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黃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牛黃
Niú Huánɡ
牛黃
別名 丑寶、天然牛黃、犀黃、各一旺
功效作用 清心化痰利膽,鎮驚。治熱病神昏譫語癲癇發狂小兒驚風抽搐牙疳喉腫口舌生瘡癰疽,疔毒。
英文名 Bezoar, Cow-bezoar
始載於 神農本草經
毒性 有毒(一說無毒)
歸經 心經肝經
藥性
藥味

牛黃,①三十六黃之一。見《太平聖惠方》卷五十五:「牛黃者,舌如蠟色,口作噍,不多言語,或如牛吼。若眼目頭面未變,作深黃色者可治;如舌上及身體黃黑色者難療。」治用點烙法,內服犀角散等方。參見黃疸有關各條。

中藥名。

牛黃是指牛科動物黃牛或水牛的膽囊結石。牛黃(Calculus bovis),別名丑寶。本品為牛科動物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乾燥的膽結石。牛黃完整者多呈卵形,質輕,表面金黃至黃褐色,細膩而有光澤。中醫學認為牛黃氣清香,味微苦而後甜,性涼。可用於解熱解毒、定驚。內服治高熱神志昏迷癲狂小兒驚風抽搐等症。外用治咽喉腫痛口瘡癰腫、療毒症。由於天然牛黃很珍貴,國際上的價格要高於黃金,現在大部分使用的是所謂人工牛黃

Bk343.jpg

  

目錄

性狀

本品多呈卵形、類球形、三角形或四方形,大小不一,直徑0.6~3(4.5)cm,少數呈管狀或碎片。表面黃紅色至棕黃色,有的表面掛有一層黑色光亮的薄膜,習稱「烏金衣」,有的粗糙,具疣狀突起,有的具龜裂紋。體輕,質酥脆,易分層剝落,斷面金黃色,可見細密的同心層紋,有的夾有白心。氣清香,味苦而後甘,有清涼感,嚼之易碎,不粘牙。  

檢查

水分照水分測定法(附錄ⅨH第一法)測定,不得過9.0%。  

含量測定

膽酸

牛黃

本品細粉約0.2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密塞,稱定重量,超聲處理30分鐘,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25ml,蒸干,殘渣加20%氫氧化鈉溶液10ml,加熱迴流2小時,冷卻,加稀鹽酸19ml調節pH至酸性,用醋酸乙酯提取4次(25ml、25ml、20ml、20ml),每次醋酸乙酯液均通過同一鋪有少量無水硫酸鈉脫脂棉濾過,合併提取液,蒸干,殘渣加甲醇溶解並轉移至1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作為供試品溶液。另精密稱取在105℃乾燥至恆重的膽酸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含0.48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精密吸取供試品溶液2μl、對照品溶液1μl與3μl,分別交叉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異辛烷-醋酸丁酯-冰醋酸-甲酸(8:4:2:1)為展開劑,展至14~17cm,取出,晾乾,噴以3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取出,在薄層板上覆蓋同樣大小的玻璃板,周圍用膠布固定,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薄層掃描法)進行掃描,波長:λ<[S]>=380nm,λ<[R]>=650nm,測量供試品吸收度積分值與對照品吸收度積分值,計算,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膽酸(C24H40O5)不得少於4.0%。

膽紅素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取膽紅素對照品約10mg,精密稱定,置100ml棕色量瓶中,加氯仿

牛黃

溶解並稀釋至刻度,搖勻,精密量取5ml,置50ml棕色量瓶中,加乙醇至刻度,搖勻,即得(每1ml中含膽紅素0.01mg)。標準曲線的製備精密量取對照品溶液1.0ml、2.0ml、3.0ml、4.0ml、5.0ml,置具塞試管中,分別加乙醇至9ml,各精密加重氮化溶液(甲液:取對氨基苯磺酸0.1g,加鹽酸1.5ml與水適量使成100ml;乙液:取亞硝酸鈉0.5g,加水使溶解成100ml,置冰箱內保存。用時取甲液10ml與乙液0.3ml,混勻)1ml,搖勻,於15~20℃暗處放置1小時,以相應的試劑為空白,照分光光度法(附錄ⅤB),在533nm的波長處測定吸收度,以吸收度為縱坐標,濃度為橫坐標,繪製標準曲線。

