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翹散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銀翹散是治療溫病初起的常用代表方劑。治當辛涼解表清熱解毒。方中重用銀花甘寒芳香,清熱解毒,辟穢祛濁連翹苦寒,清熱解毒,輕宣透表,共為君藥;薄荷辛涼,發汗解肌,除風熱而清頭目,荊芥豆豉雖屬辛溫之品,但溫而不燥,與薄荷相配,辛散表邪,共為臣藥;牛蒡子桔梗甘草宣肺祛痰解毒利咽竹葉蘆根甘寒輕清,透熱生津,均為佐藥;甘草並能調和諸藥,以為使。合而用之,共成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之劑。 

目錄

銀翹散出處

銀翹散出自《溫病條辨》,是吳塘論治溫病所創第一方。吳氏倡導用三焦辨證闡述溫病發生、發展、傳變規律和判斷預後,主張立法處方緊扣病機。銀翹散為溫病初起,邪在上焦所設,並隨證加減,衍生出多個變方。銀翹散在《溫病條辨》中的地位猶如桂枝湯之於《傷寒論》。上焦篇第四條:「太陰風溫溫熱溫疫、冬溫,初起惡風寒者,桂枝湯主之;但熱不惡寒而咳者,辛涼平劑銀翹散主之。」第五條:「太陰溫病,惡風寒,服桂枝湯已,惡寒解,余病不解者,銀翹散主之,余症悉減者,減其制。」    

方劑

【方名】 銀翹散

【別名】銀翹解毒散

【出處】 《溫病條辨》卷一。

【分類】 解表劑-辛涼解表

【組成】 連翹一兩(30克) 銀花一兩(30克) 苦桔梗六錢(18克) 薄荷六錢(18克) 竹葉四錢(12克) 生甘草五錢(15克) 芥穗四錢(12克) 淡豆豉五錢(15克) 牛蒡子六錢(18克)

【用法】上杵為散,每服六錢(18克),鮮葦根湯煎,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煮。肺藥取輕清,過煮則味厚而人中焦矣。病重者,約二時服,日三服,夜一服;輕者三時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現代用法:加入蘆根適量,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減。)

【方歌】 銀翹散治上焦痾,竹葉荊蒡豉薄荷;甘桔蘆根涼解法,辛涼平劑用時多。

【方劑速記法】荷牛豉草,連根梗葉花穗(想像:河牛吃草,連根梗葉花穗全吃了)

【功用】 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主治】 溫病初起。發熱無汗,或有汗不暢,微惡風寒,頭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化裁】 若胸膈悶者,加藿香3錢,鬱金3錢,護膻中;渴甚者,加花粉清熱生津);項腫咽痛者,加馬勃玄參(清熱解毒);衄者,去荊芥、豆豉(因其辛溫發散而動血),加白茅根9克,側柏炭9克,梔子炭9克,清熱涼血以止衄;咳者,加杏仁利肺氣。二三日病猶在肺,熱漸入里,加細生地麥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黃芩、梔子之苦寒,與麥、地之甘寒,合化陰氣而治熱淫所勝。

【附註】

銀翹解毒散(《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西安方)。本方改為丸劑,名「銀翹解毒丸」(見《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改為片劑,名「銀翹解毒片」(見《中國藥典》一部);本方改為膏劑,名「銀翹解毒膏」(見《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天津方)。  

臨床應用

常用於溫病範圍的各種疾病,如急性支氣管炎肺炎流感百日咳腮腺炎麻疹水痘、急性喉頭炎等屬外感溫邪,有肺衛症者。  

與甲型H1N1的關係

銀翹散是中國研製的一種有效治療甲型H1N1流感的新中藥「金花清感方」的基礎方。  

各家論述

1.《溫病條辨》:本方謹遵《內經》「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熱淫於內,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劑。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穢之說,用東垣清心涼膈散,辛涼苦甘,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黃芩,勿犯中焦;加銀花辛涼,芥穗芳香,散熱解毒,牛蒡子辛平潤肺解熱散結,除風利咽,皆手太陰藥也。此方之妙,預護其虛,純然清肅上焦,不犯中下,無開門揖盜之弊,有輕以去實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

2.《成方便讀》:銀翹散,治風溫溫熱,一切四時溫邪。病從外來,初起身熱而渴,不惡寒,邪全在表者。故以辛涼之劑,輕解上焦。銀花、連翹、薄荷、荊芥,皆辛涼之品,輕揚解散,清利上焦者也。豆豉宣胸化腐牛蒡利膈清咽,竹葉、蘆根清肺胃之熱而下達,桔梗、甘草解胸膈之結而上行,此淮陰吳氏特開客氣溫邪之一端,實前人所未發耳。

