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葉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芙蓉葉
Fú Rónɡ Yè
芙蓉葉
別名 地芙蓉、芙蓉、山芙蓉、胡李花、三變花、木棉、拒霜葉、芙蓉花葉、鐵箍散
功效作用 清肺涼血消腫排膿。用於肺熱咳嗽肥厚性鼻炎淋巴結炎闌尾炎、癰膿腫急性中耳炎燒傷燙傷
英文名 Folium Hibisci Mutabilis
始載於  
毒性  
歸經 肺經肝經
藥性
藥味

芙蓉葉

Folium Hibisci Mutabilis

(英)Coffonrose Hibiscus Leaf

【別名】 木芙蓉葉、拒霜葉、芙蓉花葉、地芙蓉、芙蓉、山芙蓉、胡李花、三變花、木棉。

【來源】 為錦葵科植物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 L.的葉。

【植物形態】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2~5m,莖、葉、果柄、小苞片和花萼上均密被星狀毛和短柔毛。莖圓柱形。葉互生,卵圓狀心形,直徑7~18cm,5~7掌狀分裂,邊緣有鈍齒;葉柄長5~13cm。花大,直徑約8cm;花柄長5~10cm,近頂端有節;小苞片8~10,線形;花萼鐘形,長約2.5cm,裂片卵形;花瓣白色或粉紅色,開後逐漸變深,單瓣或重瓣,基部與雄蕊柱合生;子房5室。蒴果扁球形,直徑22.5~3cm,果瓣5,密生淡黃色剛毛或綿毛。種子多數,腎形背部有長毛。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全國有栽培。

【採制】 夏、秋季採收,陰乾或晒乾。研成粉末儲藏。

【性狀】 葉多捲縮,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卵圓狀心形,3~7淺裂,裂片三角形。上表面暗黃綠色,下表面灰綠色,葉脈7~11條,兩面突起。氣微,味微辛。

化學成分】 含黃酮甙、酚類、胺基酸、還原糖、粘液質。

性味】 性涼,味微辛。歸肺、肝經

【功能主治】 清肺涼血消腫排膿。用於肺熱咳嗽肥厚性鼻炎淋巴結炎闌尾炎、癰膿腫急性中耳炎燒傷燙傷

【各家論述】 論木芙蓉善治癰腫:

1.李時珍:"木芙蓉花並葉,氣平而不寒不熱,味微辛而性滑涎粘,其治癰腫之功,殊有神效。近時瘍醫秘其名為清涼膏、清露散、鐵箍散,皆此物也。其方治一切癰疽發背,乳癰惡瘡,不拘已成未成,已穿未穿,並用芙蓉葉,或根皮,或花,或生研,或干研末,以蜜調塗於腫處四圍,中間留頭,干則頻換。初起者,即覺清涼,痛止腫消。已成者,即膿聚毒出。已穿者,即膿出易斂。或加生赤小豆末,尤妙。"(《綱目》)

2.黃元御:"木芙蓉,清利消散,善敗腫毒,一切瘡瘍,大有捷效,塗飲俱善。"(《玉藥解》)

參看

關於「芙蓉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