測定法取本品細粉約10mg,精密稱定,置錐形瓶中,加氯仿和乙醇(7:3)的混合溶液60ml、鹽酸1滴,搖勻,置水浴上加熱迴流約30分鐘,放冷,移至100ml棕色量瓶中。容器用少量混合溶液洗滌,併入量瓶中,加上述混合溶液至刻度,搖勻。精密量取上清液10ml,置50ml棕色量瓶中,加乙醇至刻度,搖勻。精密量取3ml,置具塞試管中,照標準曲線的製備項下的方法,自「加乙醇至9ml」起,依法測定吸收度,從標準曲線上讀出供試品溶液中膽紅素的重量(mg),計算,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膽紅素(C33H36N4O6)不得少於35.0%。  

性味與歸經

甘,涼。歸心、肝經。  

功能與主治

清心豁痰,開竅,涼肝,息風,解毒。用於熱病神昏中風痰迷,驚癇抽搐,癲癇發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癰腫疔瘡。(熄風止痙 開竅化痰 清熱解毒)  

臨床應用

1. 用於溫熱

牛黃

病及小兒驚風之壯熱神昏,驚厥抽搐等症。牛黃清心、涼肝,有患風止痙、定驚安神之效。常與硃砂全蠍鉤藤配伍,如牛黃散。

2. 用於溫熱病熱入心包,中風,驚風,瘋痛等痰熱豪蔽心竅所致之神昏、口噤、痰鳴等症。本品既能清心熱,又能化痰、開竅醒神。單用本品為未,淡竹瀝化服即效,如《外台秘要》治嬰兒口噤方,或與麝香梔子黃連等配伍,共秦清熱化痰、開竅醒神之功,如安宮牛黃丸

3. 用於咽喉腫痛,潰爛及癰疽療毒等熱毒壅滯鬱結之證。本品清熱解毒力強。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常與黃芩雄黃、大黃等同用,如牛黃解毒丸;若咽喉腫痛、潰爛,可與珍珠為末吹喉,如珠黃散;用治癰疽、療毒、乳岩、瘰癧等,又與麝香、乳香、沒藥等合用,以清熱解毒、活血散結,如犀黃丸。  

用法與用量

0.15~0.35g,多入丸散用。外用適量,研末敷患處。  

中毒急救

牛黃使用過多可導致中毒,表現為胃腸活動增加、腹瀉骨骼肌活動增加,搐搦、痙攣,嚴重時則抑制。血壓下降、心律失常紅細胞血紅蛋白減少,最後病人呈半昏迷或昏迷狀態,終因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

解救方法:

1.早期應催吐、洗胃,然後服通用解毒劑。

2.給予中樞興奮劑,對抗其中樞抑制作用。

3.血壓下降可在靜脈輸液中加入升壓藥。

4.腹痛腹瀉嚴重時,可口服顛茄片皮下注射硫酸阿托品。必要時重複應用。

5.牛黃中所含牛黃酸,對心臟興奮作用,對血管稍有舒張作用,為防止「不整脈」的出現,可預先肌肉注射或口服利血平

6.其他對症治療。

7.茶葉15g,五味子9g,人蔘6g(先煎),甘草4.5g,水煎服,連服2~3劑。

8.半邊蓮15g,樟木6g(後下),厚朴9g,石斛12g,麥冬9g,加水煎煮2次,合併煎液,分2次服,每4小時1次。  

貯藏

遮光,密閉,置陰涼乾燥處,防潮,防壓。

宜忌 孕婦慎服。  

人工牛黃

1、快速培植牛黃膽汁引流裝置及方法

2、牛口服牛黃素形成天然牛黃的方法

3、培養天然牛黃的生產工藝

4、培植牛黃的口服藥物成黃靈及其製作方法

5、人工培養牛黃與取膽汁新方法

6、人工培植牛黃

7、人工培植豚黃的方法

8、人造牛黃的製造方法

9、新牛黃的製造方法

10、一種培養牛黃的生產工藝

11、一種人工培育牛黃的方

12、一種用於化妝品的從人胚胎腦中提取磷脂的方法  

藥用部位

乾燥的膽結石。  

歷史沿革

牛黃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本草經集注》:「今人多就膽中得之。一子大如雞子黃,相重疊。藥中之貴,莫復過此。」《名醫別錄》:「療小兒諸癇熱,口不開;大人狂癲。有墮胎」。《本草綱目》:「痘瘡紫色,發狂譫語者可用。」  