3.《方劑學》:溫者,火之氣也,自口鼻而入,內通於肺,所以說「溫邪上受,首先犯肺。」肺與皮毛相合,所以溫病初起,多見發熱頭痛,微惡風寒,汗出不暢或無汗。肺受溫熱之邪,上熏口咽,故口渴,咽痛;肺失清肅,故咳嗽。治當辛涼解表,透邪泄肺,使熱清毒解。吳氏宗《素問.至真要大論》:「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之訓,綜合前人治溫之意,用銀花、連翹為君藥,既有辛涼透邪清熱之效,又具芳香辟穢解毒之功;臣藥有二,即是辛溫的荊芥穗、豆豉,助君藥開皮毛而逐邪;桔梗宣肺利咽,甘草清熱解毒,竹葉清上焦熱,蘆根清熱生津,皆是佐、使藥。本方特點有二,一是芳香辟穢,清熱解毒;一是辛涼中配以小量辛溫之品,且又溫而不燥,既利於透邪,又不背辛涼之旨。方中豆豉因製法不同而有辛溫辛涼之異,但吳氏於本方後有「衄者,去荊芥、豆豉」之明文。在銀翹散去豆豉加細生地、丹皮大青葉,倍元參湯的方論中又明確指出:「去豆豉,畏其溫也。」所以本方的豆豉還應作辛溫為是。至於用法中「香氣大出,即取服,匆過煮。」此說實為解表劑煎煮火候的通則。  

藥理作用

①解熱作用《中醫雜誌》(1986;3:29):對2.4-二硝基酚所致的大鼠發熱,本方有強而迅速的解熱作用。注射發熱劑後,對照鼠體溫於30分鐘內上升 1℃以上,2小時才逐漸恢復正常,而灌取銀翹散袋泡劑10g/kg後,可完全抑制大鼠的發熱反應,整個實驗期間大鼠體溫均保持於正常狀態。銀翹解毒片在倍量時也有一定解熱效果。②對免疫功能的影響《中醫雜誌》(1986;3:219):小鼠實驗表明,本方不能增強網狀內皮系統對血流中惰性炭粒的吞噬廓清,對肝、脾、胸腺重量也無明顯影響,但對腹腔巨噬細胞對雞紅血球的吞噬能力及細胞內消化能力則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表明本方能增強非特異性吞噬功能。對以2.4-二硝基氟苯所致小鼠皮遲髮型超敏反應,本方無論是煎劑、片劑及袋泡劑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此外,對於天花粉所致小鼠及大鼠之皮膚被動過敏反應,以及天花粉所致小鼠速髮型超敏反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表明本方僅具有顯著的抗過敏作用。  

臨床醫案

1.風溫發疹 王某,男,3歲。初診:1960年3月3日。主訴:患兒昨晚起發熱,體溫38. 6℃,伴咳嗽、噴嚏流涕,大便干,小便黃。診查:全身皮膚遍起紅疹,舌邊尖紅,苔薄白而干,脈象浮數。辨證:溫邪犯肺,肺氣不宜,鬱熱波及營血,外發成疹。治法:辛涼解表,宣肺透疹。以銀翹散加減。處方:銀花10克 連翹10克 薄荷5克 豆豉6克 牛蒡子10克 桔梗5克 竹葉6克 蘆根15克 浮萍6克。隨訪:服上藥兩劑後,熱退疹消而愈。(董建華醫案,錄自董建華.1990.中國現代名中醫醫案精華.北京:北京出版社)

〔按〕風溫發疹,多因熱邪內郁,侵入營血所致。疹小色紅高出皮膚,與斑鮮紅成片隱於肌內有所不同。本例系風溫之邪侵襲肺衛,熱蘊肌膚,肺衛失宣,故發熱咳嗽噴嚏;表邪不解,熱入血絡,外發皮膚而見遍體紅疹。根據《內經》「風淫於內,治以辛涼」及疹當清透的治療原則,治以辛涼解表,宣肺透疹。方用牛蒡子、薄荷、浮萍、桔梗辛涼宣肺透疹,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豆豉、竹葉以除胸中煩熱,配蘆根以清熱生津,從而使溫邪得清,肺氣得平,波及營分熱亦除而病告痊癒。

2.風溫伏邪 王幼,發熱八日,汗泄不暢,咳嗽痰多,煩躁懊,泛泛嘔惡,且抽搐有如驚風之狀。腑行溏薄,四末微冷,舌苔薄膩而黃,脈滑數不揚,前醫作慢驚治。用參、術、苓、半、貝、齒、竺黃、鉤藤等。煩躁泛惡益甚,此乃風溫伏邪,蘊襲肺胃,蓄於經絡,不能泄越於外,勢有內陷之象。肺邪不解,反移大腸便溏;陽明之邪不達,陽不通行則肢冷,不得與慢驚同日而語也。況慢驚屬虛,豈有煩躁懊之理;即曰有之,當見少陰之脈證。今種種病機恐有痧疹內憂也.亟擬疏透,以冀弋獲。荊芥穗4.5克 粉葛根6克 蟬衣2.4克 薄荷2.4克 苦桔梗2.4克 淡豆豉9克 銀花發9克 連翹4.5克 赤苓9克 枳實炭4.5克 炒竹茹4.5克 藿香梗4.5克。

