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口瘡
A+醫學百科 >> 鵝口瘡 |
鵝口瘡( thrush)是中醫名稱,西醫稱急性假膜型念珠菌性口炎( acute pseudomembranous candidiasis)或雪口病,由真菌-念珠菌屬感染所引起的口腔黏膜急性假膜性損害,是口腔念珠菌病的一種常見表現形式。近年來,隨著免疫抑制劑、廣譜抗生素和抗腫瘤藥物的大量應用及器官移植、導管插管、放療技術的應用,特別是愛滋病患者的不斷出現,鵝口瘡發病率在逐年增加。
儘管鵝口瘡患者主觀症状及臨床體征相對較輕微,但它常是深部感染的早期表現及系統感染的重要提示,特別是在HIV陽性感染者,鵝口瘡常用來作為疾病進程的一個重要指標。因此鵝口瘡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不僅可以減輕患者不適,縮短疾病進程,同時可有效防止念珠菌菌血症的發生,特別是在重症患者和免疫缺陷病人,可有效降低發病率及致死率。
目錄 |
病因
鵝口瘡是兒童口腔的一種常見疾病這種疾病因為常常在口腔里發生白色的假膜,有時這種假膜白得象一片雪一樣。所以稱為雪口雪口病是由白色念珠球菌所引起的,白色念珠菌就是許多微生物中的一種,通常多發生在口腔不清潔營養不良的嬰兒中,在體弱的成年人中亦可發生。白色念珠球菌在健康兒童的口腔里也常可發現但並不致病。
以下情況均可引起感染:
- 母親陰道有黴菌感染嬰兒出生時通過產道,接觸母體的分泌物而感染;
- 奶瓶奶嘴消毒不徹底,母乳餵養時,媽媽的奶頭不清潔都可以是感染的來源;
- 接觸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另外,嬰幼兒在6~7個月時開始長牙此時牙床可能有輕度脹痛感,嬰幼兒便愛咬手指,咬玩具這樣就易把細菌、黴菌帶入口腔,引起感染;
- 在幼兒園過集體生活有時因交叉感染可患鵝口瘡;
- 長期服用抗菌素或不適當應用激素治療,造成體內菌群失調,黴菌乘虛而入並大量繁殖,引起鵝口瘡。
臨床表現
1.口腔粘膜出現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圍無炎症反應,形似奶塊無痛,擦去斑膜後,可見下方不出血的紅色創面斑膜面積大小不等,可出現在舌、頰齶或唇內粘膜上
2.好發於頰舌、軟齶及口唇部的粘膜,白色的斑塊不易用棉棒或濕紗布擦掉;
3.在感染輕微時除非仔細檢查口腔,否則不易發現,也沒有明顯痛感或僅有進食時痛苦表情。嚴重時寶寶會因疼痛而煩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難,有時伴有輕度發熱;
4.受損的粘膜治療不及時可不斷擴大蔓延到咽部、扁桃體、牙齦等更為嚴重者病變可蔓延至食道、支氣管,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現呼吸、吞咽困難,少數可並發慢性粘膜皮膚念珠菌病可影響終身免疫功能。甚至可繼發其他細菌感染,造成敗血症
診斷
真菌感染引起的鵝口瘡原因比較單純,不需要進行其他方面的檢查,如果鵝口瘡反覆發作,取少量白色黏膜化驗,找到白色念珠菌菌絲及孢子,是實驗室診斷依據。通過檢驗能夠確定酵母菌的類型,以便醫生能更準確給寶寶用藥。
鑒別診斷
本病應與滯留奶塊相鑒別。口腔滯留奶塊,其狀雖與鵝口瘡相似,但用溫開水或棉簽輕拭,即可移動、除去奶塊。而本病白屑不易擦去,若用力擦去,其下面的粘膜潮紅、粗糙。
併發症
長了鵝口瘡,寶寶的口腔會有疼痛的感覺,寶寶會因此而拒絕吃奶,造成食量減少、體重增長緩慢的結果。如果鵝口瘡擴散到口腔的後部,有可能「殃及」食道。食道是食物由口腔輸送到胃裡的管道。食管一旦受到牽連,寶寶吞咽東西就會感到不舒服,甚至會因為怕疼,連水都拒絕喝,這樣寶寶就有可能出現脫水。如果不及時治療,酵母菌還可能波及身體的其他部位。當然,瀰漫性酵母菌感染是十分罕見的。如果真遇到這種情況,需要採用更有效的抗真菌治療。
治療
