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外台秘要》卷二十引《古今錄驗》:大黃丸

【處方】 大黃7.5克 消石7.5克 大戟7.5克(熬)甘遂7.5克(熬)芫花7.5克(熬)椒目7.5克 葶藶7.5克

【製法】 上七味,搗末下篩,以蜜和丸,如小豆大。

【功效與作用】 主十水

【用法用量】 先食飲服1丸,一日二次。漸增,以知為度。

【摘錄】 《外台秘要》卷二十引《古今錄驗》

聖濟總錄》卷五十:大黃丸

【處方】 大黃(炮,銼)15克 桔梗(炒)枳殼(麩炒,去瓤)川芎 羌活(去蘆頭)木香 柴胡(去苗)獨活(去蘆頭)各8克 牽牛子30克(半炒熟半生用)

【製法】 上藥九味,搗羅為末,煮萊萊菔熟,入藥末。同於木臼內搗勻,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通便泄熱,理氣止痛。主大腸熱秘,心胸煩躁頭痛便難,腹脅脹滿,口舌乾燥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可加至40丸。食後、臨臥溫開水送下。

【摘錄】 《聖濟總錄》卷五十

《聖惠》卷五十二: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恆山1兩,香豉49粒,砒霜1分(細研),鱉甲1分(塗醋,炙令黃,去裙襴),麝香1錢(細研),硃砂1分(細研)。

【製法】 上為末,入後3味,研令勻,以醋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心瘧,發歇不定。

【用法用量】 每服2丸,食前用桃仁冷醋湯送下。

【注意】 忌食熱物。

【摘錄】 《聖惠》卷五十二

《聖惠》卷十三: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3兩(銼碎,微炒),枳殼(麩炒微黃,去瓤)2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瓤)2兩,麻仁2兩,檳榔2兩,木通(銼)2兩。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傷寒大便秘澀,內有積熱,其脈兩手寸口悉洪大而數。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溫水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十三

普濟方》卷三九二:大黃丸

【處方】 大黃3分,苦參3分,人蔘3分,桔梗3分,杏仁(去皮尖)3分,芎藭3分,半夏(洗)2分,黃芩2分,葶藶4分(炒)。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功效與作用】 小兒傷食,腹大膨脝,時泄,困甚如寒熱狀,又如霍亂;時痢,腸出膿血。

【用法用量】 每服1丸,1日3次,白湯送下。

【摘錄】 《普濟方》卷三九二

《聖惠》卷七十一: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麝香1分(細研),硇砂3分(細研),檳榔3分,巴豆1分(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川烏頭3分(炮裂,去皮臍),桂心3分,木香3分,當歸3分(銼,微炒),京三棱1兩(銼,醋拌炒干),乾薑3分(炮裂,銼)。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功效與作用】 婦人痃癖氣,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5丸,空心及晚食前以粥飲送下。以利為度。

【摘錄】 《聖惠》卷七十一

《聖惠》卷十六: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銼碎,微炒)1兩,黃連(去須)1兩,黃芩1兩,黃柏(銼)1兩,曲衣1兩,梔子仁1兩。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時氣遍身發黃,心膈煩熱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溫水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十六

《聖惠》卷八十九: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3分(銼,微炒),天門冬(去心,焙)半兩,百合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半兩,木通(銼)半兩,桑根白皮(銼)半兩,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半兩,川朴消半兩。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效與作用】 小兒龜胸,肺熱壅滯,心膈滿悶。

【用法用量】 每服5丸,以溫水研破服,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八十九

《聖惠》卷五十: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銼碎,微炒)半兩,訶黎勒(煨,用皮)半兩。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五膈氣。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以溫水送下。以微利為度。

【摘錄】 《聖惠》卷五十

《聖濟總錄》卷六:大黃丸

【處方】 大黃(煨)1兩,乾薑(炮)1兩,白僵蠶(炒)1兩,天麻1兩,白附子(炮)1兩,天南星(炮)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半夏(湯洗,去滑)1兩,牛黃(研)半兩,膩粉1分,麝香(研)半分。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

【功效與作用】 急風手足拳攣,不得屈伸,大小便澀,百節痛不能行。

【用法用量】 每服1丸,冷酒化下。

【摘錄】 《聖濟總錄》卷六

《千金翼》卷十九:大黃丸

【處方】 大黃1斤,栝樓8兩,土瓜根8兩,杏仁5合(去皮尖雙仁,熬)。

【製法】 上破大黃如棋子,冷水漬1宿,蒸晒乾,搗篩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消渴小便多大便秘。

【用法用量】 每服5丸,以飲送下,1日3次。以知為度。

【摘錄】 《千金翼》卷十九

《外台》卷五引《崔氏方》:大黃丸

【處方】 大黃3兩,朴消2兩,巴豆1兩(去皮,熬令黑,研如泥)。

【製法】 上搗篩大黃、朴消,然後納巴豆,以蜜和搗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一切瘧。

【用法用量】 每服兩丸,以米飲送下,1日2次。不斷,再服即愈。

【注意】 忌蘆筍野豬肉等物。

【摘錄】 《外台》卷五引《崔氏方》

《千金》卷十四:大黃丸

【處方】 大黃2兩,芍藥2兩,葶藶2兩,大戟3兩,朴消3兩,杏仁50枚,巴豆7枚。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小腸熱結

【用法用量】 大人7丸,小兒2-3丸,以飲送下,每日3次。熱去,1日1次。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熱結不通,不用承氣、陷胸者,以小腸雖居下位,治節卻在中、上二焦。故取葶藶專攻心下逆滿,杏仁開發肺氣於上,消、黃蕩滌痰垢於下。杏仁力綿,更借備急丸中巴豆以佐之;消、黃性下,復采十棗湯中大戟以激之;芍藥一味,專護營血,即柴胡澤瀉湯中用地黃之意。

【摘錄】 《千金》卷十四

《聖惠》卷七十一: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3兩(銼碎,微炒),鱉甲2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防葵1兩半,琥珀1兩,乾漆1兩(搗碎,炒令煙出)。

