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鱉子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木鱉子
Mù Biē Zǐ
木鱉子
別名 藤桐、木別子、漏苓子、木蟹、土木鱉、殼木鱉、地桐子、藤桐子、鴨屎瓜子、木鱉瓜
功效作用 解毒消腫止痛。用於化膿性炎症乳腺炎淋巴結炎頭癬痔瘡
英文名 Cochinchina Momordica, Cochinchina Momordica Seed, Seed of Cochinchina Momordica
始載於 開寶本草
毒性 有毒(一說無毒)
歸經 胃經脾經肝經
藥性
藥味

木鱉子,又名:木鱉藤。多年生草質藤本,具膨大的塊狀根。莖有縱棱;卷鬚粗壯,與葉對生,單一,不分枝。

目錄

注釋

木鱉子Semen Momordicae

(英) Cochinchina Momordica Seed

別名 漏苓子藤桐子、木鱉。

來源 為葫蘆科植物木鱉子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 (Lour.) Spreng . 的種子。

葉互生,圓形至闊卵形,長7~14厘米,通常3淺裂或深裂,裂片略呈卵形或長卵形,全緣或具微齒,基部近心形,先端急尖,上面光滑,下面密生小乳突,3出掌狀網脈;葉柄長5~10厘米,具縱棱,在中部或近葉片處具2~5腺體。花單性,雌雄同株,單生葉腋,花梗細長,每花具1片大型苞片,黃綠色;雄花萼片5,革質,粗糙,卵狀披針形,基部連合,花瓣5,淺黃色,基部連合,雄蕊5,癒合成3體;雌花:萼片線狀披針形,花冠與雄花相似,子房下位。瓠果橢圓形,成熟後紅色,肉質,外被軟質刺災,種子略呈扁圓形或近橢圓形,邊緣四周具不規則的突起,呈龜板狀,灰棕色。  

草藥

中文名

木鱉子(《開寶本草》)  

類 別

種子類  

異名

木蟹(《開寶本草》),土木鱉(《醫宗金鑒》),殼木鱉(《藥材資料彙編》),漏苓子(《中藥志》),地桐子、藤桐子(《中藥材手冊》),鴨屎瓜子(《藥材學》),木鱉瓜(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

為葫蘆科植物木鱉子的成熟種子。  

植物形態

木鱉子,又名:木鱉藤。

木鱉子

多年生草質藤本,具膨大的塊狀根。

莖有縱棱;卷鬚粗壯,與葉對生,單一,不分枝。

葉互生,圓形至闊卵形,長7~14厘米,通常3淺裂或深裂,裂片略呈卵形或長卵形,全緣或具微齒,基部近心形,先端急尖,上面光滑,下面密生小乳突,3出掌狀網脈;葉柄長5~10厘米,具縱棱,在中部或近葉片處具2~5腺體。

花單性,雌雄同株,單生葉腋,花梗細長,每花具1片大型苞片,黃綠色;雄花:萼片5,革質,粗糙,卵狀披針形,基部連合,花瓣5,淺黃色,基部連合,雄蕊5,癒合成3體;雌花:萼片線狀披針形,花冠與雄花相似,子房下位。

瓠果橢圓形,成熟後紅色,肉質,外被軟質刺災,種子略呈扁圓形或近橢圓形,邊緣四周具不規則的突起,呈龜板狀,灰棕色。

木鱉子

花期6~8月。

果期9~11月。

生長於山坡、林緣,土層較深厚的地方。

也有栽培。

分布廣西、四川、湖北、河南、安徽、浙江、福建、廣東、貴州、雲南等地。

本植物的根(木鱉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採集

9~11月果實成熟時採摘,剖開果實,曬至半干,剝取種子;或裝入盆缽內,待果皮近於腐敗時將果皮弄爛,用清水淘洗,除去瓤肉及外膜,取出種子,晒乾或烘乾。  

藥材

種子略呈扁平圓板狀,中間稍隆起,直徑約2~3厘米,厚約5毫米。

木鱉子

表面灰褐色或灰黑色,粗糙,有凹陷的網狀花紋,周邊兩側均有十數個相對的鋸齒狀突起。

外種皮質堅而脆,內種皮薄膜狀,表面灰綠色,絨毛樣,其內為二片大形肥厚子葉,黃白色,富油質,有特殊的油膩氣,味苦。

以籽粒飽滿、不破裂、體重、內仁黃白色、不泛油者為佳。

主產廣西、四川、湖北。

此外,湖南、貴州、雲南、廣東、安徽亦產。  

植物栽培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潮濕的氣候和向陽的環境。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宜選擇排水良好、肥沃深厚的砂質壤土栽培。

