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陽還五湯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方源 清代王清任 《醫林改錯.卷下.癱痿論》。

組成 黃芪 生,四兩[20g]; 當歸尾 二錢[3g]; 赤芍 一錢半[5g]; 地龍 一錢[3g];川芎 一錢[3g]; 紅花 一錢[3g]; 桃仁 一錢[3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補氣活血通絡。

主治

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蹇澀,口角流涎小便頻數遺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脈緩

方解

君藥---生黃芪:重用,大補脾胃之元氣,使氣旺血行,瘀去絡通

臣藥---當歸尾∶長於活血,兼能養血,因而有化瘀而不傷血之妙。

佐藥---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助當歸尾活血祛瘀; 地龍∶通經活絡

配伍特點---大量補氣藥與少量活血藥相配,氣旺則血行,活血而又不傷正,共奏補氣活血通絡之功。

運用

1.本方是體現王清任所創氣虛血瘀理論的代表方劑。常用於中風後的治療。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脈緩或脈細無力為證治要點。

2.常用於腦血管意外後遺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癱截癱,或上肢下肢痿軟屬氣虛血瘀者。

加減

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風3克,服四五劑後去之;如已病三兩個月,前醫遵古方用寒涼藥過多,加附子12~15克;如用散風藥過多,加党參10~15克。  

實驗研究

(1)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中風患者血液處於"粘、濃、凝、聚"的傾向,運用本方後,能增加血小板內環磷酸腺甙的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釋放反應,抑制和溶解血栓,以改善微循環,促進側枝循環。[《浙江中醫雜誌》1986(3)∶110]

(2)對心、腦血管系統的藥理作用

補陽還五湯靜脈注射,有緩慢、持久的降壓作用,對麻醉家兔能顯著地增強心肌收縮幅度,反映心肌耗氧量的心肌張力時間指數顯著降低,心肌營養性血流量明顯增加。[《中藥通報1987(2)∶51]

(3)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補陽還五湯能使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免疫器官重量增加,提高單核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從而表明本方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的藥理學基礎。[《陝西中醫》1986(10):466]  

使用注意

1)本方證是由於氣虛血瘀所致,以正氣虧虛為主,原書稱為『因虛致瘀』,故生黃芪用量宜重(可從30~60g開始,效果不顯,再逐漸增加),祛瘀藥宜輕。

2)使用時,以病人清醒,體溫正常,出血停止,脈緩弱者為宜。

3)使用本方,需久服緩治,療效方顯。愈後還應繼續服用一段時間,以鞏固療效,防止複發。

4)高血壓患者可用,但正氣未虛者慎用,陰虛陽亢,或陰虛血熱,或風,火,痰,濕等余邪未盡者,均忌用。

方歌

補陽還五赤芍芎,歸尾通經佐地龍,四兩黃芪為主藥,血中瘀滯用桃紅。  

補陽還五湯的臨床運用

補陽還五湯出自清代王清任著《醫林改錯》一書。由黃芪、赤芍、川芎、當歸、地龍、桃仁、紅花七藥組成。方中重用黃芪補氣,與活血化瘀藥配伍,功在益氣活血,主治氣虛血瘀之中風。筆者根據其益氣活血通絡功效,廣泛用於臨床難治之症,常獲良效,舉隅如下。

1 腦血管病後遺症

石某,男,55歲。

患者因腦血栓住院搶救治療後,右側肢體癱瘓不用。語言謇澀,胸悶不適,喉間痰聲漉漉,伴關節腫痛舌苔薄膩邊有紫斑脈弦滑。此乃氣虛不能運行血液,痰瘀阻於脈絡,擬補陽還五湯合開竅化痰

黃芪60g,當歸5g,赤芍10g,紅花5g,桃仁6g,川芎8g。

地龍10g,牛膝10g,川菖6g,膽星10g,丹參15g。

經上藥加減進治30劑,下肢已恢復功能,能親自步行至門診治療。上肢雖能活動,但持物仍欠自如,言語也已正常。

按:中風後遺,有虛有實,本例患者形體較豐腴,胸悶生痰,但因病情危重搶救,元氣已損,因而辨證氣虛痰瘀阻絡成立,故在益氣活血之中配以化痰開竅通絡,改善局部循環,恢復血液流動及血管壁彈性,使偏廢之肢體恢復較快。本方運用時應注意黃芪之用量大而當歸輕。

