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
A+醫學百科 >> 丹毒 |
丹毒(Erysipelas) 是皮膚及其網狀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好發於下肢和面部。其臨床表現為起病急,局部出現界限清楚之片狀紅疹,顏色鮮紅,並稍隆起,壓之褪色。皮膚表面緊張熾熱,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燒灼樣痛。伴高熱畏寒及頭痛等。丹毒雖以「毒」命名,卻並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膿性真皮炎症。丹毒患者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並適當隔離。如病在下肢,則應臥床,抬高患肢。主要是抗感染治療。局部可外塗20%~30%魚石脂軟膏,或用0.1%雷夫奴爾溶液濕敷。
目錄 |
丹毒病因
丹毒的病原菌為A族B型溶血性鏈球菌,偶有C型或c型鏈球菌所致。多由皮膚或黏膜的破損處而侵入,也可由血行感染,故鼻部炎症、摳鼻、掏耳、足癬等因素常成為丹毒的誘因,病原茵可潛伏於淋巴管內引起複發。其他如營養不良、過分酗酒、丙種球蛋白缺陷及腎性水腫等皆可為丹毒的促發因素。
丹毒的臨床表現
發病前有全身不適、寒戰、噁心等症状,繼而局部出現邊界的水腫性鮮紅斑,迅速向四周擴大,皮損表面可出現水皰,自覺灼熱疼痛,可伴發淋巴管炎及淋巴結炎,多見於顏面及小腿部,面部損害發病前常存鼻前庭炎或外耳道炎,小腿損害常與腳癬有關。並常有複發傾向,複發時症状往往較輕。嬰兒多見於腹部,臍部感染有關。愈後遺留有色素沉著。
鑒別診斷
本病須與接觸性皮炎、蜂窩組織炎、多形日光疹、血管神經性水腫等病鑒別。
1.接觸性皮炎:有接觸史。局部紅腫、邊界不清楚、癢。皮疹有丘疹、水皰、大皰、糜爛、滲液、結痂等。白細胞計數不增多。
2.蜂窩組織炎:發病部位較深,是皮下組織發炎。患處有觸痛並略微紅腫,境界不明顯,炎症迅速擴展和加重,以中央炎症明顯,有顯著的指壓性水腫,以後變軟,潰破化膿,排除膿汁及壞死組織。
3.多形日光疹:是發生在面部及暴露部位的多形發疹。其損害有紅斑、毛細血管擴張、水腫性紅斑、斑丘疹、丘皰疹及水皰或苔癬化等多形皮疹。
4.血管神經性水腫:為一種暫時性、局限性、無痛性的皮下或粘膜下水腫。多發生在組織疏鬆而易腫脹的部位,如眼瞼、口唇、耳垂、外生殖器、喉頭等處。
丹毒的治療
全身治療
患者應臥床休息並及時對症治療,抗生素以青黴素療效最好,一般用藥2-3天後,體溫常能恢復正常,但需持續用藥2周左右,磺胺類藥亦能取得良好的療效,根據病情必要時可與青黴素同時應用。對青黴素過敏者可使用四環素、紅霉素等。如果患者為複發性慢性丹毒,應檢查足趾等處有無足癬,檢查鼻前庭及外耳道等處有無感染病灶,並給予相應的處理。對複發性丹毒抗菌藥物應用的時間要適當延長。還可用小劑量X線照射,每次-100r(0.5-1Gy),每兩周1次,共3-4次。
局部治療
患肢抬高,外用抗生素軟膏的意義不大。可用適量芙蓉或蒲公英葉搗爛外敷,或用醋酸鋁溶液、雷夫奴爾溶液或馬齒莧煎濕敷,可減輕充血程度及疼痛,肢體部有淋巴水腫時,可試用透明質酸酶或皮質類固醇激素混合液作皮損內注射。
丹毒的日常保健
