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苓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豬苓
Zhū Línɡ
豬苓
別名 野豬糞、豕零、猳豬屎、豕橐、豨苓、地烏桃、野豬食、豬屎苓、司馬彪、豬茯苓
功效作用 利水滲濕。用於小便不利水腫泄瀉淋濁帶下
英文名 POLYPORUS
始載於 神農本草經
毒性  
歸經 腎經膀胱經
藥性
藥味

豬苓,非褶菌目多孔菌樹花屬要用真菌子實體大或很大,肉質、有柄、多分枝、末端生圓形白色至淺褐色菌蓋,一叢直徑可達35cm。菌蓋圓形,中部下凹近漏斗形,邊緣內卷,被深色細鱗片,寬1-4cm。菌肉白色,孔面白色,干後草黃色。孔口圓形或破裂呈不規則齒狀,延生,平均每毫米-4個。孢子無色,光滑,圓筒形,一端圓形,一端有歪尖,7-10μm×3-4.2μm。經濟價值:子實體幼嫩時可食用,味道十分鮮美。其地下菌核黑色、形狀多樣,是著名中藥,有利尿治水腫之功效。含豬苓多糖(glucan),試驗抗癌。

目錄

概述

豬苓為我國常用的菌類藥材,已有2000多年的藥用歷史,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本品為多孔菌科真菌豬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的乾燥菌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0年版收載。

豬苓在我國應用歷史悠久。早在《莊子》一書中名為"零";《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本草經集注》記有:"楓樹苓,其皮去黑作塊似豬屎,故以名之。肉白而實者佳,用之削去黑皮。"《本草衍義》載:"豬苓,行水之功靈,久服必損腎氣,昏入目"。《本草求真》載:"豬苓,凡四苓、五苓等方,並皆用此,性雖有類澤瀉,同入膀胱腎經,解熱除濕,行竅利水,然水消則脾必燥,水盡則氣必走。"(常用中藥材)  

產地分布

豬苓在我國分布較廣。主要分布於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湖南、四川、貴州、陝西、青海、寧夏。主產於河北贊皇、平山、武安、涉縣、阜平、淶源、赤城、蔚縣、崇禮、圍場、平泉;山西陽曲、文水、交城、沁水、武鄉、黎城、介休、靈石、岢嵐、五台、應縣、霍縣、興縣、汾陽、嵐縣、左權、代縣、孟縣、吉縣、和順;內蒙古寧城、克什克滕、喀喇沁

豬苓

旗;吉林輝南、集安、通化、柳河、長白、撫松、靖宇、延吉、汪清、敦化、龍井、樺甸;黑龍江雙鴨山、穆棱、黑河、鐵力、寧安;湖南瀏陽、平江;四川灌縣、北川、旺蒼、洪雅、峨邊、屏山、滎經、理縣、金川、沐川、天全、茂汶、小金、美姑、平武、南坪、馬邊;貴州遵義、習水、德江、印江、赫章、威寧;陝西周至、寶雞、太白、鳳縣、寧陝;青海湟中、互助、循化、貴德、興海;寧夏涇源、隆德。(常用中藥材)  

形態特徵

菌核體呈塊狀或不規則形狀,表面為棕黑色或黑褐色,有許多凸凹不平

豬苓

的瘤狀突起及皺紋。內面近白色或淡黃色,乾燥後變硬,整個菌核體由多數白色菌絲交織而成;菌絲中空,直徑約3毫米,極細而短。子實體生於菌核上,傘形或傘狀半圓形,常多數合生,半木質化,直徑5-15厘米或更大,表面深褐色,有細小鱗片,中部凹陷,有細紋,呈放射狀,孔口微細,近圓形;擔孢子廣卵圓形至卵圓形。(常用中藥材)  

生物學特性

豬苓具喜冷涼、陰鬱、濕潤,怕乾旱的特性。在地溫5-25℃條件下均生長。西北產區地溫在17-19℃時生長良好,10℃時萌發,22℃時子實體開放;華北產區平均地溫達9.5℃時萌發,12℃左右時新苓生長膨大,14℃左右時新苓萌發多,個體增長快。土壤含水量在30-50%,PH值5-7腐殖質土、砂壤土,為宜。

