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茹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竹茹
Zhú Rú
竹茹
別名 竹皮、青竹茹、淡竹皮茹、淡竹茹、麻巴、竹二青、竹子青
功效作用 清熱涼血化痰,止吐。治煩熱嘔吐呃逆,痰熱咳喘吐血衄血崩漏惡阻,眙動,驚癇
英文名 Caulis Bambusae in Taeniam
始載於 本草經集注
毒性 無毒
歸經 胃經肺經
藥性
藥味

竹茹是中醫藥材,是禾本科植物青稈竹、大頭典竹或淡竹的莖稈的乾燥中間層。全年均可採制,取新鮮莖,除去外皮,將稍帶綠色的中間層刮成絲條,或削成薄片,捆紮成束,陰乾。前者稱「散竹茹」,後者稱「齊竹茹」。性味 性微寒,味甘。 功能主治:清熱化痰,除煩止嘔。用於痰熱咳嗽、膽火挾痰、煩熱嘔吐、驚悸失眠中風痰迷、舌強不語、胃熱嘔吐妊娠惡阻胎動不安

目錄

簡介

竹茹

Caulis Bambusae in Taeniam

(英)Bamboo Shavings

植物形態 單叢生。稈高6~8m,直徑3~4.5cm。節間壁厚,長30~36cm,幼時被白粉。節稍隆起。分枝常於稈基部第一節開始分出,數枝簇生節上。稈籜早落。籜鞘背面無毛,干時肋紋稍綞起,先端呈不對稱的拱形,外側一邊稍下斜至籜鞘全長的1/10~1/8。籜耳稍不等大,靠外側1枚稍大,卵形,略波褶,邊緣被波曲狀剛毛,小的1枚橢圓形。籜舌高2.5~3.5mm,邊緣被短流蘇毛,片直,呈不對稱三角形或狹三角形,基部兩側與耳相連,連接部分寬約0.5mm。葉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長10~18cm,寬11~17mm,背面 密生短柔毛。

生於山坡、路旁或栽培。主產廣東、海南。

性狀 本品為不規則的絲條,捲曲成團或長條形薄片。寬窄厚薄不等,淺綠色或黃綠色。體輕鬆,質柔韌,有彈性。氣微,味淡。

化學成分 含木質素、纖維素。

性味 性微寒,味甘。  

別名大全

別名】竹皮,青竹茹,淡竹皮茹。淡竹茹,麻巴,竹二青,竹二皮,嫩竹茹,細竹茹,水竹茹,甘竹茹,金竹花,光若竹茹,釣魚竹茹,白夾竹茹,如金竹茹,杜圊竹茹,斑真竹茹,荊竹茹,羅漢竹茹,慈竹茹,金竹茹,平竹茹。

商品名】竹茹,淡竹茹。以絲細均勻、乾燥、色綠、質柔軟,有彈性者為佳。

處方名】竹茹,鮮竹茹,姜竹茹。

處方中寫竹茹指生竹茹。為原藥材去雜質晒乾入藥者。長於清肺化痰

鮮竹茹為竹茹鮮品入藥者。長於清熱化痰。

姜竹茹為竹茹用薑汁拌勻後再炒至黃色者。長於化痰止嘔。  

製法及功效

竹茹: 除去雜質,切段或揉成小團。

姜竹茹: 取淨竹茹,照薑汁炙法(附錄Ⅱ D)炒至黃色。

《全國中草藥彙編》---姜竹茹:取生薑,搗碎,加水少許,壓榨取汁,將薑汁灑於竹茹上,拌勻,用小火微炒,取出,晾乾即得(每100斤,用生薑10斤)。

【性狀】本品為捲曲成團的不規則絲條或呈長條形薄片狀。寬窄厚薄不等,淺綠色或黃綠色。體輕鬆,質柔韌,有彈性。氣微,味淡。

【性味歸經】甘,微寒。歸肺、胃經。

【用法用量】 4.5~9g。

【貯藏】置乾燥處,防霉,防蛀。

【摘錄】《中國藥典》


藥名

竹茹

別名

竹皮、淡竹皮茹、青竹茹、淡竹茹、麻巴、竹二青、竹子青

漢語拼音

zhu ru

英文名

Bamboo Shavings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1.Phyllostachyl nigra(Lodd.ex Lindl.)Munro var.henonis(Mitf.)Stapf et Rendle 2.Bambusa tuldoides Munro. 3.Sinocalamus beecheyanus (Munro)McClure var.pubescens P.F.Li

