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曲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半夏曲
Bàn Xià Qǔ
別名  
功效作用 化痰止咳,消食積,治泄瀉
英文名  
始載於 韓氏醫通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中文名:半夏曲

【藥 名】:半夏曲

【拼 音】:BANXIAQU

【來 源】:為半夏加麵粉、薑汁等製成的曲劑。

【功 效】:化痰止咳,消食寬中。

【主 治】:治泄瀉咳嗽

性味歸經】:《飲片新參》:「苦辛,平。」入肺,脾,大腸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紗布包煎),2~3錢。

【用藥忌宜】:《飲片新參》:「內熱煩渴者慎服。」  

炮製方法

①取生半夏、法半夏各半,研成粉末。每斤用生薑8兩洗淨搗碎絞汁,同麵粉4兩,和溫開水調成稀糊,倒入半夏粉內揉搓成團,發酵後,以木製模型壓成小塊,晾乾。②取漂過的半夏,研粉。每斤用麵粉4兩、生薑2兩洗淨打汁拌入麵粉內,加些溫開水調成糊漿,再與半夏粉充分拌和,壓扁約三分厚,切為小塊,曬至半干,放入鍋內烘至黃色為度。均宜置乾燥處,防霉。《綱目》:「半夏研末,以薑汁、白礬湯和作餅,楮葉包置籃中,待生黃衣,晒乾用,謂之半夏曲。」  

考證

【考 證】:出自《韓氏醫通》。

【生藥材鑒定】:本品成長方形塊狀,長約3.5厘米,寬約2厘米,厚約1厘米。質硬,色白。上面印有品名,底面平滑。  

歷史

閬中御藥半夏曲 閬中御藥半夏曲

據1982年第一期《新中醫》雜誌報導:整理北京故宮博物館的清代宮廷醫藥檔案時,在《慈相醫案》中有段記載: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月初七日,慈格太后染疾,太醫張仲元、李德源、戴家瑜等前往診治。皇太后脈息左關弦緩,右寸關滑而近緩。腸胃豐和,脾運仍慢,不走腸間,以致大便瀉泄,頭問目倦,身肢力較。太醫用四君子湯加「保寧半夏三錢」煎服而愈。保寧半夏曲被御醫用於最高統治者,可見它的功效與信譽了。

清時,閬中為保寧府治,因而閬中又叫「保寧」。保寧半夏曲以閬中特產半夏(俗名「麻芋子」)為主,配以白叩、上桂、廣香等20餘種名貴中藥材,按古秘方配製而成。

關於保寧半夏曲的創製,有一段頗為神奇的記載:清初,有繆氏從浙江還住保寧,以開客棧為業。一年冬天,店內住進一位童顏鶴髮的雲遊老道。老人早出晚歸,出沒於深山老林中採藥,給人看病。有一天,老道剛出去採藥,店內就來了一位就醫的老翁,老翁面黃肌瘦,喘咳氣短,吐了一地腥臭的濃痰。老道歸來看到這種情況,立即從隨身所帶的小箱內取出一顆米黃色的藥粒,打碎後灑在痰上。霎時,濃痰化作一四清水。在場人驚呼:「神藥!神藥!」

繆家待人和氣。老道每天早出晚歸,店家總是準備好熱湯熱飯伺候,老道十分感激。因此,老道離開閬中時,便以半夏曲配方相贈,且秘密傳授製作工藝。從此,閬中繆家便開始半夏曲的製作,並以「浙紹繆復泰保寧半夏曲」為商標獨家經營。為了不泄於外姓,「只傳子媳,不傳女兒」。

半夏曲性辛,甘溫,有止咳化痰平喘降逆,和胃止嘔,消痞散結之功效,是治療風寒咳嗽喘息氣急,濕疾冷飲,胸院滿悶,久咳不愈,頑疾不化的良藥,功效顯著。成品為米黃色小方塊,油亮光滑,質地酥脆,氣味芳香濃郁。口含微甜化渣。曾銷行於華北、上海、武漢、長沙、新疆、內蒙、浙江等省及港澳、南洋一帶。

建國初期,半夏曲由繆氏製作,國家訂貨。隨後,繆氏後裔繆惠生獻出秘方,並參加製作,半夏曲由閬中縣製藥廠生產。八十年代,被列入搶救國寶的三大科研項目之一。現在由閬中市膝王閣製藥廠源閣中市中藥飲片廠按古法獨家生產,藥名「繆復泰半夏曲」。成品為淡黃色,四方形豆大顆粒,氣味芬芳,入口化渣,藥粉灑於濃痰上,立刻化為清水。主治風寒咳嗽,喘息氣急,濕痰冷飲,胸腔滿悶,久咳不愈,頑痰不化及老年咳嗽。對痰延哮喘肺氣腫,老年咳嗽,小兒驚風百日咳等症有獨到功效。為服用方便,現已改為片劑、沖劑和口服液。

關於「半夏曲」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