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蟲病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鉤蟲病鉤蟲病ancylostomiasis,鉤蟲寄生脊椎動物體內引起的疾病。寄生於人體的鉤蟲主要有十二指腸鉤蟲(Ancylostomaduodenale)和美洲鉤蟲(Necatoramericanus);錫蘭鉤蟲(Ancylo-stomaceylanicum)和犬鉤蟲(Ancylostomacaninum)偶見。感染性鉤蟲的幼蟲生活在泥土中,通過皮膚接觸感染;成蟲寄生於小腸上段,以吸血為生,可致貧血症状,甚至危及生命。鉤蟲病流行廣泛,從北緯45°至南緯30°之間的廣大地區,尤其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許多國家幾乎都有。

目錄

病因

由於十二指腸鉤口線蟲或美洲鉤口線蟲(一併簡稱鉤蟲)寄生於小腸內所引起的疾病。當人體接觸鉤蟲的傳染

鉤蟲病

期幼蟲(絲狀蝴)時,幼蟲即鑽入皮膚而引起感染發病。臨床上以貧血、營養不良、胃腸功能失調為主要表現,重者可致發育障礙心功能不全。  

症状

鉤蟲病的症状主要由鉤蚴及成蟲所致,但成蟲所致的症状更為長久和嚴重。鉤蚴侵入處的皮膚感到奇癢和

鉤蟲病

燒灼,繼而出現小出血點丘疹小皰疹,俗稱「糞觸塊」、「糞毒」、「糞疙瘩」。隨鉤蚴在人體內的移行,受感染後的3-5日,常出現喉癢、咳嗽,重者甚至劇烈乾咳哮喘發作。成蟲寄生在小腸,擾亂脾胃氣機,吸食及耗費人體血液,因而出現上腹部不適、隱痛,食慾亢進但勞動力反而減退,異嗜生米、茶葉,甚至泥土、碎紙等胃腸失調的症状。嚴重者出現心悸短氣,四肢乏力頭暈耳鳴,面足浮腫,面色萎黃,唇舌色淡,脈數而弱等氣血虧虛的症状。鉤蟲病的臨床症状輕重不一,與感染鉤蟲的種類、數量、時間和個人營養及免疫狀況有關。輕者可無明顯症状。一般以貧血為主。絕大多數是無症状的鉤蟲感染者。 病人早期可出現紅色高出皮膚的小丘疹,奇癢,抓破後易發炎,常常發生在足趾手指之間,足趾,手腕與泥土接觸部位,俗稱「糞觸腳」、「打糞毒」,可持續3-5天。隨後可出現咳嗽、氣喘。成蟲在小腸內定居後,不斷從腸壁吸血,引起腸壁潰瘍出血,可出現貧血症状,如面色、指甲蒼白,勞動後易氣急,心跳厲害,沒力氣。少數病人出現食慾怪癖,喜吃生米、泥土等。兒童嚴重感染後可影響生長發育。鉤蚴所致的症状:

(1)皮膚損害:當蚴侵入皮膚時,局部有痒疹及匍行丘疹或小皰疹。由於抓癢可引起繼發感染局部淋巴結亦可腫大。

(2)內臟損害:當蚴侵入血循環在體內移行時,可引起蠕動移行病及嗜酸粒細胞增多症。  

幼蟲所致病變及症状

鉤蚴性皮炎:皮炎部位多見於與泥土接觸的足趾、手指間等皮膚較薄處,也可見於手、足的背部

鉤蟲病

呼吸道症状:鉤蚴移行至肺,穿破微血管進入肺泡時,可引起局部出血及炎性病變。患者可出現咳嗽、痰中帶血,並常伴有畏寒發熱等全身症状。重者可表現持續性乾咳和哮喘。若一次性大量感染鉤蚴,則有引起暴發性鉤蟲性哮喘的可能。成蟲引起的症状:主要為失血性貧血,再加上由鉤蟲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而致營養缺乏,就更加重貧血的程度。故隨著疾病的發展,患兒常有面色蒼黃、皮膚干粗、毛髮疏稀、失去光澤易於脫落。營養及發育均差,精神萎靡,表情淡漠,不願活動。有時煩躁不安眩暈、心悸、氣短等貧血的症状。發病初期先有食慾亢進,繼之食慾減退,時訴上腹部不適、有腹脹及疼痛感。有時腹瀉、有時便秘。 

消化道病變及症状:患者初期主要表現為上腹部不適及隱痛,繼而可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状,食慾多顯著增加,而體重卻逐漸減輕。有少數患者出現喜食生米、生豆,甚至泥土、煤渣、破布等異常表現,稱為「異嗜症」。發生原因可能是一種神經精神變態反應,似與患者體內鐵的耗損有關。大多數患者經服鐵劑後,此現象可自行消失。

