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藿香
Huò Xiānɡ
藿香
別名 土藿香、貓把、青莖薄荷、排香草、大葉薄荷、綠荷荷、川藿香、蘇藿香、野藿香、貓尾巴香、貓巴虎、拉拉香、八蒿、魚香、雞蘇、水麻葉
功效作用 快氣,和中,辟穢,祛濕。治感冒暑濕寒熱頭痛胸脘痞悶嘔吐泄瀉瘧疾痢疾口臭
英文名 Cablin Potchouli Herb, Wrinkled Gianthyssop Herb
始載於 名醫別錄
毒性  
歸經 胃經肺經脾經
藥性
藥味

藿香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較廣,常見栽培。 喜溫旺濕潤扣陽光充足環境,宜疏鬆肥沃和排水良好的沙壤土。 其全草入藥有止嘔吐,治霍亂腹痛,驅逐腸胃充氣,清暑等效;果可作香料;葉及莖均富含揮發性芳香油,有濃郁的香味,為芳香油原料。藿香亦可作為烹飪佐料,或者烹飪材料,某些比較生僻的菜肴和民間小吃中利用其豐富口味,增加營養價值。此外,藿香還可用作園林或庭院栽植美化環境。

植物藿香(圖1)

  

目錄

植物形態

藿香(學名Agastache rugosa (Fisch. et Mey.) O. Ktze. )多年生草本。莖直立,高0.5-1.5米,四棱形,粗達7-8毫米,上部被極短的細毛,下部無毛,在上部具能育的分枝。葉心狀卵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4.5-11厘米,寬3-6.5厘米,向上漸小,先端尾狀長漸尖,基部心形,稀截形,邊緣具粗齒,紙質,上面橄欖綠色,近無毛,下面略淡,被微柔毛及點狀腺體;葉柄長1.5-3.5厘米。輪傘花序多花,在主莖或側枝上組成頂生密集的圓筒形穗狀花序,穗狀花序長2.5-12厘米,直徑1.8-2.5厘米;花序基部的苞葉長不超過5毫米,寬約1-2毫米,披針狀線形,長漸尖,苞片形狀與之相似,較小,長約2-3毫米;輪傘花序具短梗,總梗長約3毫米,被腺微柔毛。花萼管狀倒圓錐形,長約6毫米,寬約2毫米,被腺微柔毛及黃色小腺體,多少染成淺紫色或紫紅色,喉部微斜,萼齒三角狀披針形,後3齒長約2.2毫米,前2齒稍短。花冠淡紫藍色,長約8毫米,外被微柔毛,冠筒基部寬約1.2毫米,微超出於萼,向上漸寬,至喉部寬約3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先端微缺,下唇3裂,中裂片較寬大,長約2毫米,寬約3.5毫米,平展,邊緣波狀,基部寬,側裂片半圓形。雄蕊伸出花冠,花絲細,扁平,無毛。花柱與雄蕊近等長,絲狀,先端相等的2裂。花盤厚環狀。子房裂片頂部具絨毛。成熟小堅果卵狀長圓形,長約1.8毫米,寬約1.1毫米,腹面具棱,先端具短硬毛,褐色。花期6-9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

生於海拔170-1600米的山坡或路旁。中國各地廣泛分布,常見栽培。蘇聯,朝鮮,日本及北美洲有分布。  

植物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稍耐寒,在北京地區能在田間越冬。怕乾旱。一般土壤均可栽培,但以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為好。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當種子大部分變成棕色時收穫,置陰涼處後熟數日,晒乾脫粒。南方氣溫較高,可採用秋播,9-10月按行株距各30cm開穴,深2-4cm,底平,施人畜糞水後,每1hm2用種子7.5kg。拌草木灰,勻播穴內,產量較高。北方3-4月播種,順畦較行距25-33cm,開1-1.3cm的小淺溝,種子勻播於溝內,覆土2-4cm,用足蹊一遍每1hm2用種子7.5-12kg,產量較低。苗高6-10cm時間苗,條播按株距10-15cm留苗,穴播的每穴留苗3-4株。  

