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囊蟲病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腦囊蟲病(cerebralcysticercosis)是由寄生蟲(豬滌蟲為主)所傳染的一種頑固性顱腦內疾病。該病約佔囊蟲病的80%以上。是由於口服了豬肉絛蟲蟲卵,發育成囊尾蚴,經消化道穿出腸壁進入腸系膜小靜脈,再經體循環而到達腦膜、腦實質以及腦室內。可分為腦實質型、腦室型、腦膜型及混合型。

目錄

概述

腦囊蟲病

腦囊蟲是由寄生蟲(豬滌蟲為主)所傳染的一種頑固性顱腦內疾病。患此病後痛苦大,後遺症多,腦組織及大腦中樞損傷嚴重,頭疼渾身無力,肢體運動障礙,最嚴重的是繼發癲癇,眼睛視物不清,甚至失明等。

腦囊蟲病系豬囊尾蚴寄生於腦內引起的一種疾病。在我國以東北、華北地區多見,西北地區及雲南省次之,長江以南少見。經由多種途徑進入胃的絛蟲卵,在十二指腸中孵化成囊尾蚴,鑽入腸壁經腸膜靜脈進入體循環和脈絡膜而進入腦實質、蛛網膜下腔和腦室系統,引起各種損害。

腦囊蟲病是豬絛蟲的幼蟲(囊尾蚴)寄生腦部所致,它約佔人體囊蟲病的80%以上,主要流行於華北、東北、西北和華東北部各地區。其感染方式有:①內在自身感染:患有絛蟲的病人,由於嘔吐或腸道逆蠕動,使絛蟲妊娠節片迴流至胃內,蟲卵在十二指腸內孵化逸出六鉤蚴,鑽過腸壁進入腸系膜小靜脈與淋巴循環而輸送至全身和腦,發育成囊蟲蚴。②外在自身感染:絛蟲病人的手部沾染蟲卵,污染食物,經口而感染。③外來感染:病人自身並無絛蟲寄生,因攝入附有蟲卵的蔬菜或瓜果後而感染。  

病因

腦囊蟲病病灶

囊尾蚴引起腦病變的發病機理主要有:

①囊尾蚴對周圍腦組織的壓迫和破壞;

②作為異種蛋白引起的腦組織變態反應炎症

③囊尾蚴阻塞腦脊液循環通路引起顱內壓增高

囊尾蚴侵入腦後各期的主要病理變化如下。早期可見活的囊尾蚴,囊的大小不等,最小的約2mm,一般約5~8mm,頭節如小米大小,灰白色,囊內有透明液體。囊的周圍腦組織有炎性反應,為中性多核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浸潤膠原纖維,距囊稍遠處可有血管增生水腫和血管周圍單個核細胞浸潤。後期囊壁增厚,蟲體死亡液化,囊液混濁,囊周呈慢性炎性改變,囊液吸收後,囊變小或為腦膠質組織所取代而形成纖維結節鈣化。腦室內的囊尾蚴可引起局部脈絡膜炎,顱底的囊蟲可引起蛛網膜炎。  

傳染病學特徵

豬絛蟲的囊尾蚴

人是豬絛蟲的惟一終末宿主,而豬為該蟲的主要中間宿主。成蟲的生長是因人進食未煮熟的帶囊蟲豬肉,囊蟲經胃消化,幼蟲脫囊而出,在腸道內長為成蟲。腦囊蟲病是因進食被含蟲卵糞便污染的水、食物,或腸道內成蟲自行排卵,由於嘔吐或腸道逆蠕動返回到胃內,經胃消化後,變為尾蚴,尾蚴進入血液循環到達腦實質、腦室或腦底池內,由尾蚴而變為囊蟲,其中進入腦室內者由於缺乏周圍組織的限制,囊蟲體積較皮下或肌肉者大數倍,可阻塞腦室孔或導水管。  

臨床表現

腦囊蟲病多見於青壯年。據其臨床表現可分為以下四型:

一、癲癇型:最多見。發作類型常見的有全身性強直陣攣發作(大發作)及其連續狀態,部分性運動發作和複合性部分性發作(精神運動性發作)等。發作多於皮現皮下囊蟲結節半年之後,亦可於多年後始有發作。

二、顱內壓增高型:主要表現有頭痛、嘔吐、視力減退視乳頭水腫,可伴有癲癇發作、意識障礙甚至昏迷。如出現偏癱偏盲失語等局限性神經體征可稱為類腦瘤型。少數患者在當頭位改變時突然出現劇烈眩暈、嘔吐、呼吸循環功能障礙和意識障礙,稱Brun症候群,系囊蟲寄生於腦室內的徵象,是為腦室型。

三、腦膜腦炎型:系囊蟲刺激腦膜和腦彌散性水腫所致。主要表現為頭痛、嘔吐、腦膜刺激征發熱,還常同時有精神障礙、癱瘓、失語、癲癇發作、共濟失調顱神經麻痹。腦脊液白細胞數明顯增加,且嗜酸性粒細胞佔優勢。

四、單純型:無神經系統症状,且無明顯的皮肌囊蟲結節,由於診斷方法的進步,(如CT等)而被發現。如患者不能提供明確的絛蟲病史,較易誤診。

此外,還可表現為智能減退、失語、偏癱、錐體外系症状等不同部位受損的表現。當囊尾蚴的幼蟲同時大量進入血流時可出現發熱、蕁麻疹全身不適。  

影像表現

X線:

平片可見多發小鈣化點。

CT:

1.活動期

腦囊蟲病

1)腦實質內腦囊蟲大多呈圓形囊性病變,其內頭節呈偏心的小點狀,附在囊壁上,周圍無水腫或輕度水腫,增強掃描囊壁和囊內頭節可輕度強化或不強化。

2)腦室內活囊蟲以第四腦室多見,呈囊狀,表現為腦室擴大積水,其內可見小結節樣等或高密度頭節,CTM可以顯示腦室內充盈缺損

3)腦溝、腦池、腦裂活囊蟲及頭節表現與腦實質內活囊蟲相似。

2.退變死亡期

1)腦實質內囊蟲死亡,頭節消失,蟲體腫大變形,由於蟲體死亡釋放大量異體蛋白,在腦實質內引起廣泛的低密度腦水腫,有佔位效應。增強掃描囊壁明顯強化,可呈環狀強化或結節狀強化,強化環的厚度較囊蟲活動期明顯增寬。囊內低密度代表囊蟲向纖維化機化過渡。

2)腦室系統內囊蟲死亡後,除頭節消失,蟲體脹大外。囊體增大可引起佔位效應。

3)囊腔破裂引起反應性腦膜炎、蛛網膜炎及腦積水

3.非活動期囊蟲死亡後發生鈣化,CT呈點狀高密度鈣化灶。位於蛛網膜下隙者引起蛛網膜肥厚、粘連,可伴有腦積水。

4.混雜期活動期、退變死亡期、非活動期的囊蟲混雜存在。

MRI:

巨大腦囊蟲病

可以顯示不同時期的囊蟲病灶,腦實質內腦囊蟲可表現為結節形、環形或囊形,有時可顯示頭節,增強掃描可強化,有不同程度的腦水腫。腦室內活囊蟲特別是在矢狀面和冠狀面上,T1加權像上囊蟲呈低信號,比腦脊液信號略高,其囊壁呈高信號,頭節也呈高信號。MRI對鈣化的顯示不如CT。  

診斷

依據

(1)有便絛蟲史和食米豬肉史。 (2)具有神經系統症状和體征。

(3)活檢及病理證實為囊性結節。

(4)囊蟲免疫學檢查陽性。

(5)腦脊液壓力增高,嗜酸性白細胞數增多。

(6)頭顱CT及MRI掃描符合囊蟲改變。

(7)腦電圖有異常。  

檢查

腦囊蟲病

癲癇發作或/和多灶、多樣的中樞神經系統症状,伴有便絛蟲節片史,或皮下結節並經活檢證實為囊蟲,以及腦脊液的血清學陽性,均為本病的重要診斷依據,囊蟲結節的病理學診斷與頭顱CT、磁共振的典型囊蟲影像,為確診依據。有助診斷的實驗室檢查有:

一、腦脊液:腦脊液細胞學檢查可見嗜酸性粒細胞的百分率顯著增高,最高時可達80~90%。其它還可見壓力增高,蛋白及其它白細胞增加等。

二、免疫學檢查:腦脊液的囊蟲補體結合試驗間接血凝試驗囊蟲抗體的ELISA等檢測較有意義。

三、頭顱CT:可見腦實質、腦室內低密度囊蟲影或高密度的囊蟲鈣化影

四、磁共振:T1加權成像時呈邊界清楚的低信號區,T2加權成像時則為高信號區。

如經檢查,對少數不能確診的患者應與其它原因所致的癲癇、顱內增高及腦膜炎等疾病鑒別。  

治療

藥物治療

囊蟲病的治療:常用的藥物有:

1.吡喹酮:系一種廣譜的抗蠕蟲藥物,對囊蟲亦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常用的劑量為120mg/kg,分天(每天三次)口服。服藥物囊蟲可出現腫脹、變性及壞死,導致囊蟲周圍腦組織的炎症反應過敏反應,有的患者還可出現程度不等的腦水腫,腦脊液壓力與細胞數增高,嚴重者甚至發生顱內壓增高危象。

2.丙硫咪唑,亦系廣譜抗蠕蟲藥物。常用劑量為每日-20mg/kg,連服10天。常見的毒副反應皮膚瘙癢、蕁麻疹、頭昏、發熱、癲癇發作和顱內壓增高。

3.甲苯咪唑:常用的劑量為100mg,3次/d,連續三天,常見的毒副反應有腹痛腹瀉、皮膚瘙癢和頭痛等。

為了減免抗囊蟲治療過程中在體內大量死亡所引起的過敏反應,一般均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量,如吡喹酮先從100mg,3次/d起用,如無不良反應,每次遞增100mg,直至達到治療劑量時再持續用6天後停用。在出現顱內壓增高的症状後應及時用甘露醇脫水藥物治療,還應酌情並用類固醇激素等。如發生嚴重顱內增高,除及時停用抗囊蟲藥物及脫水、抗過敏處理外,還可應用顳肌下減壓術,以防止顱內壓增高危象。  

手術治療

確診為腦室型者應手術治療。其次,對顱內壓持續增高,神經體征及CT證實病灶甚局限的患者亦可考慮手術治療。  

驅絛蟲治療

對腸道仍有絛蟲寄生者,為防止自身再次感染,應行驅絛蟲治療。常用的藥物為滅絛靈氯硝柳胺),2克,嚼碎後一次吞服,服藥後3-4小時應予瀉藥一次以排出節片及蟲卵。  

預防

飲食不當易患腦囊蟲病

專家提示,腦囊蟲病患者的症状主要表現為頭痛、噁心、嘔吐、癲癇等。囊蟲病的防治主要是不吃生菜、生肉,飯前便後要洗手,以防誤食蟲卵。另外,豬肉最好在零下12至13攝氏度的溫度中冷凍12小時後食用,這樣可以把囊尾蚴全部殺死。如果一旦發病要入院治療。

近年來吃生魚片成為城裡人餐飲的時尚,而肝吸蟲就寄生在魚體內,吃了帶有肝吸蟲的生魚片,肝吸蟲就進入了人體。得了肝吸蟲病,最明顯的症状是厭食、噁心、肝區腹脹、渾身無力,嚴重的肝功能有改變。預防肝吸蟲病,主要是不吃生的或不熟的魚蝦,注意分開使用切生、熟食物的菜刀、砧板及器皿。

針對如今養寵物家庭越來越多的情況,寵物與人接觸,體內的弓形蟲會寄生到人體內。患者偶而伴有低燒、頭痛等症状,特別是偶發癲癇。一般成人染上弓形蟲對身體危害不大,但孕婦感染上會造成胎兒畸形。防止其流行主要是在預防。

參看

關於「腦囊蟲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