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絡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橘絡
Jú Luò
橘絡
別名 橘絲、橘筋、橘瓤上筋膜、橘瓤上絲
功效作用 通絡,化痰。用於咳嗽痰多胸脅作痛。
英文名 Tangerine Pith
始載於 本草求原
毒性 無毒
歸經 脾經肝經
藥性
藥味

名稱:橘絡

類別:化痰止咳平喘

拼音:Ju Luo

拉丁:Citrus tangerina Hort.et Tanaka C.erythrosa Tanaka

別名:絲、橘筋

藥用部位:成熟果皮內及果瓤上的筋絡

產地:產於福建、浙江、廣東、廣西、江西、湖南、貴州、雲南、四川等地。

採收加工:夏秋採集,由果皮或果瓤上剝下筋膜,晒乾,生用。

性味歸經:甘、苦、平、歸肝、腎、脾、胃經。

功能主治:敗毒抗癌、理氣化痰。  

藥用.橘絡

許多人吃橘子時,都喜歡將橘瓤外白色的筋絡扯得一乾二淨,其實,這種吃法是不科學的。橘瓤外白色的網狀筋絡通常被稱之「橘絡」。中醫認為橘絡具有通絡化痰、順氣活血之功,不僅是慢性支氣管炎冠心病慢性疾病患者的食療佳品,而且對久咳引起的胸脅疼痛不舒還有輔助治療作用。現代營養學研究認為,橘絡中含有一種叫路丁的物質。路丁能使血管保持正常的彈性和緻密性,可減少血管壁的脆性和滲透性,有防止高血壓病人發生腦溢血、糖尿病人發生視網膜出血的作用。對於平時有出血傾向的人,特別是有血管硬化傾向的老年人,食橘絡更是有益無害。

(1)敗毒抗癌,用於癌瘤積毒:

骨血管瘤 橘絡、骨碎補龍骨牡蠣續斷黃精海藻昆布狗脊寄生忍冬藤各60克,三棱莪術丹參虻蟲乳香、沒藥各30克,杜仲、夏杜草各90克,石斛180克,蜈蚣15條 共搗碎,水煎3次,煎液合併,加蜂蜜500克,重湯文火熬成稠膏,每服30克,日4次。能使腫瘤縮小,壓迫症状緩解。可結合放射線治療。

腦瘤 橘絡、桃仁蒼耳子辛夷全蠍各30克,青黛12克,海灌、昆布、生地白芷、牡蠣、石決明各60克,紫草金銀花各90克,石斛、夏枯草玄參旱蓮草各120克,瓦楞子180克,蜈蚣20克條 搗碎,水煎3次,合併煎液,加入蜂蜜2.5斤,熬膏,每服9克,日3服。同時外敷:金剪刀適量 用鮮根洗淨,加食鹽少量,搗爛,敷於腫瘤處,藥厚2厘米,24~36小時取去,如見起泡,再敷應酌情。能使抽搐頭痛消除,腫瘤縮小,神志逐漸清醒。

(2)理氣化痰,用於氣逆痰滯:

氣逆痰喘 橘絡、陳皮川貝法半夏炒蘇子桔梗各36克,茯苓杏仁瓜蔞(蜜炙)各48克 為末,煉蜜和丸,丸重6克,每服2丸,日2次,溫開水送下。

胸痞氣逆 橘絡、枳實、陳皮各30克,白朮60克為末,蜜丸。每服9克,日3次,溫開水送服。

用法用量:煎劑:3~30克(膏同)。丸散:2.7~9克。

禁忌:

註:藥材炮製參見《中藥材炮製通則》

【各家論述】

1.《本草崇原》:橘瓤上筋膜,治口渴吐酒,煎湯飲甚效,以其能行胸中之飲,而行於皮膚也。

2.《綱目拾遺》:金御乘雲,橘絲專能宣通經絡滯氣,予屢用以治衛氣逆於肺之脈脹甚有效。

3.《本草便讀》:橘絡,甘寒入絡,無甚功用,或可清絡中之餘熱耳。

4.《日華子本草》:治渴及吐酒,炒煎湯飲甚驗。

5.《綱目拾遺》:通經絡滯氣、脈脹,驅皮里膜外積痰,活血。

6.《本草求原》:通經絡,舒氣,化痰,燥胃去穢,和血脈。

7.《四川中藥志》:化痰通絡。治肺勞咳痰咳血濕熱客於經隧等症。  

中藥材.橘絡

【出處】《本草求原》

【拼音名】Jú Luò

【別名】橘絲(《綱目拾遺》),橘筋(《中藥材手冊》)。

【來源】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種橘類的果皮內層的筋絡。12月至次年1月間採集,將橘皮剝下,自皮內或橘瓤外表撕下白色筋絡,晒乾或微火烘乾。比較完整而理順成束者,稱為鳳尾橘絡(又名順筋)。多數斷裂,散亂不整者,稱為金絲橘絡(又名亂絡,散絲橘絡)。如系用刀自橘皮內鏟下者,稱為鏟絡。

【生境分布】主產四川、福建、浙江。此外,廣西、廣東、江西、湖南、湖北、雲南、貴州等地亦產。

【性狀】

①鳳尾橘絡

呈長條形的網路狀。多為淡黃白色,陳久則變成棕黃色。上端與蒂相連,其下則筋絡交叉而順直,每束長約6~10厘米,寬約0.5~1厘米。蒂呈圓形帽狀,十餘束或更多壓緊為長方形塊狀。質輕虛而軟,干後質脆易斷。氣香,味微苦。以整齊、均勻、絡長不碎斷、色黃者為佳。

②金絲橘絡

呈不整齊的鬆散團狀,又如亂絲,長短不一,與蒂相混合,其餘與鳳尾橘絡相同。

③鏟絡

筋絡多疏散碎斷,並連帶少量橘白,呈白色片狀小塊,有時夾雜橘蒂及少量內瓤碎皮。以鳳尾橘絡品質最佳,鏟絡品質最差。

【炮製】揀去雜質,摘除橘蒂,用水噴潤後撕開,晒乾。

【性味】

甘苦,平,

①《本草撮要》:味淡微苦。

②《本草便讀》:甘,寒。

③《四川中藥志》:性平,味甘苦,無毒。

【歸經】《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經。

【功能主治】

通絡,理氣,化痰,治經絡氣滯,久咳胸痛痰中帶血,傷酒口渴。

①《日華子本草》:治渴及吐酒,炒煎湯次甚驗。

②《綱目拾遺》:通經絡滯氣、脈脹,驅皮里膜外積痰,活血。

③《本草求原》:通經絡,舒氣,化痰,燥胃去穢,和血脈。

④《四川中藥志》:化痰通絡,治肺勞咳痰、咳血及濕熱客於經隧等症。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8~1.5錢。

【各家論述】

①《本草崇原》:橘瓤上筋膜,治口渴吐酒,煎湯飲甚效,以其能行胸中之飲,而行於皮膚也。

②《綱目拾遺》:金御乘雲,橘絲專能宣通經絡滯氣,予屢用以治衛氣逆於肺之脈脹甚有效。

③《本草便讀》:橘絡,甘寒入絡,無甚功用,或可清絡中之餘熱耳。

【摘錄】《*辭典》

參看

關於「橘絡」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