木鱉子

栽培技術:用種子和根頭繁殖法。種子繁殖直播法:3月播種,按行株距2m×1.5m開穴下種,每穴播各3-5粒,覆土2-3cm,播後澆水保濕。根頭繁殖法:11月至翌年2月,將雌株根頭挖起,按根上的芽數,切成若干塊,每塊必帶有芽1-2個,作種根,按上法穴栽,每穴種1-2塊。

田間管理:苗期鬆土、除草、追肥各1-2次。苗高60-80cm時,及時搭棚架,插竹枝引蔓上棚。用種子繁殖的植株,於開花時將大部分雄株拔除,僅保留少數雄株,以供授粉。每年萌芽前、開花期、藤蔓枯萎時,各種耕除草、追肥1次,追肥以廄肥、人畜類和複合肥為主。  

化學成份

含木鱉子酸(momordic acid)、絲石竹皂甙元(gypsogenin)、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α-桐酸(α-elaeostearic acid)、氣基酸、甾醇。  

炮製

除去雜質,洗淨,晒乾,用時連殼打碎,或去殼取仁。  

性味

苦微甘,溫,有毒。

①《開寶本草》:甘,溫,無毒。

②《綱目》:苦微甘,有小毒。  

歸經

入肝、脾、胃經。

①《得配本草》:入手陽明經。

②《本草再新》:入脾、腎二經。

③《本草撮要》:入足厥陰經。  

功用主治

消腫散結,祛毒。

治癰腫、疔瘡、瘰癧、痔瘡、無名腫毒、癬瘡,風濕痹痛,筋脈拘攣。

木鱉子

①《日華子本草》:醋摩消腫毒。

②《開寶本草》:主折傷,消結腫惡瘡,生肌,止腰痛,除粉刺酐蹭,好人乳癰肛門腫痛

③《綱目》:治疳積痞塊,利大腸瀉痢,痔瘤瘰癧。

④《本草備要》:瀉熱,外用治瘡。

利大腸,治瀉痢疳積,瘰癧瘡痔,乳癰,蚌毒。

消腫追毒,生肌除酐。

⑤《本草求原》:治一切寒濕鬱熱而為痛風癱瘓行痹、瘙厥、腳氣、攣症、鶴膝。  

用法與用量

外用:研末調敷、磨汁塗或煎水熏洗。

內服:多入丸、散;煎湯,2~4分。  

宜忌

孕婦及體虛者忌服。

①《本草匯言》:胃虛、大腸不實、元真虧損者,不可概投。

②《醫林纂要》:忌豬肉。  

選方

治一切諸毒,紅腫赤暈不消者:木鱉子(去殼)二兩,草烏半兩,小粉四兩,半夏二兩。

上四味於鐵銚內,慢火炒焦,黑色為度,研細,以新汲水調敷,一日一次,自外向里塗之,須留瘡頂,令出毒氣。

木鱉子

(《醫宗金鑒》烏龍膏) ②治瘡瘍、疔毒初起,瘰癧,臁瘡,小兒蟺拱頭:土木鱉(去殼)五個,白嫩松香(揀淨)四兩,銅綠研細一錢,乳香、沒藥各二錢,蓖麻子(去殼)七錢,巴豆肉五粒,杏仁(去皮)一錢。