生態環境

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生物學特性

牛性情溫順,生長較快。食植物性飼料,是四胃反芻動物,對粗飼料消化能力強。通常在休息時反芻。成年牛每天大概有10~15個反芻周期,每天反芻時間平均為7~8小時。喜吃青綠多汁飼料、新鮮飼料,有警示性,自由採食時互相搶食。牛2~3歲性成熟,母牛發情周期20天左右,發情持續1~3天。妊娠期285天,每胎產1犢。  

養 殖

牛舍要通風乾燥,糞便及時清除,合理使役,牛體要勤刷拭。  

動物形態

體長1.5~2米,體重一般在250千克左右。體格強壯結實,頭大,額廣,鼻闊,口大。上唇上部有2個大鼻孔,其間皮膚硬而光滑,無毛,稱為鼻鏡。眼、耳都很大。頭上有角1對,左右分開,角之長短、大小隨品種而異,彎曲,無分枝,中空,內有骨質角髓。四肢勻稱。4趾,均有蹄甲,其後方2趾不著地,稱懸蹄。尾端具叢毛。毛色大部為黃色,無雜毛摻混。  

採收加工

全年均可收集。宰牛時注意檢查膽囊膽管肝管,如有結石,立即去處,除盡附著的薄膜,用燈心草棉花等包上,外用毛邊紙或紗布包好,置陰涼處,至半干時用線紮好,以防裂開,陰乾。  

藥材性狀

牛黃剖面

本品多呈卵形、類球形、三角形或四方形,大小不一,直徑0.6~3(4.5)cm,少數呈管狀或碎片。表面黃紅色至棕黃色,有的表面掛有一層黑色光亮的薄膜,習稱「烏金衣」,有的粗糙,具疣狀突起,有的具龜裂紋。體輕,質酥脆,易分層剝落,斷面金黃色,可見細密的同心層紋,有的夾有白心。氣清香,味苦而後甘,有清涼感,嚼之易碎,不粘牙。  

主要產地

主產於華北、東北、西北地區。河南、湖北、四川、雲南、貴州、江蘇、浙江等地亦產。  

功能主治

具有清心,豁痰,開竅,涼肝,息風,解毒的功效。用於熱病神昏,中風痰迷,驚癇抽搐,癲癇發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癰腫疔瘡等。  

貯藏方法

可用深棕色玻璃瓶貯存,或用塑料袋包裝的鐵盒內。牛黃不宜冷存,以免變黑失效。一旦發霉,可用酒擦洗。

牛 黃

本品為常用中藥,"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今市售品主要有天然牛黃與人造牛黃兩類。

[原動物]

牛 別名:家牛、黃牛、丑。

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脊椎動物門Vertebrata,哺乳綱Mammalia,偶蹄目Artiodactyla,牛科Bovidae

牛為人類所習養的大型家獸之一。體格壯大結實,各部發育均稱。頭大額廣、鼻闊口大。上唇上部有2個大鼻孔,其間皮膚光滑,稱為鼻鏡。眼極大。頭上有角1對,左右分開,角之長短、大小隨品種而異。全身被短毛,絕大部分為黃色,無任何雜毛摻混。四肢健壯,蹄趾堅硬。雌性有乳頭2對。

一般健康的牛,皮膚柔軟富有彈性。若皮膚乾燥、缺乏彈性,則為營養不良或病牛之症。牛的性格較為溫馴,生長很快,尤以出生後1~2歲間,發育最盛,至4~5歲即已完全長足。體重一般在250公斤左右。其主要食物為各種草類。

牛根據其應用目的不同,分乳用、役用、肉用或役肉兼用等品種。全身無廢物,經濟價值極大。小牛尚可製造痘苗,在醫學上也極重要。

我國最優良的品種為秦川牛。體格高大而壯實。角短,向外方稍彎。頸粗。四肢均稱,骨骼堅實。尾長短適中,尾毛細,帚大。全身赤褐色,毛色光澤細緻,較美觀。

分布於全國各地。

[採制]

