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型肝炎病毒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B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簡稱B肝病毒,HBV。是一種DNA病毒,屬於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vidae)。根據目前所知,HBV就只對人和猩猩有易感性,引發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完整的B肝病毒成顆粒狀,也會被稱為丹娜顆粒(Dane)。1970年由丹娜發現。直徑為42奈米。顆粒分為外殼和核心兩部分。B型肝炎病毒基因組長約3.2kb ,為部分雙鏈環狀DNA。HBV 的抵抗力較強,但65℃10 小時 、煮沸10 分鐘 或高壓蒸氣均可滅活HBV。含氯製劑、環氧乙烷戊二醛過氧乙酸碘伏等也有較好的滅活效果。我國的B肝病毒感染率約60%-70%;B肝表面抗原攜帶率約佔總人口的7.18%,以此計算,全國約有9300萬人攜帶B肝病毒,其中B肝患者大約有3000萬。

目錄

基本概述

B型肝炎病毒

病毒蛋白及其生物學功能

HBV只有3200bp,是一個相當小的病毒。其基因組共有四個ORF,編碼以下一些蛋白:Core蛋白和pre-core蛋白,Pol蛋白,X蛋白,以及S蛋白(L,M,S)。Core是核衣殼蛋白;Pre-core現在不知道有何功能,它對病毒的複製不是必要的,但是可能與抑制宿主免疫反應有關;X蛋白對病毒複製是重要的,還與肝癌的發生有關;S蛋白是病毒的包膜蛋白,與病毒進入細胞有關。

HBV病毒的生活史

簡單描述一下就是核衣殼-cccDNA-mRNA-rcDNA-核衣殼-組裝釋放。所以實際上HBV是一種逆轉錄病毒,HBV的複製是離不開逆轉錄的。

醫科大學視頻《B型肝炎病毒》魯鳳民教授主講

基因結構

Bk9tz.jpg

目前,已可從感染HBV病人的血清中及感染肝臟提純的病毒核心中分離出環狀雙股DNA,從而確定HBV屬DNA病毒。目前,由於克隆化DNA完整核苷酸已經確定,現已證實HBsAg和HBcAg都是由Dane顆粒的DNA所編碼,並且二類基因存在同一DNA分子上。有人比較病毒基因編碼能力和病毒多少,發現HBV DNA負鏈能編碼全部已知的HBV蛋白質,而其正鏈開放讀碼區,不能編碼病毒蛋白。HBVDNA負鏈有四個開放區,分別稱為S、C、P及X,能編碼全部已知的HBV蛋白質。S區可分為二部分,S基因和前S基因。S基因能編碼主要表面蛋白。S基因之前是一個能編碼163個胺基酸的前S基因,編碼Pre S1和Pre S2蛋白。C區基因包括前C基因和C基因,分別編碼HBeAg和HBcAg。P區最長,約佔基因組75%以上,編碼病毒體DNA多聚酶。X區可能編碼有154個胺基酸的鹼性多肽。  

hbv的變異

由於HBV DNA在複製時,有一個逆轉錄過程,故易發生變異

s區變異可出現表面抗原表面抗體共存,或者出現表面抗原陰性或表面抗體陰性的慢性B肝,還可致使B肝疫苗接種失敗。前c/c區基因發生變異,能影響e抗原產生,故檢查e抗原時可呈陰性結果,此時並不反映hbv複製減少和消失,而且有可能易於引起重症肝炎。x區變異可使hbv dna複製下降從而使血清中hbv標誌物全部陰性,然而檢測x基因則為陽性。

慢性B型肝炎的自然史

B肝病毒的活動受到機體免疫系統的控制,因此總是此消彼長的過程,但是innate和adaptive以及病毒變異的過程是非常複雜的。總的來說,免疫系統漠視病毒的存在,保持免疫耐受狀態時是一個免疫平衡;免疫系統強大到控制病毒又是另一個平衡;而雙方反覆搏鬥的過程就會造成肝臟損傷

