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氣虛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心氣虛,病證名。

①由老年臟氣日衰,汗、下太過,或勞心過度心氣耗損所致。症見心悸短氣(活動時加劇),自汗胸悶不舒或痛,面色(白光)白,體倦乏力舌質淡,舌體胖嫩,苔白,脈虛等。治宜益氣養血為主。氣為陽,心氣虛亦作心陽虛。詳該條。

②指心氣虛弱所致的證候。《小兒藥證直訣》:「心主驚,……虛則臥而悸動不安。」症見心悸氣短,動則加重,自汗,舌質淡紅,苔白,脈細數無力,或兼面(白光)白,倦怠乏力等。多由胎元不足或病後體虛而成。治宜補心氣,安心神。用四君子湯黃芪以助氣,加酸棗仁遠志柏子仁五味子等以養心安神。參見心陽虛條。

目錄

症状

指由發汗瀉下太過,或勞心過度,心氣耗損或年老臟氣日衰、病後體虛所致。表現為心悸氣短(活動時加劇),自汗胸悶不舒或痛,面色蒼白體倦乏力,舌質淡,舌體胖嫩,苔白,脈虛等。治宜益氣養血為主。

治療多用四君子湯黃芪益氣,加酸棗仁遠志柏子仁五味子等以養心安神

氣虛,包括元氣宗氣衛氣的虛損,以及氣的推動、溫煦、防禦、固攝和氣化功能的減退,從而導致機體的某些功能活動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現象。多由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養,或勞傷過度而耗損(「勞則氣耗」),或久病不復,或肺脾腎等臟腑功能減退,氣的生化不足等所致。

氣虛的病理反映可涉及全身各個方面,如氣虛則衛外無力,肌表不固,而易汗出;氣虛則四肢肌肉失養,周身倦怠乏力;氣虛則清陽不升、清竅失養而精神萎頓,頭昏耳鳴;氣虛則無力以率血行,則脈象虛弱無力或微細;氣虛則水液代謝失調,水液不化,輸布障礙,可凝痰成飲,甚則水邪泛濫而成水腫;氣虛還可導致臟腑功能減退,從而表現一系列臟腑虛弱徵象。  

心氣虛主證

心悸、氣短、自汗,胸悶不適,神疲體倦,面色淡白,脈細無力或結代。  

辨證

心氣不足,鼓動無力,故見心悸氣短,脈細無力或結代,神疲體倦,心氣不足,衛陽不固則自汗出。心氣不足,氣血不得上榮,故面色淡白。心氣虛,中氣不足,胸中氣機不暢,故胸悶不適。  

治法

補心氣,安心神。補心 益氣 安神  

方藥

養心湯加減。

黃芪、党參白朮茯苓、酸棗仁、柏子仁、甘草等。心悸、氣短、自汗,胸悶不適,神疲體倦,面色淡白,脈細無力或結代。

關於「心氣虛」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