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石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消石 | 中藥圖典 |
消石 Xiāo Shí |
|
---|---|
別名 | 芒消、苦消、化金石、水石、焰消、火消、硝石、北帝元珠、地霜、生消、銀消 |
功效作用 | 破堅散積,利尿瀉下,解毒消腫。治痧脹,心腹疼痛,吐瀉。黃疸,淋病,便秘,目亦,喉痹,疔毒,癰腫。 |
英文名 | Niter |
始載於 | 《神農本草經》 |
毒性 | 有毒 |
歸經 | 心經、肺經、脾經 |
藥性 | 溫 |
藥味 | 苦、咸 |
【異名】芒消(《別錄》),苦消(《藥性論》)。化金石、水石(《石藥爾雅》),焰消(《土宿本草》),火消(《綱目》)。
【英文名】Niter
【來源】為礦物硝石經加工煉製而成的結晶。
【關 鍵 詞】破堅散積 利尿 瀉下 解毒 消腫 痧脹 心腹疼痛 吐瀉 黃疸 淋病 便秘 目赤 喉痹 疔毒 癰腫
【礦物形態】硝石(《本草蒙筌》) ,斜力晶系,常呈針狀或毛髮狀集合體。顏色為無色、白色或灰色等,條痕為白色。光澤玻璃狀或絹絲狀,微透明。斷口貝殼狀或參差狀。硬度2。比重2.1~2.2。性脆。
多產於污穢之地,亦常覆於地面、牆腳或岩石的表面。在石灰岩、鹽沼地帶及沙漠區域亦多見之。
【製法】取含硝的土塊,擊碎後,置柄內,加水浸泡調勻,經多次過濾,取濾液澄清,置蒸發鍋內加熱蒸去水分,取出冷卻,即析出硝石結晶。置陰涼乾燥處,防火、防潮。
【藥材】為無色透明六角斜方形的柱狀晶體,或為白色晶狀粉末。質脆易斷。氣無,味咸且涼。易溶於水,微溶於酒精,水溶液呈中性反應。易熔融。燒時有爆炸性。
產于山東、江蘇、湖南、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化學成分】主要成分為硝酸鉀。因產地及提煉方法之不同,含硝酸鉀量可以從半量乃至近於純粹。普通所見的夾雜物,常為氯化鈉、水等等。
【炮製】消石:敲碎或研細用。制消石,有水制、火制兩種,水制:消石加水與10%蘿卜同煮,過濾,濃縮後,放置,待其結晶,即成。火制:將消石入鍋中,微火炒成潔白色。炒時不可離人,以防火患。
①《抱朴子》:"消石,制之須用地蓮子、豬牙皂角、苦參、南星、巴豆、漢防己、晚蠶砂。"
②《雷公炮炙論》:"凡使先研如粉,以瓷瓶子於五斤火中,煅令通赤,用雞腸菜、柏子仁和作一處,分丸如小帝珠子許,待餅子赤時,投消石於瓶子內,其消石自然伏火,每四兩消石,用雞腸菜、柏子仁共十五個帝珠子,盡為度。"
③《日華子本草》:"消石,火上伏法,用柳枝湯煎三周時,如湯減少,即入熱者,伏火即止。"
【性味】苦咸,溫,有毒。
①《本經》:"味苦,寒。"
②《吳普本草》:"扁鵲:甘。"
③《別錄》:"辛,大寒,無毒。"
④《藥性論》:"味咸,有小毒。"
⑤《綱目》:"辛苦微咸而大溫,有小毒。"
⑥《本草從新》:"辛苦微咸,大熱,毒烈。"
【歸經】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脾二經。"
②《本草撮要》:"入手太陰經。"
【功用主治】破堅散積,利尿瀉下,解毒消腫。治痧脹,心腹疼痛,吐瀉。黃疸,淋病,便秘,目亦,喉痹,疔毒,癰腫。
①《本經》:"主五臟積熱,胃脹閉,滌去蓄結飲食,推陳致新,除邪氣。"