1. 天然牛黃:全年皆產,宰牛時注意檢查膽囊、膽管及肝管中有無硬塊,如有硬塊,應立即剖開取出,去淨除附著的肉膜等物,將牛黃用通草絲、燈心草或棉花等包好,放在煅過的牡蠣松花粉等吸水強的物品上,置陰涼處乾燥。乾燥時切忌風吹日晒,以免裂開,影響質量。

2. 人造牛黃:由牛膽汁豬膽汁提取,經人工製造而成。

[炮製]

研成細粉即成。

[藥材及產銷]

本品為病牛膽囊中的結石(少數為膽管、肝管中的結石)。

[名稱]

1.天然牛黃Calculus Bovis(Bezoar) 別名:丑寶。

2.人造牛黃Calculus Bovis artificaialis (Bezoar artificialis)

[產地及銷售習慣]

1. 天然牛黃:全國各地屠宰場均有生產,主產於北京,河北天津,新疆烏魯木齊、伊犁,昌都地區,青海,西藏,內蒙古包頭、呼和浩特,河南洛陽、信陽,廣西百色、宜山,甘肅岷縣、卓尼,陝西西安、寶雞,上海,江蘇南京等地,以西北、西南、東北等地產量較大,銷全國各地。此外其他各地屠宰場也有收集牛黃習慣。

2. 人造牛黃:主產於天津及北京,銷全國各地。

化學成份]

含有膽酸、膽固醇麥角固醇、脂肪酸、卵磷脂、膽紅素、維生素丁、鈣、鐵、銅等。又自澳洲產牛黃中提出三種類胡蘿卜素物質及丙氨酸(Alanine),甘氨酸(Glycine),牛磺酸(Taurine),天門冬氨酸(Aspartic acid),精氨酸(Arginine),亮氨酸(Leucine)及蛋氨酸(Methioine)等胺基酸類物質。

藥材鑒別

性狀鑒別

1.

天然牛黃:完整者多呈卵形、不規則的球形、三角形或方形等,少數呈管狀或顆粒狀,直徑1~3厘米。表面黃色至棕色,有的表面粗糙或具裂紋,略有光澤。質細膩而輕鬆,易破碎;斷面黃色至棕黃色,有排列整齊的環狀層紋,重重相疊。取牛黃粉末少許溶於水中,塗在指甲上,經久不褪(通稱"掛甲")。氣清香,味先微苦而後微甜,入口後有清涼感,嚼之不粘牙,可慢慢溶化。

以個整齊、色澤鮮艷、棕黃色、質細膩、氣味清香者為佳。

2.人造牛黃:多數呈粉末狀,也有製成不規則球形或方形的。淺棕黃色或金黃色。質輕鬆。水溶液亦能使指甲染成黃色。氣微清香而略腥,味微甜而苦,入口後無清涼感。

以乾燥、色黃者為佳。

化學試驗:取牛黃約50毫克,分別加入下列試劑約3毫升:

1. 加冰醋酸呈綠色,冷後沿管壁小心加入等量的濃硫酸,則兩液層接觸面現紅色環。

2. 加濃硫酸現綠色。

3. 加硝酸現紅色。

4. 加氨水現黃棕色。

以上二種藥材的檢索表:

1.呈卵形、不規則的球形、三角形或方形;斷面有排列整齊的環狀層紋,重重相疊;氣清香,...無腥氣,入口有清涼感………………天然牛黃

1.多數為粉末,少數呈不規則的球形或方形;斷面層紋不顯著;氣微清香,略有腥氣,入口無...清涼感………………………………人造牛黃

[效用]

[性味] 苦平,有小毒。

[功用] 清心開竅,定驚,解毒。

[主治] 內服治高熱神志昏糊、譫語、癲狂、小兒驚風、抽搐等症;外用治咽喉腫痛、口瘡、癰疽疔毒等症。

[用量] 0.3g~0.7g。

[禁忌] 無熱邪者不宜。

[附註]

