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耐受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免疫耐受是指對抗原特異性應答的T細胞與B細胞,在抗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不能產生特異性免疫效應細胞特異性抗體,從而不能執行正免疫應答的現象。這不同於免疫缺陷或使用免疫抑制劑後造成的抑制狀態,不會導致自身免疫病的發生稱為免疫耐受。

引起免疫耐受的抗原稱為耐受原。如自身組織抗原,引起天然免疫耐受;非自身抗原(如病原微生物和異種組織抗原等),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是免疫原,也可以是耐受。

早在20世紀中葉,科學家們就發現,在胚胎時期新生兒,引入外源抗原,很容易誘導個體發生對該抗原的耐受,在正常情況下,胎兒與外部抗原刺激是隔離開的,它的淋巴系統只會遇到自身抗原,從而導致了自身免疫反應的消除。免疫系統在發育過程中學會了耐受,它的任務是通過T 細胞和B 細胞抗原受體基因的重排下產生隨機的結構多樣性,識別不期而遇的分子並作出反應,因而是一種獲得性現象,需要抗原誘導才能產生,即便是對自身抗原的耐受也是如此。這就是Burnet 學說於1960年獲諾貝爾獎,並對70年代免疫學的快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因而有下列情況之一者,耐受將形成:

1.外來抗原具有與機體表面抗原相同的表位

2.免疫隔離部位抗原的釋放(如一眼貫通傷造成另一健康眼失明的現象)。

3.機體免役系統有缺陷,使得具調節作用的淋巴細胞生成有障礙。  

目錄

免疫耐受形成的機制

1.固有性免疫耐受(天然性免疫耐受) 目前認為固有性免疫系統免疫耐受有兩種機制:

(1)缺乏識別自身抗原的受體。如吞噬細胞表面表達的多糖受體(如甘露糖受體)不識別正常細胞(無相應多糖,或被唾液酸等遮蓋),使自身抗原處於被忽視的狀態。

(2)某些細胞表面。存在抑制性受體或抑制性結構,如NK 細胞表面存在的KIR,識別正常細胞表面的MHCⅠ類分子, 活化並傳遞抑制性信號到細胞內,致使NK 細胞不破壞正常自身細胞。當正常細胞由於某種因素(如病毒感染,各種理化因素等)發生結構改變時,可致上述二種細胞活化,對改變抗原結構的細胞發生應答,引起細胞破壞。

2.適應性免疫耐受(獲得性免疫耐受) 包括中樞耐受和外周耐受

(1)中樞耐受:是指在中樞免疫器官胸腺骨髓)內, T 和B 淋巴細胞在發育中,尚未成熟前,能識別自身抗原的細胞克隆被清除或處於無反應性狀態而形成的自身耐受。如T 細胞在胸腺內發育過程中,經過陽性選擇陰性選擇,識別自身抗原的未成熟T 細胞凋亡。B 細胞在骨髓內發育到表達mIgM 的未成熟B 細胞,經過陰性選擇自身反應性細胞克隆消除或處於無反應性狀態。

(2)外周耐受:是指在外周免疫器官,成熟的T 和B 淋巴細胞遇到自身或外源性抗原形成的耐受。其發生機制有:

克隆無反應性(clonal anergy,又稱克隆麻痹),是指在某些情況下,T、B 細胞雖然仍有與抗原反應的TCR 或mIg 表達,但對該抗原呈功能上無應答或低應答狀態。如成熟T 細胞活化需要兩種(或兩種以上)信號之一缺乏,T 細胞不能被活化,處於無反應狀態;成熟B 細胞缺少刺激信號(如缺乏Th 細胞輔助作用),不能活化,處於無反應狀態。

②克隆忽視(clonal ignorance),指免疫細胞接觸不到「隱蔽抗原」,使抗原處於被忽視狀態。

③活化誘導的細胞死亡(AICD),通過T 細胞-B 細胞或T 細胞-T 細胞之間的FasL(CD95L)和Fas(CD95)的結合,啟動AICD,使自身反應性T 細胞或B 細胞被消除。

免疫調節細胞(如調節性T 細胞)分泌抑制性細胞因子致免疫耐受。⑤獨特型網路可致免疫耐受。  

人工誘導免疫耐受

(一)人工誘導免疫耐受的意義:用於自身免疫病、超敏反應疾病器官移植排斥等的治療。

(二)人工誘導免疫耐受形成的條件:取決於抗原和機體二個面。

1.抗原方面:

(1)抗原的性質,結構簡單、分子小、親緣關係近易誘發免疫耐受;

(2)抗原的劑量,高劑量的TI 抗原可誘導B 細胞產生耐受,低劑量與高劑量的TD 抗原均可誘導T 細胞產生耐受。抗原劑量過低,不足以激活T 及B 細胞,不能誘導免疫應答,導致低帶耐受。抗原劑量過高,抑制性T 細胞被活化抑制免疫應答,導致高帶耐受。T 細胞較B 細胞更易於誘導耐受。低帶耐受和高帶耐受間的比較見下表。

(3)抗原注射的途徑,抗原經鼻內、口服、靜脈注射最易誘導耐受,腹腔注射次之,皮下及肌肉注射不易誘導機體產生耐受。口服耐受是指體外給予抗原,通過腸道刺激外周免疫系統產生免疫耐受。

(4)抗原在體內的持續時間, 抗原持續存在刺激免疫耐受,抗原消失免疫耐受逐漸消退。

(5)抗原不加佐劑易致耐受。

2.機體方面:

(1)免疫系統的成熟度,胚胎期或新生期易誘導免疫耐受,成年期不易誘導免疫耐受。

(2)採用免疫抑制措施,如X 線全身照射、胸導管引流、應用抗淋巴細胞單株抗體和免疫抑制劑等破壞、去除或抑制淋巴細胞。

(3)使用第二信號阻斷劑,如:抗CD40 配體、胸腺內移植異種抗原等。  

人工終止免疫耐受

人工終止耐受是指使用擬抗原物質,特異性地破壞或終止已建立的免疫耐受性。通過終止耐受,可治療腫瘤和慢性感染等疾病。終止耐受的方式有通過理化或生物因素改變耐受原結構,投給與耐受原結構類似的交叉抗原,提高第二刺激信號分子B7、CD40 等的表達等。  

免疫耐受在醫學上的研究

醫學上對免疫耐受的研究,有助於對免疫疾病的治療和預防。器官移植可使許多病人獲救,但由於HLA不匹配,移植物難於長期存活,如能使受體建立有效的耐受,則器官移植術必將有驚人突破。

腫瘤是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機體免疫監視功能發生障礙時,對腫瘤抗原產生免疫耐受。如能破壞腫瘤抗原的耐受,恢復抗腫瘤活性,將能制止腫瘤的發生。

一些慢性傳染病,長期難以治癒,就是發生了免疫耐受。如乙型病毒性肝炎等。如何中止免疫耐受,恢復機體免疫應答,對許多慢性傳染病患者將是一個極大福音。

隨著分子免疫學的研究和發展,免疫耐受在醫學上將有關鍵性突破。

關於「免疫耐受」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