鉤蟲病

貧血:患者出現皮膚蠟黃、粘膜蒼白、眩暈、乏力,嚴重者作輕微活動都會引起心慌氣促。部分病人有面部及全身浮腫,尤以下肢為甚,以及胸腔積液心包積液貧血性心臟病的表現。肌肉鬆弛,反應遲鈍,最後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婦女則可引起停經流產等。 

嬰兒鉤蟲病:最常見的症状為解柏油樣黑便,腹瀉、食慾減退等。體征有皮膚、粘膜蒼白,心尖區可有收縮期雜音,肺偶可聞及羅音,肝、脾均有腫大等。此外,嬰兒鉤蟲病還有以下特徵:貧血嚴重,80%病例的紅細胞計數在200萬/mm3以下,血紅蛋白低於5g%,嗜酸性粒細胞的比例及直接計數值均有明顯增高;患兒發育極差,合併症多(如支氣管肺炎腸出血等);病死率較高,在國外有報導鉤蟲引起的嚴重貧血及急性腸出血是造成1~5歲嬰幼兒最常見的死亡原因。1歲以內的嬰兒死亡率為4%,1~5歲幼兒死亡率可達7%,應引起高度重視。  

臨床表現

鉤蟲病是由於鉤蟲寄生於人體小腸所致的疾病。臨床以營養不良,貧血,胃腸功能紊亂為主要表現。傳染源為鉤蟲病患者和感染者,經皮膚接觸或生食蔬菜經口傳措,人群普遍易感,青壯年多見。本病屬中醫「黃腫病」,「疳黃」,「黃胖」範疇。

鉤蟲病

1.鉤蚴所致症状(1)皮疹:呈丘疹、小皰疹。(2)呼吸系統症状:可見咳嗽、聲啞、哮喘及痰中帶血。

2.成蟲引起的症状(1)消化遭症状:食慾亢進、上腹部引痛、後期有噁心、嘔吐、腹痛、腹瀉或便秘,有嗜食異物表現。(2)貧血。(3)循環系統症状:因貧血程度而異,輕者心功能可正常,重者出現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及體征。  

診斷

1、皮膚損害:絲狀蚴侵入人體時,局部皮膚產生小紅丘疹,在1~2日內變成疤疹,於數日內消失。常見於趾間、足緣、足背踝部或指間、手腕等處。

鉤蟲病

2、感染輕者,僅有上腹部不適及消化不良症状。重者有口唇、結膜蒼白、頭暈、耳鳴、眼花、心悸等貧血症状。久病可有營養不良性浮腫、消瘦等。體檢可有心臟擴大、心尖區收縮期雜音及下肢凹陷性水腫

3、化驗:血紅細胞計數減少,嗜酸粒細胞輕度增多,血紅蛋白降低;糞塗片或漂浮法可找到鉤蟲卵;糞潛血試驗可呈陽性。  

治療

1、貧血嚴重者,在驅蟲治療前先糾正貧血。可給硫酸亞鐵口服,一次.3~0.6克,一日3次,飯後服。

2、驅蟲治療:

甲苯咪唑:口服,成人劑量為一次~200毫克,一日2次(分早晚空腹或半空腹服用),連服3~4日。兒童、老年、體弱者劑量和療程酌減。嚴重心臟病肝臟病患者應慎用。丙硫咪唑(400毫克頓服)、氟苯味哩(100毫克/日,連續3日)療效優於甲苯咪唑。

鉤蟲病

噻嘧啶,又稱「抗蟲靈」、「驅蟲靈」。口服,成人常用量為一次.2~1.5克,一日1次,臨睡前溫開水一次送服,連服2~3日。但對冠心病消化性潰瘍急性肝炎腎臟病,活動性肺結核咯血等患者應慎用。妊娠早期應用本藥可致流產。

左旋咪唑:口服,成人一次100毫克,每晚頓服,連服3日。

對十二指揚鉤蟲療效較好,但一般不單獨用於鉤蟲病的治療。

噻乙吡啶:對十二指腸鉤蟲的療效較好,但不如噻嘧啶的療效,口服成人一次5毫克/公斤體重(通常用250毫克),半空腹一次頓服。出現輕微頭昏、噁心、腹痛、流涎副作用,但能自行消失。

⑤聯合治療:適用於混合感染和嚴重感染患者,或單一藥物療效不顯著的頑固病例。服法為:一為噻嘧啶與甲苯咪唑,前者300毫克,後者200毫克(或400毫克),一次頓服,連續2日。

