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結節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皮下結節(subcutaneous nodules) 為一種較硬,圓形或橢圓形的,無痛性小結。直徑為0.2一10厘米大小.常位於受摩擦較多部分,如肘部伸側、跟腱頭皮坐骨結節關節周圍。少見部位有耳和鼻樑。皮下結節很少引起症状,偶爾可破裂或並發感染。典型的皮下結節生長緩慢,可持續存在或在病性緩解時消失。皮下結節的出現與高滴度血清類風濕因子、嚴重的關節破壞及類風濕活動性病變密切相關。  

臨床診斷

皮下結節檢查時注意大小、硬度、部位、活動度、有無壓痛。位於關節附近,長骨骺端,圓形硬質小結多為風濕小結,無壓痛等。

①囊蚴結節:軀幹、四肢、皮下或肌肉內出現的黃豆至核桃大小的結節,多為豬肉絛蟲囊蚴結節,其特點為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平滑,無壓痛,與皮膚無粘連,可推動,質地硬韌,但有一定彈性,數目多少不一(少則l~2個,多至數百個),這種結節亦可見於頸部乳房及陰部皮下。

類風濕結節:關節與骨隆突處出現數目不多的結節常為類風濕結節,它主要是由於皮下組織和(或)真皮纖維蛋白樣物質聚積及組織細胞等成分所致。其特點為質較硬如橡皮,多無壓痛,大小為數mm至2 cm不等,與皮膚粘連或不粘連,好發於肘背側、指關節、肩骨突、枕骨突、腓腸肌腱等處。

痛風結節:也稱為痛風石(tophus)是血液尿酸超過飽和濃度,尿酸鹽針狀結晶在皮下結締組織沉積,引起慢性異物樣反應所致。一般以外耳耳輪對耳輪跖趾、指(趾)關節及掌指關節等部位多見。為大小不一(小至小米粒,大至l~2cm)黃白色結節,或無症状,或有疼痛。較大結節表面皮膚變薄、破潰可排出白惡樣物質,不宜癒合,繼發感染少見,為痛風的特徵性病變。

結節性紅斑(erythema nodosum)多見於青壯年女性,好發於小腿伸側,常為對稱性、大小不一(直徑l~5 cm)、數目不等(2-50個以上)的疼痛性結節。結節發生較快,可略高於皮面,皮膚緊張,周圍可有水腫,表面熱有壓痛。皮損由鮮紅色變為紫紅色,最後可為黃色。常持續數天至數周而逐漸消退,多不發生潰瘍,不留瘢痕,但易複發。可見於溶血性鏈球菌等感染、自身免疫病、某些藥物(如溴劑、口服避孕藥等)及麻風等。有的結節由孤立而逐漸增多,病程持續數年,結節炎症輕微,壓痛較輕,稱為慢性結節性紅斑

脂膜炎結節:好發於大腿部位的大小不等(直徑可0.5~l0cm以上),中等硬度,邊界清楚,壓痛明顯,與皮膚粘連(活動度小),持續數周以上可自行消退,消退後可留有皮膚凹陷和色素沉著的皮下結節多為脂膜炎表現。

⑥其他:好發於下肢及上肢,病變局限於皮下組織中、小動脈的結節常為結節性多動脈炎的表現。  

病理

其特點為可雙側發生,但不對稱,結節直徑多為0.5~2.0cm,質硬有壓痛,表面皮膚可呈黃紅色、鮮紅色或正常膚色,結節可單個或多個,沿表淺動脈排列或成群聚集於血管近旁,持續一周以上可自行消退。這種結節也可出現於軀幹、面部、肩部等處,有時可與皮膚網狀青斑同時發生。指尖、足趾、大小魚際肌處出現的藍色或粉紅色有壓痛的結節稱為osier小結,可見於感染性心內膜炎

關於「皮下結節」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