②《雷公炮炙論》:"頭痛者,以消石作末,納鼻中。"
③《別錄》:"療暴傷寒,腹中大熱,止煩滿消渴,利小便及瘺蝕瘡。"
④《藥性論》:"主項下瘰癧,瀉得根出,破血,破積,散堅結,治腹脹。"
⑤《日華子本草》:"含之治喉閉。"
⑥《本草蒙筌》:"潤燥軟堅,瀉實。"
⑦《綱目》:"治伏暑傷冷,霍亂吐利,五種淋疾,女勞黑疸,心腸疞痛,赤眼腫痛,牙痛。"
⑧《醫學衷中參西錄》:"與皂礬同用,善治內傷黃疸,消膽中結石、膀胱中結石及鉤蟲病。"
【用法與用量】內服:入丸、散,0.5~1錢。外用:研末點目、吹喉或水化罨敷。
【宜忌】體弱及孕婦均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螢火為之使。惡苦參、苦菜。畏女菀、粥。"
②《藥性論》:"惡曾青。"
③《蜀本草》:"大黃為使。"
⑤《綱目》:"得陳皮性疏爽。"
【選方】①治霍亂痧脹,山嵐瘴癘及暑熱穢惡諸邪直干包絡,頭目昏暈,不省人事,危急等症;並治口瘡喉痛,點目去風熱障翳,搐鼻辟時疫之氣:西牛黃、當門子、真珠、梅片、硼砂各一錢,明雄黃(飛淨)八錢,火硝三分,飛金二十頁。八味,各研極細如扮,再合研勻,瓷瓶密收,以蠟封之。每服三、五分,涼開水調下。(《隨息居重訂霍亂論》行軍散)
②治伏暑傷冷,二氣交錯,中脘痞悶或頭痛噁心,並皆治之:硝石、硫黃各等分。為末,於銀石器內,文武火上炒令鵝黃色,再研細,用糯米和丸,如梧子大。每服四十丸,新汲水下,不拘時候。(《濟生方》二氣丹)
③治中暑眩暈,昏不知人,或身熱,惡寒,頭痛,狀如傷寒,或往來寒熱,煩躁,渴甚,嘔吐,泄瀉:硫黃、消石各一兩,雄黃(通明者)、滑石、白礬各半兩,寒食麵四兩。上為末,滴水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漸加至二十丸,新汲水下。昏塞不知人,則以水化開灌之。(《三因方》大黃龍丸)
④治飲食傷脾,心腹作痛,胸膈飽悶,四肢厥冷,又治傷寒陰證,女人血氣刺痛,或攻小腹,或兒枕作痛及諸鬱結之氣:陳皮(去白)、青皮、大川附(制)、五靈脂各六兩,消石,硫黃各三兩。為末,蒸餅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扁鵲心書》來複丹)
⑤治諸心腹痛及腰腹諸痛:焰消、雄黃各一錢。研細末。每點少許入眥內。(《集玄方》火龍丹)
⑥治黃家日哺所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膀胱急,少腹滿,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非水也,腹滿者難治:消石、礬石(燒)等分。二味為散。以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隨大小便去,小便正黃,大便正黑,是其候也。(《金匱要略》消石礬石散)
⑦治勞淋、血淋、熱淋、氣淋、石淋及小便不通至甚者:消石一兩。生研為細末。每服二錢。諸淋各依湯使如後:勞淋,葵子末煎湯下,通後須服補虛丸散;血淋、熱淋,並用冷水調下;氣淋,木通煎湯下;石淋,將藥末先入銚內,隔紙,炒至紙焦為度,再研,用溫水調下;小便不通,小麥湯下。(《靈菀方》透格散)
⑧治赤白痢,腸風臟毒,酒積下血便血:硝石一兩,舶上硫黃一兩,白明礬半兩,滑石半兩,飛面四兩。為末極細,滴水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或五十丸,用新汲水送下。(《普濟方》甘露丸)
