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瀝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竹瀝
Zhú Lì
竹瀝
別名 竹汁、淡竹瀝、竹油
功效作用 清熱豁痰。用於中風痰壅,肺熱喘咳,熱病煩躁
英文名 Bomboo Juice
始載於 本草經集注
毒性 無毒
歸經 胃經心經
藥性
藥味

竹瀝是竹子經加工後提取的汁液。它是一種無毒無副作用,集藥、食兩用的天然飲品。化痰止咳平喘藥。製法為取鮮竹桿,截成30~50厘米長,兩端去節,劈開,架起,中部用火烤之,兩端即有液汁流出,以器盛之。青黃色或黃棕色液汁,透明,具焦香氣。以色澤透明,無雜持者為佳。性味甘寒,能清心肺胃之火,有豁痰潤燥、定驚之效。主要用於治中風痰迷,肺熱痰壅,驚風,癲癇壯熱煩渴,子煩破傷風清熱化痰:主治痰熱咳嗽,痰黃粘稠;亦可用於痰熱蒙蔽清竅;痰熱中風,舌強偏癱小兒驚風,四肢抽搐,常配清熱化痰,息風定驚藥。

目錄

基本信息

藥名:竹瀝 (《本草經集注》)

異名:竹汁(《本經》),淡竹瀝(《別錄》),竹油(蘇醫《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莖用火烤灼而流出的液汁。植物形態詳"竹茹"條。

製法:取鮮竹桿,截成30~50厘米長,兩端去節,劈開,架起,中部用火烤之,兩端即有液汁流出,以器盛之。

藥材:為青黃色或黃棕色液汁,透明,具焦香氣。以色澤透明者為仕。 大部分地區均產。 據文獻記載,除淡

瀝外,供藥用者尚有苦竹瀝慈竹瀝等。  

原形態

1.淡竹植株木質化,呈喬木狀。竿高6-18m,直徑5-7cm,成長後仍為綠色,或老時為灰綠色,竿環及籜環均甚隆起。籜鞘背面無毛或上部具微毛,黃綠至淡黃色而具有灰黑色之

竹瀝

斑點和條紋;籜耳及其繸毛均極易脫落;籜葉長披針形,有皺摺,基部收縮;小技具葉1-5片,葉鞘鞘口無毛;葉片深綠色,無毛,窄披針形,寬1-2cm,次脈6-8對,質薄。穗狀花序小技排列成覆瓦狀的圓錐花序;小穗含2-3花,頂端花退化,穎工或2片,披針形,具微毛;外稃銳尖,表面有微毛;內稃先端有2齒,生微毛,長12-15mm;鱗被數目有變化,3至1枚或缺如,披釷形,長約3mm;花藥長7-10mm,開花時,以具有甚長之花絲而垂懸於花外;子房呈尖卵形,頂生一長形之花柱,兩者共長約7mm,柱頭3枚,各長約smm,呈帚刷狀。筍期4-5月,花期10月至次年5月。

2.青竿竹植株木質化,呈喬木狀。植株叢生,無刺。竿直立或近直立,高達15m,徑約6cm。頂端不彎垂,竿的節上分枝較多;節間圓柱形,竿的節間和籜光滑無毛。3.大頭典竹植株木質化,是喬木狀。竿高達15m。多少有些作之字形折曲,幼竿被毛和中部以下的竿節上通常具毛環,節間通常較短;籜鞘背部疏被黑褐色、貼生前向刺毛;釋片基部較狹;釋舌較長,長約5mm;小穗通常呈麥稈黃色;內稃背部被柔毛,脊上具較長而密的緣毛。葉鞘通常被毛;葉舌較長以及外稃背面被疏柔毛。花期3-5月,筍期6-7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

1.淡竹通常栽植於庭園。2.青竿竹多生於平地、丘陵。3.大頭典竹生於山坡、平地工路旁。  

資源分布

1.淡竹分布於山東、河南、及長江流域以南各地。2.青竿竹分布於廣東、廣西。3.大頭典竹分布於廣東、海南及廣西。  

性味

甘苦,寒。

竹瀝

①《別錄》:"大寒。"

②《綱目》:"甘,大寒,無毒。"

③《藥品化義》:"味甘淡,性涼。"

④《本草從新》:"甘苦,寒,滑。"

歸經:入心、胃經,

①《藥品化義》:"入肺、胃二經。"

②《本草再新》:"入心、肝、肺三經。"  

功用主治

清熱滑痰,鎮驚利竅。治中風痰迷,肺熱痰壅,驚風,癲癇,壯熱煩渴,子煩,破傷風。

①《別錄》:"療暴中風風痹,胸中大熱,止煩悶(《綱目》末句下有'消渴勞復')。"

②《藥性論》:"治卒中失音不語。"

③《本草拾遺》:"久渴心煩。"

④《綱目》:"治子冒風痙,解射罔毒。"

⑤《本草備要》:"消風降火,潤燥行痰,養血益陰,利竅明日。治中風口噤,痰迷大熱,風痙癲狂,煩悶消渴,血虛自汗。"

⑥《本草再新》:"清心火,降肝火,化痰止渴,解熱除煩,治牙痛,明眼目。"  

