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檢查法
A+醫學百科 >> 耳檢查法 |
耳檢查法(examination of ear),耳檢查主要包括耳鏡檢查、咽鼓管功能檢查、聽力測驗、前庭功能檢查、瘺管試驗和其他檢查。一般先觀察耳廓的大小、位置、有無畸形及兩側是否對稱,耳廓和乳突部及耳周圍淋巴結有無腫脹、觸痛和壓痛。其後再作下列檢查。
目錄 |
耳鏡檢查
受檢者正坐,上身可略偏,頭轉向對側。檢查者將頭燈或額鏡的反光集中於適當位置,輕輕地調整受檢者頭位使其外耳道口與燈光相適應。在成人需將耳廓稍向後向上牽拉,使耳道變直(在小兒則只需向後並略向下牽拉),方可看到深部。牽拉時注意受檢者是否有痛感。若耳道內有耵聹,應予清除。如拉直耳道仍不能窺見耳道底部的全貌,則可放入合適的耳鏡或電耳鏡仔細觀察,重點察看鼓膜有無充血、腫脹、渾濁、瘢痕粘連、鈣斑和穿孔。正常鼓膜緊張部略呈灰白色,光錐和各項標誌清晰;如光錐散亂,槌骨短突過分突出,槌骨柄過度傾斜,幾呈橫位,狀似變短,表示鼓膜內陷。鼓膜檢查時還應試驗其是否可活動,可通過鼓氣耳鏡對外耳道加壓和減壓看到鼓膜活動情況。如鼓膜色澤昏暗,應注意能否透過鼓膜看到鼓室內有無滲液,在可疑時,通過咽鼓管吹張或鼓氣可能顯現出積液的液平面。鼓膜的鬆弛部面積較小,高居於緊張部上方,不易窺視,需調整受檢者頭位和耳鏡位置才能看清。鬆弛部如有穿孔,往往是中耳有潛在危險病變的象徵。
咽鼓管功能檢查
咽鼓管功能狀態與中耳炎的發生和預後有密切關係。在中耳疾患或有傳音功能障礙時,應檢查咽鼓管的通暢程度。此項檢查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① 吞咽法和捏鼻鼓氣法(瓦爾薩爾瓦氏法)。當受檢者吞咽或捏鼻鼓氣時,檢查者可通過聽診管監聽有無空氣經咽鼓管進入鼓室之聲。該管兩端各有一耳塞頭,可分別塞入受檢耳和檢查者耳道內,如咽鼓管開通,檢查者可從聽診管中聽到咽鼓管開張的響聲。
② 波利澤爾氏法。先清除鼻腔分泌物,然後讓受檢者口含少量飲用水。檢查者將波利澤爾氏吹張球的橄欖頭塞入其一側前鼻孔,而用另一手的手指壓住另一側前鼻孔,令患者咽水,則其軟齶將關閉咽部通道,使鼻咽部成密閉狀態;檢查者同步捏壓波利澤爾氏球,鼻咽部壓力增大,則空氣將被迫經咽鼓管進入鼓室,通過聽診管可以聽到響聲。
③ 導管法。用特製的咽鼓管導管在鼻腔粘膜表面麻醉後順鼻底將其彎頭送至鼻咽部,在相當鼻中隔後緣部位將導管彎頭向下向外轉動插入咽鼓管咽口,用打氣球壓入空氣。檢查者亦可通過聽診管監聽氣流進入咽鼓管的情況。
波利澤爾氏法和導管法吹張時所加壓力較大,咽鼓管狹窄時亦往往能被氣流沖開,通過聽診管能聽到氣流擠過狹窄處的「嗤嗤」聲。如聽到水泡聲,表明可能有鼓室積液;如完全無聲,則表明咽鼓管阻塞。咽鼓管吹張操作動作要輕柔,以免造成醫源性損傷,因此吹張前後都應檢查鼓膜和聽力,觀察有無變化。咽鼓管吹張有時可發現不明顯的鼓膜穿孔,甚至會擠出分泌物。以上檢查均系通過鼻咽部和咽鼓管加壓,故在上呼吸道有急性炎症時不宜進行。試驗咽鼓管通暢情況還可應用滴藥法、造影法、氣壓艙、咽鼓管聲測和咽鼓管阻力測量等,後數種方法通過測試裝置物理參數的改變,可獲得咽鼓管功能的客觀記錄。
聽力測驗法
見聽力測驗法。
前庭功能檢查
見前庭功能檢查。
瘺管試驗
在中耳炎,特別是有膽脂瘤時,如懷疑迷路骨壁侵蝕,可用波利澤爾氏球對外耳道加壓作瘺管試驗。當加壓或減壓(造成負壓)時患者如有眩暈感,甚至出現眼震,是為瘺管試驗陽性,表示有瘺管存在。但如內耳已因迷路炎而功能完全喪失或瘺管被肉芽等病變堵塞,則雖有瘺管存在該試驗亦可呈陰性。
其他
通過 X射線攝片可了解乳突及其鄰近骨質變化情況,如膽脂瘤可顯示出一邊緣清楚的陰影。X射線斷層相、血管造影,特別是最近發展起來的CT和核磁共振成像,可用以準確診斷複雜的耳科疾病,如中、內耳畸形、頸靜脈球體瘤和聽神經瘤等。聽神經瘤是比較多見的顱內腫瘤,現在通過詳細的聽力測驗和CT掃描多能早期作出診斷。
|
關於「耳檢查法」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