上八味合一處,石臼內搗三千餘下,即成膏;取起,浸涼水中。

用時隨瘡大小,用手搓成薄片,貼瘡上,用絹蓋之。

(《醫宗金鑒》神效千捶膏) ③治兩耳卒腫熱痛:木鱉子仁一兩(研如膏),赤小豆末半兩,川大黃末半兩。

上藥同研令勻,水,生油旋調塗之。

(《聖惠方》) ④治瘰癧發歇無已,膿血淋漓:木鱉仁二個,厚紙拭去油,研碎,以烏雞子調和,磁盞盛之,甑內蒸熱。

每日食後服一次,服半月。

(《仁齋直指方》木鱉膏) ⑤治痔瘡:荊芥、木鱉子、朴硝各等分。

上煎湯,入於瓶內,熏後,湯溫洗之。

(《普濟方》) ⑥治小兒丹瘤:木鱉子新者去殼,研如泥,淡醋調敷之,一日、五次。

(《外科精義》) ⑦治倒睫拳毛,風癢,亦爛:木鱉子仁捶爛,以絲帛包作條,左患塞右鼻,右患塞左鼻;次服蟬蛻藥為妙。

(《孫天仁集效方》) ⑧治陰疝偏墜痛甚:木鱉子一個磨醋,調黃檗、芙蓉末敷之。

(《壽域神方》) ⑨治腳氣腫痛,腎臟風氣,攻注下部瘡癢:甘遂半兩,木鱉子仁四個。

為末,豬腰子一個,去皮膜,切片,同藥四錢,摻在內,濕紙包煨熟,空心食之,米次下。

服後便伸兩足,大便行後,吃白粥二、三日。

(《本事方》) ⑩治腳氣腫痛:木鱉子仁,每個作兩邊麩炒過,切片再炒,去油盡為度,每兩入厚桂半兩,為末,熱酒服二錢,令醉得汗。

(《永類鈐方》) ⑾治痞癬:木鱉多用(去殼),獨蒜半錢,雄黃半錢。

上杵為膏,入醋少許,蠟紙貼患處。

木鱉子

(《昔濟方》木鱉膏) ⑿治瘧母:木鱉子、穿山甲(炮)等分。

為末,每服三錢,空心溫酒下。

(《醫方摘要》) ⒀治經絡風寒邪氣,筋脈牽連,皮膚疼痛,結聚成核,拘攣麻痹:木鱉子一兩(去皮,銼如小豆大,用清油二兩,浸一宿,然後慢火熬及一半以來,取出木鱉子,下黃醋一錢,相攪勻,等醋化為度,絹濾去滓),乳香一錢(別研細,等木鱉子油與臘相次欲凝,急投在油內,不住手攪勻)。

上以磁器收,每用少許,擦肌肉皮膚疼痛聚硬處,不住手,以極熱為度。

(《百選方》木鱉子膏) ⒁治打撲損傷,瘀血不散疼痛:木鱉子(去殼研)半兩,桂(去粗皮)三分,芸檯子(酒浸研)二合,丁香五十粒。

上四味,將丁香、桂為末,與研者二味和勻,次用生薑汁煮米粥攤紙上,將藥末量多少摻入粥內,看冷熱裹之,一日換。

(《聖濟總錄》木鱉裹方) ⒂治小兒疳疾:木鱉子仁、使君子仁等分。

搗泥,米飲丸芥子大,每服五分,米飲下,一日服。

(《孫天仁集效方》) ⒃治疳病目蒙不見物:木鱉子仁二錢,胡黃連一錢。

為末,米糊丸龍眼大,入雞子內蒸熟,連雞子食之。

(《孫天仁集效方》) ⒄治小兒久痢,腸滑脫肛:沉香二錢,枳殼半兩(麩炒去瓤),五靈脂半兩(微炒),木鱉子(連殼秤)半兩(去殼用)。

上件前三味為細末,次入木鱉於同研細,醋煮麵糊為丸,如黍米大。

三歲兒每服三十丸,醋調茶清送下,乳食前。

(《楊氏家藏方》木鱉子丸)  

臨床應用

外用治療牛皮癬、乾癬、禿瘡等有一定效果用法:將木鱉子去外殼,蘸醋在粗瓷器上(如碗底)磨取藥汁,臨睡前用棉花或毛筆蘸塗患處,每日或隔日1次。

塗藥前患處先用鹽水洗淨;癬病蔓及周身者可分期分片治療。

一般1錢木鱉子仁約需10毫升醋研磨,其藥汁可塗3x2厘米癬面5~7處。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質藤本。莖有棱,無毛,卷鬚單一,與葉對生。葉互生,圓心形,直徑7~14cm,3~5中裂或深裂,偶有7裂,裂片卵形或長卵形;葉柄頂端或葉片基部有2~5腺體。花單性同株;雄花梗細長,每花具1大苞片,花萼黑褐色,有黃白色斑點,花冠淺黃白色;雌花梗短,苞片較小。瓠果長橢圓形,長9~15cm,熟時紅色,表面有軟質刺突。種子暗黑色。花期6~8月,果期8~11月。