飲食宜清淡,不宜刺激性食物,鼓勵病人多飲水。發熱者可給予酒精擦浴或退燒藥;皮膚感到瘙癢時,應避免抓破,造成再次感染。藥物方面以抗菌素為主,首選青黴素,其次為慶大黴素、紅霉素、四環素或磺胺類藥物。值得注意的是,應在全身和局部症状消失3~5天才能停用抗菌素,以免丹毒複發。局部可以用50%的硫酸鎂濕熱敷,或試用鉛洗劑與酒精各一半配成的溶液濕敷。
丹毒複發
丹毒複發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皮膚有破口,細菌可經破口侵入引發感染。因而要預防下肢皮膚外傷,燒傷,凍傷,足皸裂等;還要積極治療下肢皮膚損害性疾病,如皮膚病、足癬、慢性潰瘍、血管炎、糖尿病壞死等。二是局部皮膚抵抗力下降。引起抵抗力下降的常見病有,大隱靜脈曲張、血栓性靜脈炎、絲蟲病橡皮腫、皮膚慢性營養不良等病。可並發局部皮膚淤血、缺氧、循環不良,致抗病能力下降,成為丹毒複發的內因。祛除病因,改善局部缺氧,缺血,增強抗病能力,防丹毒複發。
另外切忌過度疲勞,長久站立;夏季不要趟雨水;當丹毒部位皮膚出現疼、癢不適時,不可用力擠、捏;患部可用中藥,或食醋加熱浴洗,增強局部血循環。吃藥預防複發無濟於事,長期服用抗菌素還會產生耐藥性和副作用。一旦出現複發徵兆時,需立即用藥。 即使是鼻炎和足癬也應積極治療,並且不要養成用指甲狠挖鼻孔的習慣。當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或患有腎性水腫時,更應注意保持皮膚的清潔完好無損。
中醫對丹毒的認識
丹毒,病名。皮膚感染之一種,出《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又名天火、丹熛、火丹等,命名繁多。孫氏稱:「肉中忽有赤如丹塗之色,大者如手掌,甚者遍身,有癢有腫,無其定色。有血丹者,肉中腫起,癢而復痛,微虛腫如吹狀,隱疹起也;有雞冠丹者,赤色而起,大者如連線,小者如麻豆粒狀,肉上粟粟如雞冠肌理也,一名茱萸丹;有水丹者,由遍體熱起,遇水濕摶之結丹,晃晃黃赤,色如有水在皮中,喜著股及陰處。此雖小疾,不治令人至死。」因患部赤如塗丹,熱如火灼,故名。該病之發多突然而起,發無定處。多因火毒邪風感於肌膚郁蘊而突發。或因發於頭部者名曰抱頭火丹,或因發無定處者命名為赤游丹,或因發於下肢者又稱為流火。辨證尚需注意:發於上部者多為風熱化火;發於下部者或系濕熱化火;或有因外傷感染而引起者。初起,患部鮮紅片,邊緣清晰,灼熱,痛癢間作或並見,多迅速蔓延擴大。患者頭痛口渴,惡寒壯熱。甚者高燒,神昏譫語,煩躁不安,噁心嘔吐等,此即毒邪內攻之險證。治宜清熱解毒,涼血化瘀之法。具體用藥當辨其證候而施治。一般對抱頭火丹者可選用普濟消毒飲,流火則宜選用龍膽瀉肝湯之類,重症之有內陷者,宜參內陷證施治,或選用蘭葉散、消丹飲之類加減,孫思邈之諸丹神驗方亦可用之。外治多用復方黃連膏,或選四色散敷貼。亦可以赤小豆一升為細末,或以榆樹根白皮為細末,用雞子白合如泥狀,遍塗丹處。若局部焮熱赤痛明顯者,可用金花散敷之,亦可用升麻榻湯外洗。即溶血性鏈球菌引起之皮膚炎症。
丹毒的中醫治療方法
丹毒系由鏈球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性皮膚和皮下組織感染的一種急性皮膚病。由於發病部位不同而又有不同的命名,如發於頭面部者,稱抱耳火丹;發於軀幹者,稱內發丹毒;發於兩腿者,稱腿游風;發於脛踝者,稱流火;新生兒丹毒則稱赤游風。
【病因】多因血分有熱,火毒侵犯肌膚;或肝脾濕熱下注,化火生毒,客於肌膚所致。若兼濕邪,鬱蒸血分,經常複發,纏綿不愈。發於頭面、上肢者,多為熱毒,發於下肢者,多兼濕熱。