2 麻痹性震顫

何某,男,70歲。

患者有高血壓病史。診時四肢麻木,震顫不止,雖能站立,但不能開步,上肢抖動致不能持物。伴眩暈,神倦,氣短懶言心煩,夜臥不安。舌紅少苔邊紫,脈弦細。證屬氣虛血瘀,風動絡阻,治當益氣活血化瘀定振,擬補陽還五東加育陰祛風

黃芪50g,赤芍10g,當歸6g,紅花6g,桃仁6g,川芎6g。

地龍10g,蜈蚣2條,棗仁10g,石斛15g,鉤藤20g,僵蠶10g。

上藥服15劑,震顫大減,已能步履,上肢持物也漸正常。

按:麻痹性震顫也屬中醫「中風」範圍。《證治準繩》謂:「筋脈約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風之象也。」本病其本氣虛血瘀,其標在肝。氣虛血阻,肝陰失養,腦海失養,顫振作矣。故用益氣活血平肝熄風而獲效。

3 蛋白尿

吳某,女,30歲。

患者慢性腎炎史,水腫、蛋白尿反覆難愈,而轉中醫治療。診時見下肢浮腫,眩暈,神倦,氣短乏力,口淡,身酸,小便少而濁,舌淡苔薄邊微紫,脈細數尿常規檢查蛋白+++,管型細胞++,證屬氣虛精衰,運化失職,治當補氣活血,益精利水,擬補陽還五東加減。

黃芪30g,當歸6g,白芍10g,地龍10g,紅花5g,桃仁5g。

川芎6g,女貞15g,苡米20g,豬苓15g,茯苓10g,澤瀉10g 丹參15g。

上藥加減進治一個月,水腫盡消,尿檢蛋白、管型已正常。終以金匱腎氣丸固本,隨訪一年未複發。

按:慢性腎炎是欠病入絡,腎氣衰微,瘀血阻滯,導致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因而患者長期蛋白難以消退,以微循環障礙理論指導,運用補陽還五湯一面大量補氣,增強細胞免疫和增加抗體形成。而活血化瘀則能改變血流粘滯度,疏通腎毛細血管,抑制腎炎發展,因而蛋白尿就能控制。

4 眩暈(頸椎病)

沈某,男,75歲。

患者因頸椎病退行性病變而眩暈反覆難愈。就診時見眩暈如坐舟車,上肢麻痛,時有失眠,神疲,噁心,生痰,舌苔薄邊有瘀紫,氣虛血瘀而使脈絡受阻,清陽不升,擬補陽還五東加味:

黃芪30g,赤芍10g,當歸6g,紅花5g,桃仁5g,川芎6g。

地龍10g,天麻5g,法夏10g,葛根10g。

上藥加減服用20劑,眩暈未見發作。

按:「無虛不能作眩」,頸椎退行性病變之眩暈多發於老年者,蘭時腎氣衰,脈道不暢,血液不能上奉於腦,致腦失濡養而成眩。故用補陽還五湯益諸臟之氣,活一身之血,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神經功能恢復,而收滿意療效。

5 聲帶結節

林某,女,25歲。

患者從事聲樂工作,每當歌唱頻繁時即聲音嘶啞,經多方治療未見顯效。聲音嘶啞時輕時重,咽干口燥,伴眩暈,身酸,偶有生痰,月事不調,舌淡少苔,脈弦細。經省某醫院檢查確診為聲帶結節,中醫診為氣虛血瘀,脈絡不利,上結咽喉,治宜益氣活血,化瘀利咽。

黃芪30g,當歸6g,赤芍10g,丹參15g,地龍10g,桃仁6g。

紅花5g,麥冬10g,千張紙10g,桔梗10g,僵蠶10g,甘草5g。

上藥治療半個月,聲音正常,並能登台演唱,未見嘶啞出現。

按:素體虛弱,長期高歌,暗耗氣血,血液運行不利,脈絡血瘀,治療當用益氣化瘀,通絡散結,余悟補陽還五湯可治中風之失語,故也可用於結節性之聲嘶。果獲效。

臨床上難治之證,總是患病時間長,纏綿難愈,勢必久而耗氣,氣虛則血瘀,因而應用補陽還五湯,藥證相符而獲效。但使用本方時應注意辨證準確,如屬病實則非本方所宜。

關於「補陽還五湯」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