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艽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秦艽 | 中藥圖典 |
秦艽 Qín Jiāo |
|
---|---|
別名 | 麻花艽、小秦艽、大艽、西大艽、左扭、左擰、西秦艽、左秦艽、蘿卜艽、辮子艽、秦膠、秦糾、秦爪、左寧根、秦札、瓣子艽、雞腿艽、山大艽、曲雙 |
功效作用 | 祛風濕,清濕熱,止痹痛。用於風濕痹痛,筋脈拘攣,骨節酸痛,日晡潮熱,小兒疳積發熱。 |
英文名 | RADIX GENTIANAE MACROPHYLLAE |
始載於 | 《神農本草經》 |
毒性 | 無毒 |
歸經 | 胃經、膽經、肝經 |
藥性 | 平 |
藥味 | 辛、苦 |
秦艽是龍膽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治風濕關節痛、結核病潮熱、黃疸等症的主藥之一。在青海尤以黃南產的秦艽質量最佳。是中國重要的傳統中藥之一,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秦艽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痛、下水、利小便。」
目錄 |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60厘米。直根粗壯,黃圓形,多為獨根,或有少數分叉者,微呈扭曲狀,黃色棕色。莖單一,圓形,節明顯,斜升或直立,光滑無毛。基生葉較大,披針形,先端尖,全緣,平滑無毛,莖生葉較小,對生,葉基聯合,葉片平滑無毛,葉脈5出。聚傘花序由多數花簇生枝頭或腋生作輪狀,花冠先端5裂,藍色或藍紫色。蒴果長橢圓形。種子細小,距圓形,棕色,表面細網狀,有光澤。花果期7-10月。
地理分布
分布在蒙古,俄羅斯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中國大陸的內蒙古、寧夏、河北、陝西、新疆、東北、山西等地,生長於海拔400米至2,400米的地區,多生在路旁、草甸、河灘、水溝邊、林下、山坡草地以及林緣,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中生植物,生於山地草甸、林緣、灌叢與溝谷中,產地海拔較高。
生長特性
秦艽系高山藥用植物。分布於海拔2400~3500米。氣候冷涼。雨量較多、日照充足的高山地區,多生長在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富含腐殖質的山坡草叢 中。小秦艽喜溫和氣候,耐寒,耐旱,多生於海拔1000~1800米山區、丘陵區的坡地、林緣及灌木叢中,以二陽坡生長較佳。土層深厚、肥沃的壤士及砂壤 上生長較好,忌積水、鹽鹼地、強光。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選海拔1000米左右,比較溫暖的山地、含有豐富腐殖質的沙質壤上或壤土為好。在選好的地上,施一次基肥,每公頃約用廄肥22500~30000千克,翻犁一次,深度30厘米左右,然後耙細整平,按120~150厘米寬作成畦。
種子繁殖
播種分春播和秋播,播種前種於處理,種子:沙=1:3,埋在室外,經低溫處理,春季解凍後,在整平的畦面上,按行距20~30厘米,開成3厘米深、3 厘米寬的錢溝,然後把拌細土的種子均勻地撒在溝內,覆一薄層細立即可。秋播在8~12月,8~9月播種當年即能出苗長出兩片葉子,可移栽。每公頃用種量 7.5~15千克。
分株繁殖
分春秋兩季,春季米萌動之前,挖出根,分成小簇(生育旺盛植株旁邊所生的子株及種根),每簇1~2個芽,按行距20~30厘米、株距10~20厘米栽植,穴深根據報的大小而定。栽根,埋上芽覆土3厘米左右,壓實;土干要澆水,每公頃15萬株。
田間管理
播後,若遇乾旱,應均勻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以利發芽,並蓋草簾保墒,出苗50%時,把簾支高10厘米,80%出苗撤掉帘子。秦艽雖喜陽光,但怕強光照射。
除草施肥
播種當年因幼苗細小,不使中耕,宜將地內雜草用手拔除,保持地無雜草。待苗長出2~4片葉時,進行間苗,去弱留強,按2厘米株交錯留苗。並結合追施 一次稀的人畜糞尿。苗高4~5厘米時,再間苗一次,保持株距4~6厘米即可。以後各年,春季出苗時,清除地內殘葉雜物,進行第一次鬆土除草;第二次在6- 7月進行。每次鬆土除草後,結合施一次肥料。現蕾時每公頃施過磷酸鈣375千克,除留種外,其餘花蕾全部摘掉。雨季應注意排水,防止爛根。