歸經

脾;胃;膽經

藥理作用

1. 增加尿中氯化物量:有增加尿中氯化物量的作用;

2.增高血糖:此外,還有增高血糖作用。

3. 抗菌作用:竹茹粉在平皿上對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蓖等有較強的抗菌作用。

中藥化學成分

淡竹的竹茹含有對cAMP磷酸二酯酶抑制作用的成分:2,5-二甲氧基-對-羥基苯甲醛(p-hydroxybenzaldehyde),丁香醛(syringaldehyde),松柏醛(coniferylaldehyde)。另含對苯二甲酸2'-羥乙基甲基酯(1,4-benzenedicarboxylic acid 2'-hydroxyethylmethyl ester)。

功效

清熱化痰;除煩止嘔;安胎涼血

考證

1.出自《本草經集注》(《中藥大辭典》)、《別錄》(《中華藥海》)。

2.《本草圖經》:堇竹、淡竹、苦竹,《本經》並不載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竹之類甚多,而入藥者惟此三種,人多不能盡別。甘竹似篁而茂,即淡竹也。淡竹肉薄,節間有粉,南人以燒竹瀝者,醫家只用此一品,與《竹譜》所說,大同而小異也。

科屬分類

禾本科

拉丁文名

Caulis Bambusae in Taeniam.

主治

肺熱咳嗽;煩熱驚悸;胃熱嘔呃;妊娠惡阻;胎動不安;吐血衄血尿血崩漏

生態環境

1.淡竹通常栽植於庭園。 2.青竿竹多生於平地、丘陵。 3.大頭典竹生於山坡、平地工路旁。

各家論述

1.《別錄》:主嘔啘,溫氣寒熱,吐血,崩中溢筋。

2.《藥性論》: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

3.《食療本草》:主噎膈,鼻衄。

4.《本草蒙筌》:主胃熱呃逆,療噎膈嘔噦。

5.《綱目》:治傷寒勞復,小兒熱癎,婦人胎動。

6.《本草正》:治肺痿唾痰,尿血,婦人血熱崩淋,胎動,及小兒風熱癲癎,痰氣喘咳,小水熱澀。

7.《本草述》:除胃煩不眠,療妊娠煩躁。

8.《本草再新》:瀉火除煩,潤肺開郁,化痰涼血,止吐血,化瘀血,消癰痿腫毒。

9.《本草經疏》:《經》曰,諸嘔吐酸水,皆屬於熱。陽明有熱,則為嘔啘;溫氣寒熱,亦邪客陽明所致。竹茹,甘寒解陽明之熱,則邪氣退而嘔啘止矣。甘寒又能涼血清熱,故主吐血崩中及女勞復也。

10.《藥品化義》:竹茹,輕可去實,涼能去熱,苦能降下,專清熱痰,為寧神開郁佳品。主治胃熱噎膈,胃虛乾嘔,熱呃咳逆,痰熱噁心,酒傷嘔吐,痰涎酸水,驚悸怔忡心煩躁亂,睡臥不寧,此皆膽胃熱痰之症,悉能奏效。

11.《本經逢原》:竹茹專清胃府之熱,為虛煩煩渴、胃虛嘔逆之要藥;咳逆唾血,產後虛煩,無不宜之。《金匱》治產後虛煩嘔逆,有竹皮大丸。《千金》治產後內虛,煩熱短氣,有甘竹茹湯;產後虛煩頭痛,短氣,悶亂不解,有淡竹茹湯。內虛用甘以安中,悶亂用淡以清胃,各有至理存焉。其性雖寒而滑能利竅,可無郁遏客邪之慮。

