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細胞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E)描述:細胞呈圓形,直徑13-15μm。胞質內充滿粗大、整齊、均勻、緊密

切片下的嗜酸性粒細胞

排列的磚紅色或鮮紅色嗜酸性顆粒,遮光性強。細胞核的形狀與嗜中性白細胞相似,通常有2-3葉,呈眼鏡狀,深紫色。嗜酸性粒細胞容易破碎,顆粒可分散於細胞周圍。  

參考值

【參考值】:嗜酸性粒細胞占白細胞總數的0.5%-5%;其絕對值為0-0.7×10^9/L。

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的數目有明顯的晝夜周期性波動,清晨細胞數減少,午夜時細胞數增多。這種細胞數的周期性變化是與腎上腺皮質釋放糖皮質激素量的晝夜波動有關的。當血液中皮質激素濃度增高時,嗜酸性粒細胞數減少;而當皮質激素濃度降低時,細胞數增加。嗜酸性粒細胞的胞質內含有較大的、橢圓形的嗜酸性顆粒。這類白細胞也具有吞噬功能。  

作用

【作用】:

①限制嗜鹼性粒細胞在速發性過敏反應中的作用。當嗜鹼性粒細胞被激活時,釋放出趨化因子,使嗜酸性粒細胞聚集到同一局部,並從三個面限制嗜鹼性粒細胞的活性:一是嗜酸性粒細胞可產生前列腺素E使嗜鹼性粒細胞合成釋放生物活性物質的過程受到抑制;二是嗜酸性粒細胞可吞噬嗜鹼性粒細胞所排出的顆粒,使其中含有生物活性物質不能發揮作用;三是嗜酸性粒細胞能釋放組胺酶等酶類,破壞嗜鹼性粒細胞所釋放的組胺等活性物質。

②參與對蠕蟲免疫反應。在對蠕蟲的免疫反應中,嗜酸性粒細胞有重要的作用。這類粒細胞細胞膜上分布有免疫球蛋白Fc片斷和補體C3的受體。在已經對這種蠕蟲具有免疫性的動物體內,產生了特異性的免疫球蛋白IgE。蠕蟲經過特異性IgE和C3的調理作用後,嗜酸性粒細胞可藉助於細胞表現的Fc受體和C3受體粘著於蠕蟲上,並且利用細胞溶酶體內所含的過多氧化物酶等酶類損傷蠕蟲體。在有寄生蟲感染、過敏反應等情況時,常伴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臨床意義

【臨床意義】

1.嗜酸性粒細胞增多(eosinophilia):

(1).過敏性疾病支氣管哮喘藥物過敏蕁麻疹、食物過敏、血管神經性水腫血清病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可達10%以上

(2).寄生蟲病:血吸蟲病蛔蟲病鉤蟲病等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常達10%或更多。某些寄生蟲感染患者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多,倒置白細胞總數高達數萬,90%以上為嗜酸性粒細胞,為嗜酸性粒細胞型類白血病反應

(3).皮膚病:如濕疹剝脫性皮炎天皰瘡銀屑病等可見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輕中度增高

(4).血液病: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細胞白血病、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嗜酸性粒細胞肉芽腫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可有不同程度增高,有的可伴有幼稚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5).某些惡性腫瘤:某些上皮腫瘤肺癌等可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增高

(6).某些傳染病急性傳染病時,嗜酸性粒細胞大多減少,但猩紅熱時可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7).其他:風濕疾病、腦腺垂體功能減低症、過敏性間質性腎炎等也常伴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2.嗜酸性粒細胞減少(eosinopenia):常見於傷寒副傷寒初期,大手術、燒傷應激狀態,或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後,其臨床意義甚小。

關於「嗜酸性粒細胞」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