒卵形,長3-4厘米,寬2-3厘米,邊緣皺曲,頂端稍凹陷或有細尖,有5脈;子房橢圓形,有絨毛。果實光滑,初綠色,後變白色或黃色,長數十厘米,中間縊細,下部大於上部;種子白色,倒卵狀橢圓形,頂端平截或有2角。花期6-7月,果期7—8月。

【葫蘆的種殖】 葫蘆屬葫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近幾年在黑龍江省種植面積發展很快,一般畝效益1000~1500元。甜葫蘆瓜條主要出口日本、韓國等地。

玉泉山葫蘆

1、選茬整地選擇排水良好、土質肥沃的平川及低洼地和有灌溉條件的崗地。忌西瓜等瓜類重迎茬。整地:頂漿打壠,及時鎮壓保墒。移植壟為長口壟。壟寬9~13厘米,中間7~8條空壟也要打壟利於滅草。

2、浸種、催芽品種選用日本青皮葫蘆,用40℃溫水浸種12~24小時,撈出後用紗布包好甩干,並嗑開浸好的甜葫蘆種子。用木槽或普通的盆子,墊一層消毒的鋸末或沙子,再墊上一層紗布,將浸好的種子均勻地放在紗布上,上面蓋上擰乾的新毛巾,蓋上蓋簾,蒙上棉被催芽,每天用新刷帚撣水2次。催芽溫度一般在25~28℃。要求每天撿出已出芽的種子,放在另外的盆里,置於室內陰涼的地方,控制芽的生長。

3、苗床播種①苗床準備。苗床底墊8~10厘米馬糞或碎草,上面鋪一層土,踩平。同時用70%的0.3~0.6克/平方米敵可松可濕性粉劑消毒,同時扣棚。待播完種子後,在苗床上再扣小棚。②營養土準備。選擇沒有使用過普施特、豆磺隆等除草劑的土壤,並篩好,與篩好的腐熟農家肥按7∶2比例混拌。③裝袋播種。將營養土裝入10厘米×15厘米的塑料袋中,並在塑料袋底1/3處放入20~30粒二銨作底肥,裝滿墩實,並將營養袋底角剪開或者在底部扎孔徑為8~10毫米的眼2~4個以便透水。播種時間根據當地的季節為準。用木棒在營養袋中間扎3~4厘米深的眼,將催好芽的種子,芽眼朝下放好,復完土後進行一次澆水。

加工後藝術烙畫葫蘆

4、苗床管理適當澆水,不能過澇;防治鼠害、蟲害:可用辛硫磷敵百蟲拌麥麩子(毒餌)均可;及時鋤草,噴施葉面肥;在真葉長到3~4片時開始定心,防止徒長;苗床適宜溫度25~28℃,夜間不低於15℃。一般苗齡35~40天,栽前5~7天煉苗。

5、適時移栽(1)挖大穴。移栽前挖20厘米×20厘米大穴,株距1.3~1.6米,畝保苗80~100株左右,每穴施5~7.5公斤農家肥和100~250克化肥(二銨、鉀肥、鎂粉比例為3∶1∶1)做底肥。(2)人工移栽。移栽前把營養袋澆足水,將苗移植穴中,蓋土,並澆足水。同時覆膜,摳眼放苗。也可選擇雙膜移栽,即移栽後加蓋拱膜。

6、田間管理(1)人工鋤草,及時防治病蟲害。(2)結合追肥耮平空壟並鋪草。每平方米用稻草或麥秸1公斤左右,防止草荒。在主蔓長到50厘米左右時,最好結合灌水,每株追施尿素100~250克,追肥不要距主根太近,防止燒根。不要將尿素散落於葉面上,防止燒葉。(3)順蔓、掐尖、打杈、人工授粉。順蔓,每株留兩個主蔓。兩條主蔓均橫向擺在空壟上,可培一次定向土。掐尖:一級分杈,長到3片葉時,開始掐尖,看住並掐調二、三級分杈,主蔓掐尖在8月23日以後。人工授粉:一般甜葫蘆每天上午打杈,掐尖,下午16時開始授粉,過了處暑以後就可停止授粉,一般兩條主蔓結瓜6~8個。

剛收穫的大亞腰葫蘆

7、採收8月上旬開始逐漸採收,即第一茬瓜長到7~9公斤左右,原則頭一天採收,第二天先削掉瓜皮,再削瓜條。

8、在8月到9月份,基本上是9月份葫蘆長成近似白色,表皮上的毛沒有了,但是還是比較沉的時候就可以採摘了,不然的話如果蔓枯黃了,葫蘆就有可能掉下來砸壞了。採下來後還要風乾,這樣大半年的豐收果實就是你的了。  