田間管理

生長期間及時鬆土除草。追肥以氮肥為主,苗高15cm時和收穫後要各追施氮肥1次,另還需看苗追肥。要注意灌溉排水,保持田間一定的濕潤。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褐斑病,在5、6月發生,可及時摘除病葉燒毀;實行輪作,發病前及發病初期噴1:1:100波爾多液。斑枯病防治可在冬季清除枯枝落葉燒毀,並噴洒50%瑞毒霉1000倍液防治。枯萎病可在雨後及時疏溝排水,隆低溫度;發病初期,拔除病株,並用70%敵克松粉劑1000倍液或40%多菌靈膠懸液500倍澆灌病穴。蟲害有硃砂紅葉蟎。  

化學成分

揮發性成分:藿香含揮髮油0.28%,主要成分為甲基胡椒酚(methylchavicol)佔80%以上。並含有茴香腦(anethole),茴香醛(anisaldehyde),檸檬烯(limonene),對甲氧基桂皮醛(P-methoxycinnamaldehyde),α-和-β-蒎烯(pinene),3-辛酮(3-octanone),1-辛烯-3-醇(1-octen-3-ol),芳樟醇(linalool),1-丁香烯(1-carypholene),β-欖香烯(β-elemene),β-葎草烯(β-humu-lene),α-衣蘭烯(α-金合歡烯(β-farnesene),γ-畢澄茄烯(γ-cadinene),菖蒲烯(calamenene);還含有順式-β,γ-已烯醛(cis-β,γ-hexenal)。黃酮類化合物:刺槐素(acacetin),椴樹素(tilianin),蒙花甙(linarin),藿香甙(agastachoside),異藿香甙(isoagastachoside),藿香精(agastachin)。根含馬斯里酸(mas-linic acid)即是山楂酸(crateglic acid),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3-O-乙醯基齊墩果醛(3-O-acetyl oleanolic aldehyde),刺槐素,椴樹素,藿香甙,胡蘿卜甙(dauco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去氫藿香酚(dehydro-agastol),1-亞甲基-6,8-二羥基-5-甲氧基-7-(1,1-二甲基羥甲基)-1,2,3,4,9,10,10,a-七氫-9-菲酮[1-methylene-2,4a-dimethyl-6,8-dihydroxy-5-methoxy-7-(1,1-dimethyl-hydroxy methyl)-1,2,3,4,10,10a-heptahydro-9-phenanthroxe]。  

藥用價值

中藥名稱

【藥名】藿香

中藥藿香(圖2)

【別名】土藿香、貓把、青莖薄荷排香草大葉薄荷、綠荷荷、川藿香、蘇藿香、野藿香、貓尾巴香、貓巴虎、拉拉香、八蒿、魚香、雞蘇、水麻葉。

【英文名】Cablin Potchouli Herb, Wrinkled Gianthyssop Herb

【拉丁藥名】Herha Agastaches.  

藥理作用

⑴抗真菌作用 試管實驗藿香煎劑(8~15%)對許蘭氏毛癬菌等多種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蕾香乙醚浸出液(3%)及醇浸出液(1%)亦能抑制多種致病性真菌,水浸出液的抗真菌效力與煎劑相似;趾間毛癬菌及足跖毛癬菌在煎劑15%對方出現抑制,而乙醚浸出液於3%、醇浸出液於5%及水浸出液於10%等濃度時均呈抑菌作用,因此藿香的浸出液比煎劑抗菌力強。

⑵抗螺旋休作用 藿香水煎劑(15毫克/毫升)對鉤端螺旋體有抑制作用,但必須將濃度增至31毫克/毫升時,方能殺死鉤端螺旋體。

⑶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藿香含揮髮油可刺激胃黏膜,促進胃液分泌,增強消化能力。口服藿香煎劑,利用X線膽囊造影術,證明藿香對膽囊無收縮作用。  

