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格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關格,㈠病名。

小便不通嘔吐不止並見。小便不通名關,嘔吐不已名格。見《傷寒保命集類要.關格病》。《醫學心悟》卷三:「更有小便不通,因而吐食者,名曰關格。經云: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本證多系癃閉的嚴重階段,見於尿毒症等疾患。

②大小便不通。大便不通內關,小便不通名外格。《諸病源候論.關格大小便不通候》:「關格者,大小便不通也。大便不通謂之內關,小便不通謂之外格,二便俱不通為關格也。由陰陽氣不和,榮衛不通故也。」

③上則嘔吐,下則大小便秘結。《醫貫》卷之五:「關格者,粒米不欲食,渴喜茶水飲之,少頃即吐出,復求飲復吐。飲之以藥,熱藥入口即出,冷藥過時而出,大小便秘,名曰關格。關者下不得出也,格者上不得入也。」

④嘔吐而漸見大小便不通。《醫醇剩義.關格》:「始則氣機不利,喉下作梗;繼則胃氣反逆,食入作吐;後乃食少吐多,痰涎上涌,日漸便溺艱難。」因肝氣犯胃,食入作吐者,宜解郁和中,用歸桂化逆湯;痰氣上逆,食入嘔吐者,人蔘半夏湯;孤陽獨發,阻格飲食,甚則作呃者,和中大順湯。通治關格用二氣雙調飲。

脈象名。人迎寸口脈俱盛極,系陰陽離決之危象。《靈樞.終始》:「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脈口四盛,且大且數者,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內關不通,死不治。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關格,關格者,與之短期。」

病理名詞。陰陽均見偏盛,不能相互營運的嚴重病理狀態。《靈樞.脈度》:「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陽氣太盛,則陽氣弗能榮也,故曰格。陰陽俱盛,不得相榮,故曰關格,不得盡期而死也。」

一病名。

①小便不通與嘔吐不止並見。小便不通名關,嘔吐不已名格。見《傷寒保命集類要.關格病》。《醫學心悟》卷三:「更有小便不通,因而吐食者,名曰關格。經云: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本證多系癃閉的嚴重階段,見於尿毒症等疾患。

②大小便不通。大便不通內關,小便不通名外格。《諸病源候論.關格大小便不通候》:「關格者,大小便不通也。大便不通謂之內關,小便不通謂之外格,二便俱不通為關格也。由陰陽氣不和,榮衛不通故也。」

③上則嘔吐,下則大小便秘結。《醫貫》卷之五:「關格者,粒米不欲食,渴喜茶水飲之,少頃即吐出,復求飲復吐。飲之以藥,熱藥入口即出,冷藥過時而出,大小便秘,名曰關格。關者下不得出也,格者上不得入也。」

④嘔吐而漸見大小便不通。《醫醇剩義.關格》:「始則氣機不利,喉下作梗;繼則胃氣反逆,食入作吐;後乃食少吐多,痰涎上涌,日漸便溺艱難。」因肝氣犯胃,食入作吐者,宜解郁和中,用歸桂化逆湯;痰氣上逆,食入嘔吐者,人蔘半夏湯;孤陽獨發,阻格飲食,甚則作呃者,和中大順湯。通治關格用二氣雙調飲。

脈象名。人迎寸口脈俱盛極,系陰陽離決之危象。《靈樞.終始》:「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脈口四盛,且大且數者,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內關不通,死不治。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關格,關格者,與之短期。」

病理名詞。陰陽均見偏盛,不能相互營運的嚴重病理狀態。《靈樞.脈度》:「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陽氣太盛,則陽氣弗能榮也,故曰格。陰陽俱盛,不得相榮,故曰關格,不得盡期而死也。」

因脾陽虧損,腎陽衰微,濁邪壅盛,三焦不暢而引起的以小便不通、嘔吐不止為特徵的危重病證,關格是由多種疾病轉化而來。感受外邪,或勞倦內傷、飲食不節、情志過極,或久病不愈等,傷及脾腎之陽;或脾腎陽衰,水濕不化,邪濁壅滯三焦而發為關格。常見以下幾種類型:①脾陽虧損 。證見尿少嘔惡,形寒腹脹氣短納呆,肌膚水腫,苔薄,脈濡細。治宜健脾溫中,方用理中丸加味。②腎陽衰微。證見尿少或無、嘔吐噁心,神疲腰痠、肢冷麵晦暗,甚則周身浮腫,苔薄,脈沉細。治宜溫補腎陽,方用金匱腎氣丸加味 。③濁泛三焦。偏於上焦者,兼咳痰氣急,呼吸低微,汗出肢冷,脈沉細數,治宜健脾滲濕化痰,方用苓桂術甘湯。偏於中焦者,兼見肢倦無力厭食腹脹,面色無華,舌淡胖,脈沉細。治宜健脾溫中,行氣化痰,方用實脾飲。偏在下焦者,兼見手指蠕動,甚則神昏抽搐舌紅無苔,脈弦細數等肝風內動之候或出現面白氣促,四肢厥冷,肌膚浮腫,舌淡苔灰,脈沉細欲絕等命門衰竭之象,前者用大定風珠平肝潛陽熄風,後者用參附湯加味以溫補命門。