【製法】 上為細末,以米醋1升,熬令稠,入少面煮作糊,和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婦人積聚氣,久不散。

【用法用量】 每服5丸,食前以酒送下。

【摘錄】 《聖惠》卷七十一

《聖惠》卷六十八: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2兩(蒸3度),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微炒),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金瘡煩悶疼痛,大便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溫水送下,1日3次。以利為度。

【摘錄】 《聖惠》卷六十八

《聖惠》卷四十二: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川椒半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人蔘3分(去蘆頭),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桔梗3分(去蘆頭),菖蒲3分,柴胡3分(去苗),赤茯苓3分,芎藭3分,桂心3分,桃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木香3分,吳茱萸3分(湯浸7遍,焙乾,微炒),乾薑3分(炮裂,銼),細辛3分。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七氣,積聚堅牢,心腹脹痛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漸加至20丸。

【摘錄】 《聖惠》卷四十二

《聖濟總錄》卷一三六:大黃丸

【處方】 大黃(銼,炒)2兩半,防風(去叉)1兩半,黃耆(銼)1兩半,黃連(去須)1兩半,漏蘆(去蘆頭)1兩,秦艽(去苗土)2兩,苦參2兩,烏蛇(酒浸,炙黃,去皮骨)2兩。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疥瘡癢痛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溫酒送下,晚再服。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三六

小兒藥證直訣.附方》:大黃丸

【處方】 大黃1兩(酒洗過,採下蒸熟,切片,晒乾),川芎1兩(銼),甘草1分(銼,炙),黑牽牛半兩(半生熟炒)。

【製法】 上為細末,稀糊為丸,如麻子大。

【功效與作用】 風熱里實,口中氣熱,大小便閉赤,飲水不止,有下證者。瘡痂初起而能食,食而脹滿,不大便而喘急,昏甚而譫語者。

【用法用量】 2歲服10丸,溫蜜水送下,乳後服。以利為度。末利,加丸數再服。

【各家論述】 《小兒藥證直訣類證釋義》:此方大黃、黑丑攻滌瀉下,而以川芎升之,甘草緩之,相輔而行,使瀉下而有所制。

【摘錄】 《小兒藥證直訣.附方》

《千金》卷十:大黃丸

【別名】 甜葶藶丸、葶藶丸

【處方】 大黃2兩,葶藶子2兩。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黃疸,大小便難,喘息促。

【用法用量】 甜葶藶丸(《聖濟總錄》卷六十)、葶藶丸(《普濟方》卷一九五)。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本方)從《金匱大黃消石湯化出。被用消石之辛溫,以行大黃、梔、柏之苦寒;此用葶藶佐大黃之開泄,不必復用消石之散結也。識此變通之法,可推《金匱》妙用也。

【摘錄】 《千金》卷十

《千金》卷十:大黃丸

【處方】 大黃2兩,黃連3兩,黃柏1兩,黃芩1兩,曲衣5合。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黃疸。

【用法用量】 先食服3丸,每日3次。不知,加至5丸。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本方)從《金匱》大黃消石湯化出。取曲米以佐四黃之滌熱,即是消石佐大黃、梔、柏之義。識此變通之法,可推《金匱》妙用也。

【摘錄】 《千金》卷十

《聖惠》卷五十八: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大戟1兩(銼碎,微炒),赤芍藥1兩,川朴消1兩,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杏仁50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小腸熱結脹滿,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前以蔥白湯送下。

【摘錄】 《聖惠》卷五十八

《聖惠》卷十五: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黃芩1兩,犀角屑1兩,豬苓(去黑皮)1兩,枳殼(麩炒微黃,去瓤)1兩,川朴消1兩。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時氣大熱不退,譫語,大便難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麥門冬湯溫溫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十五

《聖惠》卷十二: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木香1分,檳榔半兩,桂心1分,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甘草1分(炙微赤,銼),郁李仁3分(湯浸,去皮尖,微炒)。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傷寒大腸氣筵,心腹脹滿疼痛,四肢骨節酸疼煩悶,不得眠臥。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溫酒送下,不拘時候。以利為度。

【摘錄】 《聖惠》卷十二

《聖惠》卷十四: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牛膝3分(去苗),檳榔1兩,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木香3分,人蔘3分(去蘆頭),郁李仁1兩(湯浸,去皮尖,微炒),桂心3分,前胡1兩(去蘆頭)。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傷寒後腳氣,並腎氣上沖。

【用法用量】 方中主治「並腎氣上沖」,原作「並背氣」,據《普濟方》改。

【摘錄】 《聖惠》卷十四

《聖惠》卷十六: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柴胡(去苗)1兩,黃芩1兩,黃連(去須)1兩,白鮮皮1兩,梔子仁1兩,秦艽(去苗)1兩,龍膽(去蘆頭)1兩,赤芍藥1兩,大麻仁(別杵如膏)1兩。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時氣餘熱不退,發歇不定,大便秘澀。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竹葉湯送下,不拘時候。以利為度。

【摘錄】 《聖惠》卷十六

《聖惠》卷二十九: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赤芍藥3分,木通1兩(銼),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大麻仁1兩,檳榔1兩。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虛勞小便不利,腹脅滿悶,四肢煩疼。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清粥飲送下。以利為度。

【摘錄】 《聖惠》卷二十九

《聖惠》卷三: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麥門冬3分(去心,焙),羚羊角屑3分,川升麻3分,生乾地黃3分,犀角屑3分。

【製法】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肝臟壅熱,心膈煩悶,頭目不利。

【用法用量】 《聖濟總錄》:食前竹葉湯下。

【注意】 忌酒、熱面等。

【摘錄】 《聖惠》卷三

《聖惠》卷三十: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鱉甲3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

【製法】 上為末;以釅醋2升,納鐺中,先煎令稠,下藥末更煎之,以柳木篦攪勿住手,候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骨蒸勞,兩脅下有痃癖,漸上攻心,食少或不消化,腹內積聚不散,黃瘦,久困久痢,或大便秘澀,小便赤黃。