二為噻嘧啶與左旋咪唑,前者250毫克,後者50毫克,1次半空腹頓服。  

鉤蟲病的辨證論治

【證見】 輕則頭暈,乏力,心悸,氣短等;重則面色萎黃或面黃而虛浮,頭暈耳鳴,心悸氣促,下肢浮腫,胃脘疼痛,納差,大便黑爛。舌質淡,脈細弱。

【治法】 驅蟲,補益氣血。

鉤蟲病

【方藥】

1.主方榧子殺蟲丸(方藥中等《實用中醫內科學》)加減

處方:榧子、檳榔紅藤、百部、苦根皮各21克,雄黃3克,大蒜9克(取汁)。共研末為丸(或用散劑)。每次10克,每日3次,連服3日。用米湯送服,忌食葷油之物。

病久出現氣血虛弱者,應先健脾益氣生血,然後祛蟲,或補氣與驅蟲兼施。補益氣血可用歸脾湯加減:党參20克,白朮12克,黃芪15克,當歸12克,茯苓15克,遠志5克,熟棗仁12克,龍眼肉lO克,木香6克,大棗5枚。若兼祛蟲者,可加入鶴蝨、檳榔、雷丸貫眾、苦楝根皮、榧子等其中的1。2味。

2.單方驗方

(1)雷丸枳實湯(何春水等《精選千家妙方》)

處方:雷丸9克(研末,2次沖服),枳實、檳榔、鶴蝨各12克,金鈴子苦參各lO克,廣木香6克。除雷丸外,余藥用水500毫升浸一夜,煎至300毫升,分2次服,於晚上睡前及翌晨空腹時各服1次。每日劑,連服3-5劑。服藥期間,禁食油膩及辛辣等物。

(2)驅鉤蟲湯(廣州中醫學院《中醫學新編》)

處方:苦楝根皮30克,檳榔15克,水煎去渣,加入適量白糖。睡前1次口服,連服2天。

(3)雷丸散(胡熙明等《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處方:雷丸60克,研為粉末。1日內分3次服,間隔數日可再服1次。

(4)馬齒莧方(胡熙明等《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處方:鮮馬齒莧90克,加水500毫升,煎至400毫升,加白糖15克、白醋15克。每晚睡前服,連服2個晚上。  

治療方法

得了鉤蟲病應及早採取綜合治療措施,以免發生嚴重貧血及營養不良。 一般療法:必須注意改善患兒的營養狀況,給高蛋白質、多維生素飲食。貧血者應補充鐵劑,並同時服用稀鹽酸每次滴和維生素C以助鐵劑的吸收。貧血嚴重者應考慮少量輸血,每次~50ml,或5~10ml/kg。出現嚴重心力衰竭者,先給毒毛旋花子甙K。 

驅蟲治療:驅鉤蟲藥物種類很多,但尚無較理想的藥物,需多次反覆治療才能根治。此外,農村鉤蟲病患者大多伴有蛔蟲等多種線蟲感染,故以採用廣譜腸線蟲藥為宜。如甲苯咪唑、噻嘧啶、丙硫咪唑、左旋咪唑等,用法同治療蛔蟲病。國內鉤蟲病多系兩種鉤蟲混合感染,若用一種驅鉤蟲藥未驅盡時,可換用另一種藥物,藉以提高療效和減少副作用。在流行區應定期開展普查普治工作,一般宜選在冬、春季進行。驅鉤藥物的選擇,應根據鉤蟲蟲種及其他腸道寄生蟲的合併感染情況選擇高效、低毒的藥物。為了提高療效,尤其是驅美洲鉤蟲的療效,可採用交替用藥和聯合用藥。常用驅蟲藥物有:甲苯咪唑、丙硫咪唑、噻苯咪唑等藥,除對成蟲有殺滅驅蟲作用外,對蟲卵及幼蟲亦有抑制發育或殺滅作用。用噻苯咪唑配製15%軟膏局部塗敷,可治療鉤蚴性皮炎,若同時輔以透熱療法,效果更佳。將受染部位浸入53℃熱水中,持續20~30分鐘,有可能殺死皮下組織內移行的幼蟲。目前常用的驅鉤蟲藥物如下: 

(1)甲苯咪唑(mebendazol):劑量每次mg,每天2次,連服3天。驅鉤蟲的治癒率,因製品微粒大小而不同,微粒越小,療效越好,最高治癒率可達99%。一般蟲卵陰轉率為65%~90%。盡量不用於2歲以下嬰兒。近年來每次用200mg,1天2次,連服3~4天,蟲卵陰轉率為95%~100%。國內上海寄生蟲病研究所等8個單位聯合觀察,連服4天,陰轉率為98.8%,提出延長療程可提高療效。 