採收和儲藏

冬季砍伐當年生長的新竹,除去枝葉,鋸成段,颳去外層青皮,然後將中間層刮成絲狀,攤放晾乾。

資源分布

1.淡竹分布於山東、河南、及長江流域以南各地。 2.青竿竹分布於廣東、廣西。 3.大頭典竹分布於廣東、海南及廣西。

選方

1.竹茹湯(《普濟本事方》),溫中降逆,主治胃熱嘔吐,症見嘔吐酸腐,食入即吐,脘腹脹滿口臭而渴,噯氣厭食,舌黃脈數。2.滌痰湯(《濟生方》),滌痰開竅,主治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3.溫膽湯(《三因極一病症方論》),理氣化痰,清膽和胃,主治膽胃不和,痰熱內擾,虛煩不眠,或嘔吐呃逆,以及驚悸不寧,癲癇等症。4.黃連溫膽湯(《六因條辨》),清熱除煩,理氣化痰,主治痰熱內擾,失眠,眩暈,心煩,口苦舌苔黃膩。5.羚羊鉤藤湯(《通俗傷寒論》),涼肝熄風增液舒筋,主治肝經熱盛,熱極動風,高熱不退,煩悶躁擾,手足抽搐,發為痙厥,甚則神昏,舌絳而干,或舌焦起刺,脈弦而數。6.桔皮竹茹湯(《金匱要略》),主治胃中熱盛,氣逆上沖。7.竹皮大丸(《金匱要略》),治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8.竹茹湯(《聖濟總錄》),治傷暑煩渴不止。9.淡竹茹湯(《千金方》),治產後虛煩,頭痛短氣欲絕,心中悶亂不解。10.竹茹膏(《濟生方》),治黃泡熱瘡。

用藥禁忌

寒痰咳喘胃寒嘔逆及脾虛泄瀉者禁服。

動植物形態

1.淡竹 植株木質化,呈喬木狀。竿高6-18m,直徑5-7cm,成長後仍為綠色,或老時為灰綠色,竿環及籜環均甚隆起。籜鞘背面無毛或上部具微毛,黃綠至淡黃色而具有灰黑色之斑點和條紋;籜耳及其繸毛均極易脫落;籜葉長披針形,有皺摺,基部收縮;小技具葉1-5片,葉鞘鞘口無毛;葉片深綠色,無毛,窄披針形,寬1-2cm,次脈6-8對,質薄。穗狀花序小技排列成覆瓦狀的圓錐花序;小穗含2-3花,頂端花退化,穎工或2片,披針形,具微毛;外稃銳尖,表面有微毛;內稃先端有2齒,生微毛,長12-15mm;鱗被數目有變化,3至1枚或缺如,披釷形,長約3mm;花藥長7-10mm,開花時,以具有甚長之花絲而垂懸於花外;子房呈尖卵形,頂生一長形之花柱,兩者共長約7mm,柱頭3枚,各長約smm,呈帚刷狀。筍期4-5月,花期10月至次年5月。 2.青竿竹 植株木質化,呈喬木狀。植株叢生,無刺。竿直立或近直立,高達15m,徑約6cm。頂端不彎垂,竿的節上分枝較多;節間圓柱形,竿的節間和籜光滑無毛。 3.大頭典竹 植株木質化,是喬木狀。竿高達15m。多少有些作之字形折曲,幼竿被毛和中部以下的竿節上通常具毛環,節間通常較短;籜鞘背部疏被黑褐色、貼生前向刺毛;釋片基部較狹;釋舌較長,長約5mm;小穗通常呈麥稈黃色;內稃背部被柔毛,脊上具較長而密的緣毛。葉鞘通常被毛;葉舌較長以及外稃背面被疏柔毛。花期3-5月,筍期6-7月。