【用法用量】 每服7丸,空腹及晚食前以粥飲送下。漸加至10丸,以溏利下膿血爛肉為度。老少以意加減。唯得食煮飯、蔥煎汁、生薑而已,此外不得食之。

【注意】 忌莧菜

【摘錄】 《聖惠》卷三十

《聖惠》卷三十二: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梔子仁2兩,黃芩2兩,黃連2兩(去須),車前子2兩。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上焦積熱,眼赤澀痛。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後以溫漿水送下,夜臥臨時再服。

【摘錄】 《聖惠》卷三十二

《聖惠》卷三十六: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半兩(炙碎,微炒),梔子仁半兩,黃耆半兩(銼),川升麻半兩,川朴消半兩,黃連半兩(去須),生乾地黃半兩,玄參半兩,磁石1兩(燒醋淬7遍,搗碎,細研,水飛過)。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風熱毒氣攻耳,暴聾,由腎氣實熱所致。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後以溫水送下。以利為度。

【摘錄】 《聖惠》卷三十六

《聖惠》卷四十八: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防葵1兩,木香3分,川烏頭1兩(炮裂,去皮臍),鱉甲1兩半(醋炙令黃,去裙襴),乾薑3分(炮裂,銼)。

【製法】 上為細末,以陳米醋3升,熬令稠,入神曲末半兩,煎成糊,溶和諸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肥氣結聚在左脅下,堅牢疼痛,食少體瘦。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以溫酒送下。以微利為度。

【摘錄】 《聖惠》卷四十八

《聖惠》卷四十四: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芎藭半兩,桂心半兩,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腰腳疼痛,大腸壅滯。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以利為度。

【摘錄】 《聖惠》卷四十四

《聖惠》卷四十九:大黃丸

【別名】 大黃桃仁丸

【處方】 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乾薑3分(炮裂,銼),高良姜3分(銼),小草3分,芎藭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酒癖,痰吐不止,兩脅脹痛,氣喘上奔,不下食飲。

【用法用量】 大黃桃仁丸(《聖濟總錄》卷七十三)。方中小草,原作「甘草」,據《聖濟總錄》改。

【摘錄】 《聖惠》卷四十九

《聖惠》卷四十八: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當歸3分(銼,微炒),芎藭3分,訶黎勒皮1兩,檳榔1兩,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乾薑3分(炮裂,銼),川烏頭1兩(炮裂,去皮臍),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聚積氣,心腹妨悶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溫酒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四十八

《聖惠》卷五十三: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3兩(銼碎,微炒),栝樓根1兩,芎藭3分,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檳榔1兩,桂心3分。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利大小腸。主消渴腹脹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溫水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五十三

《外台》卷三十八:大黃丸

【處方】 大黃5兩(搗末),大麻子5兩(熬,勿令焦,待冷於簸箕中以手挪去皮,取仁研如膏)。

【製法】 上藥合治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通暢壅秘。主乳石發動,熱氣上沖。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至20丸,以湯飲送下。以宣利為度。

【摘錄】 《外台》卷三十八

《外台》卷七引《廣濟方》:大黃丸

【處方】 大黃12分,厚朴4分(炙),枳實4分(炙),芒消8分,杏仁6分(去皮尖),葶藶子4分(熬)。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胸脅妨悶,胃中客氣,大便苦難。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空腹以飲送下,1日2次。稍稍加,以大便微調為度。

【注意】 忌生冷、油膩、粘食。

【摘錄】 《外台》卷七引《廣濟方》

《聖惠》卷四十九: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1斤(生,為末),鱉甲3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枳殼2兩半(麩炒微黃,去瓤),當歸1兩半(銼,微炒),赤芍藥1兩半,京三棱3兩(微煨,銼),吳茱萸1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

【製法】 上為散,先以米醋3升,熬大黃為膏,次入諸藥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痃癖氣,時攻心腹疼痛,令人不思飲食,漸為瘦病。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摘錄】 《聖惠》卷四十九

《聖惠》卷四十九: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木香半兩,肉豆蔻半兩(去殼),硼砂半兩(細研),乾薑半兩(炮裂,銼),青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吳茱萸1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檳榔半兩,桂心半兩,蓬莪術1兩,巴豆1分(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

【製法】 上為末,入巴豆、硼砂,研令勻,以醋熬成膏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症病,心腹妨悶,不欲飲食,四肢不和。

【用法用量】 每服3丸,空心以粥飲送下。

【摘錄】 《聖惠》卷四十九

《準繩.幼科》卷八:大黃丸

【處方】 大黃3分,乾地黃3分,茯苓3分,當歸3分,柴胡3分,杏仁3分。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麻子大。

【功效與作用】 小兒胃氣不調,不嗜食,不生肌肉

【用法用量】 每服5丸,以飲送下,1日3次。

【摘錄】 《準繩.幼科》卷八

《普濟方》卷三一一:大黃丸

【處方】 大黃2兩,桃仁(去皮尖,熬)21枚,虻蟲21枚(去翅足,熬)。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

【功效與作用】 被打有瘀血

【用法用量】 納酒1升中,煎取7合,1服之。

【摘錄】 《普濟方》卷三一一

《聖惠》卷四十九: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乾薑1兩(炮裂,銼),甜葶藶1兩半(隔紙炒令紫色),川芒消1兩,桔梗1兩(去蘆頭),赤茯苓半兩,石膏半兩(細研,水飛過),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川烏頭半兩(炮裂,去皮臍),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川椒半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

【製法】 上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效與作用】 久積症癖,堅牢,羸瘦,不能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以溫酒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四十九

《聖惠》卷四十二: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海藻1兩(洗去鹹味),川朴消1兩,昆布1兩(洗去鹹味),苦瓠子仁1兩,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木通1兩(銼),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上氣胸滿,咽喉噎塞,心神煩悶,大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生薑湯送下,1日3次。