病毒性肝炎肝纖維化脂肪肝酒精肝,藥物性肝損害及肝硬化,肝癌等肝病是當今社會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據最新統計病毒性肝炎和B肝病毒攜帶者在我國人群當中有14%以上人口感染。正因為這兩種病毒性肝炎攜帶者在生活當中在親情,愛情,入學,就業,出國,社交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甚至歧視,許多患者病急亂投醫,不但沒得到最佳治療效果,反而延誤了治療時間,致使病情加重,發展到肝纖維化,肝腹水,肝腹化和肝癌的發生。更有認同「B肝無治論」之說,使病毒性肝炎B肝患者失去治療信心,使病毒在體內反覆複製,產生病變。這也是肝纖維,肝硬化,肝癌的發病原因。致使每年死於肝硬化,肝癌的患者就有一百多萬人。  

B型肝炎病毒的傳播途徑

B型肝炎的傳播途徑有以下幾種:血源性傳播,醫源性傳播母嬰傳播生殖細胞傳播,密切接觸傳播(性接觸為主),吸血昆蟲(蚊子,臭蟲等)傳播,飲食傳播的可能性很小。

血源性傳播是B肝的主要傳播途徑。所以預防B肝主要是嚴格檢查供血者。盡量不使用血液血製品,特別是進口血液製品。 醫源性傳播主要是注射器不消毒重複使用,拔牙用具及其它創傷性醫療器消毒不嚴而造成傳播。預防應嚴格執行醫療制度,增強無菌觀念,實行一人針一用一消毒,是預防B肝經醫源性傳播的關鍵。 

母嬰傳播是通過胎盤傳播和經過產道傳播兩種方式實現。B肝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地抑制B肝母嬰或父嬰的傳播,有效率可達百分之九十以上。

性傳播:B肝病毒的性傳播是性夥伴感染的重要途徑,這種傳播亦包括家庭夫妻之間的傳播。

密切接觸傳播的幾率較低,有人曾做統計僅為12%,一般的接觸不會傳播B型肝炎。

其他傳播途徑有吸血昆蟲叮咬,如蚊子,臭蟲等,所以要注意消滅害蟲,防止害蟲叮咬。B型肝炎飲食傳播的可能性很小,使用公筷和分餐制還是有必要的。

廣泛地接種B肝疫苗,是預防B型肝炎的主要方法。 

消毒處理

B型肝炎病毒的消毒處理對控制B型肝炎的傳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世紀90年代末研究發現,B型肝炎病毒對多種常用的消毒方法均很敏感,如熱力消毒98°C2分鐘即可使B型肝炎病毒滅活而失去感染性;常用的含氯製劑如0.5%的次氯酸鈉,1分鐘即使B型肝炎病毒脫氧核糖核聚合酶滅活;而過氧乙酸、環氯乙烷、碘製劑及戊二醛等,對B型肝炎病毒的滅活作用既肯定又確切,都極大地充實了B型肝炎病毒的消毒方法。

高壓蒸汽可以說是殺滅B型肝炎病毒的既簡便易行又完全徹底的方法。但因許多物品、器材經不起高壓蒸汽消毒,故又推薦採用對金屬無腐蝕作用的戊二醛消毒被污染的器械(如電鏡、內鏡等),效果相當滿意,但價格昂貴。對不耐高溫的物品的消毒,像疫苗與抗生素等,目前則採用r射線、X線和電子輻射消毒。這些射線能穿透塑料製品的包裝,可達到完全殺滅病毒的止的,但常使人造纖維失去張力,使一些藥品色澤改變,故也難在國內推廣。

目前對紡織品、皮毛、塑料製品、文物、小型精密儀器、內鏡、監護裝置、人工眼球器材等都採用環氧乙烷蒸氣消毒。而其他常用市售化學消毒劑則可根據具體情況選用。

常用於殺滅B型肝炎病毒的化學消毒劑有以下幾種:

(1)氯製劑:如3%的漂白粉、含有效氯250*106的二氯異氰尿酸鈉及氯化磷酸三鈉等,室溫下15分鐘,用於清洗器皿和餐具,消毒效果滿意。

(2)氧化劑:0.2%-0.5%過氧乙酸及15%過氧化氫,在室溫下作用10-30分鐘,可作外科移植物的消毒劑。用於患者餐具的浸泡,可殺滅B型肝炎病毒。

(3)烷化劑:2%戊二醛,用於手術器械、電鏡的擦拭消毒,10%甲醛可用於血液製品中B型肝炎病毒的消毒。

(4)碘化劑:1%碘酊25°C作用15分鐘以上可用於消毒體溫計、各種醫用導管及牙科器械等。但應注意密閉,以免碘升華。消毒後應消除表面沾有的碘液。有條件時可選用碘伏(含有效碘200*10-6)則效果更好。而與肝炎患者更密切接觸者,如家屬及醫護人員,則主張選用肥皂和流水沖洗至少2遍以上,以盡量減少手上皮膚沾染的B型肝炎病毒,然後再用0.1%-0.5%過氧乙酸或含200*10-6有效碘的碘伏浸泡雙手1-2分鐘。  

B肝病毒基因檢查的方法有哪些

用於B肝病毒基因檢查的方法主要有:熒光PCR法、競爭PCR法、PCR酶聯免疫吸附法熒游標記物法和PCR酶聯化學發光等方法。這些方法各有優缺點,所使用的儀器設備、試劑品質源於不同的國家和地區,設立的標準曲線以及標準熒光等各不相同,得出的數值左右漂浮,偏差很大,得出的檢測值範圍也不相同。

B肝病毒基因檢查的實驗室診斷主要依賴於血清特異性抗原抗體(ELISA)檢測和B肝病毒基因(HBV-DNA)檢測。ELISA方法一直是臨床診斷HBV感染的傳統手段,反映機體HBV感染的免疫狀態。而HBV-DNA檢測則是採用聚合酶鏈反應(PCR)技術,特異性擴增B肝病毒基因組保守的C基因區上270bp基因片段,以近於2n的指數(n為循環次數),在數小時內可將極微量的HBV-DNA特定的分子片斷擴增至1x107~1x108倍,大大提高了HBV的檢出率,為臨床診斷是否為HBV感染提供了一種強有力的手段。  

三種形態

感染B肝病毒的病人血清中有三種不同形態的顆粒,分別為大球形顆粒(直徑42nm)、小球形顆粒(直徑22nm)和管形顆粒(直徑22nm)。

其中,大球形顆粒又稱Dane顆粒,是1970年Dane首先用電鏡在B肝病人血清中發現的。Dane顆粒是有感染性的完整HBV顆粒,呈球形,具有雙層衣殼。外衣殼由來自宿主的脂質雙層和包膜蛋白組成,有大約400個HBV表面抗原(HBsAg)即蛋白鑲嵌於脂質雙層中。用離子去垢劑如NP-40處理病毒顆粒,去除病毒外衣殼後,暴露出內層核心。核心的表面為病毒的內衣殼,內衣殼蛋白為HBV核心抗原(HBcAg)。HBcAg經酶或去垢劑作用後可暴露出e抗原(HBeAg)。核心顆粒中間包裹著雙鏈DNA分子、DNA聚合酶(P蛋白)等。

而小球形顆粒和由小球形顆粒串聯而成的管形顆粒均由病毒的包膜蛋白構成,不含病毒基因組,因而不具有感染性,被稱為亞病毒顆粒。

B肝病毒抗原及其對應抗體

由上可知,HBV的抗原有3種: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表面抗原大量存在於感染者血液中,是HBV感染以及檢測的主要標誌。它具有抗原性,可誘導機體產生特意保護性的抗-HBs,也是製備疫苗的最主要成分。

核心抗原由183個或185個胺基酸組成,高度磷酸化,是B肝病毒核心顆粒的唯一結構蛋白。正由於它存在於Dane顆粒核心結構表面,被表面抗原覆蓋,故不易在血循環中檢出。核心抗原具有強免疫原性,可誘導很強的體液免疫細胞免疫,刺激機體產生抗-HBc。

e抗原為可溶性蛋白質,傳染性強,游離存在於血液中,雖然很早就被發現,在病理上認為是HBV複製以具有強感染性的一個指標,但其功能尚不清楚。抗-HBe的出現,是預後良好的徵象。  

B肝科普知識

參看

關於「B型肝炎病毒」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