豬苓的生活史分擔孢子、菌絲體、菌核、子實體四個階段。擔孢子是子實體產生的有性孢子(長卵狀橢圓形,一端有尖,無色,平滑,7-10×3-4毫米),萌發後形成初生菌絲體,初生菌絲體質配後產生雙核的次生菌絲,諸多次生菌絲緊密纏結成菌核。菌核主要是儲存養分,耐高、低溫和乾旱。在不適宜的條件下,能夠長時間保持休眠狀態,遇適宜的溫度、濕度和營養條件,即可在菌絲體的任何部分萌發產生新的菌絲。一般在3月下旬,表土層5厘米處溫度達到8-9℃時,菌核開始生

豬苓

長,菌核體上萌發出許多白色毛點,隨著氣溫的升高,毛點不斷長大變厚,形成肥嫩有光澤的白色菌核,逐漸向地表生長。8、9月地溫達12-20℃時,菌核生長進入旺盛期,體積、重量迅速增加。菌核色澤從基部到中間由白變黃。此時如遇連陰雨天,空氣濕度增高,部分菌核生長出子實體,開放散出孢子。隨著地溫下降,子實體很快枯爛。10月以後,當地溫降至8-9℃時,豬苓停止生長,進入冬眠。翌年春又萌發分生新的菌核。如此年得繼生,群體合聚形成一窩。土壤肥沃,營養豐富,菌核大而多,分叉少,俗稱"豬屎苓";土質瘠薄,養料不足,結苓小,分叉多,俗稱"雞屎苓"。在外界環境條件極端不利時,豬苓將停止生長,菌核老化,色澤變為深黑色,核體出現大小孔眼,直至腐爛。

豬苓與密環菌的關係,尚須進一步研究。(常用中藥材)

生長習性:

豬苓具喜冷涼、陰鬱、濕潤,怕乾旱的特性。(常用中藥材)

生長周期:

豬苓為多年生真菌,一般經過2個生長季節即可採挖。  

生態環境

豬苓多生長在海拔1000-2000米,坡度20-50°的向陽山地、林下,

豬苓

富含腐殖質的土壤中。植被多為闊葉次生林,常見樹種為柞、槭、橡、榆、楊、柳、竹等。(常用中藥材)  

種植技術

(一) 選地整地

選地:選擇陰坡林下,肥沃濕潤,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

整地:可在選好的樹種下,於近根處挖長60厘米、寬50厘米、深45厘米的土坑,或將土地耕翻耙平,開穴待種。

(二)種植方法

培養菌材:選擇紅青岡、水青岡、椴樹、臭椿等樹種作菌材,於生新葉前採集直徑10厘米左右的樹枝或木段,每隔3-5厘米砍成魚鱗口。密環菌種廣泛分布於天然次生林

人工栽培的豬苓

中,於林下採集著生棕紅色的菌索作菌種,再將備好的木段與採集的菌材於3、4月間按3∶1的比例相間擺放整齊。然後將切成碎塊的幼嫩的密環菌索撒在上面,用腐殖土填空隙覆蓋,以不露木段為度,上面再蓋一層樹葉。按此要求堆積高1米左右,並在四周蓋土10厘米左右,上邊再蓋上樹枝、蒿草或樹葉即可。天氣乾旱時應適當洒水保持一定濕度。當年菌材即可培育好,備作翌年使用。

培植種苓選擇:採挖野生豬苓作種苓。選單體重15克以上,顏色較淺,呈灰褐色的嫩菌核掰成小塊。

培植時間:春秋兩季均可。春季於4-5月,秋季於9-10。

培植方法:先將兩季整好的坑底部挖松,鋪一層樹葉,將培養好的菌材按間隔6厘米左右擺於底層,於菌棒間放種苓5-8塊,使其靠近密環菌生長較多的魚鱗口上,再用樹葉填充空隙,按此要求每坑栽植2-3層,再覆蓋腐殖土,輕度鎮壓即可。也有的採取在培養菌材的同時栽植豬苓,此法將新材與菌種材相間擺放於坑內,再按上述要求栽植,這樣可縮短生產周期。菌材數量視其菌材粗細而定。

(三)田間管理

豬苓生

長白山野生豬苓

長對土壤水分要求比較嚴格。春季天氣乾燥時,要適當澆水。秋季雨水大時,要及時排水,防止積水。夏季氣溫過高時,要覆蓋樹枝、蒿草,以降低坑內溫度。(常用中藥材)  