【摘錄】 《聖惠》卷四十二

《聖惠》卷八十八:大黃丸

【別名】 知母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知母半兩,牡藶半兩(燒,為粉),當歸半兩(銼,微炒),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鱉甲1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效與作用】 小兒症瘕腹痛黃瘦。

【用法用量】 知母大黃丸(《普濟方》卷三九一)。

【摘錄】 《聖惠》卷八十八

《聖惠》卷九十二: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1兩(銼,微炒),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梔子仁3分,郁李仁3分(湯浸,去皮,微炒)。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麻子大。

【功效與作用】 小兒大便不通,心腹壅悶。

【用法用量】 每服5丸,以熟水送下。

【摘錄】 《聖惠》卷九十二

《聖惠》卷七十九: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1兩(銼,微炒),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乾漆1兩(搗碎,炒令煙出),赤茯苓3分,甜葶藶3分(隔紙炒令紫色),牛膝1兩(去苗),牡丹3分,水蛭半兩(炒令黃),芎藭半兩,桂心半兩,柴胡3分(去苗),牡蒿3分,人蔘半兩(去蘆頭),當歸半兩(銼,微炒),乾薑1分(炮裂,銼),虻蟲半兩(微炒令黃,去翅足),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庶蟲)蟲半兩(炒令微黃),吳茱萸1分(湯浸7遍,焙乾,微炒)生地黃1兩。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產後惡血凝滯,月水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摘錄】 《聖惠》卷七十九

《千金》卷二:大黃丸

【處方】 大黃(破如米豆,熬令黑)1升,柴胡1升,朴消1升,芎藭5兩,乾薑1升,蜀椒2兩,茯苓(如雞子大)1枚。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帶下、百病、無子。

【用法用量】 服十日下血,二十日下長蟲及清黃汁,三十日病除,五十日肥白。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此治婦人帶下、百病、無子,故用大黃、朴消以散積血;即用乾薑、蜀椒以溫子臟;柴胡升發生氣;芎窮理榮血;茯苓引領消、黃專行滲道,與後養胎令易產方蒸大黃丸用法相仿。

【摘錄】 《千金》卷二

《聖惠》卷八十四: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茵陳半兩,甜葶藶半兩(隔紙炒令紫色)。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小兒諸黃,心胸壅悶。

【用法用量】 每服3丸,以新汲水研下,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八十四

《聖濟總錄》卷一三九:大黃丸

【處方】 大黃(銼碎,微炒)1兩,黃芩(去黑心)1兩。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外感風熱及金瘡所致大便不利,金瘡煩悶疼痛,大便不利;諸熱;囟鼻塞閉;傷風內挾痰熱。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加至20丸,空心、日午、臨臥各1服。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三九

《聖惠》卷七十一: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1兩(銼,微炒),桂心半兩,薏苡仁半兩,雞骨香半兩,黃連10兩(去須),人蔘半兩(去蘆頭),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黃耆半兩(銼),木通半兩(銼),當歸半兩(銼,微炒),枳實半兩(麩炒微黃),敗醬2分,赤芍藥半兩,白蒺藜1兩(微炒,去刺)。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除熱。主婦人乳癰,瘡腫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溫水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七十一

《聖濟總錄》卷十二:大黃丸

【處方】 大黃(銼如骰子樣)3兩,青橘皮(去白,不銼)1兩,半夏(洗,去滑)1兩。

【製法】 上3味,一處炒熟,搗羅為末,水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上焦風熱痰毒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後、臨臥溫水送下。加至30丸。

【摘錄】 《聖濟總錄》卷十二

《聖濟總錄》卷三十四:大黃丸

【處方】 大黃(銼,炒)、草(炙,銼)、黃連(去須)、惡實(微炒)、荊芥穗等分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暑毒及心經積熱。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後溫水送下;若為散,水調亦得。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三十四

《聖惠》卷八十八: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鱉甲3分(塗醋,炙令黃,去裙襴),赤芍藥3分,火麻仁3分,防葵3分,法曲1分(炒微黃),白朮1分,青橘皮1分(湯浸,去白瓤,焙)。

【製法】 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效與作用】 小兒食症,大腸澀,心腹妨悶。

【用法用量】 3歲兒,每早晨服5丸,以溫水送下,晚後再服。

【摘錄】 《聖惠》卷八十八

《聖濟總錄》卷一八一:大黃丸

【處方】 大黃(銼)2錢,鬱金2錢,人蔘2錢,黃連(去須)2錢。

【製法】 上為末,研鼠肝為丸,如綠豆大。

【功效與作用】 小兒目赤澀痛,漸生翳膜,昏暗。

【用法用量】 每服3丸,米沿送下,奶食後服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八一

幼幼新書》卷八引張渙方:大黃丸

【處方】 白附子3分,全蠍(炒)3分,烏蛇(酒浸取肉)1兩,天麻(酒浸,焙)1兩,白僵蠶(直者,麩炒黃)1兩,硃砂1兩,麝1分,雄黃1分,牛黃1分,真珠1分,腦子1分,金箔30片,天南星(水浸3日,日換,慢火煮1伏時,切,焙,麩炒)1兩。

【製法】 研1-2日,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

【功效與作用】 驚風潮搐,背強牙緊,發歇不時。

【用法用量】 每服1丸,荊芥湯化服。

【摘錄】 《幼幼新書》卷八引張渙方

《聖惠》卷七十一: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鱉甲1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乾漆3分(搗碎,炒令煙出),京三棱1兩(微炮,銼),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琥珀3分(細研),桂心半兩,檳榔3分,防葵半兩,川烏頭3分(炮裂,去皮臍)。

【製法】 上為末,以釅醋1升半,熬令稠,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婦人症痞,及惡血氣築心,悶亂疼痛,四肢不和,身體羸瘦,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以生薑、醋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七十一

《聖惠》卷八十八: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1分(銼碎,微炒),蛇蛻皮2條(燒灰),蟬殼30枚,巴豆霜1字,干蛤蟆1枚(塗醋,炙令黃),鉛霜半錢(細研),皮巾子灰(有孔子處取)半錢。