鵝口瘡多見於新生兒以及慢性腹瀉、營養不良的孩子,或長期使用抗生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孩子,以及奶頭、食具不衛生,使黴菌侵入口腔黏膜。這些孩子機體抵抗力普遍較差,如果口腔護理不當,白色念珠菌容易入侵併大量繁衍。兩側頰黏膜、舌、面、牙齦以及上顎等處可見白色點狀或片狀膜樣物,不易拭去,強行去除,其下方可見不出血的紅色創面。嚴重的鵝口瘡患兒,口腔內猶如白色雪花層層疊疊,壅塞咽喉,影響呼吸,患兒煩躁不安、拒食。
●局部用藥 鵝口瘡比較容易治療,可用制黴菌素研成末與魚肝油滴劑調勻,塗搽在創面上,每4小時用藥一次,療效顯著。
●全身用藥 症状嚴重的孩子也可口服一些抗真菌的藥物,如制黴菌素或克霉唑等,進行綜合治療。
●飲食衛生 保持餐具和食品的清潔,奶瓶、奶頭、碗勺等專人專用,使用後用鹼水清洗,煮沸消毒。母乳餵養者每次餵奶前,母親應先洗手,清潔乳頭。
預防
先看看這些引起鵝口瘡的念珠菌是怎麼來的吧。這些肉眼看不見的黴菌主要來自產婦陰道、帶菌的醫護人員以及沒有經過嚴格消毒的奶瓶和尿布。寶寶的皮膚或口腔粘膜接觸到這些被黴菌污染過的東西後就會引起局部的感染。所以剛做母親的產婦,和嬰兒室醫護人員應該注意個人衛生,母親餵奶前應該洗手並用溫水擦乾淨自己的奶頭,醫護人員每次接觸孩子以前也要把自己的手洗乾淨;每次用奶瓶前要經過沸水消毒。當發現寶寶的口腔里長出白色絮狀物時,有的老人喜歡用手或布擦洗口腔,這樣做是徒勞的,白斑過幾天又會重新長出來。即使表面上擦掉了仍然有許多黴菌存在,到了一定時候又繁殖起來。由於弱鹼環境不利於黴菌生長,故可用2%-5%的蘇打水清洗口腔。其他方法如1%甘油或中藥冰硼散塗口腔均有療效。最有效的方法是,用每毫升含制黴菌素5~10萬單位的液體塗局部,每天3次即可,塗藥時不要吃奶或喝水,最好在吃奶以後塗藥,以免衝掉口腔中的藥物。在使用任何藥物前都要到醫生處諮詢。
預防:
1.產婦有陰道黴菌病的要積極治療,切斷傳染途徑;
2.嬰幼兒進食的餐具清洗乾淨後再蒸10~15分鐘。
3.哺乳期的母親在餵奶前應用溫水清洗乳暈;而且應經常洗澡、換內衣、剪指甲,每次抱孩子時要先洗手;
4.對於嬰幼兒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曬;寶寶的洗漱用具盡量和家長的分開,並定期消毒;
5.幼兒應經常性地進行一些戶外活動,以增加機體的抵抗力;
6.在幼兒園過集體生活的嬰幼兒,用具一定要分開,不可混用;
7.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抗生素。
新生兒鵝口瘡防治
新生兒口腔有鵝口瘡,可用棉花千蘸些制黴菌素溶液(每10毫升冷開水中含20萬單位制黴菌素)塗在口腔患處,或用1%龍膽紫塗口腔;或用2~3%碳酸氫鈉(小蘇打)溶液洗口腔;或塗些冰硼散或硼砂甘油。以上藥物每天可塗3~4次。
吃奶後用1%龍膽紫溶液滴於新生兒的舌下,讓其舌頭活動而轉塗到整個口腔。一般每日滴2~3次,同時補充複合維生素B和維生素C,每日二次,每次各一片,壓碎成粉,加水溶解後喂。
新生兒鵝口瘡是可以預防的,平時只要注意口腔護理,每次餵奶後再喂幾口溫開水,可衝去留在口腔內的奶汁,這樣黴菌就不會生長了,此外,於每次餵奶前,先將奶頭揩淨,雙手也要洗乾淨。新生兒所用食具,應煮沸消毒後才可使用。
中醫對鵝口瘡的認識
鵝口瘡,病證名。又名鵝口、雪口、鵝口疳、鵝口白瘡。《諸病源候論》卷五十:「小兒口裡所起白屑,乃至舌上成瘡,如鵝口裡,世謂之鵝口。」為多見於新生兒、嬰兒泄瀉及營養不良或麻疹等病後期的口腔疾患之一。主症為口腔舌上滿布白色糜點,形如鵝口,故名。脾開竅於口,脾經鬱熱,循經上行,熏於口舌而致。治宜清熱瀉火,用瀉黃散加生地、黃連。脾熱導致胃陰不足者,宜益氣養陰,用益胃湯。並用青黛、兒茶或冰硼散、錫類散,塗拭患處。
參看
參考文獻
- 嬰幼兒複發鵝口瘡血常規分析.《蚌埠醫學院學報》 ISTIC -2012年9期
- 新生兒鵝口瘡的相關影響因素研究.《口腔醫學研究》 ISTIC PKU -2011年6期
健康問答網關於鵝口瘡的相關提問
關於「鵝口瘡」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