採收及加工

採挖分春、秋兩季進行,最好於休眠期採挖,一般10月底至翌年4月初。收穫時輕挖輕放,取出色黑質硬的菌核作商品。將色澤淡、體質鬆軟的作種苓繼續培養,連續使用3代後,其生長力減退應更換新的野生幼苓種。收穫後,除去砂土等雜物,晒乾即可。

目前,窒內培養豬苓正處在實驗階段,尚未應用於生產,其方法略。(常用中藥材)  

儲藏養護

豬苓一般用麻袋包裝,每件30公斤左右,貯於倉庫乾燥陰涼處

豬苓

,溫度30℃以下,相對濕度65-70%。商品安全水份10-13%。

本品較少霉變,為害的倉蟲發現有胸角蕈甲、藥材甲、毛薪甲、九節胸角蕈甲、銹赤扁谷蛾等。蟲蛀後商品輕泡,偶見霉斑。

儲藏期間,應保持整潔衛生,高溫季節前,進行環境消毒,減少污染源。有條件的地方密封充氮,使貯藏空間保持在10-15%,二氧化碳15%左右,進行養護。發現霉跡、蟲蛀,及時晾曬;嚴重時用磷化鋁溴甲烷等熏殺。(常用中藥材)  

藥材性狀

豬苓呈條形、類圓形或扁塊狀,有的有分枝,長5-25厘米,直徑2-6厘米。體輕,質硬,略呈顆粒狀。表面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皺縮或有瘤狀突起,斷面類白色或黃白色。氣微,味淡。

規格標準:

混等,乾貨,以表面烏黑,塊大體實者為佳。(常用中藥材)  

性味功效

豬苓味甘、淡,平,歸腎、膀胱經。利水滲濕。治小便不利水腫泄瀉淋濁,帶下。  

主要成分

豬苓聚糖1、麥角甾醇、α-羥基廿四碳酸、糖類、粗蛋白等。  

主要藥理作用

1.利尿利用:豬苓煎劑,相當於生藥0.25-0.5g/kg,靜脈注射肌內注射

豬苓

對不麻醉犬具有比較明顯的利尿作用,並能促進鈉、氯、鉀等電解質的排出,可能是由於抑制了腎小管重吸收機能的結果。 2.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2.1.免疫增強作用:苓多糖能顯著增強小鼠T細胞對ConA的增殖反應以及B細胞對LPS的增殖反應。豬苓多糖對小鼠全脾細胞有明顯的促有絲分裂作用。在12.5mg/(kg.天)劑量下,豬苓多糖能明顯增強小鼠對SRBC的特異抗體分泌細胞數;能明顯增強小鼠對異型脾細胞遲髮型超敏反應以及促進異型脾細胞激活細胞毒T細胞(CTL)對靶細胞的殺傷。CTL是機體免疫監視的重要效應細胞,在腫瘤免疫中具有關鍵作用。 

2.2.一種非T細胞性促有絲分裂素作用。用正常小鼠脾細胞及胸腺細胞裸鼠脾細胞及去除吸附性細胞後脾細胞培養,觀察對不同濃度豬苓多糖的增殖反應。結果表明裸鼠脾細胞對豬苓多糖的反應與正常小鼠細胞無區別,即T細胞在此反應中不起作用;裸鼠脾細胞在去除吸附性細胞後,餘下的細胞絕大多數是B細胞,但仍能對豬苓多糖發生明顯的增殖反應,表明豬苓多糖具有B細胞促有絲分裂的作用。裸鼠脾細胞在去除吸附性細胞後對豬苓多糖的反應卻明顯減弱,說明吸附性細胞在裸鼠脾細胞對豬苓多糖的反應中具有一定的輔助作用。揭示豬苓多糖可能是一種非T細胞性促有絲分裂素。但不具有血球凝集作用,不同於PHA和ConA等植物來源的促有絲分裂素。 

2.3.對小鼠血液ANAE陽性淋巴細胞的影響:驗小鼠每天腹腔注射豬苓多糖2mg/0.2ml,連續7天。實驗前、後取血塗片,用a-醋酸萘酯酶法,標記ANAE陽性T淋巴細胞,並測定百分率。結果表明,豬苓多糖對小鼠血液ANAE陽性T淋巴細胞總數無影響,對顆粒型陽性T淋巴細胞有減少,而對分散顆粒型陽性T淋巴細胞有顯著增殖現象。 3.抗腫瘤作用: 