【製法】 上為末。

【功效與作用】 小兒丁奚腹脹,頭大頸細,手腳心熱,唯吃冷水,此是肺臟內疳

【用法用量】 每服3丸,空心以漿水、粥飲送下。後以桃、柳湯洗,拭乾,以青衣蓋,良久有蟲出為妙。

【摘錄】 《聖惠》卷八十八

《聖濟總錄》卷一○六:大黃丸

【處方】 大黃(銼,炒)1兩,蔓荊實(去皮)1兩,丹參1兩,吳藍1兩,土瓜根(銼)1兩,防風(去叉)1兩,甘菊花1兩,秦皮(去粗皮)1兩,黃連(去須)1兩,萎蕤1兩,陳橘皮(去白,焙)1兩,前胡(去蘆頭)1兩,決明子(微炒)1兩半,冬瓜子1兩半,青葙子1兩半,地膚子1兩半,車前子1兩半。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白睛腫脹,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溫酒下,1日2次。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六

《聖惠》卷八十四: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柴胡半兩(去苗),赤茯苓1分,人蔘1分(去蘆頭)木香1分,桂心1分,枳殼1分(麩炒微黃,去瓤),檳榔半兩,桃仁2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麻子大。

【功效與作用】 小兒憎寒壯熱,發歇不定,腹中結實,不能乳食。

【用法用量】 每服5丸,以溫水送下,1日3次。

【摘錄】 《聖惠》卷八十四

《聖惠》卷七十二: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3兩(銼,微炒,別研為末),鱉甲1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柴胡1兩(去苗),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當歸半兩(銼,微炒),京三棱半兩(微煨,銼),赤芍藥半兩,牛膝半兩(去苗),檳榔半兩,桂心半兩,乾漆3分(搗碎,炒令煙出)。

【製法】 上為末。先以醋1升,入大黃末,熬成膏。入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婦人月水不通,積聚成塊,或歇寒熱,時復刺痛。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生薑、橘皮湯送下。

【摘錄】 《聖惠》卷七十二

《聖惠》卷七十一: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4兩(蒸,飯熟為度,晒乾),土瓜根2兩,牛膝2兩(去苗),桃仁2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婦人疝瘕,及胞中積瘀諸病。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粥飲送下。

【摘錄】 《聖惠》卷七十一

《聖惠》卷十五: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黃芩1兩半,梔子仁1兩半,大青2兩,龍膽1兩(去蘆頭),苦參1兩(銼),川朴消2兩(細研)。

【製法】 上為末,入朴消研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時氣已得汗,熱毒不解,心煩躁悶,言語不定,小便赤澀,大便不通,狂亂欲走。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麥門冬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十五

《聖惠》卷三十二: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玄參3分,黃芩3分,決明子3分,車前子3分,青葙子3分,黃連(去須)3分,寒水石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馬牙消3分,梔子仁3分,蕤仁(湯浸,去赤皮)3分,犀角屑3分。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丹石毒上攻,眼目赤腫,開眼不得,澀痛,生陰翳,心神煩躁。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煎竹葉湯下,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三十二

《聖惠》卷四十八: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桃仁1兩半(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檳榔1兩半,鱉甲1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京三棱1兩(炮,銼),乾薑1兩(炮裂,銼),川烏頭1兩(炮裂,去皮臍),桂心1兩,吳茱萸1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

【製法】 上為細末,以醋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積聚氣在腹脅,胸背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前以生薑、橘皮湯送下;溫酒下亦得。

【摘錄】 《聖惠》卷四十八

《聖惠》卷四十九: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川朴消1兩,蓬莪術2兩,訶黎勒1兩(煨,用皮),桂心3分,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吳茱萸3分(湯浸7遍,焙乾,微炒),金星礬石2兩,柴胡1兩(去苗),狼毒半兩(微煨),巴豆1分(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

【製法】 上為末,入巴豆、礬石令勻,以熟棗瓤和搗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久痃癖氣,發歇不定,肌肉消瘦,往往吐逆,肩背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空心以溫酒送下。

【摘錄】 《聖惠》卷四十九

《聖濟總錄》卷一五三:大黃丸

【處方】 大黃(銼,炒)2兩,消石(熬沸,研細)2兩,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半兩,代赭(別研)1兩,乾漆(炒煙盡)1兩,芎藭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乾薑(炮)1兩,虻蟲(去翅足並頭,炒)1兩。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婦人月水不通,結堅如石,腹脹血積不散。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食前酒送下;米飲亦得。漸加至30丸。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五三

《聖惠》卷六十二: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2兩(銼碎,用醋浸1炷久,瀝干,慢火熬令熟),檳榔1兩,枳殼1兩(茯炒微黃,去瓤),牽牛子2兩(半微炒,半生用),木香半兩,甘草半兩(生,銼),皂莢5挺(不蛀者,捶碎,用酒1升浸,挼取汁,遍濾過),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製法】 上為末,取皂莢汁於銀鍋內,以慢火熬成膏,入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通利臟腑壅滯。主發腦及一切熱毒氣,結硬腫痛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蔥、茶送下。以快利為度。

【摘錄】 《聖惠》卷六十二

《聖濟總錄》卷一三五:大黃丸

【處方】 大黃(切作小塊,酒、醋微炒)3兩,甘草(炙)3兩,杏仁(去皮尖並雙仁,研如膏)4兩,訶黎勒(煨,取皮)3兩,芒消(研)5兩。

【製法】 上5味,先將3味搗羅為末,後入芒消末、杏仁膏,同和入,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風毒熱結,日夜疼痛,心煩懊悶。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溫水送下。初服未利,加20丸,腑臟實則30丸,量虛實服之,以效為度。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三五

《聖惠》卷八十二: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鱉甲半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赤茯苓半兩。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麻子大。