【葫蘆產地】 

過去有人認為葫蘆的原產地是印度與非洲。但據考古材料記載,亞洲的中國、泰國,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魯,非洲的埃及,都曾出土過石器時代的葫蘆化石。早在近一萬年前,在我們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已經生長著葫蘆植物。據浙江河姆渡原始社會遺址的考古發現 ,在7000多年前,我們的先人就已開始種植葫蘆,而用葫蘆作為盛水的用具則要早於陶器和青銅器。在以後的歲月里,人們對葫蘆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對它的利用也愈來愈廣泛,如用它製成樂器,作為養蟲的器具,甚至用模具套制出多種多樣的高級藝術品——葫蘆器。這些都說明,葫蘆是我國土生土長的植物,不是從外國引進的;當然,也沒有材料說明,葫蘆是由我國傳到外國的。

.食用

葫蘆的吃法很多。元代王禎《農書》說:「匏之為用甚廣,大者可煮作素羹,可和肉煮作葷羹,可蜜前煎作果,可削條作干……」又說:「瓠之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無窮,烹飪咸宜,最為佳蔬。」可見古人是把葫蘆作為瓜果菜蔬食用的,而且吃法多種多樣,既可燒湯,又可做菜,既能腌制,也能幹曬。燒湯清香四飄,其味鮮美。與其他瓜果不同的是,不論葫蘆還是它的葉子,都要在嫩時食用,否則成熟後便失去了食用價值。

.藥用

葫蘆除了能盛藥,本身也可為藥。葫蘆味甘,性平滑無毒,其蔓、須、葉、花、子、殼均可入藥,醫治多種疾病。據古代醫書記載,葫蘆花味甘,性平,無毒,可做解毒之藥,對各種瘺瘡尤為有效。蔓、須藥性與花相同,可治麻瘡。葫蘆瓤及子,味苦,性寒,有毒,可治牙病牙齦或腫或露,牙齒鬆動。又可治面目、四肢腫,小便不通,鼻塞,及一切癰疽惡瘡。尤以葫蘆殼的藥用價值最高,其味甘,性平,無毒,用於消熱解毒,潤肺利便。愈是陳年的葫蘆殼,療效愈高。

葫蘆.中藥材.版本一

【拼音名】Hú Lu

【英文名】SEMEN LAGENARIAE SICERARIAE

【別名】嘎貝哲布(藏名)

【來源】本品為葫蘆科植物葫蘆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 Standl.的乾燥種子。立冬前後摘下果實,取出種子,晒乾。

【性狀】本品扁長方形或卵圓形,長1.2~1.8cm,寬約0.6cm,表面淺棕色或淡白色,較光滑,並有兩面對稱的四條深色花紋,花紋上密被淡黃色絨毛,一端平截或心形凹入,一端漸尖或鈍尖。對種皮質硬而脆,子葉2,乳白色,富含油性。氣微,味微甜。

【鑒別】本品粉末淡黃棕色。種皮表皮細胞類多角形或不規則形,壁薄,垂周壁平直或彎曲,外被角質層。種皮厚壁細胞多成片存在,細胞較大,壁較厚,黃棕色,多角形或不規則形,直徑約50μm,長約100μm,木化,紋孔圓形或長圓形,孔溝明顯。石細胞淡黃色,較小,壁甚厚,呈長方形或類圓形,有的少數分枝,壁波狀彎曲。星狀細胞碎片較多,不規則形,分枝成星狀,界限不甚明顯,具數個分枝或突起,壁彎曲,木化,胞腔不規則。種皮下皮細胞類長方形,扁平,垂周壁稍厚。子葉細胞充滿糊粉粒,直徑2~15μm,並含脂肪油滴和脂類物質,用水合氯醛透化,脂類物質成片脫落,可見糊粉粒溶化後的痕迹。內胚乳細胞類多角形,充滿油滴和糊粉粒,直徑2μm以下。假種皮碎片細胞類長方形,排列成鑲嵌狀,壁薄,微彎或平直。纖毛眾多,長短不一,長約100μm,平直或稍波狀彎曲。

【炮製】除去雜質。

性味】酸、澀,溫。

【功能主治】

止瀉,引吐。用於熱痢,肺病皮疹。6~9g。

利水消腫:用於重症水腫腹水。15~30克。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葫蘆.中藥材.版本二

【拼音名】Hú Lu

【別名】葫蘆殼、抽葫蘆、壺蘆、蒲蘆

【來源】葫蘆科葫蘆屬植物葫蘆Lagenaria sicararia (Molina) Standl.[L. leucantha Rusby; L. vulgaris Ser.],以果皮及種子入藥。立冬前後,摘下果實,剖開,掏出種子,分別晒乾。

【炮製】洗淨,晒乾,切碎用。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利尿,消腫,散結。用於水腫,腹水,頸淋巴結結核。

