黴菌感染
A+醫學百科 >> 黴菌感染 |
黴菌性陰道炎(monilial or mycotic vaginitis)由黴菌感染引起。其發病率已高於滴蟲性陰道炎。醫學上把黴菌感染稱為是念珠菌的感染,因此黴菌性陰道炎也稱念珠菌性陰道炎。多見於幼女、孕婦、糖尿病患者,以及絕經後曾用較大劑量雌激素治療的患者。
目錄 |
黴菌感染的原因
從解剖上來講,女性的外陰處於一個自然閉合的狀態,保證陰道不和外界相通。陰道壁在平時前後壁也是閉合的狀態,宮頸也是一個閉合狀態。
另外,間接接觸傳染也是黴菌性陰道炎的一條傳播途徑。 接觸哪些物品可能被傳染陰道炎。
接觸被黴菌患者感染的共廁所的坐便器、浴盆、浴池坐椅、毛巾,使用不潔衛生紙,都可以造成傳播,當被感染者外陰陰道的念珠菌達到一定數量時,即可發生黴菌性外陰陰道炎。
大量服用抗菌素也可以導致陰道炎。只要用了抗生素無論是口服還是打針都會抑制陰道的乳酸桿菌擾亂陰道的自然生態平衡,改變了陰道的微環境,致病的細菌病源體就可能繁殖,最終導致局部的念珠菌性陰道炎發作。所以一般情況下不要大量服用抗菌素類藥物。
頻繁沖洗會致病
有些女性為了保持衛生經常使用藥用洗液來清洗陰道,這樣很容易破壞陰道的酸鹼環境,反而容易感染上念珠菌性陰道炎。另外,糖尿病、懷孕期都可能造成陰道的念珠菌大量繁殖帶菌率增高。
黴菌感染的診斷
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及目檢陰道排泄物,診斷黴菌性陰道炎,通常並無困難。但對非典型病例,為了證實診斷,凡疑為帶黴菌者,或了解治療效果,必須作陰道分泌物檢查。可直接取陰道分泌物置玻片上,加一小滴等滲氯化鈉溶液或10%~20%氫氧化鉀溶液,加蓋玻片,微加熱鏡檢,紅、白細胞及上皮細胞立即溶解,而黴菌即以線樣纖維或菌絲體(mycelia)的形式顯示,並有微芽或分子孢子(conidia)貼附。但此法可靠性較低(60%)。如取陰道分泌物塗片經革蘭染色,鏡下可找到成群革蘭陽性濃染的卵圓形孢子,或可見到假菌絲與出芽細胞相連成鏈狀或分枝狀,容易辨認,可靠性可提高至80%。最可靠的方法是進行黴菌培養。此外,亦要注意相關的誘因,如有應用大劑量甾體激素或廣譜抗生素史,及糖尿病患者需做尿糖及血糖檢查等。
黴菌感染的鑒別診斷
須與滴蟲性陰道炎相鑒別多不困難。在玻片上加一滴生理鹽水,混入分泌物少許後作鏡檢如能發現有呈波形運動的毛滴蟲,即可確診為滴蟲性陰道炎。室濕過低時滴蟲活動力也減低可將鹽水稍加溫後再檢查。必要時培養,可提高陽性檢出率
念珠菌可寄生於陰道、口腔、腸道,這三個部位的白念珠菌可互相傳染。此外,少部分患者可經過性交直接傳人及污染衣物間接傳染。
宮頸糜爛等
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及目檢陰道排泄物,診斷黴菌性陰道炎,通常並無困難。但對非典型病例,為了證實診斷,凡疑為帶黴菌者,或了解治療效果,必須作陰道分泌物檢查。可直接取陰道分泌物置玻片上,加一小滴等滲氯化鈉溶液或10%~20%氫氧化鉀溶液,加蓋玻片,微加熱鏡檢,紅、白細胞及上皮細胞立即溶解,而黴菌即以線樣纖維或菌絲體(mycelia)的形式顯示,並有微芽或分子孢子(conidia)貼附。但此法可靠性較低(60%)。如取陰道分泌物塗片經革蘭染色,鏡下可找到成群革蘭陽性濃染的卵圓形孢子,或可見到假菌絲與出芽細胞相連成鏈狀或分枝狀,容易辨認,可靠性可提高至80%。最可靠的方法是進行黴菌培養。此外,亦要注意相關的誘因,如有應用大劑量甾體激素或廣譜抗生素史,及糖尿病患者需做尿糖及血糖檢查等。
黴菌感染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1.消除發病誘因。如積極治療糖尿病,及時停用廣譜抗生素或雌激素。
2.講究衛生,勤換內衣尤其是褲頭。換下的衣物一定要煮熟消毒處理,避免公共場所的交叉感染。
3.陰道黴菌常與其他部位黴菌感染、並存或交互感染,如口腔及腸道的黴菌等。必要時要在這些部位取材作黴菌鏡檢或培養。對有典型臨床表現或/及黴菌陽性者,應及時治療。
4.對於頑固性或經常反覆發作的黴菌性陰道炎患者,性傳遞也是導致複發的原因之一。女方有症状者至少有10%的男方患有黴菌性尿道炎,應同時給於合理治療以防交互感染。
參看
關於「黴菌感染」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