【功效與作用】 小兒滯結壯熱。

【用法用量】 1-2歲兒,每服5丸,以粥飲送下,空心、午後各1服。

【摘錄】 《聖惠》卷八十二

《聖惠》卷八十六: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銼,微炒)1兩,黃連(去須)1兩,桂心1兩,代赭(細研)1兩,硃砂1分(細研),木香半兩,麝香1分(細研),肉豆蔻2枚(去殼),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黃,研如膏),巴豆1分(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

【製法】 上為末,入巴豆、杏仁,都研令勻,煉蜜為丸,如麻子大。

【功效與作用】 小兒食,心腹虛脹、妨悶,或時熱渴。

【用法用量】 每服3丸,以粥飲送下。

【摘錄】 《聖惠》卷八十六

《聖惠》卷八十八: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訶黎勒皮半兩,桔梗1分(去蘆頭),烏梅肉1分(微炒),川朴消3分,陳橘皮1分(湯浸,去白瓤,焙),木香1分,郁李仁3分(湯浸,去皮,微炒)。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效與作用】 小兒乳癖,脅下堅硬,大便難,小便赤。

【用法用量】 1歲兒,每服5丸,以粥飲研下,晚後再服。

【摘錄】 《聖惠》卷八十八

《聖惠》卷九十八: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檳榔2兩,牛膝1兩(去苗),芎藭1兩,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獨活1兩,防風1兩(去蘆頭),桂心1兩,大麻仁2兩,郁李仁2兩(湯浸,去皮,微炒),桃仁1兩(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調利胸膈,祛逐壅滯,推陳致新,疏風順氣。主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以生薑湯送下。

【摘錄】 《聖惠》卷九十八

《聖濟總錄》(人衛本)卷二十:大黃丸

【處方】 五味子(炒)1兩,(庶蟲)蟲(熬)1兩,芎藭1兩,肉蓯蓉(酒浸,切,焙)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續斷1兩,石斛(去根)1兩,甘草(炙,銼)1兩,吳茱萸(湯洗,焙,炒)1兩,商陸根(切)1兩,芒消1兩,細辛(去苗葉)1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銼)1兩,烏頭(炮裂,去皮臍)1兩1分,生乾地黃(焙)1兩1分,大黃2兩半,附子(炮裂,去皮臍)1分。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男女惡風濕痹,周身不仁,小腹拘急,繞臍(疒丂)痛,頭目昏眩,時吐涎沫咳嗽背強,難以俯仰;心下懊憹,面目脫色喉咽不利,耳聾惡寒,飲食失味,膀胱忽滿,大小便不利,兩脛酸痛,手足厥逆吸吸短氣;時復失精白汗自出,夢寐不安,心神恍惚,肌膚癮疹。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文瑞樓本作「大甲丸」。

【摘錄】 《聖濟總錄》(人衛本)卷二十

《聖濟總錄》卷三十二:大黃丸

【別名】 滌中丸、承氣丸

【處方】 大黃2兩(細銼,醋炒),葶藶(微炒)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1兩,朴消1兩。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傷寒後宿食不消,大腸氣滯

【用法用量】 滌中丸(《聖濟總錄》卷九十七)、承氣丸(《普濟方》卷三十九)。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三十二

《聖惠》卷四十九:大黃丸

【處方】 大黃2兩(銼碎,微炒),天雄1兩(炮裂,去皮臍),雄黃半兩(細研),麝香2錢(細研),硃砂1分(細研),胡椒半兩,巴豆14枚(去皮心,炒令黃,研,以紙裹壓去油),京三棱2兩(微煨,銼),檳榔4兩,當歸1兩(銼,微炒),桂心1兩,木香半兩,犀角屑1兩,乾薑半兩(炮裂,銼)。

【製法】 上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功效與作用】 久積症瘕發動,心腹疼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 每服7丸,空心以清粥飲送下。

【摘錄】 《聖惠》卷四十九

方出《肘後方》卷四,名見《聖惠》卷五十一:大黃丸

【處方】 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暴宿食,留飲不除,腹中為患者。

【用法用量】 1服2丸。不痛止。

【摘錄】 方出《肘後方》卷四,名見《聖惠》卷五十一

《聖惠》卷八十八: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鱉甲3分(塗醋,炙令黃,去裙襴),赤芍藥3分,大麻仁3分(研入),白朮1分,防葵1分,神曲1分(微炒),木香1分。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效與作用】 小兒癖氣不消,四肢黃瘦,時有腹痛。

【用法用量】 每服5丸,以溫水化下,1日2次。

【摘錄】 《聖惠》卷八十八

《聖濟總錄》卷七十九:大黃丸

【處方】 大黃(銼,炒)1分,消石1分,大戟(去皮,炒)1分,甘遂(炒)1分,芫花(醋炒焦)1分,椒目(炒出汗)1分,葶藶(炒)1分。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功效與作用】 十水。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空心桑根白皮湯送下,1日2次。漸增,以知為度。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七十九

《聖濟總錄》卷七十三:大黃丸

【處方】 大黃2兩(搗羅為末,以酒2升,慢火熬如餳),檳榔(煨,銼)3分,丁香3分,訶黎勒(煨,去核)1兩,桂(去粗皮)1兩,木香1兩。

【製法】 上藥除大黃煎外,搗羅為末,入大黃煎中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痃氣搐痛,吐酸水,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後、臨臥溫酒送下。漸加至30丸。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七十三

《聖濟總錄》卷六十:大黃丸

【處方】 大黃(銼)1斤,芎藭半斤。

【製法】 上為末,用蜜和成劑,甑上炊7遍,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黃疸,面黃肌瘦。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熟水送下,空心、食前、臨臥日3服。

【摘錄】 《聖濟總錄》卷六十

《聖濟總錄》卷三十九:大黃丸

【處方】 大黃(銼,炒)1兩,乾薑(炮)半兩,桂(去粗皮)3分,巴豆14枚(去皮心膜,炒,研)。

【製法】 上4味,先搗前3味為細末,與巴豆同研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乾霍亂,不吐利