3.1.對荷肝癌H22小鼠肝糖代謝腎上腺皮質功能的作用:豬苓多糖給於荷肝癌H22小鼠腹腔注射200mg/kg×2天,於第10天處死動物,取出腹水,用伊紅法檢測每鼠腫瘤細胞總數。結果其抑制率為39%。腹腔注射100-200mg/kg共5天,可使荷鼠肝糖原積累增加,糖原異生酶:葡萄糖-6-磷酸酶果糖-1,6-二磷酸酶活性增強,但對正常鼠肝臟無此作用。400mg/kg可使荷癌鼠亢進的皮質功能恢復正常。提示豬苓多糖有適應原樣作用,這可能是它抗腫瘤作用的一個藥理學基礎。 

3.2.對荷肝癌H22小鼠肝糖原積累、糖異生和分解酶系的作用:腫瘤形成

豬苓

過程中基因表達的調節和基因重排是通過關鍵酶而進行,由於糖異生是機體保持穩態的重要機制。選擇糖代謝途徑小的幾個關鍵酶的活性及其動態變化作為指標,觀察對腫瘤有效的豬苓多糖是如何增加荷癌小鼠肝糖原的積累。以豬苓多糖每天腹腔注射400mg/kg共5天,能使葡糖-6-磷酸酶(G-6-Pase)活性從217±35上升到267±12umolp/克蛋白質/小時,果糖-1,6-二磷酸酶(F1,6-Pase)活性從263±25上升到448±56umolp/克蛋白質/小時,如單次腹腔注射同一劑量,G-6-pase活性1.5小時就明顯升高,12小時達高峰,24和48小時仍保持在較高水平,F-1,6-Pase在12和24小時才明顯升高,而肝糖原要到24小時後才顯著增加。但對糖原分解酶即磷酸化酶的活性沒有影響。提示豬苓多糖給藥後荷癌小鼠肝糖原積累是通過糖原異生酶活性的增高,加速糖異生使機體自穩狀態改善而發揮作用。 

3.3.豬苓提取物的抗腫瘤作用:豬苓提取物(主要為豬苓多糖)對小鼠移植腫瘤S-180有較顯著的抑制作用。抑瘤率達50-70%,瘤重抑制率達30%以上。經提取物治療的荷瘤小鼠中,約有6-7%腫瘤完全消退。對腫瘤完全消退的小鼠,在1-6月後再接種腫瘤細胞,均不生長腫瘤,提取物經腹腔注射、靜脈注射及灌胃等給藥,在一定劑量下均能抑制腫瘤的生長,但灌胃的效果較腹腔注射和靜脈注射差,給藥量也大。預防給藥對S-180起抑瘤作用。在單用化療藥不表現抗腫瘤效果的劑量下,加用適量的豬苓提取物會有顯著抗腫瘤作用。對荷瘤小鼠脾臟抗體產生細胞明顯增多,表明有顯著的促進抗體形成作用,還能顯著提高荷瘤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活力。本品能提高S-180腹水癌細胞內cAMP的含量,在癌細胞增殖抑制率高的實驗組,癌細胞內cAMP含量提升率也高,一般癌細胞內cAMP含量低於正常細胞,癌變越惡化cAMP含量越低。cAMP能使腫瘤細胞向正常細胞轉化。豬苓酮A-G,7種化合物對L1210細胞有細胞毒作用,有劑量依賴性的抑制作用。 3.4.對實驗性膀胱腫瘤的抑制作用:雌性大鼠給於致癌劑BBN[N-丁基-N-(4-羥丁基)亞硝胺]溶液0.25ml(90mg)灌胃,每周2次,共12周,每隻總劑量BBN為2.16g,在同時飼以豬苓乾粉90g/kg餵養。30周後處死。結果表明,膀胱總發瘤率由病理對照組的100%降至61.1%,減少了38.9%,每鼠腫瘤數和瘤直徑顯著低於病理對照組,發癌率由病理對照組的77.8%降至11.1%,減少了66.7%表明豬苓對BBN膀胱瘤的發生具有較顯著的抑制作用,且無明顯毒副作用。 