【用法用量】0.5~1兩。

【備註】(1)用於面目浮腫、大腹水腫等症,常與豬苓茯苓澤瀉等藥同用。還可以治療晚期血吸蟲病形成腹水的病症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烹飪相關原料介紹

葫蘆瓜,又名葫蘆、蒲瓜、夜開花和大葫蘆等,屬葫蘆科一年生攀緣草本植物瓠瓜的變種,莖蔓生,葉心臟形,互生,夏秋開白花,果實的形狀因種類而異,具體的說又分為瓠子、葫蘆、匏瓜(瓢葫蘆)和扁葫蘆幾種。原產非洲南部。我國自古有栽培,現在是民間夏令常吃的佳肴。葫蘆瓜是可消腫結、潤肌膚的瓜菜。

葫蘆瓜各地均有栽培,嫩果可供食用,老後不能食用。相對其他果蔬,營養價值較低。

營養分析

瓠瓜含有蛋白質及多種微量元素,有助於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同時,瓠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能促進抗體的合成,提高機體抗病毒能力。 從瓠瓜中能分離出兩種胰蛋白酶抑制劑,對胰蛋白酶有抑制作用,從而起到降糖的效果。 胡蘿卜素在瓠瓜中含量較多,食後可阻止人體致癌物質的合成,從而減少癌細胞的形成,降低人體癌症發病率,從而起到防抗癌的作用。

相關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特別適合免疫力低下高血糖、癌症患者多食。

製作指導

1. 葫蘆栽培時因土壤或光照等原因,可能含有醣苷結構化合物,食後容易中毒,烹飪前可舔嘗,如有苦味,應棄而不用。

2. 葫蘆瓜的食用法有炒、燴、做湯、制餡等,如辣炒葫蘆條、葫蘆燒肉塊、葫蘆湯等等。

3. 烹調時不宜煮復太爛,否則營養損失多。

4. 苦葫蘆因含有過量的葫蘆甙等苦素有毒物質,食後易出現嘔吐葉、腹瀉痙攣等症状,應在烹飪之前先嘗出來而棄之不要。

食療作用

葫蘆瓜性寒、味甘,入肺、胃、腎經;

具有清熱利尿,除煩止渴,潤肺止咳,消腫散結的功能;

主治水腫腹水、煩熱口喝、瘡毒、黃疸淋病、癰腫等病症。

可用於輔助治療水腫腹脹、煩熱、口渴、黃疸、瘡毒以及腎炎肝硬化腹水等症。另有潤肌膚的優點,能抗病毒並防癌。

每100克葫蘆所含營養素如下

熱量 (15.00千卡) .蛋白質 (0.70克) .脂肪 (0.10克) .碳水化合物 (3.50克) .膳食纖維 (0.80克) .維生素A (7.00微克) .胡蘿卜素 (40.00微克) .硫胺素 (0.02毫克) .核黃素 (0.01毫克) .尼克酸 (0.40毫克) .維生素C (11.00毫克) .鈣 (16.00毫克) .磷 (15.00毫克) .鉀 (87.00毫克) .鈉 (0.60毫克) .鎂 (7.00毫克) .鐵 (0.40毫克) .鋅 (0.14毫克) .硒 (0.49微克) .銅 (0.04毫克) .錳 (0.08毫克)

德州撲克,5張牌大小排序,其中三個相同的帶一個對,叫做豪斯,有叫做葫蘆。

食療價值

葫蘆科攀援草本植物瓢瓜的果實。又稱壺盧、瓠瓜、瓠匏、葫蘆瓜等。我國大部分地區有栽培。秋季瓜成熟時採收。去皮,洗淨鮮用。

[性能]味甘、淡,性微寒。能清熱潤肺,利水通淋

[參考]含葡萄糖、戊聚糖、胡蘿卜素,維生素B、C,脂肪、蛋白質等成分。

動物實驗表明,有顯著的利尿作用,其作用較蟲筍略強而持久。

[用途]用於肺燥咳嗽;水腫,小便不利熱淋,以及黃疸。

[用法]煎湯,絞汁,或煮食等。

[注意]脾胃虛寒者,不宜服食。據有的報導指出,葫蘆有毒,含葫蘆素B,某些變種的果肉有致瀉作用。

[附方]

1,葫蘆汁:鮮葫蘆1個,搗爛,絞取汁液。每次用1小碗,加入適量蜂蜜調服。

單用鮮葫蘆汁,可充分發揮其清熱利水或潤肺的功效。用於水腫、小便不利,濕熱黃疸,或肺燥咳嗽等。

2,葫蘆蟲筍湯:葫蘆60g,切片,蟲筍30g,切段。加水煎湯服。

葫蘆、蟲筍皆長於利水,二者合用,能明顯增強利尿行水作用。用於水腫小便不利較有效驗。

關於「葫蘆」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