牛黃為最常用的貴重藥材,每年消耗量很大,雖然我國產牛黃的地區很廣,但以前對牛黃的生產重視不夠,每年都需要有大量進口,故在商品上分為國產牛黃與進口牛黃兩類。國產牛黃由於產區不同,其形狀與氣味雖稍有異,但均可同等入藥。在商品上將產於華北地區的稱為"京牛黃",產於東北地區的稱為"東牛黃",產於西北地區的稱為"西牛黃"。進口牛黃分為"金山牛黃"和"印度牛黃"兩種:金山牛黃主產於阿根廷、烏拉圭、巴拉圭、智利、玻利維亞及加拿大等地;印度牛黃主產於印度。依牛黃的生長部位不同,其名稱也不相同,如生長於膽囊中的稱為"膽黃",生長於膽管中的稱為"管黃",生長於肝管中的稱為"肝黃",市場上常見的大多數為膽黃。解放後人民政府非常重視藥材的生產和發展,牛黃的產量逐年增長,進口數量大大減少,1956年天津製藥廠人工合成牛黃成功。目前市場上主要為分天然牛黃與人造牛黃兩類。為了提高天然牛黃的產量,各地屠宰場還須要重視並加強牛黃的生產,宰牛前應對牛進行詳細檢查,發現病牛,應作記號,宰後仔細注意膽囊、膽管及肝管中有無硬塊,如果發現有牛黃,不論大小,均應立即取出,以增加牛黃的產量,進一步保證市場的供應。  

真偽鑒別

牛黃為貴重藥材,一些不法分子用植物的粉末加蛋清、蛋黃和牛膽汁等製成,或用其他動物的膽結石等偽充,以假亂真,牟取暴利,危害人民的生命安全。鑒別真偽牛黃,可採用以下幾種方法(www.konjia.com)。

牛黃

一、目試:真品(正品)天然牛黃有蛋黃及管黃兩種。蛋黃多呈卵形、不規則球形、類方圓形或類三角圓形,表面金黃色或棕黃色,細膩而稍帶光澤,有的外表面有一層黑色光亮的薄膜,習稱「烏金衣」。斷面黃色或棕黃色,可見明顯排列整齊的層紋,層層重疊,氣清香。管黃呈管狀,表面不平或有橫曲紋,或為破碎的小片,表面紅棕色或棕褐色,有裂紋及小突起,斷面有較少的的層紋,有的中空,色較深,質堅實。人工牛黃多呈粉狀,也有不規則球狀者,淺棕黃色至金黃色。

二、手試:以手摸、擦、捏進行鑒別,一般經驗是三個「三分」。即:①牛黃上手輕三分。牛黃質地疏鬆,比一般同體積的物品要輕些。不管是泥團或常見的偽晶,一般比牛黃重,故有牛黃上手輕三分的提法。②遇水摩擦黃三分。傳統鑒別牛黃,用少許牛黃加水磨在指甲上,顯黃色,習稱「掛甲」或「透甲」,一般來說只要有些水分的牛黃顆粒在白紙或砂玻板上擦幾擦,同樣出現淡黃色的痕迹,這種顏色不一定很深,但能較長時間地保留不變。③用手捏牛黃碎三分。牛黃硬度在1~2°左右,很容易給捏碎,如捏不碎者,—般應視為偽品。

三、口試:將牛黃少許放在舌尖,有一股涼氣擴散到舌心至舌根,味微苦而甘甜,沒有其他腥膻雜味,嚼之似泥而沒有渣雜,唾液可染成淡黃色。偽品多味苦而難於嚼碎,有時有滑膩感。

四、水試:牛黃不溶於水,置水中先浮而後沉,不脹、不溶、不變色,煮到水沸仍保持塊狀;將縫衣針潤水粘上牛黃粉,垂直沉下水中,可見杯內從上至下有一條線,然後再慢慢擴散。人工牛黃煮沸後水呈黃色而混濁,靜置片刻即沉澱,水變回原色。

五、火試:取一根小針燒紅,刺入牛黃中,牛黃破裂而呈層狀,質細密酥脆,內心有白點,並伴有清香氣味者為真品。

六、醋試:取一乾燥潔淨試管,放入牛黃粉末(成塊稍加壓碎),加入2ml醋酸,加熱至沸,溶液即現淡綠色至深綠色。品質好的牛黃液體呈深綠色而清澈;質次的呈綠色至稍黑而混濁;人工牛黃呈淡綠色或青綠色。偽晶牛黃多為黃色或茶紅色。