4.對中毒性肝炎小鼠肝臟的保護作用:以四氯化碳和D-半乳糖胺腹腔注射給於小鼠,誘發成中毒性肝炎,在誘發前後腹腔注射給於豬苓多糖100-200mg/kg,均為隔4、8、12小時給藥1次。均可明顯阻止肝病變發生,SGPT活力下降,肝5'-核苷酸酶、酸性磷胺酶6-磷酸葡萄糖磷酸酶活力回升。體外亦有類似作用,表明對肝臟有明顯的保護作用。 

5.抗輻射作用:豬苓多糖具有防治小鼠急性放射病的明顯效果,有效劑量

豬苓

和時間都比較寬。分別於照射前2和48小時腹腔注射給予受致死劑量(800rad)全身照射的小鼠,可使其存活率提高30-70%。照射後給藥,不論口服或腹腔注射都有防護效價,預防比治療效果價高。豬苓多糖對受照小鼠的造血功能無保護作用,而對受照小鼠腎上腺皮質的應激機能確有明顯提高。初步認為豬苓多糖的抗輻射作用可能是通過調節垂體-腎上腺系統的功能,使機體處於應激狀態,從而增強了抗輻射損傷的能力。 6.其它作用:豬苓多糖腹腔注射給於小鼠48小時,能使小鼠胸腺細胞中3H一TdR的摻入明顯增強,同時加速胸腺細胞的釋放。由於一方面切除腎上腺後不再有這些現象,另一方面多糖能使動物血漿中皮質酮含量明顯增高,因此可認為這些作用是通過腎上腺皮質而實現的。  

發展前景

豬苓有很好的發展前景。不僅具有利尿和抗菌作用,經研究發現有抗癌作用,需要量將會逐年增加。同時人工栽培豬苓已基本成功。我國森林資源豐富,適宜栽培的土地較多,發展生產潛力很大。

豬苓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野生資源保護工作沒有跟上,群眾連年採挖,資源越來越少;栽培面積小,單產低,收益少,發展緩慢。因此,應切實加強資源保護工作,指導群眾合理採挖;要進一步加強科研工作,研究推廣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積極擴大種植面積,逐步形成生產基地,確保醫藥衛生事業日益發展的需要。(常用中藥材)

70年代至80年代生產情況:

豬苓商品來源於野生資源。新中國成立後,列為三類品種,由市場調節產銷。40年來,全國豬苓生產不斷發展,收購量逐年增加,購銷同步增長,屬於可以滿足供應的品種。

豬苓購銷變化不大,呈現相對穩定,逐年上升趨勢;雖然1970年收購量有所下降,仍能保證市場需要,未出現過積壓和脫銷情況。1980年中藥材市場放開後,由於價格的變化,豬苓購銷大幅度上升,1983年收購127多萬公斤,銷售70多萬公斤,創歷史最好水平。(常用中藥材)  

藥典標準

來源:本品為多孔菌科真菌豬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 Fries的乾燥菌核。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泥沙,乾燥。

性狀:本品呈條形、類圓形或扁塊狀,有的有分枝,長5-25cm,直徑2-6cm。表面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皺縮或有瘤狀突起。體輕,質硬,斷面類白色或黃白色,略呈顆粒狀。氣微,味淡。

鑒別:(1)本品切面:全體由菌絲緊密交織而成。外層厚27-54μm,菌絲棕色,不易分離;內部菌絲無色,彎曲,直徑2-10μm,有的可見橫隔,有分枝或呈結節狀膨大。菌絲間有眾多草酸鈣方晶,大多呈正方八面體形、規則的雙錐八面體形或不規則多面體,直徑3-60μm,長至68μm,有時數個結晶集合。

(2)取本品粉末1g,加稀鹽酸10ml,置水浴上煮沸15分鐘,攪拌,呈黏膠狀。另取本品粉末少量,加氫氧化鈉溶液(1→5)適量,攪拌,呈懸浮狀。

檢查:總灰分 不得過12.0%(附錄Ⅸ K)。

炮製:除去雜質,浸泡,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性味與歸經:甘、淡,平。歸腎、膀胱經。

