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葉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藥物名稱

來源

 為唇形科植物皺紫蘇、尖紫蘇等的葉。  

植物形態

  皺紫蘇,又名:赤蘇(《補缺夂蠓健?,紫蘇(《食療本草》),紅紫蘇。一年生草本,具特異芳香。莖直立,高30~100厘米,紫色或綠紫色,圓角四棱形,上部多分枝,具有紫色關節的長柔毛。葉對生;葉柄長2.5~7.5厘米,有紫色或白色節毛;葉片皺,卵形或圓卵形,長4~12厘米,寬2.5~10厘米,先端突尖或長尖,基部圓形或廣楔形,邊緣有鋸齒,兩面紫色,或上面綠色,下面紫色;兩面疏生柔毛,下面有細油點。總狀花序稍偏側,頂生及腋生;苞卵形,全緣;花萼鐘形,外面下部密生柔毛,先端唇形,上唇3裂,下唇2裂;花冠管狀,先端2唇形,紫色,上唇2裂,裂片方形,先端微凹,下唇3裂,二側裂片近圓形,中裂片橫橢圓形;雄蕊4,2強,生於花冠管中部;子房4裂,花柱出自子房基部,柱頭2裂。小堅果褐色,卵形,含1種子。花期6~7月。果期7~8月。

野生或栽培,分布幾遍全國。

②尖紫蘇,又名:野生紫蘇。形態與上種相似。全體被疏柔毛。葉長卵形,先端長尖,基部楔形,下延至葉柄,具粗圓齒,兩面均平坦,不皺,紫色而被毛。花冠紫紅色或淡紅色。小堅果褐色至淡黃色。

以上植物的根及近根老莖(蘇頭)、莖(紫蘇梗)、宿萼(紫蘇苞)、果實(紫蘇子)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

 在9月上旬(白露前後)枝葉茂盛花序剛長出時採收,置通風處陰乾,然後將葉子採下。  

藥材

 乾燥完整的葉呈卵形或圓卵形,多數皺縮捲曲,或已破碎,兩面均棕紫色,或上麵灰綠色,下面棕紫色,兩面均有稀毛;先端尖,邊緣有鋸齒,基部近圓形,有柄,質薄而脆。切碎品多混有細小莖枝。莖四方形,有槽,外皮黃紫色,有時剝落,木質部黃白色,中央有白色疏鬆的髓。氣芳香,味微辛。以葉大、色紫、不碎、香氣濃、無枝梗者為佳。

主產於江蘇、湖北、廣東、廣西、河南、河北、山東、山西、浙江、四川等地。  

化學成分

 皺紫蘇全草含揮髮油約0.5%,內含紫蘇醛約55%,左旋檸檬烯20~30%及α-蒎烯少量。還含精氨酸、枯酸、矢車菊素3-(6-對香豆醯-β-D-葡萄糖甙)5-β-D-葡萄糖甙。又,葉的揮髮油中含異白蘇烯酮等。尖紫蘇全草含揮髮油,內含異戊基-3-呋喃甲酮、紫蘇醛、α-及β-蒎烯、d-檸檬烯、l-芳樟醇莰烯、薄荷醇、薄荷酮、紫蘇醇、二氫紫蘇醇、丁香油酚。  

藥理作用

 解熱作用 用紫蘇葉煎劑及浸劑2克/公斤經口給予傷寒混合菌苗發熱的家兔,有微弱的解熱作用。

抗菌作用 紫蘇葉在試管內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長。

③對血糖的影響 紫蘇油0.35毫升/公斤給予家兔口服,可使血糖上升;紫蘇油中的主要成分紫蘇醛作成肟後,口服的升血糖作用較紫蘇油更強,將此肟溶於橄欖油皮下注射,亦有作用,但較緩慢。

性味】辛,溫。

①《別錄》:"味辛,溫。"

②《千金.食治》:"味辛,微溫,無毒。"

③《本草衍義》:"味微辛甘。"

【歸經】入肺、脾經

①《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經。"

②《本草經疏》:"入手少陰、太陰,足陽明經。"

③《本草經解》:"入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2~3錢。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宜忌

溫病及氣弱者忌服。  

功用主治

發表,散寒,理氣,和營。治感冒風寒惡寒發熱咳嗽氣喘,胸腹脹滿,胎動不安。並能解魚蟹毒。

用於感冒風寒,發熱惡寒,頭痛鼻塞,兼見咳嗽或胸悶不舒者。本品能發散表寒,開宣肺氣,可與生薑同用。兼有咳嗽者,常配伍杏仁前胡等,如杏蘇散;若兼有氣滯胸悶者,多配伍香附陳皮等,如香蘇散。用於脾胃氣滯,胸悶,嘔吐之證。本品具行氣寬中,和胃止嘔功效。偏寒者,每與藿香同用;偏熱者,可與黃連同用。偏氣滯痰結者,常與半夏厚朴同用。又用於妊娠嘔吐,胸腹滿悶,常與陳皮、砂仁配伍,以加強其止嘔、安胎的效果。用於進食魚蟹而引起的腹痛、吐瀉,單用或配生薑,白芷煎服。

關於「蘇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