藥理作用

1.鎮咳作用:慈竹瀝30ml/kg、5ml/kg灌胃,能明顯延長小鼠氨水刺激

竹瀝

半數有效致咳噴霧時間(EDT50),分別為對照組的226%、186%,作用強於同劑量的淡竹瀝。

2.祛痰作用:氣管酚紅法證實小鼠灌胃5ml/kg、15ml/kg。30ml/kg慈竹瀝均有明顯的祛痰作用,在5-30ml/kg劑量範圍內,量效關係不明顯。

3.平喘作用:慈竹瀝10ml/kg灌胃,每日2次,連續3天能明顯降低0.5%磷酸組胺噴霧所致的豚鼠Ⅳ級哮喘發生率,延長哮喘潛伏期,作用強於淡竹瀝。

4.對小鼠小腸運動的影響:慈竹瀝5ml/kg、15ml/kg、30ml/kg灌胃,有促進小鼠小腸運動的作用,高劑量組差異有顯著性。

5.毒性:慈竹瀝以2倍濃縮液灌胃,每次ml/kg,24小時內給藥4次(總計給藥量為400ml/kg),小鼠無異常反應。  

宜忌

寒嗽及脾虛便溏者忌服。

①《綱目》:"薑汁為之使。"

②《本草經疏》:"寒痰濕痰及次食生痰不宜用。"

③《本草備要》:"寒胃滑腸,有寒濕者勿服。"  

選方

①治中風口噤不知人:淡竹瀝一升服。(《千金方》)

竹瀝

②治風痱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竹瀝二升,生葛汁一升,生薑汁三合。上三味相和溫暖,分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千金方》竹瀝湯)

③治卒消渴,小便多:作竹瀝恣飲數日愈。(《肘後方》)

④治產後身或強直,口噤面青,手足強反張:飲竹瀝一、二升。(《梅師集驗方》)

⑤主妊娠恆若煩悶,此名子煩:茯苓三兩,竹瀝一升,水四升,合竹瀝煎取二升,分服,不差重作,亦時時服竹瀝。(《梅師集驗方》竹瀝湯)

⑥治小兒驚風天吊,四肢抽搐:竹瀝一盞,加生薑汁三匙,膽星末五分,牛黃二厘調服。(《全幼心鑒》)

⑦治小兒口噤,體熱:用竹瀝二合,暖之,分、四服。(《兵部手集方》)

⑧治乙腦流腦高熱嘔吐:竹瀝代茶飲。(江西《中草藥學》)

⑨治金瘡中風,口噤欲死:竹瀝半大升,微微暖服之。(《廣利方》)

⑩治小兒大人咳逆短氣,胸中吸吸,咳出涕唾,嗽出臭膿涕粘:淡竹瀝一合服之,日三、五服,大人一升。(《兵部手集方》)

⑾治小兒吻瘡:竹瀝和黃連、黃檗、黃丹,敷之。(《全幼心鑒》)

⑿治小兒赤目:淡竹瀝點,或入人乳。(《古今錄驗方》)

⒀治小兒重舌:竹瀝漬黃檗,時時點。(《簡便單方》)  

各家論述

《本草衍義》

竹瀝行痰,通達上下百骸毛竅諸處,如痰在巔頂可降,痰在胸膈可開,痰在四肢可

竹瀝

散,痰在臟府經絡可利,痰在皮里膜外可行。又如癲癎狂亂,風熱發庢者可定;痰厥失音,人事昏迷者可省,為痰家之聖劑也。

竹瀝  

《本草衍義補遺》

竹瀝,《本草》大寒,泛觀其意,以與石膏、芩、連等同類,而諸方治產後胎前諸病及金瘡口噤與血虛自汗,消渴尿多,皆陰虛之病,無不用。《內經》曰,陰虛發熱,大寒而能補,正與病對,薯蕷寒而能補,世或用之,惟竹瀝因大寒置疑。竹瀝味甘性緩,能除陰虛之有大熱者,大寒者言其功也,非以氣言,幸相與可否,若曰不然,人吃筍自幼至老者,可無一人因筍寒而有病,瀝即筍之液也,況假於火而成者,何寒如此之甚。  

丹溪心法

竹瀝滑痰,非薑汁不能行經絡。痰在膈間,使人顛狂,或健忘,或風痰,皆用竹瀝,亦能養血。痰(坪井《竹類圖譜》),黃苦竹。稈高5-10米,主稈及枝條呈金黃色。稈環較籜環微突起。主稈節間之背部常有縱長綠線1-2條;籜鞘黃色,並有綠色縱紋及少數淡棕色斑點,無毛;籜耳及鞘口無?毛,或僅有退化之籜耳;籜舌長約2.5mm,無毛,邊緣微有不規則的缺刻,稍呈流蘇狀;籜葉細長,帶狀,長約4.5cm,寬5mm,除最下1枚稈籜外,所有各籜葉均有小橫脈而呈方格狀,在中脈地位常有1淡綠色之縱紋。枝條每節枚,小枝端生葉2-3枚;葉耳有白色剛毛;葉舌甚突起;葉柄長約3mm;葉片長圓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4.5-12.5cm,寬8-17mm,先端漸尖,基部微圓,上面綠色,無毛,下面色較淡,微粗糙,沿中脈以及向其基部密生微毛或甚粗糙,邊緣之一側有小鋸齒。筍期4-5月。多栽培於庭園。分布長江流域以南。

參看

關於「竹瀝」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