⑨治眼赤痛,眼漠漠:消石研末,於眼四角各點一粟許,須臾,熱淚出,便睡,睡覺,以漿水洗。(《近效方》)
⑩治風熱喉痹及纏喉風:焰硝一兩半,硼砂半兩,腦子一字,白僵蠶一分。上為末,研勻。以竹管吹半錢許入喉中。(《三因方》玉鑰匙)
⑾治惡寒嗇嗇,似欲發背,或已生瘡腫隱疹:硝石三兩。以暖水一斗和令消,待冷。取故青布疊三重,可似欲赤處方圓,濕布搨根,熱即換之,頻易瘥。(《近效方》)
以等量消石、礬石研粉裝膠囊內服。成人每日3次,每次3分。試治慢性肝炎5例,症状消失3例,無效1例,中止治療1例;肝硬化5例,症状消失2例,減輕3例;另有1例肝硬化腹水,治後症状亦告消退。服藥時間最短14天,最長5個月(肝硬化腹水)。初步觀察,本藥對黃疸消除、腹水消退、精神改善等有一定效果。一般服藥後無不良反應,但食慾不佳的病人開始服藥後稍見胸悶,有輕度泛惡,繼續服藥便逐漸消失。所有病人服後大便都呈黑色;有的初服時有輕度腹瀉,但服用2、3天後即恢復正常。
【名家論述】①《本草衍義補遺》:"硝,善消化驅逐,而《經》言無毒,化七十二種石,不毒而化之乎。以之治病,以致其用,病退則已。"
②《綱目》:"朴消屬水,味咸氣寒。其性下走,不能上升,陰中之陰也,故惟蕩滌腸胃積滯,折治三焦邪火。消石屬火,味辛帶苦微咸,而氣大溫。其性上升,水中之火也,故能破積散堅,泊諸熱病,升散三焦火郁,調和臟腑虛寒。與硫黃同用則配類二氣,均調陰陽,有升降水火之功,治冷熱緩急之病。煅制礞石,則除積滯痰飲。蓋硫黃之性暖而利,其性下行,消石之性暖而散,其性上行,礞石之性寒而下,消石之性暖而上。一升降,一陰一陽,此制方之妙也。《雷公炮炙論.序》雲,腦痛欲死,鼻投消末。是亦取其上升辛散,乃從治之義。《本經》言其寒,《別錄》言其大寒,正與龍腦性寒之誤相似。凡辛苦物未有大寒者。況此物得火則焰生,與樟腦、火酒之性同.安有性寒大寒之理哉。"
③《本草述》:"消石之用,時珍謂其從火主升而散。若然,是主氣分邪熱,不同於朴消入血也。其雲升而散者,水中之火,自上升以為散也。審此義,則知消石之宜於何等證矣。據方書,中暑於來複丹中用之,治伏暑泄瀉如水者。又二氣丹同硫黃治中脘痞結,或嘔或滯者。又同硫入大黃龍丸,治身熱頭疼,狀如脾寒,或煩渴嘔吐,昏悶不食者。合三證以參之,如二氣丹所治,誠有升降水火之功,合於時珍所云,第尤切於伏暑傷冷,致二氣交錯以為病者,以暑之中,先於心包絡,唯茲二味,一降陽而歸之,一昇陽而散之,乃為最切也。至於來複丹,因上盛下虛,里寒外熱,則加元精石,以至陰和至陽,更入活血行氣之味,俾上下之虛實合宜,寒熱盡散,是法當參也。又如大黃龍丸之治身熱頭痛諸證,則加雄黃、白礬、滑石以除熱清氣,是又可參也。要皆以二味為主柄矣,此硫、消二味之等分者也。更頭痛證之玉真丸,治腎水不足,氣逆上行,苦頭痛甚者,乃硫則倍於消。以下歸補腎氣為主,而上逆之陽,第以消石升散之。更入石膏以降火,半夏以散結,此義尤當參也。此硫、消二味之不等分者也。又消不同硫而同他味,如女勞黑疸,用礬石寒水之氣以歸陰,而即以燥濕同消石升水中之火以達陽,而並以化濕,此治濕熱者之一則也。如喉痹症用消為主,佐硼砂以除痰熱,僵蠶去風,而更合龍腦之開壅結,此治風熱者之一端也。即數證而推類以盡其變,庶於消石可以悉其功,不致誤投而罔濟矣。"
|
關於「消石」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