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茱萸湯
A+醫學百科 >> 吳茱萸湯 |
目錄 |
吳茱萸湯-《傷寒論》
【來源】《傷寒論》。
【用法】上四味,以水1升,煮取400毫升,去滓,溫服100毫升,日服三次。
【制方原理】
吳茱萸辛苦大熱 , 直入肝胃 , 溫肝暖胃 , 尤擅降逆止嘔 , 為君藥。
生薑辛溫,溫胃散寒,和中止嘔,為嘔家聖藥,與吳茱萸相配,散寒降濁之功益著,重用為臣。
人蔘益氣健脾,養胃生津,既扶中氣之虛,又顧津液之傷,為佐藥。
大棗益氣滋脾,甘緩和中,既助人蔘補脾養胃,又制吳茱萸辛熱燥烈,且與生薑相配,調和營衛,為佐使藥。
【歌訣】 吳茱萸湯參棗姜,肝胃虛寒此法良。
陽明寒嘔少陰利,厥陰頭痛亦堪嘗。
現代運用:本方適用於慢性胃炎、妊娠嘔吐、神經性嘔吐、神經性頭痛、耳源性眩暈等
吳茱萸湯-《備急千金要方》卷三。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三。
【組成】吳茱萸6克 防風 桔梗 乾薑 甘草 細辛 當歸各3克 乾地黃9克
【用法】上八味,哎咀。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
【主治】婦人先有寒冷,胸滿痛,或心腹刺痛,或嘔吐食少,或下痢,呼吸短促,產後益劇者。
吳茱萸湯-《醫宗金鑒》卷四十四。
【來源】《醫宗金鑒》卷四十四。
【組成】當歸 肉桂 吳茱萸 丹皮 半夏(制) 麥冬各6克 防風 細辛 藁本 乾薑 茯苓 木香 炙甘草各3克
【用法】水煎服。
吳茱萸湯-《審視瑤函》卷三。
【來源】《審視瑤函》卷三。
【組成】半夏(姜制) 吳茱萸 川芎 炙甘草 人蔘 白茯苓 白芷 廣陳皮各等分
【用法】上銼為末。加生薑3片,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後服。
【主治】厥陰經頭風頭痛,四肢厥冷,嘔吐涎沫。
吳茱萸湯-《宜明論方》卷一。
【來源】《宜明論方》卷一。
【組成】吳茱萸(湯淘,炒) 厚朴(生薑制) 官桂(去皮) 乾薑(炮)各60克 白朮 陳皮(去白) 蜀椒(去子)各15克
【用法】上藥為末。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生薑3片,同煎至24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主治】陰盛生寒,腹滿臏脹,常常如飽,飲食無味。
吳茱萸湯-《聖濟總錄》卷四十。
【名稱】吳茱萸湯
【組成】吳茱萸(湯浸,焙炒)1兩,白朮2兩,赤茯苓(去黑皮)2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半,蓽茇1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2兩,檳榔(銼)2兩半,人蔘1兩半,大黃(銼,炒)2兩。
【來源】《聖濟總錄》卷四十。
【主治】霍亂,嘔吐酸水,氣結心下。
【方法】上為粗末。
【用法】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竹茹彈子大,生薑3片,煎至1盞,去滓溫服。
吳茱萸湯-《千金》卷十六。
【組成】吳茱萸1升,半夏1升,小麥1升,甘草1兩,人蔘1兩,桂心1兩,大棗10個,生薑8兩。
【來源】《千金》卷十六。
【主治】久寒,胸脅逆滿,不能食。
【用法】上(口父)咀。以酒5升、水3升,煮取3升,分3次服。
吳茱萸湯-《萬氏女科》卷三。
【組成】吳茱萸(炒)1錢半,桔梗、乾薑(炒)、炙草、半夏(制)、細辛、當歸、白茯苓、桂心、陳皮。
【來源】《萬氏女科》卷三。
【主治】婦人臟氣本虛,宿夾積冷,胸腹脹痛,嘔吐噁心,飲食減少,或因新產血氣暴虛,風冷乘之,以致寒邪內勝,宿疾益加。
【用法】生薑為引,水煎,熱服。
吳茱萸湯-《聖惠》卷十二。
【組成】吳茱萸1分(湯浸7遍,焙乾微炒),大棗5個,甘草1分(炙微赤,銼),生薑半兩,人蔘半兩(去蘆頭),厚朴半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來源】《聖惠》卷十二。
【用法】上銼細。以水2大盞半,煎至1盞半,去滓,分3次溫服,不拘時候。
吳茱萸湯-方出《肘後方》卷一
【藥物組成】吳茱萸5合,桂1兩。
【處方來源】方出《肘後方》卷一,名見《聖濟總錄》卷五十五。
【用法用量】用酒2升半,煎取1升,分2次服。
吳茱萸湯-《聖濟總錄》卷一六四。
【藥物組成】吳茱萸(湯洗,焙乾,炒)3分,桂(去粗皮)1兩,細辛(去苗葉)1兩1分,當歸(切,焙)3分,杏仁(去皮尖雙仁,炒)半兩。
【處方來源】《聖濟總錄》卷一六四。
【方劑主治】產後肺感寒,咳嗽不已。
【製備方法】上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關於「吳茱萸湯」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