藥性論述

性味歸經】味辛;性微溫。歸肺;脾;胃經。

【功效主治】祛暑解表;化濕和胃。用於夏令感冒寒熱頭痛胸脘痞悶嘔吐泄瀉妊娠嘔吐;鼻淵;手;足癬

【各家論述】

1.《藥品化義》:藿香,其氣芳香,善行胃氣,以此調中,治嘔吐霍亂,以此快氣,除穢惡痞悶。且香能和合五臟,若脾胃不和,用之肋胃而進飲食,有醒脾開胃之功。辛能通利九竅,若嵐瘴時疫用之,不使外邪內侵,有主持正氣之力。凡諸氣藥,獨此體輕性溫,大能衛氣,專養肺胃。但葉屬陽,為發生之物,其性銳而香散,不宜多服。

2.《本草正義》:藿香,清分溫,善理中州濕濁痰涎,為醒脾快胃,振動消陽妙品。《別錄》治風水毒腫者,祛除濕濁,自能清理水道也。去惡氣者,濕漫中宮之濁氣業、霍亂心腹痛者,濕濁阻滯,傷及脾士清陽之氣,則猝然撩亂,而吐瀉絞痛,芳香能助中州清氣,勝濕辟穢,故為暑濕時令要藥。然性極和平,力量亦緩,止可以治霍亂輕症,而猝然大痛,吐瀉並作,肢冷脈絕者,非大劑四逆中為功,斷非此淡泊和平,所能獨當大任。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溫煦而不偏於燥熱,能怯除陰霾濕邪,而助脾胃正氣,為濕困脾陽,怠倦無力,飲食不甘,舌苔濁垢者最捷之藥。亦辟穢惡,解時行疫氣。蓋病疫以氣染人,無非濕濁穢腐之燙熬,感之者囪口鼻吸入,胃先受之,芳香得清氣之正,而藿香氣味和平,不嫌宰燥,故助脾胃而無流弊。但必以廣產為佳,雖以氣勝,而沖和可愛,今江浙間遍地產之,則味苦澀而氣亦惡劣。石頑謂伐胃消食,且能耗氣,而世俗以為能解暑氣,瀹茶多次,未盡善也。仲醇謂陰虛火旺,胃弱欲嘔及胃熱作嘔者弗用。按藿香雖不燥烈,然究是以氣用事,惟舌有濁垢,而漾漾欲泛者最佳。若舌燥光滑,津液不布者,咸非所宜。凡芳香行氣,醒脾勝濕諸芳草,皆有同情,不僅藿香、木香一類為然也。

3.《別錄》:療風水毒腫,去惡氣,療霍亂、心痛

4.《本草圖經》:治脾胃吐逆,為最要之藥。

5.《珍珠囊》:補衛氣,益胃氣,進飲食,又治吐逆霍亂。

6.《湯液本草》:溫中快氣。肺虛有寒,上焦壅熱,飲酒口臭,煎湯漱。

7.《本草述》:散寒濕、暑濕、鬱熱、濕熱。洽外感寒那,內傷飲食,或飲食傷冷濕滯,山風瘴氣,不伏水士,寒熱作瘧等症。

8.《本草再新》:解表散邪,利濕除風,清熱止渴。治嘔吐霍亂,瘧,痢,瘡疥。梗:可治喉痹化痰止咳嗽。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先;或研末搽。

【用藥禁忌】

1.《本草經疏》:陰虛火旺,胃弱欲嘔及胃熱作嘔,中焦火盛熱極,溫病熱病, 陽明胃家邪實作嘔作脹,法並禁用。

2.《本經逢原》:其莖能耗氣,用者審之。

【應用鑒別】藿香葉偏於發表,藿香梗偏於和中,鮮藿香解暑之力效強,夏季以沸水沖浸代茶,可作清暑飲料。藿香與紫蘇,均能發汗解表,二藥同中有異。  

藥材來源

【考證】出自《名醫別錄》。

1.《本草圖經》:藿香,嶺南郡多有之,人家亦多種植。二月生苗,莖梗甚密,作叢。葉似桑而小薄。六月、七月采之,暴干,乃芳香,須黃色,然後可收。

2.《綱目》:藿香,方莖有節,中虛,葉微似茄葉。潔古、東垣惟用其葉,不用枝梗,今人並枝梗用之,因葉多偽故耳。《唐史》雲,頓遜國出藿香,插校便生,葉如都梁者,是也。劉欣期《交州記》言藿香似蘇合香看,謂其氣相似,非謂形狀也。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藿香Agastache rugosa (Fisch. et Mey.) O. Ktze. 的地上部分。