關格治療的辨證論治

腎衰敗,濕濁內阻型【證見】 面色晦滯,尿少尿閉肢體浮腫噁心嘔吐,短氣乏力,納呆厭食,畏寒肢冷,大便溏薄,頭痛煩躁或嗜睡,甚則抽搐昏迷。苔白膩,脈沉細。

【治法】 溫補脾腎,化濕降濁。

【方藥】

1.主方 附子理中湯(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合吳茱萸(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

處方:熟附子12克,肉桂6克,党參30克,白朮茯苓巴戟天淫羊藿各15克,吳茱萸10克,法半夏18克,陳皮生薑各9克。水煎服。

浮腫嚴重,尤其有胸水腹水者,可加甘遂末0.5。l克(空心膠囊裝)吞服。

2.中成藥附桂理中丸,每次6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補腎大黃湯(胡熙明等《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處方:制附子15~30克,生大黃15~30克,益母草15~30克,黃芪30—60克,芒硝10一20克。水煎服,或保留灌腸

(2)牡蠣灌腸方(屠森《上海中醫藥雜誌》1983.7)

處方:牡蠣30克,生大黃、熟附子各10克。水煎去渣,保留灌腸,每日—2劑。

脾腎衰敗,濕熱互結型【證見】 面色萎黃或自光白,腰酸,倦怠乏力,不思飲食,頭目昏眩,煩躁不安,噁心嘔吐,口有尿臭,或發熱,尿短赤,大便秘結舌苔黃膩而濁,脈弦數。

【治法】 補益脾腎,清熱降濁。

【方藥】

1.主方 溫脾湯(許叔微《本事方》)合黃連溫膽湯(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加減

處方:熟附子15克,人蔘12克,大黃15克,法半夏12克,陳皮9克,竹茹枳實、生薑、黃連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清開靈口服液,每次4毫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大黃牡公湯(李榮亨《中醫雜誌》1988.3)

處方:大黃、蒲公英、牡蠣各30克,加水煎取藥液200毫升,保留灌腸,每日劑。

邪陷心肝。血熱風動型【證見】 嘔逆尿閉,神昏譫語循衣摸床,抽搐痙攣,吐衄便血。舌頭捲縮,舌紅苔厚濁,脈弦細數。

【治法】 開竅涼血熄風。

【方藥】

1.主方 清營湯(吳鞠通溫病條辨》)合羚羊鉤藤湯(俞根初《通俗傷寒論》)加減

處方:水牛角(先煎)30克,生地黃20克,玄參金銀花各15克,黃連10克,羚羊角片3克(另煎),鉤藤白芍各18克,菊花牡丹皮、竹茹、石菖蒲鬱金各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

(1)清開靈注射液,每次-60毫升,加入500毫升葡萄糖液中靜脈滴注,每日l一2次。

(2)醒腦靜注射液,每次~20毫升,溶於等滲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中靜脈滴注。

關格治療的其他療法

1.外治法 用大蒜125克,搗爛,敷於兩腰部,每日1次。貼敷處先用凡士林塗過,以免敷後出現水泡。亦可以用苦酒和芒硝(量多少不論)塗腹上,以薄薄一層為度,外用油紙覆蓋,每日~6次。

2.針灸療法 關格吐逆小便小利,急宜先灸腎俞氣海天樞等穴,針刺湧泉、水分等穴。

3.中藥保留灌腸 用大黃、槐花各30克,崩大碗30克,加水煎成300毫升液汁,作保留灌腸,每日l~2次。

4.預防調護

積極預防和治療引起關格的原發病,如水腫、淋證等。 患者應注意休息,注意冷暖,預防感冒;飲食宜清淡易於消化,忌吃生冷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參看

關於「關格」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