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氣虛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脾氣虛證是指脾氣不足,失其健運所表現的證候。多因飲食不節,勞累過度,久病耗傷脾氣所致。

脾氣虛」一詞出於《內經》 ,如《靈樞.天年》篇中有「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的論述。其後歷代醫家對脾氣虛證進行深入研究及發揮,指出脾主運化,是氣血生化之源,為後天之本。若先天稟賦不足,或素體脾胃虛弱;或後天失於調養,或飲食不節,飢飽失常,或勞倦過度,憂思日久,損傷脾胃;或年老體衰,或大病,久病之後,元氣未復,失於調養,均可使脾氣虧虛,運化功能失常,導致氣血生化乏源,形成脾氣虛證。  

二、主要症状

脾氣虛證的臨床表現為:脘腹脹滿,食後為甚,口不知味,甚至不思飲食,大便溏薄,精神不振,形體消瘦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面色萎黃或白,或肢體浮腫舌淡苔白脈緩無力。這些表現體現了兩個方面的病理變化:一為脾臟運化功能的減弱,脾失健運,精微不布,水濕內生,故納少腹脹,便溏脾虛失運,水濕泛濫,故肢體浮腫。二為氣血生化不足,脾主四肢肌肉,脾氣不足,肢體失養,故肢體倦怠;氣血虧虛,中氣不足,故精神不振,少氣懶言,形體消瘦,面色萎黃。不同年齡,脾氣虛證的臨床表現有所不同:嬰幼兒童脾氣虛證,多表現為消化不良嘔吐,肚腹脹大,身體消瘦,面色萎黃;年老體弱或大病久病者見脾氣虛證,多表現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倦怠嗜臥,或消瘦乏力,語聲低微,面色萎黃。

主要臨床表現:納少、脘腹脹滿、食後尤甚,大便溏薄,神倦乏力,少氣懶言,面色(白光)白或萎黃,或見浮腫或消瘦,舌淡苔白,脈緩弱。  

三、病機分析

        脾氣虛弱,運化失職,水谷內停,故納少,脘腹脹滿;食後負擔加重,故腹脹更甚;水濕不運,流注腸中,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四肢,脾虛日久肢體失養,故神倦乏力;中氣不足故少氣懶言;脾虛失運,水濕浸淫肌表,故面色(白光)白,浮腫;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虛,日久可致營血虧虛,或氣血兩虛之證;肌膚失去血的濡養和溫煦,可致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浮弱,是脾氣虛弱之象。  

四、相似症候的辨別

        脾虛證的變化較多,不同病人表現差異很大。但作為氣虛證,不難與心和腎相鑒別,後者各有獨特的定位症状。比較相關的是胃、腸兩腑。由於氣虛多歸於脾,胃腸氣虛故多從脾治。因此,確定氣虛,排除心臟腎臟氣虛,則大多為脾氣虛。

辨證注意點:首先是氣虛。其次脾所主的功能減弱。如運化水谷功能減退可見納少、脘腹脹滿,食後尤甚,或見腹瀉腹痛不甚,無穢臭),再發展下去可見消瘦,面色不華,或虛浮等氣虛。再次,排除濕、痰之證,如苔膩舌胖,形豐等。

脾氣虛證的治療以益氣健脾為法。常用四君湯、六君湯、補中益氣湯等。

關於「脾氣虛」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