二診:服疏透之劑得汗甚多,煩躁泛惡悉減,面額項頸之間,有紅點隱隱,即痧疹之象。咳嗽痰多,身熱不退,舌質紅,苔薄膩而黃,脈滑數。伏溫之邪有外達之機,肺胃之氣宣塞不宣。仍從辛涼清解,宣肺化痰,冀痧透熱退則吉。原方去豆豉加紫背浮萍。(丁甘仁.1960.丁甘仁醫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按〕此案曾被誤診為慢驚,實為風溫伏邪蘊襲肺胃,勢有內陷之象。丁氏慮患兒有痧疹而不能透出,遂以疏透為大法。此案始終以辛涼清解、宣肺化痰為治則,方用銀翹散加減,配伍精當,主治明確。

3.風溫 郭某,男,2歲3月,1959年4月10日住某醫院。病程與治療:發熱已十三日久,高熱不退,用身無汗,咳而微煩,診其脈數,舌質微紅、舌苔黃膩,此屬表邪未解,肺衛不宣,熱不得越,治宜清宣透表,邪熱乃有外出之路。處方:蘇葉一錢 僵蠶一錢五分 銀花二錢 連翹一錢五分 杏仁一錢 桔梗八分 牛蒡子一錢五分 苡仁二錢 淡豆豉四錢 黃芩一錢 竹葉二錢 葦根五錢,一劑。

二診:服藥後微汗而熱減,但仍咳嗽,舌苔灰膩,脈沉數,原方去銀花、豆豉,加枳殼一錢再服。

三診:熱全退,咳嗽息,肺水泡音減少,舌苔減為灰薄,脈緩,此風熱雖解,肺胃未和,濕熱未淨,以調和肺胃並通陽利濕為治。處方:連皮茯苓二錢 法半夏一錢五分 陳皮一錢 苡仁四錢 桑皮二錢 冬瓜仁三錢 通草一錢 谷麥芽各二錢。服二劑而愈。(高輝遠等.1972.蒲輔周醫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按〕風熱久羈,表氣鬱閉,故法取清宣透表,用蘇葉、僵蠶、牛蒡子辛以散風,銀花、連翹、黃芩苦以清熱,竹葉、葦根涼而能透,杏仁、苡仁理肺去濕,桔梗為肺經引藥,豆豉發散鬱熱,所以得藥即汗而熱減。

4.熱毒瘡瘍 昊某,男,11歲。初診:1962年6月10日。主訴:患者於三天前突惡寒發熱,兩天後右上臂陣發性針刺樣疼痛。西醫診斷為右上臂膿腫敗血症。予抗感染治療,並將右上臂膿腫切開引流。但病員仍高熱,應邀會診。診查:體溫39℃,形寒發熱,口略渴,汗出。脈滑數,舌質紅潤,微有黃苔。辨證、治法:邪熱在衛氣之間,當以辛涼透解,清熱解毒為治。處方:淡豆豉10克 焦梔子10克 荊芥10克 紫地丁15克 銀花30克 連翹15克 蘆竹根30克 枯黃芩10克 竹葉10克 蒲公英30克 乳沒各6克 苡仁15克 赤芍藥10克。服上方藥後體溫降至正常,傷口癒合。後去梔、豉、荊芥、乳沒之屬,加生地、丹皮、知母等續服,半月後病癒出院。(王文雄醫案,錄自董建華.1990.中國現代名中醫醫案精華.北京:北京出版社)

〔按〕本案西醫診斷雖為右上臂膿腫,敗血症。但中醫辨證仍為邪在上焦衛氣之間,故當辛涼透解,清熱解毒,方用銀翹散合梔子豉東加蘆根、竹葉等,因有瘡瘍腫毒,故在重用銀花、連翹的基礎上再加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熱解毒療瘡。藥證相合,病必痊癒。  

同名方劑

銀翹散-《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撫順方)

【來源】《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撫順方)。

【組成】雙花4錢,連翹4錢,荊芥2錢,杏仁2錢,麥冬2錢,犀角2錢,菊花2錢,玄參3錢,蘆根3錢,黃芩3錢,生地3錢,薄荷1錢,甘草1錢半。

【功效】辛涼解熱。

【主治】溫熱病,感冒發熱,口渴,頭疼,身痛,喉痛,乾嘔及小兒麻疹初期等。

【製法】上為細末。

【用法】每服2錢,蘆根湯送下。

【禁忌】忌辛辣。  

銀翹散-《鎬京直指》卷二

【來源】《鎬京直指》卷二。

【組成】連翹3錢,銀花3錢,粘子3錢,荊芥2錢,蟬蛻錢半,薄荷1錢5分,生甘草5分,桔梗1錢,廣鬱金2錢,淡豆豉2錢。

【主治】春溫。發熱頭痛,口渴,右脈浮數過左。

【製法】上為末。

【用法】口服。  

關於「銀翹散」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