生於山坡林下或灌叢中。主產湖北、廣西、四川。

採制 冬季採收成熟果實,剖開,曬至半干,除去果肉,取出種子,乾燥。

性狀 種子扁平圓板狀,中間稍隆起或微凹下,直徑2~4cm,厚約0.5cm/表面灰棕色至黑褐色,有網狀花紋,在邊緣較大的一個齒狀突起上有淺黃色種臍。外種皮質硬而脆,內種皮灰綠色,絨毛樣。子葉2,黃白色,富油性。有特殊的油膩氣,味苦。

化學成分 含木鱉子酸(momordic acid)、絲石竹皂甙元(gypsogenin)、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α-桐酸(α-elaeostearic acid)、氣基酸、甾醇。

性味 性溫,味苦,微甘;有毒。

功能主治 散結消腫,攻毒療瘡。用於瘡瘍腫毒、乳癰、瘰癧、痔漏、乾癬、禿瘡。  

藥材鑒定

性狀鑒定:種子略呈扁平圓板狀,中間稍隆起,直徑約2-3cm,厚約5mm。表面灰褐色或灰黑色,粗糙,有凹陷的網狀花紋,周邊兩側均有十數個相對的鋸齒狀突起。外種皮質堅而脆,內種皮薄膜狀,表面灰綠色,絨毛樣,其內為二片大形肥厚子葉,黃白色,富油質,有特殊的油膩氣,味苦。以籽粒飽滿、不破裂、體重、內仁黃白色、不泛油者為佳。 顯微鑒定:粉末:灰棕色。

1.外種皮表皮細胞斷面觀略呈柵狀,外被角質層細胞長短不一,側壁微彎曲或波狀彎曲;表面觀多角形或類方形,垂周壁較平直或稍彎曲。

2.種皮下皮細胞較小,壁厚,胞腔內含灰棕色物。

3.星狀厚壁細胞不規則分枝狀,相互連結成團,界限不甚分明,分枝端較平截,壁稍厚,木化,胞腔不規則,有孔溝。

4.外種皮內表皮石細胞形大,形狀不規則,多延長,界限不甚分明,壁波狀彎曲,層紋清晰,孔溝不明顯。

5.內種皮星狀薄壁細胞不規則分枝,壁薄或稍厚,微木化,孔溝不明顯,有的具類方形紋孔。此外,子葉細胞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本品以飽滿、外殼無破裂、種仁色黃白者為佳。

顯微鑒別種子橫切面:種皮的表皮細胞1層,近長方形,常徑向延長,壁薄;表皮下為3-4層薄壁細胞,近方形或短圓形,較小,排列整齊,內側為十數層近圓形或形狀不規則的厚壁細胞,大而壁極厚,邊緣波狀,層紋較明顯;其內為3-4層長方形或長圓形薄壁細胞,壁常呈波狀,種子兩側的細胞壁漸增厚,至兩端處細胞壁增厚成縱向延長的石細胞,橫切面呈圓形。胚乳薄壁細胞2至多層,其中有的部分已頹廢,子葉薄壁組織中充滿糊粉粒

粉末特徵:灰黃色或淺棕黃色。①厚壁細胞有兩種:一種棕黃色,不規則橢圓形或矩圓形,邊緣多深波狀,長50-338μm,寬45-143μm,壁厚9-50μm,木化,有層紋,胞腔狹窄或幾無胞腔。另一種呈條狀或棒狀,長100-270μm,直徑約25μm壁厚約10μm,邊緣深波狀。②子葉薄壁細胞五角形或六角形,充滿糊粉料和脂肪油塊,脂肪油塊類圓形,表面可見網狀紋理。  

藥物相剋

藥物也有生克制約的道理,木鱉子和雞蛋一起用是前人的經驗,應該可以抑制木鱉子的毒性,當然也記載了它和豬肉同用至人死亡的例子,可能是增加了它的毒性的緣故。目前有記載的就是忌豬肉。名稱叫木鱉子的有2種東西。一種就是葫蘆科植物木鱉的乾燥成熟的種子,是有毒的藥,一般用量在1-1.2克,且不入煎劑,內服須慎用。一種是毛茛科植物烏頭子根的瑣細者,也有毒。

參考

關於「木鱉子」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