【產地溯源】主產於主產於四川、江蘇、浙江、湖南、廣東等地。  

藥用配伍

【協同對症】

1.用於濕阻脾胃、脘腹脹滿、濕溫初起。若濕阻中焦、脘悶納呆者,與佩蘭等同用;若濕溫初起,可配薄荷、茵陳黃芩等同用。

2. 用於嘔吐、泄瀉等。若感受穢濁、嘔吐泄瀉之症,可配蘇葉半夏厚朴陳皮等同用;若胃寒嘔吐者,可配半夏同用;如濕熱者,可配黃蓮、竹茹脾胃虛弱者,可配党參甘草;妊娠嘔吐,可配砂仁同用。

3. 用於暑濕症。其治暑濕,不論偏寒、偏熱,都可應用,臨床經常與佩蘭配伍同用。

4. 用於發熱惡寒、惡寒發熱、胸脘滿悶。配伍紫蘇、陳皮。

5. 治鼻淵,常可配豬膽汁等同用。

相須相使】

1.藿香配伍半夏:藿香化濕醒脾、寬中快氣、和胃止嘔;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止嘔。二者配伍,可除脾胃寒濕而止嘔吐,用於治療寒濕內阻引起的脘腹痞滿噁心、嘔吐、腹瀉等症。

2.藿香配伍佩蘭:藿香芳香溫煦,散表邪、化里濕、醒脾開胃、和中止嘔;佩蘭氣香味辛性平,醒脾化濕解暑。二者相伍為用,其清熱化濕解暑、和胃醒脾之功效更著,用於治療夏日傷暑、濕濁中阻、胃失和降而致的倦怠、胃脘痞悶、噁心、嘔吐、口中發黏等症。

3.藿香配伍砂仁:藿香化濁止嘔;砂仁溫中行氣、安胎。二藥合用,有溫中理氣、止嘔安胎之功效,用於治療妊娠惡阻氣滯脘悶、胃納不佳者。

宜忌:「陰虛火旺,胃弱欲嘔及胃熱作嘔,中焦火盛熱極,溫病熱病,陽明胃家邪實,作嘔作脹,法並禁用。」(《本草經疏》) 毒副作用:臨床上曾有服用含藿香的中藥製劑引起過敏性藥疹的報告。  

臨床研究

1. 治療暑瀉:藿香、蒼朮檳榔各1000g,厚朴600g ,黃連300g,木香500g,地錦草3000g。加清水80~100L,浸泡1小時,煎至25ml,冷卻後,分裝瓶內。成人每次ml,開水沖服,輕者每日2次,重者每日3次。噁心嘔吐重者,可少量多次,每次~50ml,頻頻咽下,每日~10次,或加入生薑汁數滴沖服。兒童酌減。治療128例,顯效74例,有效46例,無效8例。一般服藥後1日即可見效。〔中醫雜誌 1983;(8):40〕

2. 治療中焦濕熱症:藿香、陳皮、茯苓各15g,砂仁、厚朴、半夏、檳榔、黃芩各10g,柴胡12g,水煎服,每日劑。治療32例,全部治癒。平均服藥9劑。〔中原醫刊 1990;17(3):31〕

3. 治療夏令皮炎:藿香、青蒿黃柏苦參地骨皮各9g,水煎服。治療60例,用藥1個療程(7天為1療程)後,痊癒30例,顯效9例,無效 12例。〔浙江中醫雜誌 1985;(6):374〕

4. 治療嬰幼兒腹瀉:a. 藿香、蒼朮各6g,野麻草15g,車前子9g,厚朴、陳皮各4g,粉甘草3g,生薑3片,大棗5~7枚。水煎服。治療112例,全部治癒。〔福建中醫藥 1984;(1):13〕 b. 藿香、紫蘇各4g,蒼朮、厚朴各6g,砂仁3g,雲苓9g,車前子6g。水煎服。治療36例,痊癒25例,好轉8例,無效3例。療效優於對照組。〔河南中醫 1990;(4):37〕

