臁瘡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臁瘡,病名。指生於小腿部之慢性潰瘍。亦名裙邊瘡爛腿。見《瘡瘍經驗全書》卷六。多因濕熱下注瘀血凝滯經絡所致。常因局部破損、濕疹及蟲咬等原因而誘發。本病生於小腿下三分處臁骨(脛骨)部位。症見初起癢痛紅腫,破流脂水,甚則腐爛,皮肉灰暗,膿水清稀,久不收口。應以外治為主,用金黃膏摻九一丹外貼。久不收口者,用夾紙膏加纏縛法,或用細白砂糖撒滿,膠布牢貼。如有急性繼發感染者,宜清熱利濕,用萆薢滲濕湯。相當於下肢慢性潰瘍。

目錄

疾病簡介

臁瘡

本病一般發生於小腿下1/3脛骨脊兩旁(臁部)肌膚之間的慢性潰瘍。明代《外科啟玄》稱之為褲口毒、裙邊瘡等。又因其患病後長年不斂,愈後每易複發而稱老爛腳,即現代醫學的小腿慢性潰瘍。多因濕熱下注,瘀血凝滯經絡所致。局部常有破損或濕疹等病史。證見局部初起癢痛紅腫,破流膿水,甚則腐爛,皮肉灰暗、久不收口。  

診斷要點

多發於經久站立工作者,以及有下肢靜脈曲張血栓性靜脈炎的患者。 好發於小腿下1/3,踝骨上9厘米的內、外臁部位。 初起時小腿內臁或外臁瘙癢,繼而焮紅漫腫,後則潰爛,滋水淋漓,日久不愈。瘡口邊緣增厚,形如缸口,瘡面肉色灰白或穢暗,流出污濁臭穢膿水,瘡口周圍皮膚暗紅或紫黑髮亮。常並發濕疹,極少數有癌變。  

辨證分析

本病多由經久站立或擔物負重,以致下肢絡脈失暢,局部氣血郁滯,復因濕熱下注,氣血凝滯,腐爛皮肉而成。下肢皮膚受傷,蟲咬以及濕疹等,常為誘發因素。其特點是潰瘍經久難以收口,或雖經收口,每易因損傷而複發。

本病初起以脾胃濕熱表現為主。脾主四肢肌肉,脾胃濕熱下注,經絡阻滯,氣血凝澀,則局部焮紅漫腫;熱微則癢,熱盛則痛,濕盛則肉爛,熱盛則肉腐,濕熱蘊蒸則癢痛腐爛俱見。濕為陰邪,纏綿膠著,故滋水淋漓,瘡腐不鮮。本病病程纏綿,經久難愈,日久氣血被耗,脾胃虛弱,則以氣血兩虛表現為主。氣血虧耗,正氣不充,滋養乏源,則瘡口下陷。氣血虛弱,毒滯難化,則瘡周皮色紫暗,瘡面肉色穢暗,膿水腥臭,並伴神疲體倦,面色失華等脾虛氣血虛弱症状。本病以清熱利濕,調理氣血為基本治療原則。  

疾病治療

治宜清熱利濕,和營解毒。用萆薢化毒湯;久不愈者,宜補養氣血,和營解毒。宜用十全大補湯加減,外用提膿拔毒化腐生肌之藥膏外敷。  

疾病護理

護理上,使患足抬高,減少走動,加強營養以促進瘡口癒合。  

注意事項

癒合後應避免外傷,引起複發。

參看

關於「臁瘡」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