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葉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木芙蓉葉
Mù Fú Rónɡ Yè
別名 拒霜葉、芙蓉花葉、鐵箍散
功效作用 涼血解毒消腫,止痛。治癰疽焮腫,纏身蛇丹燙傷目赤腫痛跌打損傷
英文名  
始載於 本草綱目
毒性 無毒
歸經 肺經肝經
藥性
藥味

木芙蓉葉

(《綱目》)

異名芙蓉葉、拒霜葉(《世醫得效方》),芙蓉花葉(《普濟方》),鐵箍散(《湖南藥物志》)。

【來源】錦葵科植物木芙蓉的葉片。

【採集】夏、秋二季,剪下葉片,晒乾。須經常復曬,存放乾燥通風處。

【藥材】乾燥葉片,有葉柄,粗約0.3厘米,黃褐色;葉片大形,常摺疊,葉麵灰綠色,葉背淡綠色,脈隆起,枝灰色星狀毛

性味】辛,平。

①《本草圖經》:"味辛,平,無毒。"

②《綱目》:"微辛,平,無毒。"

【歸經】《玉揪藥解》:"入手太陰肺、足厥陰肝經。"

【功用主治】涼血解毒消腫,止痛。治癰疽焮腫,纏身蛇丹,燙傷,目赤腫痛跌打損傷

①《本草圖經》:"敷貼腫毒。"

②《滇南本草》:"可箍瘡出頭。"

③《綱目》:"清肺涼血,散熱解毒。治一切大小癰疽腫毒惡瘡,消腫排膿止痛。"

④《玉藥解》:"清風泄熱,涼血消腫。"

⑤《民間常用草藥彙編》:"外用接骨。"

【用法與用量】外用:研末調敷或搗敷。

【選方】①治陽瘡腫瘍,根腳散漫:五倍子一兩(微炒),生大黃四錢,秋芙蓉葉六錢。醋一鍾入杓內熬滾,投藥末攪勻,敷患上留頂,以紙蓋之,干則以醋掃之。一方加寒食麵五錢。陰疽以及皮色不變、膿腫無頭者,不可敷。(《瘍醫大全》吳氏鐵箍散)

②治陽瘡紅焮,收根束毒:芙蓉葉(秋采)六錢,榆面二兩,生大黃五錢,皮硝一兩。研細,蔥汁童便調敷留頂,不特收束根腳,初起敷之可消。(《瘍醫大全》芙蓉膏)

③治癰疽腫毒:重陽前取芙蓉葉(研末),端午前取蒼耳(燒存性,研末)等分,蜜水調塗四圍,其毒自不走散。(《簡便良方》鐵井闌)

④治纏身蛇丹(帶狀皰疹):木芙蓉鮮葉,陰乾研末,調米漿塗抹患處。(《福建中草藥》)

⑤治湯火灼瘡:油調莢蓉末敷。(《奇效良方》)

⑥治赤眼腫痛:莢蓉葉末,水和,貼太陽穴。(《飛鴻集》清涼膏)

⑦治小兒患鎖喉:芙蓉葉搗汁,和雞蛋煎成小塊,貼囟門及肚臍。(《嶺南採藥錄》)

⑧治久咳羸弱:九尖拒霜葉為末,以魚鮓蘸食。(《世醫.得效方》)

⑨治偏墜作痛:芙蓉葉、黃柏各二錢。為末,以木鱉子仁一個,磨醋調塗陰囊。(《簡便單方》)

⑩治小兒驚風肚痛及急驚風:木芙蓉嫩葉,搗爛,和入雞蛋煎熟作餅,貼兒臍上,冷則隨換。(《嶺南採藥錄》)

【臨床應用】①治療局部化膿性感染

取木芙蓉葉、花晒乾,研粉過篩,加凡士林調製成1:4軟膏,外敷患處(已潰者敷四周);亦可製成紗條用作瘡口引流。每日或隔日換藥1次。治療、癰、蜂窩織炎乳腺炎、深部膿腫等外科感染,早期能消腫、止痛、促進吸收,中晚期可加速局限,破潰排膿。應用過程中未發現有中毒、局部皮炎或其他併發症

②治療燙傷

用木芙蓉葉1斤(鮮葉加倍),加凡士林2斤,文火煎熬至葉枯焦,過濾去渣,攤於消毒敷料上,或製成芙蓉葉膏紗布外敷,每日換藥1次。治療133例,燙傷面積最小為1%,最大為30%,多數為Ⅰ~Ⅱ°。除少數患者由於感染等原因配合其他中草藥及抗菌素治療外,均單用外敷。治療時間最短3天,最長68天。芙蓉膏對燙傷具有收斂作用,能促使創面滲出液吸收,分泌物減少;用藥後局部涼爽舒適、能迅速止痛。創面癒合很少瘢痕,無副作用。

③治療流行性腮腺炎

取芙蓉葉晒乾粉碎,過80號篩,將細粉用雞蛋清調勻,塗於油紙上,貼於患處,外用紗布覆蓋固定。每日換藥2次,直至腫消。經治16例,用藥後平均2~3天體溫降至正常,4~6天腫脹消退;並發睾丸炎3例,平均10天治癒。平均住院7.5天。

關於「木芙蓉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