5. 治療急性卡他性結膜炎:藿香15~30g,水煎服,每日 劑,早晚各服1次。如發病3~4天,發炎較厲害者,可加入白茅根30g,用上藥煎服。治療病毒傳染性結膜炎患者34例,痊癒31例,無效3例。〔福建醫藥雜誌 1976;(1):28〕  

藥方選錄

①治傷寒頭疼,寒熱,喘咳,心腹冷痛,反胃嘔惡,氣瀉霍亂,臟腑虛鳴,山嵐瘴瘧,遍身虛腫,產前、後血氣刺痛,小兒消傷:大腹皮白芷、紫蘇、茯苓(去皮)各—兩,半夏曲白朮、陳皮(去白)、厚朴(去粗皮,薑汁炙)、苦梗各二兩,藿香(去士)三兩,甘草(炙)二兩半。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同煎至七分,熱服。如濃出汗,衣被益,再煎並服。(《局方》藿香正氣散)

②治暑月吐瀉:滑石(炒)二兩,藿香二錢半,丁香五分。為末,每服一、二錢,浙米泄調服。(《禹講師經驗方》)

③治霍亂吐瀉:陳皮(去白)、藿香葉(去士)。上等分,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溫服,不拘時候、(《百選方》回生散)

④治瘧:高良姜、藿香各半兩。上為末,均分為四服,每服以水一碗,煎至一盞,溫服,未定再服。(《雞峰普濟方》藿香散)

⑤香口去臭:藿香洗淨,煎湯,時時噙漱。(《摘元方》)

⑥治小兒牙疳潰爛出膿血,口臭,嘴腫:土藿香,入枯礬少許為末,搽牙根上。(《滇南本草》)

⑦治胎氣不安,氣不升降,嘔吐酸水香附、藿香、甘草各二錢。為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沸湯調服之。(《聖惠方》)

⑧治冷露瘡爛:藿香葉、細茶等分。燒灰,油調塗葉上貼之。(《包會應驗方》)⑨治刀傷流血:土藿香、龍骨,少許為末,外敷。(《滇南本草》)  

採收鑒別

【採收儲藏】北方作一年生栽培,南方種後可連續收穫2年,產量以第2年為高。6-7月,當花序抽出而未開花時,擇晴天齊地割取全草,薄攤曬至日落後,收回堆疊過夜,次日再曬。第2次在10月收割,迅速晾乾,晒乾或烤乾。

【性狀鑒別】地上產分長30-90cm,常對摺或切斷紮成束。莖方柱形,多分枝,直徑0.2-1cm,四角有棱脊,四面平坦或凹入成寬溝狀;表面暗綠色,有縱皺紋,稀有毛茸;節明顯,常有葉柄脫落的疤痕,節間長3-10cm;老莖堅硬、質脆,易折斷,斷面白色,髓部中空。葉對生;葉片深綠色,多皺縮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卵形,長2-8cm,寬1-6cm,先端尖或短漸尖,基部圓形或心形,邊緣有鈍鋸齒,上表面深綠色,下表淺綠色,兩面微具毛茸。莖頂端有時有穗狀輪傘花序,呈土棕色。氣芳香,味淡而微涼。以莖枝色綠、葉多、香氣家者為佳。

【顯微鑒別】莖表面觀:表皮胞多角形,軸向延長。具氣孔及毛茸,氣孔直軸式。非腺毛多為1-4細胞;腺毛頭部1-2細胞,柄單細胞;腺鱗偶見,頭部多為8個細胞,柄單細胞。

葉表面觀:表皮細胞垂財壁波狀彎曲。氣孔直軸式,主要分布在下表皮,上下表皮者具毛茸,以下表皮為多面手郵,上表皮非腺毛多為1-2細胞,長16-80μm,下表皮非腺毛多為1-4細胞,長70-460μm,毛茸圓錐形,表面有疣狀突起,基部鄰細胞3-4,呈放射狀排列,角質層紋理較明顯;腺毛頭部1-2細胞,以單細胞較多見,柄單細胞;腺鱗頭部8個細胞,扁圓球形,直徑56-80μm,柄單細胞。