【症状】發病急驟,皮膚紅腫疼痛,色如丹塗脂染,邊界分明,多發於顏面、小腿、前臂等處,且多伴有寒戰、高熱和全身不適等症状。
針灸治療本病的現代報導,雖在五十、六十年即有,但例數少且多為內部資料[1]。1959年3月10日,上海「新聞日報」曾刊載耳針治療本病的通訊。最近十餘年來,有關文獻開始迅速增多。一系列工作證實,針灸對本病是確有效果的。有人曾對各種軟組織炎症進行療效分析,發現針灸對蜂窩織炎和丹毒收效最快[3];另有人治療急性發作的丹毒,平均治癒天數僅為9.6天[4]。而穴位刺激法上則以剌血法用得最為廣泛。
中醫如何治療丹毒?
中醫學認為,丹毒的病因以火毒為主,可由風濕熱諸邪化火而致。其中發於顏面者,又稱抱頭火丹或大頭瘟;發於下肢者,稱為流火;發生於新生兒或小兒的丹毒,稱赤游丹或游火。辨證論治可分為四型。
(1)風熱火熾證 見於頭面、耳項、臂膊等處,灼紅,重則雙目合縫,不能睜開。伴見口渴引飲,大便乾結,舌紅,苔薄黃,脈滑數。治以散風清熱解毒為主,方以化斑解毒東加減。
(2)肝經鬱火證 發於胸腹、腰背、脅肋、臍周等處,紅腫,向四周擴展,舌紅,苔薄黃,脈弦數。治以清肝利濕解熱為法,方以柴胡清肝湯加減。
(3)濕熱火盛證 常發於下肢腿股、足背等處,紅腫灼熱,向上蔓延,腹股溝淋巴結腫大,行走困難。伴見納少,渴不欲飲,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以清熱利濕解毒為法,方以利水滲濕東加減。
(4)毒熱入營證 重證者範圍較大,可見神昏譫語,躁動不安,噁心嘔吐等諸逆證。治以涼血解毒,清心開竅,方用清溫敗毒飲加減。水煎服,日1劑。神昏譫語者,加用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或牛黃清心丸,選用一種。
局部可用清熱解毒之中藥外敷。初期用仙人掌、馬齒莧、芙蓉葉、綠豆等,任選一種,搗爛外敷,干則換之。中後期紅腫稍退,可改用金黃膏或如意金黃散,蜜水調敷。
對反覆發作的丹毒,可服藥預防:生薏仁米30g。每日煎服1次。
治療期間應注意休息,多飲溫開水。並與健康人隔離,避免接觸。忌食辛辣、葷腥、油膩之品,多吃蔬菜、水果。
丹毒
治療丹毒的中藥方(僅供參考)
【方藥】牛蒡子10克,薄荷3克,桔梗6克,板藍根15克,黃連3克,黃苓6克,金銀花15克,連翹1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
【用法】水煎,一日劑,分兩次服。
【適應病症】丹毒(頭面部)
【按語】丹毒發於頭面部為天行邪熱疫毒之氣或風熱之邪化為火毒。治宜散風清熱解毒之法。方中普濟消毒飲疏風散邪、清熱解毒;牛蒡解肌湯疏風清熱、涼血消腫。
2.丹毒中藥方-加味清熱解毒湯(僅供參考)
【方藥】生石膏30~60克,連翹15克,葛根30克,柴胡30克,金銀花30~90克,赤芍15克,黃苓15克,公英30克,野菊花15克,地丁30克,蚤休20克,梔子15克,當歸20克,生草6克,大貝母20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丹皮15克,穿山甲10克,皂刺30克
【用法】水煎,一日劑,分兩次服。
【適應病症】丹毒(下肢)
【按語】下肢丹毒症屬濕熱下注,蘊阻血分,郁化火毒。治宜清熱利濕、活血化瘀。方中生石膏、連翹、葛根、柴胡、金銀花、赤芍、黃苓、公英、野菊花、地丁蚤休、梔子等共奏清熱利濕之功;大貝母、當歸、乳沒、丹皮、山甲、皂刺等共奏活血化瘀之功。方中柴胡、葛根等清熱解肌,對退熱有良效。