【用法用量】 每服5丸至7丸,溫水送下。服久未動,更服3丸,以溫粥飲1盞投之。取利為效。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三十九

《聖濟總錄》卷九十八:大黃丸

【處方】 大黃(銼,炒)2兩,赤芍藥1兩半,黃芩(去黑心)1兩半,杏仁(去皮尖,別研如膏)1兩半,芒消1兩半。

【製法】 上為末,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氣淋,小便不快。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前溫熱水送下。

【摘錄】 《聖濟總錄》卷九十八

《聖惠》卷九十八: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4兩(銼碎,微炒),訶黎勒皮4兩,人蔘2兩(去蘆頭),大麻子2兩。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久積滯氣,不能飲食,食即不消,風熱氣上沖。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以酒送下。老少以意增減服之,以溏利為度。

【摘錄】 《聖惠》卷九十八

《聖惠》卷九十八: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木香1兩,乾薑1兩(炮裂,銼),桂心1兩,檳榔1兩,巴豆1分(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郁李仁1兩(湯浸,去皮,微炒),當歸1兩(銼,微炒),神曲1兩(炒微黃)。

【製法】 上為末,入巴豆,研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轉氣。主

【用法用量】 每服3丸至5丸,空心或夜臥時以溫茶送下。以溏利為度。如要快瀉,良久以熱茶投之。

【摘錄】 《聖惠》卷九十八

方出《醫心方》卷十二引《葛氏單方》,名見《聖濟總錄》卷九十七:大黃丸

【處方】 大黃3兩,芍藥3兩,厚朴3兩,枳實6斤,麻子仁6合。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脾胃不和,常患大便堅強難者;內有蟲滯。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1日3次。稍增,以通利為度,可恆將之。

【摘錄】 方出《醫心方》卷十二引《葛氏單方》,名見《聖濟總錄》卷九十七

《醫心方》卷二引《經心錄》:大黃丸

【處方】 大黃1兩,黃芩1兩,黃連3兩,苦參2兩,龍膽2兩。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虛熱,食飲不消化,頭眩引胸脅,喉中介介,口中爛傷,不嗜食。

【用法用量】 每服5丸,每日3次。

【摘錄】 《醫心方》卷二引《經心錄》

醫方類聚》卷十引《簡要濟眾方》:大黃丸

【處方】 大黃1兩(銼,炒),牽牛子3兩(微炒),木香1分,郁李仁2兩(湯浸,去皮,焙乾)。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寬胸膈,消壅滯。主大腸實熱,秘澀不通,心煩悶亂,風氣大腸澀結。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後、臨臥煎竹葉湯送下;生薑湯送下亦得。

【摘錄】 《醫方類聚》卷十引《簡要濟眾方》

《聖濟總錄》卷五:大黃丸

【處方】 大黃(銼)1兩,蔓荊實1兩,桂(去粗皮)1兩,麻黃(去根節,湯煮,掠去沫)1兩,羌活(去蘆頭)1兩半,芎藭1兩半,防己2兩半,白附子(炮)2兩半,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炙干)3兩,雄黃(研)半兩,空青(研)半兩,膩粉(研)半錢,麝香(研)半錢。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三十六種風。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溫酒送下。服訖飲酒2-3盞,以衣覆出汗如桃膠。後每夜服7丸,49日愈。

【摘錄】 《聖濟總錄》卷五

《廣筆記》卷一: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切片,蜜蒸)1斤,白芍藥(酒浸,切片,炒)6兩,甘草(炙)3兩,檳榔4兩,木香(切片,不見火,為末)1兩,枳殼(炒)4兩。

【製法】 上為細末,煉蜜同水煎木香,和搗為丸,如綠豆大。

【功效與作用】 痢初起壯實者。

【用法用量】 每服3錢,重者5錢,白萊菔湯送下。以行2-3次,腹中爽快為度。積滯重而元氣虛者,以人蔘湯送下;孕婦,以人蔘縮砂湯送下。行後另用人蔘丸補之。

【注意】 胃弱者禁施。

【摘錄】 《廣筆記》卷一

《外台》卷四引《古今錄驗》:大黃丸

【處方】 大黃1兩(蒸之2斗米下),巴豆50枚(去心皮,熬),消石3分(熬,無者以芒消代之),桂心2分,乾薑2分(炮)。

【製法】 上藥別搗巴豆令如泥,余藥研末,合和,以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溫病不得大便,或宿食不消,飛屍遁屍,心腹脹滿痛,瘧疾;婦人產後血結,或絕產無子,或月經不調,面目青黃;小兒淋瀝寒熱,臚脹腹大,不欲食,食不生肌。

【用法用量】 每服1丸,以湯送下。但熱在膈上當吐,在膈下當利,預作粥,如服他吐下丸法。服藥兩食頃不吐下,以熱飲助之;若不得吐下,可更服1丸半,耐藥壯人可2丸。此藥優於他下藥丸,故宜大小。下多,冷粥解之。若有瘡,綿挺如指,蜜和1丸塗挺頭,且納瘡中,不愈更作;溫病不得大便,服之得下佳,宿食不消亦服之;飛屍遁屍,漿服半丸,每日1次,應須臾止;心腹脹滿痛,服1丸;瘧者依發日先宿勿食,清晨服1丸,丁壯人服2丸,得吐下,忍飢過發時乃食;婦人產後血結,中奔走起上下,或絕產無子,或月經不調,面目青黃,服半丸;小兒淋瀝寒熱,腫脹大腹,不欲食,食不生肌,3-4歲者如麻子服1丸,每日1次;6-7歲兒服2丸,比30日心腹諸病癒;兒小半之愈。

【注意】 忌野豬肉、蘆筍、生蔥。

【摘錄】 《外台》卷四引《古今錄驗》

方出《肘後方》卷三,名見《千金翼》卷十五引靳邵方:大黃丸

【別名】 細丸

【處方】 大黃1合,葶藶1合,豉1合,杏仁30枚,巴豆30枚。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胡豆大。