功能與主治:利水滲濕。用於小便不利,水腫,泄瀉,淋濁,帶下。

用法與用量:6-12g。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豬苓栽培技術

(一)概述

別名野豬糞、地烏桃、粉豬苓等。

為多孔菌科多孔菌屬植物豬苓 Polyporus umbellatus (Pers.) Fr.[Grifola umbellataPilat] 的菌核。性味平、甘、淡。有利小便,滲濕之功能。近年來發現豬苓有抗癌作用。用於急性腎炎,全身浮腫,水腫,小便不利,熱淋尿急尿頻尿道痛,口渴,飲水則吐,受暑水瀉,黃疸病症。在我國分布較廣,河北、山西、河南、遼寧、吉林、湖北、四川、雲南、貴州、陝西、甘肅等省均產。陝西省的安康、漢中、商洛、寶雞、長安、渭南等秦、巴山區有野生。  

(二)植物特性

豬苓為擔子菌綱多孔菌科,菌絲特化形成菌核。菌核呈長形塊狀或不規則球形,稍扁,有分枝幹姜狀,表面灰黑或白色至淡褐色,凹凸不平,有皺紋或瘤狀突豐收,乾燥後堅而不實,斷面呈白色至淡褐色,半木質化。子實體從理於地下的菌核內生出。菌柄往往於基都相連或大量分枝,形成一叢菌蓋,總直徑達15厘米以上。菌蓋肉質,乾燥後堅硬而脆,圓形,中央為臍狀,表面近白至淡褐色,邊緣薄而銳,常常內卷。菌肉薄,白色。菌管與菌肉同色,與菌柄呈延生;管口圓形至多角形,每毫米~4個。  

(三)生長特性

喜肥沃濕潤、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萌坡熟地。豬苓在地面下5厘米溫度8~9℃時開始生長,15~20℃時生長最適,25~30℃菌絲停止生長,進入短期休眠,或者長出子實體,度過不良環境,以孢子繁衍生息。秋末冬初,地面下5厘米,溫度低於8℃又進入冬季休眠期。一年中4~6月和9~10月為豬苓菌絲的活躍生長期。  

(四)栽培技術

1.選地整地

最好選擇海拔高度1000~2000米的林下,坡向東南或西南即半蔭坡,土層深厚、腐殖多,疏鬆的砂質壤上。植被物為樺木、橡、槭、樺等林下。

2.繁殖方法

目前人工栽培多栽小豬苓進行繁殖。

3.栽培時間

最好在春季3-4月或秋季7~8月,這時豬苓正度過休眠期進入生長期,密環菌也處在生長期,兩者可相互建立良好共生關係。

4.栽培方法

採用坑栽,一般坑深50厘米,長寬各70厘米。林下栽培,既防止破壞森林,又能給豬苓創造適宜的環境和防止水土流失。栽培前首先要培育好密壞菌的菌床或菌材,一般用長有密環菌的朽樹根、樹枝、樹皮作菌種和砍的新樹棒(粗約10厘米,長50~60厘米的短節)堆放在坑內,蓋土20~25厘米,溫度適宜,經過1~2個月即可使用。也可使用培育好準備栽天麻的菌材,或栽過天麻尚未腐爛又沒長雜菌的老棒來栽培豬苓。一窩用5根菌棒,下種菌核0.18千克。栽時選完整無傷的新鮮野生小豬苓,或把豬苓核分成小塊,每塊大小如核桃一般,用手指壓緊使菌核扯斷的菌絲斷面與菌材緊密結合。一根菌材上可壓放苓塊7~8個,栽好一根,用腐殖上把四周培好,不留空隙。以此類推,一般只栽一層,最好蓋腐殖土20~25厘米,略高出地面,兩年後可以採挖。  

(五)採收加工

豬苓多年生習性,一兩年內產量不高,栽培三四年才是繁殖旺盛時期。收穫中要注意表面土層中的菌核。全年都可以採收,以夏秋季採收為好。色黑質硬的稱為老核,這就是商品豬苓,也就是第一代第二代豬苓。色澤鮮嫩的灰褐色或黃色豬苓,一般核體鬆軟,可作種核。

在收穫時要去老留幼,將已收穫的豬苓菌核去雜刷洗,弄得乾乾淨淨,然後在日光下自然晾曬,干後即可裝運銷售。用麻袋或竹籮裝,放乾燥處保存。

豬苓外皮烏黑光澤,體重,堅實,斷面潔白或黃色者為佳。

參看

關於「豬苓」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