3.丹毒中藥方-祛丹湯(僅供參考)
【方藥】南北沙參12克,知母12克,粉丹皮10克,地骨皮10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生地30克,生甘草5克
【用法】水煎,一日劑,分兩次服。
【適應病症】丹毒(各個部位)
【按語】中醫認為丹毒發病原因是由於火毒之邪侵入人體,內因素體火旺,血分有熱,兩熱想並郁於肌膚,氣滯血瘀,經絡不通,在外則現赤如丹塗之色,在內則有口乾便秘、煩躁等症。故選用銀花、連翹、薄荷、葛根以辛涼散熱;蒲公英、紫花地丁、黃連、大黃以清熱解毒,疏通腑氣;珍珠母、干地龍清泄乾熱。熱毒之邪清除則紅腫熱痛緩解;淤血消去則經絡通暢;臟腑之氣通順,可以化谷生津,則口乾、煩躁等症隨之消失。
臨症加減:發熱惡寒者,加銀花15克,連翹12克,荷葉根12克,蘆根30克;熱邪雍盛、患處紅腫熱痛較顯著者,加水牛角15~30克(先煎),川黃連3克;大便秘結加制大黃10克(後下);有瘀血內阻證、舌質紫暗者,加赤芍12克、丹參10克;有高血壓病史,發病時兼有頭昏頭痛、視力模糊等症者,加珍珠母30克(先煎),女貞子、枸杞子、乾地龍各12克。
丹毒的穴位治療方法(1)
A.體針
(一)取穴
配穴:下肢:陽陵泉、商丘、足三里、蠡溝;頭面:翳風、頭維、四白、合谷。
阿是穴位置:病灶區(下同)。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酌加配穴。經穴針刺得氣後,以徐疾補瀉法之瀉法(進針快、退針慢,先深後淺)提插捻轉1~2分鐘,刺激宜強,留針20~30分鐘,每10分鐘運針1次。阿是穴,以三棱針或皮膚針重叩出血,可加拔罐。亦可在阿是穴作電針圍刺(操作同「癤」節之電針法)。四縫穴以粗毫針或三棱針點刺出粘液,每日1次。
(三)療效評價:針刺法治療64例,痊癒58例,顯效4例,無效2例。但遠期療效尚不夠滿意[4,8]。
B.拔罐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先於局部作常規消毒,持小號三棱針在皮膚發紅的範圍內先上後下,快速散刺,使之出血如珠,再據皮損大小取適當型號之玻璃罐(注意罐口應預先消毒),用閃火法吸拔,留罐1分鐘左右,取罐後擦淨患處血跡。隔日1次,7~10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50例,其痊癒率為100%[5]。
C.刺血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委中。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先於患部周圍皮下尋得呈現紫暗色怒張之小血管(如小血管怒張不顯,可選周圍顯現靜脈),消毒後,用圓利針(如無此針具,可用28號半寸針代替),迅速刺入血管,搖大針孔,緩慢出針,待黑血自行溢出後,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每次可刺4~5針。委中穴取患側,尋找怒張之絡脈,刺血3~4滴。配穴二組,任選一組,用28號毫針直刺1~1.5寸,得氣後施提插結合捻轉之瀉法,不留針。開始每日1次,2次以後改隔日1次,不計療程,以愈為期。一般治3~6次,如治2~3次效果不明顯者,應考慮用其他方法。
(三)治療評價