(2)丙硫咪唑(albendazole):成人400mg頓服,10天後再重複給藥1次即可。12歲以下兒童用量減半。對十二指腸鉤蟲的療效優於美洲鉤蟲。 

(3)左旋咪唑(levamisole):對十二指腸鉤蟲療效較好。劑量3mg/kg.d,連服3天為一療程。蟲卵陰轉率為80%~96%,美洲鉤蟲為5%~25%。目前,一些發展中國家將此藥列為驅十二指腸鉤蟲的首選藥。 

(4)噻嘧啶(pyrantelpamoate):劑量10mg基質/kg頓服,可連服3天,蟲卵陰轉率達95%以上;美洲鉤蟲為62.5%~80%。 

(5)聯合用藥:甲苯咪唑加噻嘧啶;噻嘧啶加左旋咪唑合併療法可提高療效。 此外,近來有報導伊維黴素(iverme-ctin)治療狗的重度鉤蟲感染,療效甚佳。在試管中能迅速殺死成蟲和感染期幼蟲。對臨床的應用於人體,尚得進一步研究。 

(1)皮膚透熱法:當鉤蚴鑽進皮膚後,約在24小時內有90%停留在局部,故可用此法將蚴蟲殺死,達到止癢目的。方法:把手足發癢的部位浸泡在50℃以上熱水中,如感太燙,稍歇數秒鐘再泡,約30分鐘左右,或用毛巾放在50~60℃熱水中,取出後呈半干狀態,使之緊貼在皮炎部位,每半分鐘換一次,連續10分鐘。 

(2)局部塗2%~4%碘液,15%噻苯咪唑油膏,或5%硫黃爐甘石洗劑。 

對症治療:鉤蟲病有貧血時應驅蟲同時補充鐵劑與高蛋白飲食。常用硫酸低鐵,每次~0.6克,每日3次,服用鐵劑時間宜長,以補足組織內貯鐵。對少數口服鐵劑不能耐受者可給予肌肉注射鐵劑,如右旋糖酐鐵,首次為50mg,以後每日或間日注射100mg,總量不超過2.5~3.0克,兩側臀部肌肉交替注射。嚴重貧血伴有胃酸缺乏可加服10%稀鹽酸或胃蛋白酶液。對臨產孕婦或貧血嚴重者,可在驅蟲前輸小量血或邊輸血邊驅蟲。 

中醫治療:可採用艾卷或草紙卷點火,患部熏燙5分鐘,或用理髮電吹風吹3秒鐘,間歇7秒鐘,連續19秒種,可起局部消炎止癢作用。 



治癒標準:經徹底治療後,2個月內不發生臨床症状或體征,以及糞便檢查無蟲卵即為治癒。該病預後較好,無後遺症。  

鉤蟲病的其他療法

1.飲食療法

(1)薑汁黃鱔飲:黃鱔(去骨切絲)100克,薑汁10毫升,將黃鱔用薑汁、花生油食鹽少許拌勻,待飯煮至水將干時,放人魚絲於飯面蓋嚴,小火煽15分鐘至熟服食。適用於貧血患者。

(2)党參紅棗茶:党參20克,大棗10枚,共煎水代茶飲。適用於貧血患者。  

預防

1、普查、普治病員。

2、加強糞便管理,不隨地大便,不用生糞施肥。

3、流行地區做好個人防護。

預防護理

在預防方面,要積極治療病人,以減少傳染源。搞好糞便管理,殺滅蟲卵,防止污染。注意局部皮膚防護。如下地勞動穿鞋、帶手套,或在手足皮膚上塗白礬水等。 在調理方面,特別要重視飲食富於營養和容易消化的問題,可多食豆腐豬血、瘦肉、豬肝、魚,以及新鮮蔬菜,少吃辛辣油膩之物。  

用藥

鉤蟲是寄生於小腸的常見寄生蟲。鉤蟲病常引起貧血。可選用以下藥物治療。

1、甲苯咪唑 每天200毫克,分2次服,連用3天。

2、噻嘧啶 每天每公斤體重5-10毫克/公斤,頓服,連用3天。對冠心病、肝腎損害、肺結核咯血者慎用。

3、左旋咪唑 每天每公斤體重1.5-3毫克,飯後頓服,連服3天。可服兩個療程。

4、阿苯噠唑 每日400毫克,頓服,隔10天再服1次。

5、氟苯咪唑 每日100毫克,連續3-4天。

6、奧苯噠唑 每天每公斤體重10毫克,每日1次,連服3-4天。  

鉤蟲病診斷要點

1.有在疫區接觸污染泥土或飲食不潔史。

2.有不同程度貧血、營養不良、異食癖、上腹部隱痛不適等。

3.糞便中找到成蟲或塗片查見蟲卵即可確診。

4.末梢血小細胞低血色素貧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參看

關於「鉤蟲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