採種
秦艽生長到第三年以後,大量開花結果。一般在9~10月,種子呈淺黃色時,將果實帶部分莖稈割回,置於通風處,後熟。待於後抖出種子,貯於乾燥處。
採收加工
播種後2~3年,即可採收。在9~11月倒苗時,全根挖起,全淨莖葉、泥土,曬至半干,堆拔發汗1-2天,然後再攤開曬至全乾。理順根條,蘆頭約留1厘米長。根莖繁殖一年收穫,一公頃產乾貨2250-2700千克。
藥用價值
藥用用途
根入藥,能祛風濕、退虛熱、止痛,主治風濕性關節炎、低熱、小兒疳積發熱。別名麻花艽、小秦艽、大艽、西大艽、左扭、左擰、西秦艽、左秦艽、蘿卜艽、辮子艽。性味:辛、苦,平。歸經:歸胃、肝、膽經。功能主治:祛風濕,清濕熱,止痹痛。用於風濕痹痛,筋脈拘攣,骨節酸痛,日晡潮熱,小兒疳積發熱。用法用量:3~9g,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止受潮。
生物本品
為龍膽科植物秦艽 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 、麻花秦艽 Gentiana straminea Maxim. 、粗莖秦艽Gentiana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或小秦艽 Gentiana dahurica Fisch. 的乾燥根。前三種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秦艽」和「麻花艽」,後一種習稱「小秦艽」。
藥用性狀
秦艽:呈類圓柱形,上粗下細,扭曲不直,長10~30cm,直徑1~3cm。表面黃棕色或灰黃色,有縱向或扭曲的縱皺紋,頂端有殘存莖基及纖維狀葉鞘。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略顯油性,皮部黃色或棕黃色,木部黃色。氣特異,味苦、微澀。
麻花艽:呈類圓錐形,多由數個小根糾聚而膨大,直徑可達7cm 。表面棕褐色,粗糙,有裂隙呈網狀孔紋。質鬆脆,易折斷,斷面多呈枯朽狀。
小秦艽:呈類圓錐形或類圓柱形,長8~15cm ,直徑0.2~1cm。表面棕黃色。主根通常1 個,殘存的莖基有纖維狀葉鞘,下部多分枝。斷面黃白色。
採收
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泥沙;秦艽及麻花艽曬軟,堆置「發汗」至表面呈紅黃色或灰黃色時,攤開晒乾,或不經「發汗」直接晒乾;小秦艽趁鮮時搓去黑皮,晒乾。
中藥炮製
秦艽:將原藥除去雜質,切去蘆頭,溫水泡洗後撈出,瀝干余水,麻袋蓋悶至藥材柔軟,切斜厚片,晒乾。飲片近圓形斜厚片,表面棕黃色,有扭曲的縱皺紋。
炒秦艽:將秦艽片置炒鍋內,以文火加熱,炒至藥片表面微有焦斑為宜,取出攤晾。
中藥鑒別
(1) 取本品粗粉2g,加氯仿-甲醇-濃氨試液(75:25:5) 混合液30ml,浸泡2 小時,濾過,濾液置水浴上濃縮至約1ml,加1mol/L鹽酸溶液2ml,繼續蒸去氯仿,放冷,濾過。取濾液分置二支試管中,一管加碘化汞鉀試液,即生成 淡黃白色沉澱;另一管加碘化鉍鉀試液,即生成棕紅色沉澱。
(2) 取本品橫斷面,置紫外光燈(365nm) 下觀察,顯黃白色或金黃色熒光。
藥用成分
含龍膽鹼、龍膽次鹼、秦艽丙素及龍膽苦甙。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 D)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用十八烷基矽烷鍵合矽膠為填充劑;甲醇-水(1:4)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54nm。理論板數按龍膽苦苷峰計算應不低於3000。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精密稱取龍膽苦苷對照品適量,加甲醇製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即得。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約0。5g〔同時另取本品測定水分(附錄Ⅸ H第一法)〕,精密稱定,加甲醇20ml,加熱迴流30分鐘,放冷,濾過,濾液減壓回收至干,殘渣用適量甲醇溶解,濾過,轉移至50ml量瓶中,加甲醇至 刻度,搖勻,精密量取1ml,置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即得。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龍膽苦苷(C16H20O9)不得少於2。0%。