共治131例,除2例無效,2例中斷治療外,余均痊癒,其有效率為96.9%[6,7,9]。
D.粗針
(一)取穴
主穴:神道透至陽。
(二)治法
選用牙科用直徑為1.0mm的不鏽鋼合金鋼絲加工成長125mm(針體100mm,針柄25mm)的粗針,讓患者端面坐,雙手半握拳,屈肘交叉放在兩臂上,肩下垂,頭部屈曲下低,使背部皮膚拉緊,充分暴露椎體棘突。取准穴位後,皮膚常規消毒,用左手固定棘突上緣皮膚,右手將針以30度角快速刺入皮下,繼而將針壓低貼緊皮膚,針尖在皮下沿棘突中線緩緩向下刺時,針的方向和脊柱中線平行,切忌向側歪斜,一般留針2~8小時,每日1次,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3天。
(三)療效評價
上法共治療47例,經3~7次的治療,均獲痊癒[10]。
丹毒的穴位治療方法(2)
取穴方一:阿是穴(患部)、大椎、曲池(雙)、委中(雙)。發於上部者,配合谷、尺澤;發於下部者配血海、足三里、解溪、太沖。
方法:用刺絡拔罐法。用三棱針快速點刺,以微出血為度,然後拔罐10-15分鐘,以每穴出血量約0.5-1毫升為度。其中解溪、太沖點刺出血,不拔罐。隔日1次,5次為1療程。
主治:丹毒。
效果:屢用效佳。一般1-2療程即愈。
取穴方二: 膈俞、大椎、委中。
方法:用刺絡拔罐法或梅花針叩刺後拔罐法。先用三棱針點刺或梅花針叩刺,以微出血為度,然後拔罐10-15分鐘。隔日治療1次。
主治:丹毒。
效果:屢用皆效。
附記:引自《外治匯要》。臨床驗證15例,經治不足10次,均獲痊癒。
取穴方三:大椎、厥陰俞。上部配曲池、肩外俞;下部配委中、血海。
方法:採用刺絡拔罐法或針刺後拔罐法。先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或以毫針用瀉法針刺,然後拔罐5-10分鐘。隔日1次,5次為1療程。
主治:丹毒。
效果:臨床多年,效果甚佳。一般1-2療程即效或痊癒。
附記:筆者師傳經驗。
取穴方四:大椎、委中。上部配曲池、合谷;下部配陰陵泉、血海。
方法:用刺絡拔罐法,或針刺後拔罐法。留罐10-15分鐘。隔日1次,5次為1療程。
主治:丹毒。
效果:屢用皆效。
附記:引自《外治匯要》。
取穴方五:大椎、身柱、肺俞、肩外俞、曲池、病變周圍的健康皮膚處。
方法:用單純拔罐法或刺絡拔罐法,留罐10-2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5次為1療程。
主治:頭面部丹毒。
效果:屢用多效。
附記:引自《外治匯要》。
附穴方六:委中、血海、三焦俞、大腸俞、環跳、次(骨+謬)、病變區周圍的健康皮膚處。
方法:用單純拔罐法或刺絡拔罐法,留罐10-15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5次為1療程。
主治:下肢丹毒。
效果:多年使用,效果甚佳。曾治療15例,經治2-3療程,均獲痊癒。
附記:忌飲酒及辛辣刺激之飲食。若配用中藥外治,效果更好。
參看
- 《中醫外科學》- 丹毒
- 《自我調養巧治病》- 丹毒
- 《外科學總論》- 丹毒
- 《手穴手紋診治》- 丹毒
- 《家庭醫學百科·醫療康復篇》- 丹毒
- 《地震災後常見病多發病中醫藥治療手冊》- 丹毒
- 《急診醫學》- 丹毒
- 《默克家庭診療手冊》- 丹毒
|
關於「丹毒」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