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聾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暴聾,病名。出《靈樞.寒熱病》:「暴聾氣蒙,耳目不明。」指突然喪失聽覺。亦稱卒聾卒耳聾。多因風熱之邪壅閉清竅,少陽經氣遏阻,或情志怫鬱氣機逆亂所致。《諸病源候論.耳耵聹候》:「耳耵聹者,耳里津液結聚所成,人皆有之,輕者不能為患,若加風熱乘之,則結(革卯)成丸核,塞耳,亦令耳暴聾。」《世醫得效方》卷十:「小柴胡發熱耳暴聾,……由少陽之氣厥,而熱留其經也。」《醫林繩墨.耳》:「又有氣逆壅盛而暴聾者,宜以清痰降火理氣為先。」《雜病源流犀燭.耳病源流》:「有腎氣虛風邪傳經絡,因入於耳,邪與正相搏而卒無聞者,謂之卒聾,亦曰暴聾。宜芎芷散、清神散。或由厥逆之氣,如經雲,少陽之厥,暴聾者,皆卒聾也,須用塞耳法。宜蒲黃膏、龍腦膏。」參見耳聾條。

  

概述

暴聾系指耳內驟感脹悶堵塞,聽力急劇下降的急性耳病。《靈樞.寒熱病》已提到本證的針灸治療:「暴聾氣蒙,耳目不明,取天牖。」《針灸甲乙經》,進而提到「卒氣聾,四瀆主之」。之後從唐代的《備急千金要方》到清代的《神灸經綸》多部針灸著作中都有針灸治療本病證的內容。所積累的經驗,至今仍為臨床所借鑒。

現代醫學中,某些急性聽力減退或喪失的病症以及癔病性耳聾等可歸入本證範疇。  

病因病機

本證發病,多因風熱邪毒由口鼻而入,侵襲膽經,阻滯經氣,致耳竅閉塞不通而聽力劇降;亦有因情志過極,肝失疏泄,郁而化火,循肝膽經脈上竄耳竅,發為暴聾。

辯證分型

(一) 外邪侵襲

症見耳內驟然閉塞,聽力迅速下降,鼻塞頭痛惡寒發熱脈浮數,舌質紅,苔薄白

(二) 肝火上擾

猝然耳聾耳鳴如潮,頭痛面赤心煩口苦咽干便秘,夜寐不安,脈弦數,舌紅,苔黃。  

治療

(一) 外邪侵襲

1.治則疏風熱,開耳閉。

2. 處方:聽宮、天牖、後溪液門

3.方義:聽宮屬手太陽與手足少陽之會,能疏耳部郁滯之經氣而通耳閉;天牖為三焦經之穴,耳與三焦相通,三焦脈「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該穴是古人治暴聾之驗穴;後溪系手太陽之輸,通於督脈,可通陽達在表之邪;液門為三焦滎,亦可泄熱開竅。

4. 治法:均施以瀉法。聽宮宜直刺進針1.5寸~2寸,加大刺激強度,使感應達到半個面部,並有鼓膜外凸感。

5.古方輯錄

《備急千金要方.卷三十》:「天牖、四瀆主暴聾」。

《針灸資生經.第六》:「三陽絡、液門、治耳暴聾」。

《神灸經綸.卷三》:「耳暴聾:液門、足三里」。

(二) 肝火上擾

1.治則:治肝膽,通耳竅。

2. 處方:聽會翳風中渚、行間。

3. 方義:聽會屬膽經,翳風為了足少陽之會,用以泄膽火,通絡聰耳;中渚為手少陽之輸穴,利三焦氣機而開耳竅;行間,為肝之滎,引肝熱下行。此四穴,遠近配合,清肝膽之火,疏耳部之氣,故可通竅復聰。

4.治法:聽會、翳風,深刺,施以瀉法,運針1分鐘~2分鐘後去針;余穴瀉法留針。

5. 古方輯錄

《楊敬齋針灸全書.下卷》:「耳聾氣閉:聽會、翳風、合谷」。

《席弘賦》:「耳聾氣痞聽會針,迎香穴瀉功如神」。

《針經摘英集.治病直刺訣》:「治耳聾耳鳴,刺手少陽經翳風二穴……令病人揲錢二十四文,口咬側臥取之,針透口中,令病人閉口鼻搖頭,其怒氣從耳中出;次針足少陽經聽會二穴」。

本欄目僅供學習與參考,切勿模仿施治!

關於「暴聾」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