功效分類

止咳藥;清熱涼血藥  

植物栽培及鑒別

生物學特性 淡竹:喜溫暖潮濕氣候,忌嚴寒及強風。宜選擇背風向陽山坡、村莊附近緩坡平地及水旁栽種。以濕潤、肥沃、排水良好中性或微酸性、微鹼性的砂質填土栽培,不宜在瘠薄、粘重的土壤上栽種。

栽培技術 用母竹移栽。2月中旬至3月下旬,選擇竹竿健壯、節間稠密、分枝矮、枝葉茂盛、竹鞭生長勢強、粗壯、鞭芽新鮮、芽飽滿新鮮、無病蟲害的二年生竹為母竹。挖掘長60cm、寬40cm、深30cm的根盤,2-3株或多至5株均可,挖母付時應多帶鞭根及泥土,不損傷芽胞及鬚根,切口要砍平,搬運時用稻草包裹。竹梢要切去一部分,留4-7叢丫枝,按行林距5m×3m挖穴。穴比原來根盤稍大,將竹栽入穴內。先填入一層細表土或塘泥。立正竹株,覆土分層踏實,並澆透水,培土,防止水分蒸發,並固定竹株。為防止風吹搖動,用支柱四周撐扶固定。 田間管理 移栽母竹成活後要除草鬆土。除雨季及冬季外,均要經常澆水,保持土壤濕潤。竹喜氮肥,其所需氮、磷、鉀肥比例為5:1:2。一般追肥2-3次,以勤施少施為原則。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竹鏽病,為害葉片。發病初期可噴洒波爾多液防治。蟲害有竹大象蟲,為害竹筍,在成蟲交尾、產卵期,可進行人工捕捉:幼蟲孵化期,用90%晶體敵百蟲500倍液噴殺。

炮製方法

1.淨制:除去雜質。

2.切制:除去雜質切揉成小團,將竹茹中的碎末,過粗籮,收集粗粉。

3.薑汁炒:取淨竹茹,加薑汁拌勻,置之不理鍋內用文火炒至黃色,取出,晾乾。每斤竹茹用生薑3兩。

4.薑汁焙:取淨竹茹,加薑汁拌勻,稍悶,壓平,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焙至兩面顯黃色焦斑,取出,晾乾。每竹茹100kg,用生薑10kg或乾薑3kg。

5.炒制:先將鍋燒熱,放入麥麩,炒至冒煙,加入竹茹翻炒至黃色,篩去麥麩即可。每竹茹10kg,用麥麩2kg。

6.砂制:取竹茹抖去灰渣,加飛硃砂細粉1%兌水適量攪勻後,噴曬竹茹,至染成均勻紅色,晒乾。

生藥材鑒定

性狀鑒別 本品呈不規則的絲狀或薄帶狀,常捲曲扭縮而纏結成團或作創花狀,長短不一,寬0.5-0.7cm,厚0.3-0.5cm。全體淡黃白色、淺綠色、青黃色、灰黃色、灰黃綠色、黃而韌,有彈性。氣稍清香,味微甜。

藥物應用鑒別

竹茹與半夏:二藥均有化痰,止嘔,安神作用,對於膽虛痰熱鬱結所致的煩悶不寧,頭暈目眩,泛胃嘔噦之證,常相互為用,以協同化痰,安神,止嘔作用。然竹茹性涼而潤,偏治熱痰及胃熱嘔噦,並善以寧神開郁除煩,痰熱鬱結所致的心神不寧及產後虛煩頭痛,心中悶亂不解者,用之最好。半夏辛溫性燥,偏治寒痰濕痰及痰飲所致嘔噦,並善長辛開苦降,散結消痞,對於痰濕郁留心下所致的痞堅不舒,飲食不下以及泛惡嘔吐者,用之最佳。

性味

甘;微寒

藥材基源

為禾本科植物淡竹、青竿竹、大頭典竹等的莖稈去外皮刮出的中間層。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熬膏貼。

出處

《中華本草》

參看

關於「竹茹」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給竹茹條目的留言

--58.47.124.47 2013年8月28日 (三) 13:52 (CST)

留言:

 可供竹茹   联系:13974230356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