【功效與作用】 客熱結塞不流利,服寒食散成痰澼水氣,心痛,百節俱腫。

【用法用量】 細丸(《千金》卷十六)。

【摘錄】 方出《肘後方》卷三,名見《千金翼》卷十五引靳邵方

《直指》卷四:大黃丸

【處方】 木香半兩,大黃半兩,黑豆1兩,升麻3分。

【製法】 上銼。

【功效與作用】 腳氣,風熱煩悶發渴,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加烏梅2個,新汲水煎服。

【摘錄】 《直指》卷四

《聖濟總錄》卷一六五:大黃丸

【處方】 大黃(銼,炒)3兩,大麻仁(研如膏)3兩,當歸(切,焙)3兩,生乾地黃(焙)4兩。

【製法】 上4味,搗羅3味為末,與麻仁膏研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產後風熱,大便秘澀。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米飲送下。以利為度。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六五

《聖濟總錄》卷一六六:大黃丸

【處方】 大黃2兩(銼,炒),芒消1兩(別研),黃芩(去黑心)1兩半,赤芍藥1兩半,杏仁1兩半(去雙仁皮尖,麩炒),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生乾地黃(焙)1兩半。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產後關格閉塞,大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前煎粟米飲送下。以利為度。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六六

《聖濟總錄》卷一七五:大黃丸

【處方】 大黃(銼,炒)2兩,乾薑(炮)半兩,人蔘2兩,丹參(去蘆頭)1兩,沙參1兩,苦參1兩,防風(去叉)1兩,桂(去粗皮)半兩,玄參1兩半,(庶蟲)蟲(炙焦)8枚,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白朮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葶藶(紙上炒)半兩,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研)1分,蜀椒(去目並閉口者,炒出汗)1分,巴豆10枚(去皮膜,研出油盡)。

【製法】 上17味,搗羅15味為末,與巴豆、杏仁同研,煉蜜為丸,如麻子大。

【功效與作用】 小兒哺露,脅下痞堅,腹滿虛脹,手足煩熱,往來無時。

【用法用量】 每服2丸至3丸,米飲送下。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七五

《聖濟總錄》卷一七六:大黃丸

【處方】 大黃(銼,炒)1兩,丹砂(研)1分半,人蔘1分半,枳殼(去瓤,麩炒)1分半,白茯苓(去黑皮)1分半,柴胡(去苗),桂(去粗皮)半分,木香1分。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效與作用】 宣下胎中宿物。主小兒初生至百日周晬,腹內有氣,衝心喉;及壯熱頭疼,嘔逆腹痛,寒熱乳癖。

【用法用量】 每服5丸,乳汁送下,1日3次。大者加至20丸。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七六

《聖濟總錄》卷九十二:大黃丸

【處方】 大黃(銼,炒)3分,黃芩(去黑心)3分,黃連(去須)3分,當歸(切,焙)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黃耆(銼)3分,生乾地黃(焙)3分,赤芍藥3分,柴胡(去苗)3分,梔子仁半兩。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虛勞骨蒸,心神煩躁,大小便難,四肢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溫水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 《聖濟總錄》卷九十二

《普濟方》三八○引《全嬰方》:大黃丸

【處方】 大黃3兩,木香半兩。

【製法】 上為末,米醋1升,相和置銅碗下,於鐺內煮浮於水上,炭火煮,竹笆子攪藥,候可丸,即入稠糊為丸,如小豆大。

【功效與作用】 小兒無辜疳病急疳壯熱,疳勞骨蒸,頭髮作穗,身上生瘡,瘰癧核塊,服食不成肌膚,腹大頸細。

【用法用量】 3歲丸,米湯下。加減與之。當下青膿為效。

【摘錄】 《普濟方》三八○引《全嬰方》

《聖濟總錄》卷一六五:大黃丸

【處方】 大黃(銼,炒)1兩,赤芍藥1兩,當歸(切,焙)1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透)1兩,枳實(去瓤,麩炒)3分,火麻仁(別研如膏)3分,生乾地黃(焙)3分。

【製法】 上7味,搗羅6味為末,與麻仁膏同研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產後大便秘澀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米飲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六五

《普濟方》卷三十九:大黃丸

【處方】 大黃(銼,炒)5兩,大麻仁(研)2兩。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食後熟水送下。

【摘錄】 《普濟方》卷三十九

《普濟方》卷七十三:大黃丸

【處方】 川大黃(銼碎,微炒),梔子仁5兩,薺苨5兩,葛根(銼)1兩。

【製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上焦積熱,目赤澀痛。

【用法用量】 方中大黃用量原缺。

【摘錄】 《普濟方》卷七十三

《普濟方》卷一九一:大黃丸

【處方】 大黃、白朮、木防己

【製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利小便。主水腫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米飲送下。小便利為度。不知增之

【摘錄】 《普濟方》卷一九一

《聖濟總錄》卷一○九:大黃丸

【處方】 大黃(銼,炒)2兩,黃芩(去黑心)2兩,人蔘1兩,地骨皮(洗去土,焙)1兩,決明子(微炒)1兩,防風(去叉)1兩,石膽1兩,地膚子1兩,黃連(去須)1兩,甘草(炙,銼)1兩,車前子1兩,兔肝3具(洗,切,炙干),螢火蟲100枚(去翼,焙乾)。

【製法】 上為細末,用鯉魚膽拌為劑,更搗令勻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眼風熱,生赤脈胬肉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後溫水送下,臨臥再服。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九

中藥方專題

參看中藥方劑主頁面。

按功效分類的常用方劑

解表劑清熱劑瀉下劑祛風濕劑祛濕利水劑溫里劑理氣劑消導劑驅蟲劑止血劑活血劑化痰止咳平喘劑安神劑熄風劑開竅劑補益劑固澀劑

中藥方大全 按拼音查詢

點擊字母查看完整藥方列表:

附:中藥材大全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相關頁面

本草圖書


中藥相關電子書

關於「大黃丸」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