以上鑒別牛黃真偽方法,有時採用一二種就可以,如果把握不大,可逐個進行加以區別。

【選方】①治溫病邪入心包,神昏譫語,兼治卒厥,五癇,中惡,大人小兒痙厥之因於熱者:牛黃一兩,鬱金一兩,犀角一兩,黃連一兩,硃砂一兩,梅片二錢五分,麝香二錢五分,真珠五錢,山梔一兩,雄黃一兩,黃芩一兩。

上為極細末,煉老蜜為丸,每丸一錢,金箔為衣,蠟護。

脈虛者,人蔘湯下;脈實者,銀花薄荷湯下。

每服一丸,大人病重體實者,日再服,甚至日三服;小兒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

(《溫病條辨》安宮牛黃丸) ②治熱入血室,發狂不認人者:牛黃二錢半,硃砂三錢,腦子一錢,鬱金三錢,甘草一錢,牡丹皮三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皂子大。

新水化下。

(《索問病機保命集》牛黃膏) ③治中風痰厥、不省人事,小兒急慢驚風:牛黃一分,辰砂半分,白牽牛(頭末)二分。

共研為末,作一服,小兒減半。

痰厥溫香油下;急慢驚風,黃酒入蜜少許送下。

(《魯府禁方》牛黃散) ④治小兒驚熱,發歇不定:牛黃一分(細研),川大黃半兩,蟬殼一分(微炒),子芩半兩,龍齒半兩(細研)。

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不計時候,煎金、銀、薄荷湯下三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方》牛黃丸) ⑤治小兒心肺煩熱,黃瘦,毛焦,睡臥多驚,狂語:硃砂半兩,牛黃一分。

上藥,同研如面。

每服,以水磨犀角,調下一字。

(《聖惠方》) ⑥治初生胎熱或身體黃者:真牛黃一豆大。

入蜜調膏,乳汁化開,時時滴兒口中,形色不實者,勿多服。

(《小兒藥證直訣》) ⑦治小兒胎風熱撮口發噤:牛黃(研)一分,淡竹瀝半合。

每服牛黃一字匕,用淡竹瀝調下,一、二歲兒服之;三、四歲兒每服半錢,日三服。

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濟總錄》牛黃竹瀝散) ⑧治乳岩(乳癌),橫痃,瘰癧,痰核,流注,肺癰小腸癰:犀黃三分,麝香一錢半,乳香、沒藥(各去油)各一兩。

各研極細末,黃米飯一兩,搗爛為丸,忌火烘,晒乾。

陳酒送下三錢,患生上部,臨臥服,下部空心服。

(《外科全生集》犀黃丸) ⑨治胎毒瘡及一切瘡瘍:牛黃三錢,甘草、金銀花各一兩,草紫河車五錢。

上為末,煉蜜丸,量兒服。

(《保嬰撮要》牛黃解毒丸) ⑩治傷寒咽喉痛,心中煩躁,舌上生瘡:牛黃(研)、朴硝(研)、甘草(炙,銼)各一兩,升麻山梔子(去皮)、芍藥各半兩。

搗研為細散,再同研令勻。

每服一錢匕,食後煎姜、蜜湯,放冷調下。

(《聖濟總錄》牛黃散) ⑾治小兒鵝口瘡,不能飲乳:牛黃一分,為末。

上一味,用竹瀝調勻,瀝在兒口中。

(《聖濟總錄》牛黃散)

[另類釋義]  

生藥材鑒定

性狀鑒別,本品多呈卵形、類球形、三角形,直徑0.6-3(-4.5)cm。表面金黃色至棕黃色,深淺不一,較細膩而稍有光澤,有的外部掛有一層黑色光亮的薄膜,習稱「烏金衣」,有的粗糙,有裂紋。體輕,質極脆,易分層剝離,斷面色較淺,可見緊密的同心環層紋,有的夾有白心。氣清香,味苦而後甜,有明顯的清香涼感,嚼之易碎,不粘牙。

膽管結石呈管狀,表面不平或有橫曲紋,或為破碎的小片, 長約3cm,直徑0.5-1.5cm。表面紅棕或黃棕色,有的呈棕褐色,有裂紋及小突起。斷面有較少的層紋,有的中空。

顯微鑒別本品水合氯醇裝片不加熱,可見不規則團塊,由多數黃棕色或棕紅色小顆粒集成,遇水含氯醛液色素迅速溶解,並顯鮮明金黃色,久置後變綠色

參看

關於「牛黃」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