【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粗粉2g,加石油醚20ml,置水浴迴流30min,濾過。取濾液1ml,加1%香草醛鹽酸試液0.5ml,上層石油醚層顯黃綠色,放置後下層漸顯紫褐色。(檢查揮髮油)

(2)薄層色譜 取本品粉末75g,置揮髮油測定器中蒸出揮髮油。取0.1ml揮髮油加環已烷至1ml,作供試液。另取甲基黃蘇丹Ⅲ製成對照液,吸取兩深液點於矽膠G-CMC板上,用石油醚-乙酸乙酯(95:5)上行展開;取出,晾乾,噴以5%茴香醛濃硫酸試液,於110℃加熱3-5min,供試液色譜中與對照液色譜相應處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園林用途

多年生草本,高0.5-1.5米,花盤厚環狀,有香氣。適用於花境,池畔和庭院成片栽植。十分幽雅,也可盆載觀賞。  

其它相關

物種比較

⑴藿香(學名:Agastache rugosa (Fisch. et Mey.) O. Ktze.),唇形科,藿香屬,多年生草本。

⑵ 廣藿香(學名: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唇形科,刺蕊草屬,多年生芳香草本或半灌木。   

中藥藿香

植物廣藿香(圖3)

藥材基源:

⑴《中華本草》:為唇形科植物藿香Agastache rugosa (Fisch. et Mey.) O. Ktze. 的地上部分。

⑵《中藥大辭典》:為唇形科植物廣藿香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或藿香Agastache rugosa (Fisch. et Mey.) O. Ktze的全草。  

故事傳說

很久以前,深山裡住著一戶人家,哥哥與妹妹霍香相依為命。後來,哥哥娶親後就從軍在外,家裡只有姑嫂二人。平日里,姑嫂相互體貼,每天一起下地,一塊兒操持家務,日子過得和和美美。一年夏天,天氣連日悶熱潮濕,嫂子因勞累中暑,突然病倒。只見她發熱惡寒、頭痛噁心、倦怠乏力,十分難受。霍香急忙把嫂子扶到床上說:「您恐怕是中了暑,治這種病不難,咱家的後山上就有能治這種病的香味藥草。讓我趕快上山去把它采來,早日治癒你的病。」嫂子念小姑年輕,出門不便,勸她別去。霍香卻全然不顧,執意進了深山。

霍香一去就是一天,直到天大黑時才跌跌撞撞回到家裡。只見她手裡提著一小筐藥草,兩眼發直,精神萎靡,一進門便撲倒在地,癱軟一團。嫂子連忙下床將她扶坐床上,詢問緣由,才知她在採藥時,不慎被毒蛇咬傷了右腳,中了蛇毒。嫂子聽後頓時神情緊張,趕緊脫下霍香右腳的鞋襪。只見在霍香的腳面上有兩排蛇咬的牙印,右腳又紅又腫,連小腿腫脹變粗了。嫂子一面驚叫,一面抱起霍香的右腳,準備用嘴從傷口處吮吸毒汁。但霍香因怕嫂子中毒,死活不肯。等鄉親們聽見嫂子的呼救將郎中找來,卻為時已晚。

嫂子用小姑采來的藥草治好了病,並在鄉親們的幫助下埋葬了霍香。為牢記小姑之情,嫂子便把這種有香味的藥草親切地稱為「霍香」,並讓大家把它種植在房前屋後、地邊路旁,以便隨時採用。從此「霍香」草的名聲越傳越廣,治好了不少中暑的病人。因為是藥草的緣故,久之,人們便在霍字頭上加了一個「草」頭,將霍香寫成了「藿香」。  

藿香適合人群

1. 適宜外感風寒、內傷濕滯、頭痛昏重、嘔吐腹瀉者、胃腸型感冒患者、中暑、暈車、船、消化不良腹脹、腹瀉、腹痛者、宿醉未醒者。

2. 陰虛火旺、邪實便秘者禁服。

參看

關於「藿香」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