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石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痛風病人的發病過程中,會出現一種堅硬如石的結節,稱為「痛風石」,又名痛風結節。這種尿酸鈉結晶沉積於軟組織,引起慢性炎症纖維組織增生形成的結節腫。痛風石最常見於耳輪,亦多見於踇趾的第一跖趾關節、指、腕、肘及膝關節等處,少數病人可出現在鼻軟骨、舌、聲帶眼瞼主動脈心瓣膜和心肌。在關節附近的骨骼中侵入骨質,形成骨骼畸形,或使骨質遭受損毀。這種痛風結節也可在關節附近的滑囊膜、腱鞘軟骨內發現。痛風石大小不一,小的如芝麻,大的如雞蛋。

一般認為,血尿酸在0.54毫摩爾/升以上時,50%有痛風石。多見於起病後的某個時期,平均為10年左右。總之,血尿酸濃度越高,病程越長,發生痛風石的機會越多。痛風石逐漸增大後,其外表皮膚可能變薄潰破,形成瘺管,排出白色粉筆屑樣的尿酸鹽結晶物,經久不愈。由於尿酸有抑制細菌的作用,繼發感染少見。發生在手足肌腱附近的結石,常影響關節活動,有時需手術治療。

近年來,由於痛風病人得到早期診斷、及時治療,且降低血中尿酸的有效藥物逐漸增多,應用漸廣,所以痛風石的出現已見減少。

關於「痛風石」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