。
臨床應用
1. 用於風濕痹痛。秦艽功能祛風濕、舒筋絡,常用於風濕痹痛、關節拘攣、手足不遂等症。本品藥性潤而不燥,無論寒濕、濕熱、痹證新久,皆可應用。在配伍方面常與防風、羌活、獨活、桑枝等同用。此外,本品還常與祛風解表藥同用,治療表證肢體酸痛之症。
2. 用於濕熱黃疸。秦艽功能化濕退黃,故可治療濕熱黃疸,常與茵陳、茯苓、澤瀉等配伍。
3. 用於骨蒸潮熱。本品又能退除虛熱,治療骨蒸潮熱,常與鱉甲、知母、地骨皮等配伍。摘錄《中國藥典》
真偽鑒別
秦艽的商品比較複雜,常見的混淆品、類似品及偽品也較多。在收購、銷售及使用時應特別注意。正品秦艽為龍膽科植物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亦稱大葉秦艽)、麻花秦艽G.Straminea Maxim小秦艽G.dahurica Fisch (即興安秦艽)、粗莖秦艽G.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的根。商品按藥材的形態分「秦艽」「麻花艽」和「小秦艽」三種。它們的形態特徵分別為:
1 秦艽
植物來源主要是秦艽(即大葉秦艽)和其變種秦艽、粗莖秦艽。其根較粗大,呈圓柱形略近圓錐形,上粗下細,扭曲不直,長10~30 cm,直徑1~3 cm,有的根頭部由數個根基合生,因而膨大可至5 cm以上,其上具有殘留的莖基,並可見多數纖維狀殘葉維管束。表面灰黃色至黃棕色,有縱向扭曲的溝紋,溝中常挾帶有泥土。質硬脆,易折斷,斷面柔潤,皮部黃色或黃棕色,木部土黃色至黃色,氣特異,味苦澀。
2 麻花艽
植物來源主要為麻花秦艽。根粗大而膨鬆,多呈倒圓錐形,由多數小根相互纏繞交錯形成,形似髮辮,故名。根頭部略小,中下部漸膨大,直徑可達7 cm以上。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粗糙,有裂隙呈網狀紋理,有的可見栓皮剝落。質鬆脆,易折斷,斷面不顯油潤而呈枯朽狀。氣微,味苦微澀。
3 小秦艽
植物來源為興安秦艽即小秦艽,體略細小,呈圓錐形或長紡錘形,圓柱形長8~15~20 cm,表面棕黃色或棕褐色,具縱向扭曲的溝紋,通長只有1個主根,有的自中部以下有分枝,直徑一般在0.2~1 cm。體輕質松,易折斷。氣微,味苦,微澀。
秦艽的品質均以質堅實,色棕黃,氣味濃厚,主根粗壯者為佳。一般認為西秦艽即大葉秦艽較好。
4 偽品秦艽主要有以下幾種
黑大艽
也稱黑秦艽。形態與秦艽相似,其根類圓柱形或近圓錐形,長10~20 cm,直徑1.5~3~5 cm,根頭部多為數個合生,向下漸扭結在一起。表面棕黑色,粗糙,具明顯的縱向網狀裂隙,有的栓皮脫落,露出淺黃白色的根皮。多數頂端有凹陷的莖痕或留有莖殘基,周圍殘留棕色葉鞘纖維。質鬆脆,易折斷,斷面蜂窩狀或中空。氣微,味苦而麻。其植物來源主要是毛茛科烏頭屬的幾種植物。如「高烏頭Aconitum, sinomontanum、牛扁A ochranthum、展毛牛扁A sibircum、草地烏頭A.umbrosom、西伯利亞烏頭A.barbatum等,它們都含有烏頭類生物鹼,具鎮痛、祛風濕的作用,具一定毒性,誤用可引起中毒,應注意識別。主要區別為色澤灰暗,棕褐色,外表有網紋。
外形略似秦艽,表面紅褐色或紫褐色,體輕疏鬆,折斷面層次不齊,內心紫紅色或有腐朽部分。植物來源為唇形科植物甘西鼠尾Salvin brzewalskii Maxim或少毛甘西鼠尾S.P.Var.glabrescensakg或鄂西鼠尾,橙色鼠尾等。其主要作用為活血祛瘀,與秦艽大不相同,不可混淆。有的地區作丹參用。
為龍膽科植物滇黃芩Veratrilla baillonii Franch的根。呈圓柱形或扁圓柱形,長短不等,形體不規則,偶有分枝,長10~25 cm,直徑0.5~2 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細密皺紋,栓皮脫落處顯土黃色,質堅硬,折斷面顯鮮黃色,木部明顯。氣微,味苦。
白秦艽
或稱「野秦艽」。形狀近似小秦艽,色淺,暗灰色或灰白色,質較韌,其植物來源為唇形科糙蘇屬多種植物的根。還有個別地區誤將唇形科植物獨一味的根混作秦艽用,應加以區別。
參看
|
關於「秦艽」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