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紅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橘紅
Jú Hónɡ
橘紅
別名 化州桔紅、芸皮、芸紅
功效作用 消痰,利氣,寬中,散結。治風寒痰嗽噁心,吐水,胸痛脹悶。
英文名 EXOCARPIUM CITRI RUBRUM
始載於 本草綱目
毒性  
歸經 肺經脾經
藥性
藥味

指去橘絡後的橘皮。

  

化州古時荒涼的地方,瘴氣多,民眾多患痰飲。相傳有羅仙翁,憐憫民眾苦困,種橘於「石龍」城內,所產橘紅,消痰化飲有神效。明、清間,州人在州城建「華嚴庵」紀念羅仙翁,庵門楹聯云:「韻事憶當年,橘樹千株經手植;仙蹤留此地,茅庵一所寄身棲」。明萬曆年間(約於1600)編纂的《高州府志》「藥物」目中已有化州橘紅的記載。清乾隆、道光版《化州志》對化州橘紅的記述,除有傳說、藥效、價值、辨偽、土壤、氣候、種護、採集、加工、上貢、產地及標圖外,還有大量歌頌化州橘紅的詩文。

清代中葉,全縣種植橘紅300多畝(約1萬棵)。清末民初,因戰火頻仍,加之當局只顧索取,不問生產,橘紅受損更大,至1949年,全縣僅存30多畝(約2000餘棵)。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於50年代撥出專款,以復甦舊橘園,開闢新產區。1962年成立縣橘紅生產辦公室,並委託藥材公司主管橘經生產、加工和收購銷售,橘紅面積逐年擴大,70年代初,全縣橘紅髮展至3000多畝,1985年增至8500畝(約17萬棵)。縣人民政府又組織了中藥學行家對化州橘紅進行系列的研究。為挖掘地方生產優勢,1987年李家橘紅園擴建為中藥廠,職工由原20多人增至100多人,生產橘紅系統藥品,進一步發揮橘紅在醫藥上的作用。1988年該廠批量生產橘紅系列藥品。

【英文名】 EXOCARPIUM CITRI RUBRUM

【別名】化州桔紅

【來源】本品為芸香科植物化州桔Citrus grandis Osbeck var. tomentosa Hort.或橘 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及其栽培變種的乾燥外層果皮。秋末冬初果實成熟後採收,用刀削下外果皮,晒乾或陰乾。

【製法】除去雜質,切碎。

【性狀】本品呈長條形或不規則薄片狀,邊緣皺縮向內捲曲。外表面黃棕色或橙紅色,存放後呈棕褐色,密布黃白色突起或凹下的油室。內表面黃白色,密布凹下透光小圓點。質脆易碎。氣芳香,味微苦、麻。

【鑒別】

(1) 本品粉末淡黃棕色。果皮表皮細胞表面觀多角形、類方形或長方形,垂周壁增厚,氣孔類圓形,直徑18~26μm,副衛細胞不清晰;側面觀外被角質層,徑向壁的外側增厚。油室碎片的外圍薄壁細胞壁微增厚。

(2) 取本品粉末0.3g,加甲醇10ml,加熱迴流20分鐘,濾過,取濾液5ml,濃縮至 1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橙皮苷對照品加甲醇製成飽和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於同一用0.5%氫氧化鈉溶液製備的矽膠G薄層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醇-水(100:17:13) 為展開劑,展開約3cm,取出,晾乾,再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酸-水(20:10:1:1) 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展至約8cm,取出,晾乾,噴以三氯化鋁試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含量測定】

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 D)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用十八烷基矽烷鍵合矽膠為填充劑;甲醇-水(40:60)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84nm。理論板數按橙皮苷峰計算應不低於2000。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精密稱取橙皮苷對照品適量,加甲醇製成每1ml含60μg的溶液,即得。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本品粉末(過四號篩)約0.2g[同時另取本品粉末測定水分(附錄Ⅸ H 第二法)],精密稱定,加甲醇20ml,加熱迴流1小時,放冷,轉移至50ml量瓶中,用少量甲醇分次洗滌容器和殘渣,洗液併入同一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橙皮苷(C28H34O15)不得少於1.7%。

性味歸經】辛、苦,溫。歸肺、脾經

【功能主治】散寒,燥濕,利氣,消痰。用於風寒咳嗽,喉癢痰多食積傷酒,嘔惡痞悶。

【用法用量】 3~9g 。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摘錄】《中國藥典》

【各家論述】

1.《藥品化義》:橘紅,辛能橫行散結,苦能直行下降,為利氣要藥。蓋治痰須理氣,氣利痰自愈,故用入肺脾,主一切痰病,功居諸痰藥之上。佐竹茹以療熱呃,助青皮以導滯氣,同蒼朮厚朴平胃中之實,合蔥白麻黃表寒濕之邪,消谷氣,解酒毒,止嘔吐,開胸膈痞塞,能推陳致新,皆辛散苦降之力也。

2.《本經逢原》:橘紅專主肺寒咳嗽多痰,虛損方多用之,然久嗽氣泄,又非所宜。

3.《醫林纂要》:橘紅專入於肺,兼以發表。去皮內之白,更輕虛上浮,亦去肺邪耳。

4.《醫學啟源》:理胸中、肺氣

5.《綱目》:下氣消痰。

6.《本草匯》:能除寒發表。  

中藥桔紅版本2

類別:理氣藥

拼音:JU HONG

拉丁:Exocarpium Citri Rubrum

別名:芸皮、芸紅

藥用部位:外果皮

藥材性狀:本品呈長條形或不規則薄片狀,邊緣皺縮向內捲曲。外表面黃棕色或橙紅色,存放後呈棕褐色,密布黃白色突起或凹下的油室。內表面黃白色,密布凹下透光小圓點。質脆易碎。氣芳香,味微苦、麻。

栽培要點:

產地:四川、浙江、福建、廣東。

採收加工:11~12月間採挖。用刀削下外果皮,晒乾或陰乾。

地道沿革:

性味歸經:溫;辛、苦;歸肺、脾經

功能主治:散寒,燥濕,利氣,消痰。用於風寒咳嗽,喉癢痰多,食積傷酒,嘔惡痞悶。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9g;或入丸、散。

禁忌:陰虛燥咳、久嗽氣虛者慎服。

橘紅,就是我們平常生活中所說的桔子皮。芸香料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拉丁學名略)的成熟果皮的外層紅色部分。產於廣東茂名化州市。它吸收了這地土壤的礞石礦物質與鎂元素,據現存的史料推測,化桔紅原為野生樹,由於吸收了當地土質中所含的礞石(礞石為治頑痰、癖潔之奇藥,痰去咳自除),又經歷了漫長歲月,逐漸進化而成的。由於化州桔紅的藥效奇特,為人們所推崇。花果絨毛柔濃可愛,氣味芳香沁人,藥用功效神奇,人們取之隨身攜帶和珍藏,是防、治疾病健身延年之佳品,自明朝被朝廷列為御藥後,桔紅成為宮廷貢品,並漂洋過海,被世人充分取為藥用。而且深受國內外醫學家的確認。自古以來就有「南方人蔘」之稱和「一片值一金」的說法。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桔紅佳品,其瓤內有紅白之分,利氣、化痰止咳功倍於它藥。。。其功愈陳愈良。」清朝《本草綱目拾遺》載:「桔紅治痰症,消油膩、消食、醒酒、寬中、解蟹毒。」《中藥大辭典》曰:「化州桔紅,性味辛、苦、溫,功用為化痰、理氣、健脾、消食,治胸中痰滯、咳嗽氣喘、嘔吐呃逆、飲食積滯。」《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0年版)載:「化桔紅辛、苦、溫,歸肺脾經,具散寒、燥濕、利氣、消痰功能,用於風寒咳嗽、喉癢痰多、食積傷酒、嘔噁心痞悶。」臨床實際證明,對肺癆支氣管炎、長期胃痛止咳化痰等有獨特療效。

桔紅成分:枸櫞(Citral)、香葉醇(Geraniol)、芳香醇(Linalool)、柚皮苷(Naringin)、新橙皮(Neohesperidin)、枸櫞苷(Poncirin)等。

桔紅功效:化普、理氣、健脾、消食、燥濕、醒酒、消油膩、寬中、解蟹毒。

桔紅主治:化痰止咳、風寒咳嗽、慢性氣管炎哮喘、喉癢痰多、胸中痰滯、嘔吐呃逆、飲食積滯、食積傷酒、嘔惡痞悶、長期胃痛、氣痛等有獨特療效。

橘紅、陳皮化橘紅的區別

陳皮、橘紅、化橘紅是2000年版《中國藥典》收載的三種不同中藥。

橘皮與橘紅同來源於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變種。因二者加工不同分為陳皮與橘紅。橘成熟時採摘,剝取果皮,陰乾稱為陳皮或橘皮。橘成熟時採摘,剝取果皮,去掉橘皮內部白色部分後,晒乾稱為橘紅。橘皮去白留紅者為橘紅。

化橘紅來源於芸香科植物化州柚Citru grandis Osbeck var.tomento a Hort或柚Citrus grandis Osbeck的乾燥未成熟外果皮。前者習稱「毛橘紅」,後者習稱「光七爪」。

陳皮入藥歷史悠久,橘皮療氣大勝,以東橘為好,西江者不如,須陳久才為良,故習稱陳皮。

橘皮以色紅日久者為佳,故曰紅皮、陳皮,去白者曰橘紅。

化橘紅,外皮淡紅色,內腹皮白色,周身亦有豬鬃皮,此種皆柚皮,亦能消痰。又一種為世所重,每個片如爪,中用化州印,名五爪橘紅,亦柚皮所制,較掌片為佳。」現商品化橘紅以毛橘紅(原植物為化州柚)為正品,光橘紅(原植物為柚)也作化橘紅入藥。李時珍曰:「橘皮紋細色紅而薄,內多筋脈,其味苦辛,……柚皮最厚而虛,紋更粗,色黃,內多膜無筋,其味甘多辛少,但以此別之,即不差矣。」 可見古代本草就指出橘有多種不同品種。

三者在功效上也不盡相同。《本草綱目》:橘皮「和中理胃藥則留白,下氣消痰藥則去白」 ;「橘紅溫燥之性勝於橘皮,併兼發表散寒,外感風寒咳嗽痰多者用之為宜」。化橘紅無發散之性,兼能消食,咳嗽痰多又兼食積或消化不良者用之較宜。:「柚子皮厚,味甘不如橘皮,味 辛而苦,其肉亦如橘,有甘有酸」。李時珍曰:「橘皮性溫,柑、柚皮性冷,不可不知」。寇宗爽曰:「本草橘柚一條,蓋誤傳也,後世不知,以柚皮作橘紅,是貽無窮之患也。此乃六陳之一,天下日用所須」。《中國藥典》1977年版一部收載橘紅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或柚的乾燥未成熟外果皮。1985年版及1990年版一部收載橘紅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的乾燥外層果皮。未單獨收載化橘紅。至1995年版,才將化橘紅與橘紅分別收載。另外,1995年版以後的《中國藥典》化橘紅和橘紅性味與功效主治完全一致,這也是造成化橘紅與橘紅臨床使用混亂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見,歷代本草在陳皮(橘皮)、橘紅、化橘紅的性狀及使用上均有區別,將此三者混用是為不妥。

關於「橘紅」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